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读后展示课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3单元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结合使用阅读方法,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会联系作品,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3.文学联系实际,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个人价值观、人生目标与社会贡献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情感与理智的成熟发展。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对,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作品1.作者简介刚刚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信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能介绍一下?(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野草》。
3.写作背景《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创作于1926年,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1926年,北洋军阀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2.作品介绍《朝花夕拾》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第三单元名著《朝花夕拾》导读课--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寻花之旅——《朝花夕拾》名著导读课教学目标:1.掌握《朝花夕拾》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2.运用跳读法,了解《朝花夕拾》主要内容3.感受鲁迅的成长,懂得珍视与重视生活教学过程:一、任务内容一天,柯南在家中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上写到:亲爱的江户川柯南先生,我们老板最近陷入了困境之中,他听闻鲁迅先生在遭遇艰难的时候借助一朵极其珍贵的“花”走了出来,现委托你在一天之内帮助我们找到它。
二、追寻线索柯南正在思考,一个神秘人发来了消息。
神秘人:你们想找那位先生留下的“宝藏”,只有真正的有识之士才能拥有,证明你的能力,才能得到一部分线索进入下一阶段。
1.神秘人的考验(一):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20世纪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请翻开下列卡片,获得神秘人的提示。
提示一: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提示二:1926年3月,北洋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提示三:1926年8月,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因为倡导新思想被校内守旧派排挤和针对。
提示四:《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全集共10篇内容。
其中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
2.神秘人的考验(二):谜题神秘人:你的表现证明了你有能力踏入这一场“寻花之旅”,想要得到鲁迅先生的“花”,请解开下面的谜题,获得下一步线索。
谜题:鲁迅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答案:“鲁迅”是他1918年5月在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说课稿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推荐中学生阅读的第一本经典名著,《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比较完整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儿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其中不少篇目已编入初中语文课本,这些内容有趣而不失思想深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本课将从作者,作品的背景,主要内容,重要片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二、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的分析,得出以下学情: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知识,并且已经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鲁迅和《朝花夕拾》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品读赏析部分重要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但同时七年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限制,对散文、整本书的把握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本课还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目标通过上述,对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及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深入理解重要篇目。
2.借助略读与精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3.品析典型人物,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索。
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了教学重点难点:培养阅读兴趣,学会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语文阅读教学更应该如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
所以,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和合作探究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觉得整体效果较好,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方面,我意识到自己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运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探讨问题。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打算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寓言意义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狗·猫·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寓言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个寓言故事,运用讽刺手法反映现实问题。
- 难点一:理解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鲁迅在作品中常运用讽刺手法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学生需要学会从文字中捕捉作者的讽刺意图。
- 难点二:把握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狗·猫·鼠》中的猫象征着邪恶势力,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象征手法的深层含义。
- 难点三: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度。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鲁迅对社会、人性的深刻剖析,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 难点四:文化背景的融合。鲁迅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
举例:在《狗·猫·鼠》中,鲁迅通过描述猫的行为特点,暗示了社会上某些人的嘴脸,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这种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深层含义。
最新人教版(部编)七上语文第13课时名著导读课《朝花夕拾》课件

七、写情:赞美怀念
《藤野先生》赞美日本 老师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 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 念。
八、阅读计划
全班用两周的时间共同阅读《朝花夕拾》,选择或拟定自己 喜欢的专题。整理阅读笔记。
专题一:最敬重的老师 专题二:感激长妈妈 专题三:……
作业布置
按计划用两周时间读完《朝花夕拾》的十 篇文章,写下阅读感悟。
பைடு நூலகம்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时 名著导读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朝花夕拾》
一、导入新课
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 的茶,品尝后感觉味道浓郁香醇。认 真阅读,仔细品味,会有很多收获。 让我们共同阅读《朝花夕拾》这本散 文集,与同学分享读书的收获。
二、了解名著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 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 念自己的过去。《朝花夕拾》虽是作 者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但 却是以成人的思考来审视童年的生活, 既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又有对一些 问题的理性批判。
五、写事:以小见大
《阿长与山海经》中叙述长妈妈的事件: 1.“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摆“大”字的睡相。 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 6.为“我”寻来《山海经》。
六、写人:各具神韵
阅读教材《朝花夕拾》片段 《五猖会》中的父亲——童年的鲁迅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 会时,父亲勒令他背书,这让鲁迅很失落。但是,鲁迅从来没有 指责过自己的父亲,在《父亲的病》中,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 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三、写景:诗情画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描写百草园的内容,生动形象, 充满诗情画意。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1.明确阅读整本书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学生学会在默读中快速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以《朝花夕拾》为例,树立整本书阅读意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引导学生注意思考书中提出的自己也遇到的社会或生活中的问题;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如何克服阅读障碍。
3.通过整本书的导读,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对名著阅读的深层兴趣。
教学重难点以《朝花夕拾》为例,树立整本书阅读意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通过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烦恼,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用默读法阅读《五猖会》引导学生注意思考书中提出的自己也遇到的社会或生活中的问题;在《狗·猫·鼠》的阅读中学会如何克服阅读障碍。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实践体验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预计用时:5分钟,设计目的:明确经典读起来确实有隔膜,但是我们可以尝试消除。
)在课堂的开始,老师想先了解了解同学们,调查一下同学们平时的读书情况。
问题1:平时喜欢读些什么书?选择以下类型中最喜欢、最愿意去读的一种类型,举手示意。
PPT出示:网络小说:《斗罗大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漫画:《知音漫客》恐怖悬疑:《十宗罪》《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经典名著:问题2:阅读名著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可以随意吐槽。
(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问题3:同学们一般阅读“名著导读”推荐篇目的出发点是什么?(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小结:从我们刚刚的调查可以发现,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名著上确实存在问题,由于同学们年纪还太小,视野、经历、见识有限,无法和经典深层次地交流,很多因素造成了我们现在一提起读经典,读名著就头大。
但是正因为经典经过时间的沉淀,岁月的磨砺,他能给我们的是当下流行的“文化快餐”所不能给予的智慧与力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读后展示课课件

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好像也明白天下未必有
这样的巧事。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 作者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 道故事,宣扬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3.根据《五猖会》相关的文章,说说能够表现作者 “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评”的内容。
从那一回以后,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 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 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 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 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 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 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 了。
——《呐喊·自序》
离开雷电学堂之 离开矿路学堂之 离开仙台医专之
2024/8/22
环节二:小组展示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狗·猫·鼠》的主要内容:写出了作者对猫的敌视以及理由。 (2)《二十四孝图》的主要内容: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写出作者忆 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3)《无常》的主要内容: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 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 爱好,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 (4)《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 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逼迫背诵《鉴略》而冲淡。
;也 。在这
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④感 和 理性的批评⑤
,令人回味无穷。
教师结语:
同学们,通过《朝花夕拾》散文集的阅读,我 们一起重新认识了一个率性而温情的,乐趣盎然而顽 强坚硬的鲁迅。让我们也学习鲁迅先生,在自己今后 的学习和生活中细细去品味,慢慢去感悟人生中的点 点滴滴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读后提升课

第三节读后提升课教学目标:1.读一本完整的书,要学会阅读“小引”及“后记”。
2.阅读《朝花夕拾》的“小引”及“后记”,通过跳读、批注、摘抄三种方式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3.探究作者的写作缘由,体悟作者的情感宣泄方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研读“小引”和“后记”中的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环节一:“小引”导入,初探写作原因今天,我们再次来触摸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集—《朝花夕拾》,如果把散文集的名字还原到书中,我们找到的是这样一句话:多媒体展示如下内容: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请大家进行摘抄,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很明显,作者更喜欢的是《朝花夕拾》这个书名,你从哪个字可看出来?【明确】从“还”字中可看出鲁迅的得意之情。
2.这句话出自《朝花夕拾》“小引”部分,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小引。
【明确】小引,即写在诗、文前面的简短说明;它的作用是叙述著作缘由并引起下文。
3.作者在“小引”中叙述了他的“著作缘由”了吗?请勾画相关语句。
学生活动:学生跳读并勾画相关语句。
多媒体展示如下内容:a.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b.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明确】作者的著作缘由:①寻找一份宁静;②对儿时的回忆。
环节二:“后记”为结,深挖写作缘由1.在“小引”部分,作者还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大家如何解读这句话?【明确】因为年幼,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认识不清,难以记录,只好“朝花夕拾”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也可以看出来,不是所有的回忆都是美好的。
2.研读后记选文,勾画阐述作者观点的议论句,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节一:我来理情节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就《朝花夕拾》这本书中,记录
了鲁迅先生哪些地方的求学经历?
三味书屋——南京——日本仙台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 ,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 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 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 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 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添改讲义
生活简朴、正直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热认忱真、求尊实重、科没学有、感激、怀念
了解裹脚
民族偏见的好老
师。
同乡会争执 酒楼叙旧
报馆案风波 范爱农之死
性情直爽、单纯
因观点不同而 冲突
的人。他做事勤 因理想境遇相
奋,对革命抱有 同而亲近
理想,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得 不舍、牵挂、
志,生活困窘。
担忧悲伤、自 责
②“求学之路”主题篇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琐记》 《藤野先生》
从那一回以后,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 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 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 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 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 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 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 了。
——《呐喊·自序》
离开雷电学堂之 离开矿路学堂之 离开仙台医专之
2.圈画出作者对于《二十四孝图》的态度的文句,并说说作者对这本书以及
里面的故事持怎样的态度。
•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 田海儇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 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 意。”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 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 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明确:因为年幼,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认识不清,难以 记录,只好“朝花夕拾”,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同 时,也可以看出来,不是所有的回忆都是美好的。
③“传统之思”主题篇目: 《狗·猫·鼠》 《二十四孝图》 《无常》 《五猖会》
环节一:小组认领阅读任务单
•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4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 2.圈画出作者对于《二十四孝图》的态度的文句,并 说说作者对这本书以及里面的故事持怎样的态度。 • 3.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 理性的批判”。根据《五猖会》相关的文章,说说能 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
6.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
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
7.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_______。
8作者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一位老师叫__________,文章还说明了作者在仙台
医专时的重要思想转变,即_________。
二、读后探究——文字走多远 ①“身边之人”; ②“求学之路”; ③“传统之思”; ④“探究鲁迅”;
——鲁迅《鲁迅自传》
环节二:我来做探究
鲁迅先生去了那么多学堂学习,究竟有 怎样的原因呢?请相关组同学分别展示以下活 动内容的结果:
(1)跳读《琐记》第 11-16自然段,找寻鲁迅 离开雷电学堂原因。
(2)跳读《琐记》 17-24自然段,找寻鲁迅离 开矿路学堂原因。
(3)精读《藤野先生》在仙台求学部分,结合 批注,探究鲁迅离开仙台医专的原因。
2020/11/20
环节二:小组展示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狗·猫·鼠》的主要内容:写出了作者对猫的仇视以及理由。 (2)《二十四孝图》的主要内容: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写出作者忆 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3)《无常》的主要内容: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 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 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 (4)《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 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
地点
绍兴
仙台
东京 绍兴 绍兴 绍兴
事件
人物形象
感情
“切切察察”的毛病阿长
的睡相
平凡普通,地位低下,
新年的古怪仪式 饶舌多事,不拘小格,
阿长繁琐的道理 迷信无知,淳朴善良,
讲长毛的故事
真诚热情,乐于助人,
不大佩服 不耐烦
空前敬意 敬意消失
谋害“我”的隐鼠
关心孩子的人
新的敬意
为“我”买《山海经
一位治学严谨、
因
因
因
乌烟瘴气; 教学内容安排极不 合理; 学生有等级之分; 学习内容脱离实际 生活; 迷信。
内容无趣;教 师懈怠迂腐; 学无所获。
匿名信、看电 影事件; 渴望寻求救国 之道; 通过推文艺改 变国人精神, 拯救其思想。
在“小引”部分,作者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 好的多,但是我不能够。”大家如何解读这句话。
①“身边之人”主题篇目: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范爱农》
阿长
藤野先生
环节:梳理内容,填写表格
篇目 时间 地点 事件 人物形象 感情 《阿长与< 山海经>》
《藤野先生》
《范爱农》
篇目
时间
《阿长与<山海 经>》
幼时
《藤野先生》 日本留学
《范爱农》
清末 革命前一年
革命爆发
革命失败
•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师觉授《孝子传》云 ,“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 仆为婴儿啼。”(《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 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 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 ,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 ,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 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朝花带露雨, 夕拾成追忆
回忆性散文
《朝花夕拾》复习课
《朝花夕拾》目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
一、读过留痕——内容知多少
1.《五猖会》中,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________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父
亲让我背_______,让我感到痛苦。
2.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_______玩耍。
3.《二十四孝图》中,______________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4.“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_______。
5.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_________一文中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