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你自己理解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时代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和增强土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确保未来世代能够继续获得高质量的食物和农产品的发展方式。
其关注的重点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具体概念包括:
1. 高效利用资源:采取可持续的土壤管理、水资源管理、能源利用和投入品使用,以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程度。
2. 保护生态环境:尊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土地退化和水源污染等。
3. 改善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提供高营养价值的食物。
4. 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社会公平和公正。
5. 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下的粮食供应充足,可持续满足人类的食物需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在保护环境和资源、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农业的长期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的繁荣,为未来世代提供可持续的食物安全。
可持续发展知识:可持续农业的理念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知识:可持续农业的理念与实践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可持续农业则是其中的一部分。
可持续农业是指在保证生产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耗和破坏,同时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一种农业模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地推进可持续农业的理念与实践,以为人们提供更健康的农产品、更美好的环境和更丰厚的收益。
一、可持续农业的理念在可持续农业的理念中,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是三个紧密联系的因素。
在这个模式下,农业生产需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尤其是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减少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同时,农业生产也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植物、动物等,使其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对农民的生产、经济和社会生活必须尽到关注和保护,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另外,可持续农业强调利用生态系统功能来实现生态调控。
例如,通过种植或联合种植各种作物和果树,利用绿肥和有机肥料,构建农业生态系统,以实现零污染和减轻对环境的负担。
二、可持续农业的实践1、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全球水资源的短缺有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可持续农业需要在生产中节约用水,避免对水资源的浪费;同时,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灌和喷雾等方式使得用水变得更为有效。
2、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现代农业中的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质,对于产量的提高和保证作物稳定质量是重要因素,但它们也会造成水体和土地污染,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因此,可持续农业在生产中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化学物质,使用有机肥料、复合肥等,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3、构建农业生态系统构建农业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农业的核心根据。
它包括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以植物、动物、土壤等为主要生态因素的农业生态系统,培育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其生态功能和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2.3.2农业环境概念
以农作物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周围环境各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农田、森林、草原、灌溉水、空气、光、 热及施用于农田的肥料(包括化肥)、农药和农业机具等
2.3.3农业资源的保护
农业资源保护就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
系,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农业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①不可更新资源,
亚热带生物多样性实验室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ຫໍສະໝຸດ 报告人:曾卫东 2016.11.20
Contents
1、 前言 2、农业可持续内涵
3、小结
前言
1.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 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提供支撑国民经
使农业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宽,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
乡差距;三是有利于从我国国情出发,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促使农业可持续发 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Q&A
2.6.2生物入侵的危害
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棉花枯黄萎病20世
纪40年代初从美国入侵我国,现已发生266.67万hm2,每年至
少损失皮棉 10万 t 。近 20 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已 难以准确回答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
群并带来危害
小结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农业的发 展促进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使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的结合,既避免农业发展以破坏资源 与环境为代价,又避免单纯强调保护而阻碍了开发、利用;二是有利于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危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现代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必须适应这一转变,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一、可持续农业的必要性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有刻不容缓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农业模式导致了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给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其次,现代农业往往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和抗生素等化学物质,威胁了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再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干旱、洪涝和灾害频发,需要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因此,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迫在眉睫。
二、可持续农业的原则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是保护土壤质量,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有机肥料的运用,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并保护土壤的肥力。
其次是保护水资源,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再次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使用对生态系统有害的农药和化肥,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农业技术。
此外,还需要推广农田间作物的多样化种植,避免单一作物种植引发的病虫害和土壤贫瘠。
三、可持续农业的技术支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首先,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人工劳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其次,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培养耐旱、耐灾害和高产种子,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抗病虫性。
再次,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土壤条件和气象变化,精确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做出更精准的决策,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四、可持续农业的政策支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应制定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倡导农民采取可持续的经营方式。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经济师《中级农业》知识辅导: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济师《中级农业》知识辅导: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L)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可划分为:1.可持续农业观念的提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8年,粮农组织。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
2.可持续农业从构想到具体的实践。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使可持续农业从一种战略构想逐步转向世界各国具体的实践。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Z)“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进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这种可持续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能保护土地、水资源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1)都强调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作为换取当今发展的代价。
(2)均认为可持续农业要兼顾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效益,不能只顾某一方面。
(3)可持续农业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要素。
“软件” 指可持续农业的外部环境,即人们的观念、政策体制等,“硬件”指技术上的创新。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Z)1. 生态可持续性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
2. 社会可持续性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社会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
3. 经济可持续性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Z)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1. 农业资源锐减2.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3. 农业发展后劲不足;4.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S)三个基本目标:粮食持续增产安全目标、农村综合发展脱贫致富目标和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目标。
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确保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农业农村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业农村农村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求的同时,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
本文将分别从农业生产、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民生活三个方面,探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规范、规程和标准。
一、农业生产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生产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产量和质量,以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为此,我们需要制定规范和标准,引导农民采用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农业设备。
例如,推广精准农业技术,通过使用远程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农田进行信息监测和调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还应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保护耕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其保护和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农村土地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保护耕地资源的关键。
要加强土地管理和监测,制定并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的扩张。
在耕地利用上,要积极推广科学种植和轮作休耕制度,促进土壤养分的恢复和土壤保持。
同时,还应加强对耕地的维护和修复,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率。
3.推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应推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和有机肥料,将农畜禽粪便转化为生物能源和有机肥料。
此外,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也应得到重视。
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鼓励农民参与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农村环境保护1.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农村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保护农村环境,我们应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定期对农村环境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还应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严控农田和水源的污染,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管理和使用。
可持续农业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农业?如何进行农田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可持续农业::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调整农作制度和技术,以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需要的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农业生态学(二级学科)198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按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今后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确保食物安全增加农村就业和收入,根除贫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门正发展与完善的学科,介于哲学、科学决策学、生态学、系统学、农作制度、生物工程、信息科学、农村能源工程与管理等学科范畴的学术思想潮、社会思潮和历史思潮。
世界农业已有7000年的历史,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近代史,全世界农业迅速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过去50年中,由于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增加了投入,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增加食物和纤维产品的生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农业发达的美国在20年代研究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前苏联从50年代研究应用,到80年代管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63%。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已有2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许涤新、叶谦吉的倡导下,召开了多次“生态农业”研讨会,一些农业科技人员开始以户村为单位进行试点,探索和实践生态农业的理论。
我国肋年代开始进行“生态农业”的试点,并提出相应的理论。
已触及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中国的生态农业除了更强调和突出生态学原理指导外,还很好地继承了中国自古以来就独有的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哲理观念,这是西方可持续发展学者十分祟尚和羡慕的。
农村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农村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一、初识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农村地区以农业发展为核心,综合利用农村资源,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这一战略关乎国家农村振兴以及农民群体的福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挖掘农村资源潜力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往往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应该积极挖掘农村资源潜力,发展农业多元产业,提升农村经济效益。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农村产业布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五、推动农民职业培训农民职业培训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
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农民增加收入来源。
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健全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应该严格控制农村工业化进程中排放污染物,加大农田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力度,实施农村生态恢复工程。
八、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农村社会建设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重视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九、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加快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十、加强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农村和城市的互利共赢,实现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共同富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妇女在农业推广中采用农业新技术的意愿及其行为因素分析(2007-03-18 15:57:40)转载▼农村妇女在农业推广中采用农业新技术的意愿及其行为因素分析-------基于闽南厦、漳、泉三地市农村妇女的实证研究作物学院林智远摘要基于对闽南厦、漳、泉三地市农村妇女的实地调查研究,本文通过对影响农村妇女参与、采用农业技术推广行为、意愿的因素的假设和分析,利用DPS数学统计软件对各特征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得出各特征变量的影响值,并针对农村妇女采用农业新技术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性别;农业推广;DPS;采用意愿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急剧转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
其中,尤其是男性劳动力占多数。
因此,农业女性化趋势愈加明显,我国农业人口女性比例已超过60%[1],女性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都至关重要。
但是,由于女性长期处于弱势群体,从总体而言,农村妇女的科技素质远远低于农村男性。
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着妇女能力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时,也影响着农业推广的有效性。
不仅如此,在长期农业推广工作中,虽然在政策水平上十分强调对妇女的推广,但在执行推广工作中,又忽视了性别平等[2]。
对于妇女接受农业科技的推广的意愿的研究甚少。
因此,本文对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行为因素的分析,对于农业推广工作基本方向把握、政策的制定和推广工作的执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影响妇女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的主要相关因素假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妇女的研究是个系统工程。
农村妇女参与农业推广具有其相应的封闭性、被动性、薄弱性。
影响妇女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的因素很多,涵盖个人、家庭、社会、经济、政治等等[3]。
本文归纳假设了5个影响妇女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的主要因素:1.1农村妇女的个人特征妇女的个人特征主要指妇女的文化程度及年龄等[4]。
理论上,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越高,妇女参与农业科技的推广、接受农业科技的速度越快、兴趣越高,也就是越趋近于ROGERS的创新采用者模型的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5];文化程度低者则相反。
年龄上,一般来说,年轻人由于敢于创新,比较容易接受农业推广组织的新技术、新成果;其次,相对年长者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可能已经总结出一套使用于自己而且比较稳定的技术或种植模式,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冒险采用新技术。
1.2 农村妇女的家庭特征妇女的家庭特征包括农村妇女家庭所拥有的男性劳动力数量,家人对采用、学习新技术的态度,妇女家庭对于新技术的使用所能承担的风险度等等。
一般情况下,家庭男性劳动力越富余,妇女采用新技术推广的希望越不大。
在农村大多妇女对新技术的采用往往要征求家人的态度。
因此,理论上,家人的赞成程度对妇女采用新技术成正比。
再次,农业收成时,是否出现“农民卖难”或“粮食积压”,农妇家庭对采用新技术所要付出的代价程度的估计,也是农村妇女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因为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均衡点是学习新技术的边际成本等于采用新技术的边际收益[6]。
比如,要使使用绿肥的田地同期所产出的作物产量高于使用化肥的田地的产出量至少需要十年,在这段期间,如何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1.3 农村妇女农业生产特征妇女农业生产特征主要指农妇家庭农业的经营规模、妇女的兼业化程度以及农妇的种植历史。
理论上,农妇家庭农业的经营规模(种植作物的面积)越大,其对农业增收的愿望就越大,且在生产技术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也越大,采用农业新技术的愿望越强。
其次,妇女兼业化程度(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农妇的采用意愿呈反比,即兼业化程度越低者,对农业的依赖性越强,其采用农业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农妇的农业种植历史反映出农妇的经验丰富程度。
理论上,农妇的种植历史越长,其对种植作物的经验越丰富,在收入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农妇固有的保守性,让其改变的希望不大。
1.4 当地农业推广体系的完善程度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个系统的工程,农业推广不仅要把最先进、最适合农民需要的技术、方法、品种等推广到农民的手中,还要考虑到推广的模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对于推广对象的研究。
因此,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必须以社会性别意识对推广工作进行重新审视。
对于目前农村农业女性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是否真正找到社会性别制度对农村妇女造成的危害性[7],或者这一地区的农妇是否有普遍积极采用新技术的传统,可以说,这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厉害所在。
另外,推广项目对农村妇女的适用程度也是推广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因此,理论上,当地农业推广体系越完善,农妇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越高;农业推广工作组织性越强,也会增加农妇的采用度。
1.5 当地政府的支持程度对于推广工作而言,政府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针对农妇加大对农业推广项目的宣传给予农妇参与推广工作的管理,降低农妇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保障农妇的合法权益等等,都会对农妇接受农业推广项目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数据来源、实证模型的构建和研究方法2.1 研究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梦之队”调查小组对闽南厦、漳、泉地区农村妇女的调查和省妇联的资料,“梦之队”调查小组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回收400份,问卷回收率达95.23%,其中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达86.02%。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二手资料分析法并铺以典型个案调查分析[8]。
调查的主要对象主要是闽南厦、漳、泉地区年龄在18至60岁农村妇女,其中平均年龄44.2岁。
2.2 数学实证模型的构建基于前面的因素假设与分析,我们将五大特征变量纳入数学函数模型,使之成为因变量-----农妇采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意愿的变量,如下所示:采用意愿=F(农妇的个人特征变量,农妇的家庭特征变量,农妇农业生产特征变量,当地农业推广体系的完善程度特征变量,当地政府、政策的特征变量)+误差项的随机变量,即:Y=β0 +β1 X1+β2X2 +∧+βp X p+e i[9]β0,β1,β2,βp是参数▪e是被称为误差项的随机变量,x1,,x2 ,,x p表示农妇的各特征变量;▪y是x1,,x2 ,,x p 的线性函数加上误差项e;▪ e包含在y里面但不能被p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所解释的变异性。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本文研究的是影响农村妇女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行为因素,本人设计了14个特征变量。
在受特征变量影响下农妇接受农业推广组织的新技术的意愿有两种,即愿意或不愿意。
据此,本人应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这14个变量首先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然后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剔除了特征根较小的一个变量,并建立了回归方程。
表1:实证模型解释变量说明变量名称变量定义平均值膨胀系数VIF③0.69516个人意愿Y 在受特征变量影响下农妇接受农业推广组织的新技术的意愿:1=愿意,0=不愿意文化程度X1 1=小学以下,2=小学,3=初中,4=高2.47824 1.40968中及中专,5=大专以上年龄X2 农妇的年龄(年)42.86474 3.28790家庭人口X3 农妇的家庭人口数量(人) 4.12760 1.53017 种植历史X4 农妇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历史(年)12.93477 2.84471 家人态度X5 农妇家人对农妇采用农业新技术的态度1=赞成,0=不赞成0.70620 1.57536 男性劳力X6 农妇家庭可以从事生产劳动的男性劳动力的数量1.60665 1.92496 家庭保障X7 农妇家庭是否有能力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1=是,0=否0.61615 1.66994妇女参与传统X8 当地是否有农妇直接参与农业推广交流的传统1=是,0=否0.40651 1.16104政府支持X9①当地政府是否支持:1=是,0=否0.61694 1.81829经济发达X10②当地是否经济发达地区:1=是,0=否0.46344 1.20781卖难问题X11 农妇有否遇到过卖难问题:1=是,0=否0.64056 2.16779推广组织性X12 当地的推广活动是否具有组织性:1=是,0=否0.63739 1.91440经营面积X13 农妇耕地的总面积(公顷) 3.60644 1.70591农收比例X14 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61.25456 1.34452注:①政府支持是指在政策、培训费用、后勤保障、宣传力度等;②经济发达程度是指农妇所在县市的人均GDP与全省人均GDP的比较,其中越高越发达[10];③膨胀系数VIF是诊断每个自变量所受到多重共线性影响大小的重要指标,当一个变量的VIF值很大时,表明自变量间存在有多重共线性效应。
VIFJ=1/1-R2J ,R2J为把第J个变量看作因变量,用其余M-1个自变量作线性回归分析所得到的决定系数[11]。
3 结果与讨论一般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模型相关系数R=0.929183 ,决定系数RR=0.863381 ,调整相关R'=0.916849,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其中F值为39.25252,拒绝零假设不存在线性回归的概率为0.0000,说明回归模型运转较好,各特征自变量与因变量存在线性关系。
表2: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变量X 回归系数标准系数偏相关标准误t值显著水平常数项0.09077 0.25742 0.38393 0.72598X1 0.03257 0.05473 0.12028 0.02948 1.12763 0.28888X2 -0.00227 -0.03784 -0.06282 0.00448 -0.56858 0.62269X3 0.07454 0.17145 0.38751 0.02050 3.58828 0.00088X4 -0.02192 -0.22993 -0.34621 0.00635 -3.37454 0.00132X5 0.16310 0.17280 0.33812 0.05439 3.26325 0.00226X6 -0.16792 -0.23612 -0.39630 0.04375 -4.32384 0.00018X7 0.07135 0.07119 0.16051 0.04907 1.54611 0.16151X8 0.01592 0.01528 0.04079 0.04344 0.34792 0.76883X9 0.04280 0.04019 0.08458 0.05719 0.78362 0.49145X10 -0.00409 -0.00438 -0.01050 0.04639 -0.09604 0.95361X11 0.18954 0.19993 0.33727 0.05823 3.32162 0.00221X12 0.20675 0.21552 0.43188 0.05464 4.24346 0.00019X13 0.04315 0.13514 0.29769 0.01589 2.67867 0.01223X14 0.00124 0.05349 0.12378 0.00106 1.14186 0.28440注:剩余标准差sse= 0.19919 Durbin-Watson d=2.25677回归模型结果如表所示,农妇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排序是(从高到低):经济发达程度X10 >妇女参与传统X8>年龄X2>政府支持X9>文化程度X1>农收比例X14>家庭保障X7>经营面积X13>家人态度X5>卖难问题X11>种植历史X4>家庭人口X3>推广组织性X12>男性劳力X6;根据以上结果,本人归纳了经济发达程度X10、妇女参与传统X8、农妇年龄X2、政府支持X9、农妇文化程度X1、农收比例X14等6个主要变量深入进行分析:3.1 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对农妇的影响效果显著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符号为负,说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越发达的县市的农妇采用农业新技术的意愿不大,这与我们之前的预测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