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表演
戏剧学与表演艺术的关系探析

戏剧学与表演艺术的关系探析戏剧学和表演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领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戏剧学是对戏剧艺术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而表演艺术则是通过表演形式将戏剧作品呈现给观众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戏剧学与表演艺术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艺术创作中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首先,戏剧学为表演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戏剧学通过对戏剧历史、戏剧理论和戏剧形式的研究,提供了对戏剧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的工具。
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演员和导演深入理解戏剧作品的内涵和意图,从而更好地呈现给观众。
例如,通过对戏剧文本的分析,演员可以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从而在表演中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
其次,表演艺术为戏剧学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验证的途径。
戏剧学的研究对象是戏剧作品,而表演艺术则是将戏剧作品实际呈现给观众的过程。
通过实际的表演实践,戏剧学家可以验证他们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是否符合实际的艺术效果。
例如,一个戏剧学家通过对某个时期的戏剧作品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表演风格的理论,而这种表演风格在实际的演出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从而证明了他的研究成果的正确性。
此外,戏剧学和表演艺术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关系。
戏剧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表演艺术提供新的思路和创作灵感。
戏剧学家对不同戏剧形式和表演风格的研究,可以为演员和导演提供新的表演技巧和方法。
同时,表演艺术的实践经验和创新也可以为戏剧学提供新的研究对象和思考方向。
例如,一位表演艺术家通过创新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引起了戏剧学家的关注,从而成为戏剧学研究的对象,进一步推动了戏剧学的发展。
最后,戏剧学和表演艺术都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剧学研究的是戏剧作品的创作和表演过程,而表演艺术则是将戏剧作品具体呈现给观众的艺术形式。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完整体系。
在艺术创作中,戏剧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而表演艺术则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
古代中国的戏剧艺术和表演形式

古代中国的戏剧艺术和表演形式中国的戏剧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戏剧在历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一部分。
在古代,中国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戏剧表演,它们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以下是对于古代中国戏剧艺术和表演形式的概括性介绍。
1. 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戏剧形式,它通常是由手工制作的皮影、有声部分和音乐组成的。
身穿黑色服装的表演者们站在一张幕布后面,手持皮影在幕布上表演故事。
整个过程中,乐器和音乐声配合得非常协调,讲述的是历史传说和各种神话故事。
皮影戏早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
在唐代,它仍然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到了宋代,皮影戏不再是一个娱乐项目,它也被用来教育人们,尤其是儿童。
皮影戏成为了传统儿童教育的一部分。
到了清代,皮影戏的艺术已经被大量发展,它成为了民间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
2. 评话评话是一种中国固有的曲艺表演形式,它是通过技巧高超的口头表演,讲述传统故事和历史人物。
评话通常是由一位表演者单人表演,依靠妙语连珠和口才表演来吸引听众。
评话被广泛传播开来,因为它可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并掌握他们的情感。
在唐朝时期,评话首次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在公共场合表演。
这是一个普遍的文艺形式,表演者通过吟咏和唱词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然后用故事来传达思想。
到宋代时期,评话成为一种给予社会教育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普及文化知识。
3.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剧形式之一。
它起源于19世纪末,采取了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比如唱歌、舞蹈、音乐、杂技和表演。
京剧的表演方式包括唱,念,做和打。
这些表演形式都需要演员使用特定的姿势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情况。
京剧是上层阶级的娱乐活动,尤其是皇室和贵族之间的庆祝活动。
然而,它很快就演化成了一种受到广泛喜爱的艺术形式,被大众广泛接受。
京剧表演者要经受长期的培训,以保证他们能够掌握这种高度技术化的艺术形式。
京剧的表演还包括不同的服装,音乐和舞台效果,所有这些元素加起来构成了京剧的独特表演形式。
戏剧的表演和戏剧性

戏剧的表演和戏剧性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表演者的演绎和戏剧性的呈现,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世界。
戏剧的表演和戏剧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观赏享受和思考空间。
本文将从表演者的演技和戏剧性效果两个方面探讨这一主题。
一、表演者的演技1.肢体表演肢体动作是表演者将戏剧中的角色形象传达给观众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们通过舞台上的动作姿态、肢体语言和肢体语气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剧中人物。
比如,当演员微笑时,可以传达出角色的喜悦和友好;当演员低头时,可以表达出角色的内敛和沉思。
2.表情演绎表情是演员在塑造角色过程中的重要表达媒介,能够直接传递角色的情绪和内心世界。
演员通过准确地运用表情,如眼神、微笑、皱眉等细微动作,将自己的情感与观众产生共鸣,并引发观众的心理共鸣。
比如,当一个角色遭受到伤害时,演员可以通过低沉的眉毛和泪珠来表达出内心的痛苦与不满。
3.声音表演声音是演员塑造角色形象和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
演员通过变化语速、音调、音量等手法,展现出角色的个性特点和情绪状态。
比如,在演绎一场激烈的争吵时,演员可以提高音量和语速,以表达出角色的愤怒和激动。
二、戏剧性效果1.冲突与紧张戏剧作品通常会通过冲突和紧张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冲突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
通过展现这些冲突,戏剧创造了场面的紧张感,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反应。
2.转折与高潮在戏剧中,转折点和高潮是剧情发展的重要部分。
良好的转折和高潮设计可以使观众情绪起伏,增加观赏的乐趣。
比如,在一部悬疑剧中,当谜底揭开时,观众会感受到情节的高潮,以及猜测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
3.情感共鸣与思考戏剧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旨在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
通过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思想,戏剧激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观众会对剧中的故事和人物产生共鸣,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起来,戏剧的表演和戏剧性在传递故事和表达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舞台魅力:戏剧艺术的欣赏与表演

舞台魅力:戏剧艺术的欣赏与表演导论戏剧是一门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示故事和情感。
无论是观众还是表演者,戏剧艺术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戏剧艺术的欣赏和表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方式来探索和表达人类的情感、关系和经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戏剧艺术的魅力,以及欣赏和表演戏剧的重要性。
戏剧艺术的欣赏戏剧的情感共鸣戏剧艺术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当我们在舞台上看到角色面对挑战、经历痛苦或喜悦时,我们也会感受到他们的情感。
通过观看戏剧,我们能够与角色共情,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情感和体验。
这样的情感共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戏剧的故事表达戏剧艺术是通过故事来传达人类的体验和观点。
剧作家通过对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故事编织成戏剧。
观众可以通过戏剧了解不同文化、历史时期和个人经验,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同样,剧作家也可以通过戏剧向观众传达他们的观点和思考。
戏剧故事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可以通过对话、动作、舞台设置和音效等多种元素来展现。
戏剧的审美体验戏剧艺术的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观众可以欣赏演员们的表演技巧、舞台设计的美感以及剧作家创造的戏剧结构。
在观看戏剧时,观众可以参与到舞台上的故事中,感受到戏剧带来的美与感动。
戏剧艺术的审美体验是一个与共同体交流和情感共享的过程,给观众带来了无数的乐趣和满足感。
戏剧艺术的表演演员的艺术表达演员是戏剧艺术的核心。
他们通过表演技巧和个性塑造出生动的角色,将故事搬上舞台。
演员通过语言、动作、面部表情和声音等多种手段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演员们的艺术表达力是戏剧艺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舞台设计的重要性舞台设计是戏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舞台布景、灯光效果、道具和服装等元素,舞台设计师能够为观众创造出具有独特氛围和情感的舞台空间。
舞台设计与故事情节和角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戏剧的故事。
戏剧表演知识点总结归纳

戏剧表演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戏剧基本概念戏剧是一种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的艺术表现方式,通过角色的扮演、剧情的展开来传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
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古典的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也有现代的话剧、音乐剧等形式。
二、戏剧表演基本要素1. 角色戏剧中的角色是表演者扮演的人物形象,是整个戏剧的主体。
角色的性格、言行举止、内心情感等都是演员需要通过表演来呈现出来的。
2. 剧情剧情是戏剧中的故事发展线索,它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矛盾以及发展变化来推动整个戏剧的发展。
3. 舞台舞台是戏剧表演的重要场所,通过其布景、道具、灯光等手段来营造出不同的戏剧氛围,为表演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4. 表演技巧表演技巧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需要运用的技艺,其中包括语言表达、动作表演、情感展现等多个方面。
5. 导演导演是戏剧表演的灵魂,是整个戏剧的创作和组织者,负责对剧本的解读和排练,指导演员表演。
6. 观众观众是戏剧表演的接受者,他们的反应和评价对于戏剧表演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戏剧表演的基本流程1. 剧本选择剧本是戏剧表演的基础,选择一部适合自己和团队的剧目至关重要。
剧本的题材、类型、人物特点、情节设置都应与表演团队的特点相匹配。
2. 角色分配角色分配是指演员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表演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以保证表演效果的最大化。
3. 排练排练是戏剧表演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它需要演员和导演共同参与,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完善来保证表演的质量。
4. 舞台表演舞台表演是戏剧的呈现方式,演员通过舞台上的表演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5. 观众反馈观众的反馈对于戏剧表演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演员和导演在今后的表演中做出相应的改进。
四、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1. 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需要运用的一种技能,它包括发音、语调、语速、语气等多个方面。
2. 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演员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角色性格和情感的一种技巧,它包括眼神、动作、姿态等多个方面。
什么是戏剧和表演艺术?

什么是戏剧和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戏剧和表演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什么是戏剧和表演艺术呢?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下面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一、戏剧是什么?戏剧是一种通过语言、肢体和音乐等方式表达故事情节并给观众带来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
它可以是文化、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呈现,也可以是讲述真实生活中的故事。
戏剧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角色的表演来宣传戏剧的主题,同时也显示出了演员的丰富表现力。
戏剧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它还有很多的细节和技术,例如舞台设计、道具、服装、音乐等等。
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能够使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二、表演艺术是什么?表演艺术是一种通过音乐、舞蹈、戏剧或魔术等方式,以表演为主要形式来表现艺术价值和审美情感的艺术形式。
表演艺术的特点是需要演员的技巧和才华,以及艺术家的创意和灵感。
表演艺术可以是古老的文化传统,也可以是现代的艺术流派。
现代的表演艺术,例如音乐会、卡巴莱、时装表演等等,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与戏剧不同的是,表演艺术更加注重对视觉效果的影响,通常会有更多的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等。
三、戏剧和表演艺术的区别虽然戏剧和表演艺术都是艺术表演形式,但却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其中最明显的差异是:1.表演方式的不同:戏剧表演的主体是“角色”,而表演艺术的主体则是“艺术家”。
2.表现形式的不同:戏剧往往是讲述一个故事的完整剧目,而表演艺术则是多个节目组成的演出。
3.视觉效果的不同:戏剧注重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情感,而表演艺术则更加注重视觉效果,有更加华丽的灯光、道具和服装等表现手法。
总之,戏剧和表演艺术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
它们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文化历史,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同时也为我们带来文化的宝贵遗产。
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戏剧和表演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它们的美丽和魅力。
戏剧的舞台艺术与表演

戏剧的舞台艺术与表演戏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舞台艺术与表演的方式,传递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社会意义与深刻内涵。
在戏剧的演绎过程中,舞台艺术和表演技巧起到重要的作用,为观众呈现出独特的视听享受。
本文将探索戏剧的舞台艺术和表演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戏剧中的重要性。
一、舞台艺术的呈现舞台艺术是戏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元素。
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个特定的场景,为观众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首先,舞台布景在戏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布景的设计、搭建和运用,将故事的场景具象化。
当观众看到舞台上悬挂的山水画卷,或者一座逼真的城市模型,他们就会立刻沉浸于戏剧的世界中。
舞台布景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戏剧的真实感和观赏性。
其次,服装道具也是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员们通过服装的选择和搭配,以及道具的运用,将人物的角色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演员穿上传统的戏装,或者手持重要的道具,观众就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状态。
服装道具的细节处理,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戏剧故事。
最后,灯光音响的运用也是舞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灯光的变化、音响的配合,可以为舞台艺术增添更多的情感色彩和戏剧张力。
当灯光猛然亮起,或者音乐响起,观众会感受到一种直观的冲击力,情感也会被更好地激发出来。
灯光音响的运用恰到好处,可以为戏剧作品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和戏剧性。
二、表演的艺术性表演是戏剧的核心,它通过演员的扮演和表现,将戏剧故事呈现给观众。
演员通过肢体动作、语言表达和表情演绎,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首先,演员的肢体动作在戏剧表演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个舞姿的优美、一个手势的准确、一个眼神的灵动,都能够传递出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演员通过舞台上的肢体表演,展现出人物的力量、痛苦、欢乐等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次,语言表达也是表演的重要手段。
演员通过对话和独白来传递剧情和情感,同时利用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等技巧,将人物的性格和情绪更好地展现出来。
文献中的戏剧与表演

文献中的戏剧与表演戏剧与表演在文献中的历史渊源悠久,早在古代文明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戏剧和表演来讲述故事、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
无论是古希腊的悲剧,还是中国的京剧,戏剧与表演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文献资料中梳理戏剧与表演的演变历程,探讨其在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起源于古希腊的戏剧是戏剧与表演的重要起点。
在古希腊的民主政体中,戏剧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经常与宗教、政治和民众的生活相结合。
里昂尼德斯的《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等作品,通过舞台表演和对话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命运的不可逆转性,成为后世戏剧创作的重要典范。
古代中国的戏剧和表演艺术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起源于明代崇祯年间,结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以及优美的服装和细腻的化妆。
京剧通过巧妙的动作、音调和台词来表达情感和描绘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记载了许多京剧名剧,如《白蛇传》、《红灯记》等,这些作品更加丰富和完善了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举世瞩目的舞台艺术。
除了古希腊和中国,世界各地的戏剧与表演形式繁多,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被公认为世界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融合了喜剧和悲剧元素,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社会问题的反思,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而印度的卡塔克舞和巴厘岛的巴莱舞则通过优美的舞姿和精巧的面具,讲述了神话故事和宗教传统,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剧与表演不仅仅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在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中,戏剧与表演经常被用来传递信息、唤起社会意识和塑造集体记忆。
例如,南非的孟森古洛四人剧团通过表演艺术,将对种族隔离政策的反抗传达给全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响应。
同样,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红色剧目通过表演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对广大群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表演什么是表演艺术?演员以自身为媒介进行任务创造,也就是人演人的艺术。
说到表演艺术,它又有哪些体系呢?如何区分表现派和体验派呢?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又有哪些区别呢?作为一个演员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呢?表演艺术的三大体系表演是一门艺术,在这条艺术的道路上,不知有多少为其奉献一生的表演艺术家。
在久而久之的研究路线上,出现了分歧,这时候,三大体系出现了。
体验派-----代表人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康斯坦丁斯坦尼拉夫斯基(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年),莫斯科人。
父为商人。
母为法国人。
父母与莫斯科文艺界过往甚密。
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从小对戏剧感兴趣。
14岁成为一个家庭业余剧团的演员。
1888年,与人合作组织文艺协会和附属的业余剧团。
1891年,演托尔斯泰的剧本“启蒙之果”成功。
1898年,与聂米罗维奇一丹钦科合作,创办莫斯科艺术一普及剧院(1903年起称莫斯科艺术剧院)。
同年,与聂米罗维奇一丹钦科共同执导原在彼得堡亚历山大剧院演出失败的契诃夫剧本“海鸥”,轰动了当时的戏剧界,开始成为蜚声世界的戏剧艺术革新家。
斯坦尼拉夫斯基体验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和前苏联的K.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
他们都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应只冷静地表现。
并且主张把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
欧文认为演员应该把人物的感染力量与艺术手段的运用结合起来,他称此为演员的双重意识。
萨尔维尼认为演员的特殊标志是感受的能力,演员要听命于自己的感受,演员表演时不仅要一遍两遍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是演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
他提出双重生活论,认为演员应该“一面勤于感受,一面像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以使观众也有所感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观点,结合俄罗斯现实主义表演传统创立了自己的表演体系,自称体验派,以与法国哥格兰为代表的表现派相区别。
他的体验艺术的特征是演员“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下意识的创作”。
他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他称此为体验角色。
表现派---代表人物布莱希特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1898-1956),1917年进慕尼黑大学学习文学,兼攻医学。
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他被派往战地医院服务。
革命失败后,继续大学学习,对戏剧发生浓厚兴趣。
同年写出第一部短《巴尔》,攻击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1920年完成剧作《夜半鼓声》。
1922年写出《城市丛林》,并撰写剧评。
1922年被慕尼黑小剧院聘为戏剧顾问兼导演。
1924年应著名导演莱因哈特邀请赴柏林任德意志剧院戏剧顾问,创作剧本《人就是人》。
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见解,初步提出史诗(叙事)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主张。
创作有:《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7)、《三分钱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1930)和《巴登的教育剧》、《措施》、《例外与常规》等教育剧。
1931年,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为舞台剧。
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带着妻子儿女逃离德国,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
1948年10月返回柏林(东)定居。
1949年与汉伦娜一起创建和领导柏林剧团,并亲任导演,全面实践他的史诗戏剧演剧方法。
1956年8月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1898年2月10日,贝尔托·布莱希特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
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
曾投身工人运动。
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
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
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
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
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
布莱希特表现派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关于演员的是非谈》一文中,谈到演员表演时,主张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创造“理想典范”,在每次公演时,演员应准确地象一面镜子那样把这典范形象真实地重现在舞台上。
他反对演员只凭天赋和敏感,主张冷静和判断力,依靠对四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现象进行勤勉的观察,并用心模仿自然。
19世纪法国演员哥格兰继承并发展了狄德罗的观点,在《演员的双重人格》一文中提出了“两个自我”论,认为第一自我的演员始终冷静地随心所欲地控制着自己的创造物第二自我,不论角色应如何激动,演员“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不能让角色“拐跑”。
他认为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是灵魂;第二自我是工具,是声音和肉体。
因此他主张演员要把工具锻炼得象雕塑家手里的一堆柔软的泥土,可以让扮演者随心所欲地捏成各种形状。
他非常强调演员创造人物性格,要求演员反复钻研剧本,要清楚地理解角色并“看到它的应有形状”,然后依据这个形象构思去进行塑造,不仅外形相似,还要能象角色那样“走路、谈话、倾听”,用属于角色的“那种脑筋来思想”。
他的名言是:“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因而被称为“表现派”。
梅派---代表人物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
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
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
工青衣,兼演刀马旦。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
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
终年67岁。
梅兰芳梅派“梅派”艺术的特点是从不强调特点中来体现的。
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也和其他京剧流派一样,在承师前辈艺人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创新发展道路。
梅兰芳从吴菱仙所学到的戏,基本都是京剧青衣应工的开蒙戏,从陈德霖、王瑶卿等所学到的也都是规规矩矩的传统老戏。
梅兰芳不仅在唱、念、做、打方面,样样精通,在继承前辈艺人的艺术风格中有所创新与发展,形成独树一帜的京剧旦行流派--梅派,另外在表演、服装、音乐、化妆、舞蹈、舞台灯光等方面,也有改革与创造。
简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体验与体现的艺术说到体验与体现,两大派别的纷争至今也没有停下。
体验与体现的统一在电视剧的表演中,演员在创造人物形象时,体验与体现的关系也像在戏剧和电影表演中一样是一个分重要必须明确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表演艺术领域内,究竟应该是侧重于内心的体验还是侧重于外在的表现,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据说早在古罗马时代的演说家中就有分歧,一派主张演说家在演说时应该是以情感人,认为演说家应该是以澎湃的热情去打动听众,征服听众;而另一派则认为演家在演说时要以理服人,认为演说家主要是应该以冷静的态度,用充分的事实和严谨的逻辑来说服听众,反对以情感去蛊惑听众。
大约这就是关于表演的是与非的争论的开始。
在以后表演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演员的情感是否应该参予创作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在表演艺术的实践中,事实上也存在着侧重于内心体验和侧重于外在体现这样两种不同表演流派的演员。
像侧重于内心体验的著名法国女演员杜丝、意大利男演员萨尔维尼、英国男演员亨利·欧文;侧重于外在表现的法国男演员哥格兰、英国男演员盖利克和法国女演员克莱萨等等,这些在表演艺术上的佼佼者都曾闪烁出光彩,不仅为他们当代的观众所赞赏,而且名垂于表演史册。
正由于有着这样两种不同的表演流派,到19世纪末就引发出来他们之间究竟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的争论,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体验派与表现派之间关于表演艺术的真谛的争论。
这场争论的焦点,集中表现在对演员的情感是否应该是演员在进行表演创作时的材料的不同认识上,但究其实质,则是对于表演艺术的真实与美有着不同的见解。
表现派的代表人物法国的著名演员哥格兰首先非常明确地指出演员在进行人物形象的创作时存在着两个“自我”的问题。
在这方面他做出了十分精辟的论述:在创作艺术作品时,画家使用画布和画笔;雕刻家使用粘土和雕刀;诗人使用文字和诗才,即韵律、音步和韵脚。
艺术因工具而异。
演员的工具就是他自己。
他的艺术材料,也就是他为了创造一件艺术品而对之进行加工和塑造的东西,是他自己的脸、他自己的身体和他自己的生活。
因此,演员应当具有双重性:他的一部分自我是表演者,即操纵者,另一部分自我是他操纵的工具。
第一自我构思,或者不如说,按照作者的构思想象出所要扮演的人物(因为构思是作者的事),不管是达尔丢弗、哈姆雷特、阿诺尔弗或罗密欧;然后由第二自我把构思实现出来。
演员创造人物的天才,就在这种双重生活之中。
……在演员身上,第一自我对第二自我进行加工和处理,直到它变形,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理想的人物形象为止——一句话,直到他利用自身完成了他的艺术品为止。
”从上面所引证的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哥格兰十分精辟地阐述了演员在创作中存在着两个“自我”的特点,指出了演员在创作中所存在的矛盾;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是把演员的情感排斥于创作材料之外的。
他还曾非常明确地指出:“第一自我是灵魂,第二自我是肉体。
第一自我是理——也就是我们中国朋友所谓的天道。
第二自我之于第一自我,犹如辞之于理,它是一个以服从为唯一职责的奴隶。
”并且他还认为:第一自我支配力越强,艺术家就越伟大。
“理想的境界是:第二自我(肉体)像雕塑家手里的一堆柔软的粘土,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它捏成不同的形状——罗密欧那样的翩翩公子,理查三世那样的外表丑陋而智力过人的驼子,费加罗那样的脸如狼狗、大胆莽撞的仆人。
”从这段言论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哥格兰所说的第二自我,只是不包括演员的情感在内的演员的肉体而已。
从他在创作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有一次,他在演出中动了真情,流下了眼泪,演出结束之后,在接受了观众为他的演出而给予的赞美之后,他在后台把同台演员都召集到一起来,然后对他们说:“今天我在舞台上真的流泪了,我很抱歉,这种事以后决不会再发生了。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哥格兰认为在演出中真正地动情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由于他坚决反对演员的情感参予创作,他还十分强调地指出:“我重复一遍: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