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

合集下载

分析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贝加莫组曲》风格与演奏

分析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贝加莫组曲》风格与演奏

分析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贝加莫组曲》风格与演奏摘要: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贝加莫组曲》被誉为为20世纪钢琴音乐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对该作品的音乐风格和演奏进行分析,从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面剖析该作品的鲜明特点。

同时,探讨了演奏该作品时需要注意的技巧和表达方法,以展现德彪西钢琴音乐的美感与艺术。

通过对《贝加莫组曲》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德彪西的音乐思想和创作风格,同时对于钢琴演奏者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作品,贝加莫组曲,风格,演奏正文:一、《贝加莫组曲》的音乐风格《贝加莫组曲》是由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钢琴组曲,共包括三个乐章:夜间场所(Au bord de l'eau)、纹章(La lecon de danse)和游乐场上(Jeux d'eau)。

该作品运用了德彪西典型的印象主义风格,表现出浪漫、诗意和幻想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德彪西独特的和声语言和对色彩的掌控。

下面将对该作品的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面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1. 旋律方面德彪西在《贝加莫组曲》中运用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注重旋律的表现力和柔美的音色。

整个组曲的旋律线条富有变化,既有流畅优美的旋律,也有抒情大气的旋律。

例如,在第一乐章夜间场所中的主题,采用了低沉、深情的旋律来表现出夜晚的安静和神秘。

而在第二乐章纹章中,德彪西则运用了轻盈、活泼的旋律来展现出跳舞的欢乐和轻松。

2. 和声方面在和声方面,德彪西运用了大量的华丽和声,并将其融合进组曲的旋律中。

同时,他大胆地运用了不协调的音符,创造出独特的和声效果。

例如,在第三乐章游乐场上中的颤音和半音阶上行,以及第二乐章纹章中的大量七度和弦,都体现了德彪西独特的和声风格。

3. 节奏方面德彪西在节奏方面的创新也为《贝加莫组曲》增添了不少魅力。

特别是在第三乐章游乐场上中,他大胆地使用拍子不规则的节奏,并运用了重叠的音符和跳跃的手指技巧,来表现出流水的声音和水上乐园的欢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摘要】德彪西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钢琴作品《月光》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德彪西的音乐生平、《月光》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分析、音乐特点与风格分析以及演奏技巧与演绎方法几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探析。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月光》这首曲子的独特之处和艺术价值,以及德彪西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对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进行全面评价,展现其在音乐领域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音乐生平、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音乐特点、风格分析、演奏技巧、演绎方法、艺术价值、现代音乐、影响、总结1. 引言1.1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德彪西的音乐生平入手,通过对他的生平经历和音乐创作背景的分析,探讨《月光》这首作品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我们还会对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中的音乐逻辑和表现手法。

我们还将探讨《月光》的音乐特点与风格,分析其独特的旋律和和声组合,以及德彪西在作品中所展现的创新精神。

我们将探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以及对现代音乐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这首经典钢琴作品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德彪西的音乐魅力,以及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2. 正文2.1 德彪西的音乐生平德彪西(Claude Debussy)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被誉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于1862年出生在法国圣日耳曼德勒市,从小就显示出对音乐的天赋和热爱。

德彪西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和声和钢琴,师从于著名的作曲家库珥贝,受到了浓厚的古典音乐传统的熏陶。

德彪西的音乐风格独特,融合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元素,创造出了深邃、流畅的音乐语言。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想象力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常常使用模糊、模棱两可的和声和旋律,给人一种多变、朦胧的感觉。

除了钢琴作品《月光》外,德彪西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室内乐等。

浅析德彪西《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

浅析德彪西《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

浅析德彪西《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摘要】德彪西的《夜曲》是一首富有深情和迷人旋律的音乐作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其和声、调式和调性特点,揭示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在和声特点方面,本曲采用了富有层次感的和声结构,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变化,营造出梦幻般的音乐氛围。

调式特点上,德彪西在作品中运用了多样的调式,展现了其对音乐语言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而调性特点方面,则体现出作曲家在调性处理上的独特技巧与包容性。

通过分析音乐情感表达和探讨作曲技巧,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夜曲》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德彪西的《夜曲》以其独特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展现了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成为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之一。

【关键词】德彪西,《夜曲》,和声特点,调式特点,调性特点,音乐情感表达,作曲技巧,作品特色1. 引言1.1 介绍德彪西《夜曲》德彪西《夜曲》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一首著名钢琴作品,创作于1890年。

这首夜曲是德彪西为了纪念已故的友人而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逝去朋友的思念和哀伤之情。

这首曲子以富有情感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著称,被认为是德彪西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钢琴曲之一。

通过对和声的运用和调式的处理,德彪西在《夜曲》中展现出了他独特的作曲风格,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曲子中,德彪西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和调性处理,展现出了他对音乐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德彪西《夜曲》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和创作技巧,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哀怀之情。

1.2 提出分析主题提出分析主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德彪西《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首音乐作品在音乐结构和音乐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和声特点、调式特点和调性特点的系统分析,将揭示出这首作品所展示的音乐情感表达和作曲技巧。

通过全面的讨论和分析,将从细致的音乐元素入手,揭示出这首曲目在音乐风格和音乐语言上所呈现的精髓,为读者揭示出作曲家独具的创造才能和音乐审美追求。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是他创作的一首著名钢琴曲,它描绘了夜晚月光下的一幅宁静而神秘的景象。

作曲家通过这首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

本文将就《月光》这首钢琴曲进行探析,从曲调、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解读这首美妙的音乐作品。

我们来看看《月光》这首曲子的曲调。

作品的调性为c#小调,这种调性给人一种神秘和忧郁的感觉。

德彪西通过这种曲调表达了他对夜晚的想象和情感。

随着曲子的开头,慢慢地,一个清澈的倔强的旋律在钢琴上出现,这种旋律让人感受到了月光下的宁静与神秘。

曲子的整体结构非常流畅,旋律优美,给人一种很放松的感觉。

德彪西的和声运用非常独特,通过和声的变化来表达不同情感,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层次感和张力。

我们来看看《月光》的节奏。

作曲家在这首曲子中运用了很多特殊的节奏变化,这些变化为整个曲子增添了很多生气和张力。

在强弱节奏上,德彪西也有精巧的处理,曲子中的每一个节奏都十分准确,在流畅的旋律中又不失情感的表达,给人一种既舒缓又有力量的感觉。

特别是在曲中段的部分,德彪西通过不断的乐音变换和节奏变奏,表达了对于月光下神秘景象的深刻思考和感受,给人一种非常美妙而又丰富多变的感觉。

我们可以从《月光》的表现手法中看出德彪西对于音乐表达的独特见解。

作曲家在这首曲子中运用了很多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用力度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变化,用速度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高潮和低谷,用音量的变化来表达不同音乐元素之间的关系。

这些手法的使用,使得整首曲子具有了丰富的内在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总体上,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是一首极具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作曲家通过这首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

作品的曲调、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均表现出德彪西对于音乐的高超掌控能力和极具个性的音乐创作手法。

整个曲子听起来非常流畅,优美,很容易引起人们对月光下神秘景象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

浅析德彪西《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

浅析德彪西《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

浅析德彪西《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摘要】德彪西的《夜曲》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钢琴曲,其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体现了德彪西独特的音乐风格。

本文首先介绍了《夜曲》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探讨了曲中的和声特点,如和弦的运用和和声变化的处理。

接着分析了曲中的调式特点,包括调性的稳定性和变化性。

还探讨了《夜曲》的调性特点,如调性归属的变化和音高的运用。

通过分析和声与调式在《夜曲》中的结合,可以更加深入理解这首曲目的音乐结构和风格。

对曲中的旋律与声部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展现了德彪西在创作中的巧妙运用。

总结了《夜曲》的和声与调式调性特点,并展望了这首曲目对后世音乐的影响,体现出德彪西在音乐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德彪西,《夜曲》,和声,调式,调性,旋律,声部,背景,意义,结合,影响。

1. 引言1.1 介绍德彪西《夜曲》的背景和意义德彪西的《夜曲》是一首具有深远影响的钢琴曲,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音乐的杰作之一。

创作于1890年,这首曲子展现了德彪西独特的和声与调性调性风格,以及他对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贡献。

《夜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结构而闻名,体现了德彪西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技巧。

这首曲子被视为德彪西音乐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广泛演奏和传颂。

通过对《夜曲》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风格,以及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探讨《夜曲》的和声与调性特点对于理解德彪西音乐的精髓和对音乐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探讨《夜曲》中的和声特点"The Nocturne in D-flat Major, Op. 27, No. 2" by Debussy is a beautiful piece that showcases his innovative use of harmony. Debussy's unique approach to harmony in this piece is evident through his use of modal mixture, whole-tone scales, and parallel chords.2.2 分析《夜曲》中的调式特点《夜曲》是德彪西的代表作之一,其调式特点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德彪西钢琴作品《焰火》的分析和演奏技巧探析

德彪西钢琴作品《焰火》的分析和演奏技巧探析

德彪西钢琴作品《焰火》的分析和演奏技巧探析1. 引言1.1 概述德彪西钢琴作品《焰火》的背景和意义《焰火》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之一,创作于1908年。

这首作品被认为是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中的杰作之一,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音乐才华。

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和声色彩和复杂的对位技巧,展现出了他对钢琴音色和表现力的深刻理解。

《焰火》的音乐风格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如同燃烧的烟火般绚丽多彩。

这首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德彪西个人音乐风格的体现,也是对当时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音乐的一种再思考和延续。

《焰火》通过其独特的和声处理和复杂的音乐结构,展现了德彪西对音乐表现力的追求和对情感的深刻体验。

这首作品在钢琴演奏界备受瞩目,被认为是一项挑战和展示演奏技巧的重要曲目之一。

通过深入分析和演奏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焰火》这首作品的艺术内涵和音乐魅力。

2. 正文2.1 德彪西钢琴作品《焰火》的音乐特点分析德彪西钢琴作品《焰火》是一首具有独特音乐特点的作品。

这首曲子充满了活力和激情,通过旋律上的跳跃和急促的音符,营造出一种热烈如火的氛围。

曲子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位和重音,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张力,使整个作品更加富有动感。

德彪西还巧妙地运用了变化的节奏和音色,使整首曲子既富有变化,又保持了整体的统一性。

2.2 演奏技巧探析之手指技巧德彪西钢琴作品《焰火》是一首极具挑战性的乐曲,需要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手指技巧。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手指技巧的探析:1. 手指独立性:《焰火》中的音符密集且快速,演奏者需要训练手指的独立性,确保每个手指都能准确地按下正确的键位。

练习手指独立性的方法包括琴键上的练习和手指操练。

2. 手指力量:由于曲子中有许多快速的音符和跳跃的音程,手指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演奏者需要通过练习手指按下琴键时的力度和速度来提高手指的力量,确保能够轻松地演奏这些技术难度较高的乐曲。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1. 引言1.1 介绍德彪西和《月光》的背景《月光》是德彪西于1890年创作的一首钢琴曲,收录在他的钢琴组曲《泉》中。

这首曲子的名字来源于法国诗人保尔·韦尔兰的同名诗集中的一首诗,描绘了月光下的幻境和神秘的情感。

德彪西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将这种神秘和诗意充分地展现出来,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月光》的音乐语言充满了德彪西特有的印象主义色彩,利用和声的变化和音符的流动,展现出了月夜中静谧而浪漫的氛围。

这首曲子通过细腻的音响效果和独特的旋律构思,给人以如梦如幻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之中。

【2000字】1.2 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进行深入探析,揭示其音乐风格特点、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音乐结构分析、演奏技巧和表现要点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月光》这首著名作品,深入探讨德彪西作品的艺术特点以及其在钢琴音乐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也将针对《月光》在钢琴演奏中的挑战与技巧进行解析,帮助钢琴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曲目。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技巧,提升对钢琴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月光》所带来的艺术美感和情感张力,体会到这首作品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 正文2.1 德彪西的音乐风格特点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作曲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音乐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特点。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充满了丰富的和声色彩和细腻的音乐表达。

他擅长运用和声上的变化和革命性的节奏结构,为他的音乐创作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德彪西的作品中常常可以听到他对自然界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

他善于利用琴键上的音符来表现不同情绪和意境,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常常可以听到他对旋律的发挥和对和声的创新。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解读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解读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解读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作品,它包含着深刻的音乐意义。

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解读:
1. 音调: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以A小调为基调,此调性幽暗
而忧伤,充满情感。

它通过柔和的音色和抒发力量的和声传达出一种深邃的情感。

2. 结构:这首钢琴前奏曲采用自由的结构,没有明确的主题和发展部分。

它由连续的动机和段落组成,表达着德彪西的情感和思绪。

它没有正式的序奏或结尾,给人以即兴即发的感觉。

3. 音乐表现: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和声展示了德彪西的音乐个性。

它以柔和、悠扬的旋律出现,同时加入了一些尖锐和跳跃的音符来创造对比和张力。

这种对比和张力的运用使得这首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上的反差。

4. 色彩:钢琴前奏曲中的音乐色彩丰富多样。

德彪西通过运用琶音、和声、装饰音和断奏等技巧,使得每个音符都鲜活生动,充满了细腻的情感。

这些技巧也给予了这首作品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

5. 情感表达:这首钢琴前奏曲充满了忧郁、浪漫和激情的情感。

它表达了德彪西对人生、爱情和艺术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它可以引发听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人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妙。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是一首非常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它展示了作曲家的音乐才华和独特的创造力。

无论是在音乐表达还是技巧运用上,它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钢琴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一1918)是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

《水中倒影》创作于1905年,是德彪西根据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写成。

当作者追忆那荒无人烟的原野时,使他坐立不安,即刻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

艾米尔·韦尔英斯普评述说:“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通过音乐对水进行直观描绘,以达到对水的感觉的体验。

该曲在印象派的音乐中是一首杰出的作品,德彪西相信这首乐曲将列在舒曼之左或列于肖邦之右占有一席座位。

一、结构布局《水中倒影》整体上采用三段体的曲式原则,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二大部分:B(变奏性发展,36—71小节);第三大部分:A,(紧缩再现—结束,72—95小节)。

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一小部分——a,1—24小节,①1—8小节,“波与声”。

“三音动机”隐伏于1—2、5—6小节波浪似的“和弦流”的音响”②9—15小节,“闪烁的波光”。

9—10、14小节,上、下行平行运动的“音集”(9—10小节的“音集”,是一个五声音阶音调(在上方)与半音阶(在下方)的混合体),犹如“水的涌动”③16—24小节,“倒影——飘落物——荡开的涟漪”。

16—19小节,“倒影——飘落物及其激起的涟漪”。

由五声音阶五、八度构成的大空间反向平行进行(16、17小节),象征着“地上景物及其水中倒影”(17、19小节),象征着从空间降于水面的“飘落物”;三度结构的分解延宕和弦(18、19小节),象征着“飘落物激起的涟漪”;20—23小节的上行模进音型,象征着“荡开的涟漪”23小节末拍以后,将“分解和弦音型”改为“纯四度四音列音型”,象轻拂水面的阵风。

24小节有连接——过渡功能。

第二小部分——b,25—35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的主题——“动与静”的变化对比。

①25—31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douxet expressif)的主题。

织体分三个“层”:上层——24小节“纯四度四音列音型”“(阵风”)的延续,为了有所变化,28—29小节改为“增四度四音列”;中层——含增四度音程的“柔和而富有表情”的主题,30—31小节改为“纯四度”;下层——bA低续音,bD调性的属音,给人以深、静感。

②31—35小节。

再次出现9—15小节的音乐材料及写法,有连接——过渡的功能,33、34、35小节有句逗停顿。

31小节是一个“小高潮”,之后,音乐渐复平静。

第二大部分——B(变奏性发展,36—71小节)第一小部分——a’,36—50小节:1,36—43小节。

bD调性,①1—8小节的“变奏”(写法的改变),将原来的“和弦流”写法,改成了三连音节奏的分解形式,音乐更活跃,像轻拂的阵风掠过水面。

②44—50小节。

48—50小节是又一个小高潮,同时有连接——过渡(a’与其后的b’),以及音阶转换功能。

上方是三连音节奏分解和弦的延续,下方是切分节奏、音势增强、跨越两个八度的全音阶八度重复上行级进,像一股劲风将音乐推向一个新的高潮(49—50小节,将32分音符的三连音节奏。

第二小部分——b’,51—71小节:①51—69小节。

51—53小节,是25—28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的音乐主题,在上声部、于高音区的变化复现,紧缩了主题后半部分的时值。

55—57小节该主题再次出现时,作了八度重复,其后的8小节作了展开,把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58小节)。

之后,当该主题于66—67及69小节最后出现时,音乐已恢复平静,为a’’(a的变化再现)的出现做了氛围方面的准备。

②70—71小节,连接——过渡,由衬托主题的分解和弦音型,转换成1—8小节衬托三音动机”的“和弦流”音型,准备着a的再现。

第三大部分——A’(紧缩再现——结束,72—95小节)第一小部分——a’’,72—82小节:“三音动机”八度重复再现于高音区,清澄、明澈。

80—81小节全音阶性质的连续大三度下行模进,是一个向“尾声”过渡的短小、精炼的“连接句”。

第二小部分——尾声,82—95小节:极弱奏(ppp),出现于高音区,由琶音奏法奏出的双八度重复“三音动机”,衬托以四、五度叠置的、澄澈的、广阔空间和弦。

二、旋律在旋律上的表现,德彪西对古典或浪漫派以来习惯使用的旋律写法一向敬而远之,扩展、反复、模进,这些人们熟悉的旋律发展模式在德彪西的笔下变成了短小而互不连贯的动机组合,这样鲜明旋律的意义就被降低了。

在(水中倒影》中,第一主题前后出现三次,第二主题出现两次,但每次再现都不会原样重复,都在和声、音色方面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因而音乐效果各不相同。

毋庸置疑,德彪西在创作乐曲最初的动机时,一定考虑到“水”的特征,倒影的水是平滑、清澈、规整的。

于是把简单的“三滴水”作为第一主题出现在乐曲的开头,清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见例l)这种五声性的旋律成为《水中倒影》中的主导动机,这个动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关“水”的印象。

在第二主题出现之前,作者用了六声音阶和平行大九弦的华彩作为连接和背景,从第25小节开始,“倒影”的主题旋律在中音区出现。

三、和声1、持续音调性、双调性及多调性持续音调性是德彪西作品中常用的和声手法,该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持续音,以强调作品的某一调性。

如第1─3小节,左手的低音声部为bD 和bD二重持续音,明确了bD大调,在左手主属持续音的衬托下,右手声部以大山型的旋律形态作柔和的和声进行,和声在下属功能领域进行,且指向不明确,主和弦没有出现,和声的主属功能在左手声部以主属持续的方式得到强调。

中声部以四分音符出现的旋律片段是主题的核心材料,它与高声部动荡不安的和声相呼应,好象平静的水面上映出的点点光影。

第3小节的右手声部出现bb自然小调的主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进行,左手声部依然在bD大调上,上下声部形成双调性。

第4小节左手声部是bb小三和弦,bb小调基本明确,第5小节回到bD大调,形成关系大小调的对置(见例1中的音型片段)第24—29小节,高声部与低声部之间音域拉宽,这一音乐片段由三个调构成三个织体层次。

高声部为旋律调性,在bC大调领域作快速流动的弱奏,象水波晃动,第26—27小节,出现“自然调式四音列”与“三全音音列”的对置,以加强和声色彩对比。

中声部在bF大调上以“柔和而富有表情”的旋律作不完全的全音阶进行。

低声部的bA音形成持续音调性,暗示bA 大调。

第27小节进入降bD大调,bA音成为bD大调的属持续音。

第31小节右手声部转入C大调,和声上使用传统方法:用主和弦的不断反复来肯定C大调。

这一段(第24—33小节)的左手低音声部在bA持续音上,突出了德彪西持续音调性的特点,高声部使用旋律调性与低音声部进行对比,这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调性模糊的范例(见例1中的音型片段)。

2、和弦的平行进行及不同结构和弦的对置第20—21小节分别为bD、E、G、bB大九和弦,各和弦之间的根音成小三度关系,它们都以第一转位的形式出现,并以琶音的方式作平行进行。

第22—23小节是f减七和弦与bF增三和弦对置,和声功能模糊,调式调性不清。

通过九和弦的平行进行及不同性质和弦的对置作形象化描绘———水纹扩展,光影摇晃(谱例略)。

第43—44小节,低声部是德彪西所喜欢的全音阶进行。

高声部是bb小三和弦与bD增三和弦的对置,第45—46小节是前两小节的变化重复,这种新颖的和声处理,形成独特的效果和不稳定感。

第66及68小节,高声部是平行大二度关系下行的四六和弦。

低声部是A长音,音乐在A 大调领域游移。

第67小节为c小和弦,暗示c小调。

第69小节进入bD大调领域,bA音成为属长音,高声部为四六和弦的平行进行。

这一音乐片段不仅和声指向不明确,而且调性不稳定,属含糊不清的典型印象派风格(见例2中的音型片段)第51—59小节,和声进行打破了传统和声学中根音四、五度关系的功能进行,使用不同结构和弦的对置,音乐动荡不安,具有戏剧性色彩(谱例略)。

以上从两个方面对德彪西《水中倒影》中的和声作了简要的分析,可见德彪西既是印象音乐的创始人,也是新时代的开创者,他对和声的运用勇于大胆创新,不愧是和声史上的改革巨匠。

他的创作既不墨守成规,也不盲目模仿,而是在吸取前人作品中有益因素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个性,以其独特的和声语言开创崭新的局面。

该作品虽然与传统和声语言相比已经相去甚远,但从整体上看,以bD大调作为主调统一全曲是明确的。

四、结语对德彪西而言,艺术技巧与炫技是同义词;我们宁可将其看成是某种改变音质以创造出恰当的音色气氛的能力。

涉及到的技巧也就是控制力度强弱的技巧。

德彪西的要求是精巧而微妙的,并且由于他们非常不同于古典传统,需要对整个表达方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水中倒影》充分展示了印象派的艺术风格,是音乐中印象主义的一个完美范例。

由于缺乏传统的和声、可追循的旋律、清楚的节奏,这些都有助于产生细致优雅而朦胧的效果,他暗示而不是描述主体内容。

他所用到的和弦及琶音构成了变化而波动的和声,这些和声都是基于全音阶和五声音阶之上的。

由于极端的半音阶手法,能轻易且毫无准备地从一个调移到另一个调上,打破了传统的调性关系。

他将全音音阶融合进自己的风格中,创造出一类完全适合于焕发出音阶中固有音色的音乐。

他成为了自李斯特以来最伟大的钢琴音色的革新家,在其他钢琴作品中他还采用了(除全音阶而外)教会调式、单声圣歌、开放的四度和五度“东方式”音色、带有尖锐的四度和单调的七度的大音阶,以及他所喜爱的大九度和弦。

当他以这些具体的革新完成了他自己在印象主义领域探索的同时,也就用其基本的音响原则为后继的作曲家们打开了20世纪的大门。

这些原则包括对音响本身以及音响的反面—充满力二的沉默的重视。

他所作的音乐实验至今已影响了20世纪的几代作曲家以及正在把音乐的口界推向不可知未来的新一代作曲家们。

将全曲概括为如下图示:A(呈示) B(变奏性发展) A’(紧缩再现—结束)a +b a’+ b’ a″+尾声1-24小节 25-35小节 36-50小节 51-71小节 72-82小节83-95小节〔静〕〔动〕〔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