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根据《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
其中,正指标有14个,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逆指标3个,包括: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区间指标6个,包括: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现对各项指标简要解释如下:一、经济发展(5项指标)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城镇)。
1、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文简称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GDP包括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这些常住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和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
对于一个地区如省、市、县、区,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人均≥31400元。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研究与试验发展( R&D)活动: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里程碑。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建立健全全面监测的指标体系,以科学、客观的数据为依据,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情况,为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统计监测指标。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增长率,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可以监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城镇化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为政府提供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
其次,在社会建设方面,可以监测居民就业率、失业率、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判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为政府提供社会政策的制定参考。
另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可以监测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标、土壤质量指标、生态保护区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为政府提供环保政策的制定依据。
除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还可以甄别其他一些有助于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例如消费水平、文化建设情况、社会安全指数、城乡差距等。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是定量化的,能够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为政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同时,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应该加强监测手段和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监测和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经济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的高低。
3.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4.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指家庭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
5.投资额和投资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二、社会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和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2.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是一个评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3.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标:包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环境指标1.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2.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
3.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
4.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特定领域的指标。
比如,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设置健康指标,包括疾病发生率、预防接种率、医疗服务水平等;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设置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等;区域发展是均衡发展的基础,可以设置区域发展指标,包括城乡差距指数、区域协调指数等。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重要群体的指标。
比如,农民工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统计和监测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等指标;妇女儿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统计和监测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水平、收入状况、福利待遇等指标。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还应该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是指指标体系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
权威性是指指标体系要由相关的国家机构或专业机构负责发布和监测,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可操作性是指指标体系要具备一定的实施和操作性,方便相关部门按时、准确地收集和汇总数据。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需要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旧的指标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新的需求和情况,因此需要随时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调整,确保其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科学合理、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指标,涉及特定领域和特定群体的指标,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并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全面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小康社会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康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活安康、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状态。
为了全面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中国制定了一套小康社会指标体系,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定量评估,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和不足,进一步指导和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发展。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和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指标,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和评估。
一、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GDP在不断增长,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
2.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缩小。
3.就业率: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指标,中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就业水平,但随着产业升级和人口结构变化,未来就业面临一定挑战。
二、社会建设指标:1.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普及率逐渐提高,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2.医疗保障:医疗保障是评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医疗资源不均衡、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还待解决。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困人口等问题。
三、环境保护指标: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2.水质环境:水质环境是评价一个国家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水质环境整体不断改善,但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仍待解决。
四、民生福祉指标:1.住房条件:住房条件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住房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城市房价过高、农村住房条件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 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 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地反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 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 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
nj
wi zi
i 1
23
各类指数计算公式为: F j
wi zi /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wi 为指标 xi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 数换成小数, Fj 为第 j 类指数, m j 为第 j 类第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 的序数, n j 为第 j 类最后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接上表
监 测 指 标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五、文化教育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 消费支出比重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21.单位 GDP 能耗 六、资源环境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23.环境质量指数 单 位 % % 年 吨标准煤/万元 % % 权重 6 2 6 4 2 6 标准值 (2020 年) ≥5 ≥16 ≥10.5 ≤0.84 ≥100 =100
zi xi xi1
100%
,其中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xi1 为标准值。
若
xi 100%, 取 zi 100% xi1
六、评价方法
逆指标指数计算方法
逆指标共有 3 个,即恩格尔系数、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 GDP 能耗。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线。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来评估和监测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本文将从整体指标体系、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以及环境指标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整体指标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基础和核心。
整体指标体系应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全面考虑,以确保衡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首先,应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定量衡量小康社会的整体水平。
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总体水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指数、教育覆盖率、医疗保障水平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土保持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可以反映环境保护状况。
经济指标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率、劳动就业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贫困人口比例等指标。
同时,还应加强统计监测金融领域的指标,如金融风险指数、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等,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社会指标是评估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参考。
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社会指标体系应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指标。
例如,教育指标可以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覆盖率等;医疗指标可以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等。
环境指标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包括大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指标。
同时,还应关注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指标,以评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在建立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时,要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指标应具有可比性和可量化性,以方便对比和衡量发展状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3.0
≤110
35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2010年不变价
公顷/亿元
3.0
≤60
3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不变价)
吨/万元
2.0
≤2.5
37
环境质量指数
PM2.5达标天数比例
%
4.0
=100
地表水达标率
森林覆盖率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8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
4.0
=100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
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强度
39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3.0
≥85
监测指标
单位
权重
目标值
一经济发展
1
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
元
4.0
≥57000
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
≥47
3
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36
4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5
≥2.5
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1.5
≥3.5
6
工业生产率
万元/人
2.5
≥12
7
互联网普及率
%
2.5
元
4.0
≥25000
20
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
%
1.5
≤40
21
失业率
%
2.0
≤6
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吕庆喆二○○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主要内容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五、权重确定六、评价方法七、数据来源八、2000~2007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结果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为了科学地反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研究制定了由23项指标组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了监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单位权重标准值(2020年)1.人均GDP 元12 ≥31400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4 ≥2.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 ≥504.城镇人口比重% 5 ≥60一、经济发展5.失业率(城镇)% 4 ≤66.基尼系数- 2 ≤0.4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 2 ≤2.80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2 ≤60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6 ≥90二、社会和谐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3 =100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接上表监测指标单位权重标准值(2020年)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 ≥1500012.恩格尔系数% 3 ≤40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5 ≥27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 ≤20三、生活质量15.平均预期寿命岁 3 ≥75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5 ≥80四、民主法制17.社会安全指数% 6 ≥100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接上表 监 测 指 标 单 位 权重 标准值 (2020年)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 6 ≥5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 2 ≥16 五、文化教育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6 ≥10.5 21.单位GDP 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4 ≤0.84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 2 ≥100 六、资源环境 23.环境质量指数 % 6 =100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以上六大部分23项指标,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和“四大目标”的要求而分类的。
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将“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民主更加健全”,分别作为本体系中的第一、二、三、四部分;将“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合在一起作为本体系中的第五部分,可基本满足“六个更加”的要求。
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增加一部分“资源环境”作为本体系中的第六部分,以表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即“生态更加文明”。
之所以进行这一变动,是因为在“四大目标”里面“可持续发展”是作为单独一部分来阐述的。
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将第一大目标分为三个部分,按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分列;●将第二、三、四大目标作为本体系的第四、五、六部分。
●这样,第一部分显得不是过于庞大,整体上看比较协调。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全面性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同于总体小康,它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包括政治文明,甚至生态文明。
所以指标体系的遴选和确定应当全面考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客观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202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现代化是2050年的奋斗目标,而实现总体小康则是发展的基础,是奋斗的起点。
在选择监测指标时,既要兼顾三者的连续性,又要充分考虑它们不同的内涵,重点在于要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更高、发展更科学、更和谐”的要求。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可操作性为了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分析,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不能片面地追求理论层次上的完美。
纳入该体系的各项指标因素必须概念明确,内容清晰,能够实际计量或测算,以便进行定量分析。
过于抽象的分析概念或理论范畴不能作为指标引入体系;现阶段还无法实际测定的指标也暂时不予考虑。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依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由总体小康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这个目标介于总体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目标之间,时间跨度是21世纪的前20年。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值既要高于总体小康标准值,又要低于现代化标准值,其标准值的确定应当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的规定性。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依据“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如:十六大提出GDP翻二番,而十七提出更高要求:人均GDP翻二番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依据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体上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因此,可以把这些国家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作为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值的参考依据。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1400元的地区的有关指标的水平我国有部分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1400元。
与国外相比,由于这些地区的发展状况更适合我国国情,因而对于确定全国的目标值更具借鉴意义。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整个指标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整体,各个指标之间是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的,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可以根据各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其标准值。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期望与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向往的美好社会,我们当然希望每个指标都尽善尽美。
但如果我们确定的目标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的话,也就失去了确定目标的意义。
因此,标准值的确定必须同时考虑期望与可能性,应该是一个经过艰苦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五、权重的确定●权重是根据德尔菲法+循环法确定的。
其特点是:在集中专家经验和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各指标的权数,并通过不断的反馈和修正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这种构权方法的基本步骤是:五、权重的确定第一步:选择专家。
一般情况下,选本专业领域中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较深理论修养的专家10~30人左右,并需征得专家本人的同意。
五、权重的确定●第二步:将待定权数的25项指标和有关资料以及统一的确定权数的规则发给各位专家,请他们独立给出各指标的权数值。
●第三步:回收结果并计算各指标权数的均值与标准差。
五、权重的确定第四步:将计算的结果及补充资料返还给各位专家,要求所有专家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权数。
若部分权重的分歧度低于标准值时(在中间几轮经常遇到),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要求专家对全部加权对象进行再赋权;另一种方法是将这些“满足控制要求”(分歧度低于标准值)的评权对象从评权对象集中“取出”,只征询专家们对“尚未统一意见”(分歧度高于标准值)的评权对象的权重。
五、权重的确定第五步:重复上述第三步和第四步,直到各指标权数与其均值的离差不超过预先给定的标准为止,也就是专家们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并以此时各指标权数的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权数。
● 监测指标指数(实现程度)计算方法➢ 正指标指数计算方法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 、 R&D 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均预期寿命、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环境质量指数。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1100%ii i x z x =⨯ ,其中i z 为i x 的无量纲化值,i x 为实际值,1i x 为标准值。
1100%,100%ii i x z x >= 若 取六、评价方法➢ 逆指标指数计算方法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 能耗。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1100%i i ix z x =⨯其中i z 为i x 的无量纲化值,i x 为实际值,1i x 为标准值。
1100%,100%i i ix z x >= 若 取六、评价方法➢ 区间适度指标的指数计算公式区间适度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12221111112221111110, ,221100% ,()()()100% i i i x m m q m q m x x x m q q m q m q m z ∉--++⨯∈---=⎛⎫ ⎪⎝⎭如果, 如果,[][]122222222222222222 ,221100% ,2()()()i i x q q q m q m x x x q m q m q m q m ∈--++⨯∈---⎧⎪⎪⎪⎪⎨⎪⎪⎛⎫⎪ ⎪⎪ ⎪⎝⎭⎩如果, 如果其中i z 为i x 的评价值,i x 为实际值,12[,]q q 为指标i x 的目标区间值,1m 、2m 为指标i x 的一个允许下、上界限值。
六、评价方法区间适度指标实现程度计算例子: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目标为:100允许下限为:80允许上限为:120100 120 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无量纲化函数100 (100,100 )80 XY六、评价方法➢ 总指数和类指数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指数计算公式为:231i i i F w z==∑✓ 各类指数计算公式为:/j j jjn n j i i i i m i m F w z w ===∑∑其中:i z 为i x 的无量纲化值,i x 为实际值,i w 为指标i x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数换成小数,j F 为第j 类指数,j m 为第j 类第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j n 为第j 类最后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六、评价方法七、数据来源●监测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七、数据来源●除以上数据来源外,还有一些数据是通过有关资料估计而得的,如:基尼系数、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等指标均为估算数。
●另外,因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需要大样本数据,所以只有在逢0年份国家进行人口普查、逢5年份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时才能得到大样本数据,计算出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数值,其他年份数值只能通过插值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