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秋天的怀念 优质课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通用11篇)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通用11篇)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抓住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形象。
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学讨论。
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升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和“我”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学习史铁生母子坚强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四、教学方法本篇课文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以老师为主的讲授法和提问法,以及以学生为主的讨论法和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出题目1.通过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导入,“母亲”是个亲切的字眼,提到母亲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师问:谁来说说自己的母亲?(生答:母亲勤劳,朴实,善良,很爱我们等?)2.看到题目“秋天的怀念”,师问:大家想到了什么?(生答:秋天是个容易伤感的季节,或许是对发生在秋天的某件事的怀念?或者是对在秋天去世的某个人的怀念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师问: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看菊花?“我”和母亲各有怎样的表现?母亲想带我去看菊花的愿望实现了吗?(生答:两次!第一次是我暴怒的时候,母亲要带我去看花,但我不去;第二次是我在窗前看落叶的时候,我答应了母亲第二天去看花,但也没看成,因为就在那天,母亲去世了。
)2.通读全文,师问:你感受到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生答: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伟大,无私)(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1.师问:借助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怎么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生答:儿子悲观,烦躁,倔强,暴怒无常;母亲:慈爱,乐观,坚强)2.研读课文,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字眼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
《秋天的怀念》优质教案(精选9篇)

《秋天的怀念》优质教案(精选9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创新点: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伟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作者或者作品的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程序:激情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现象—反思小结—开放作业一,激情导入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齐读课题。
秋天是我们看菊花的时候,在这时候作者想到了谁?(母亲)。
这是史铁生为了怀念母亲,写下的文章,谁能介绍一下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吗?(学生介绍老师补充)二,自主探究1。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
默读课文,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并且画出课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并把简单的体会批注在书旁。
三,合作交流1,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2,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信"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详细,让学生透过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3,然而当时"我"未能体会母亲的这一片苦心,这无私而伟大的爱,就在母亲与"我"诀别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们想想这话是什么意思?四,创新想象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那种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已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时机给学生虚设情境,诉说心声。
可以这样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要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
《秋天的怀念》优质教案(精选6篇)

《秋天的怀念》优质教案《秋天的怀念》优质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天的怀念》优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天的怀念》优质教案篇1【课题】:秋天的怀念【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2、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重难点关键】:读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内容】:一、揭示课题课文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所以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篇非常经典的作品《秋天的怀念》,作家是史铁生。
二、分小组自学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3、联系实际(可以是亲身体会到的,也可以是收听、收看到的)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汇报自学情况重点交流讨论: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又想方设法帮我去北海;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3.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读写结合1、平时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怀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父母的?2、学了这篇课文,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3、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秋天的怀念》优质教案篇2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教学重点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教学难点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法教学过程批注一、导入: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小结: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
《秋天的怀念》的优秀教案

《秋天的怀念》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秋天。
2.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秋天的景物或活动。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笔下的秋天与我们的印象有何不同?(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
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三)修辞手法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4.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四)情感体验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与同学交流。
(五)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讨论写作思路,明确写作要求。
3.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点评学生作文,提出改进意见。
(六)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秋天的怀念》,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1.亮点:(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3)教学环节紧凑,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2.不足:(1)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弱,需要在课后加强训练。
(2)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活跃,教师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优质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案(优质课)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高位截瘫。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后来,在他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他的母亲。
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
本课就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谈坏事,怀着博大无私挚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的,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同时也是教育读者应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学会感恩、回报父母,以免留下终生遗憾,另外,还有启发读者重视和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想这就是本文的教育价值所在。
学情分析: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亲情渗透在每个孩子的生活当中,对于这一主题同学们并不陌生,初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文本的能力,所以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老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品读,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设计思想:新课标指出:学生应“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质朴,但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真挚。
根据课文这一特点,以及“少教多学”的思想,我设计让学生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在朗读中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作者的行为,在心底形成感情呼应。
2. 通过反复品味“好好儿活”这简单的四个字,体会母亲的用心良苦,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3. 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品味“好好儿活”这简单的四个字,体会母亲的用心良苦,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情感。
课时:一课时六、教具准备PPT课件七、课时安排40分钟八、教学过程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PPT的使用2分钟3分钟2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3分钟5分钟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吧?看到这轮椅,你会想到什么?二、作者简介见(PPT课件)这个轮椅上坐着这样一个人,他叫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优质课教案及反思

《秋天的怀念》优质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词析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敬父母、珍惜亲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秋天的特点。
(2)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3.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4.品词析句(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悄悄地”、“远远地”等。
(2)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品味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3)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仿写练习。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尊敬父母。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题目自拟。
四、教学反思1.优点(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通过品词析句,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
2.不足(1)在分析课文时,部分学生对于课文中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入。
(2)在仿写练习环节,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3.改进措施(1)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
(2)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在课堂互动中,多关注学困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阅读、欣赏、写作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5课《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5课《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和书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瘫痪"憔悴”“诀别"等,并理解其含义。
(2)掌握文中的多音字,如“鲜”“弄"扁”等的不同读音和用法。
(3)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节奏、语气、重音和停连,体会文章深沉、忧伤的感情基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分析,理解母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亲情。
(2)让学生从作者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理解“好好儿活"的深刻含义,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强勇敢。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中母亲和“我”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解读,深入理解母爱的内涵。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掌握朗读技巧,通过朗读传达出文章的情感。
3. 理解“看花"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包括对母亲的怀念、愧疚、悔恨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2. 让学生理解文中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菊花,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 帮助学生从作者的经历中获得启示,将“好好儿活"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难而情绪低落的时候呢在那种情况下,你们的家人是如何对待你们的呢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投影出示史铁生的相关图片和简介,简单介绍他的生平遭遇,重点强调他在21岁时双腿瘫痪这一重大挫折。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教案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3)通过创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引导学生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3. 诗歌中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3. 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3. 准备黑板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内容,复习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朗读和背诵:(1)分组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2)挑选学生进行背诵,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
3.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1)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诗歌鉴赏方法的讲解:(1)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2)引导学生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创作和展示:(1)让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2)挑选学生进行诗歌展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6. 总结和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提出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评价:1. 评价项目:(1)诗歌朗读和背诵的正确性、流畅性和情感表达;(2)诗歌主题和情感理解的程度;(3)诗歌中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的准确性。
2. 评价方法:(1)教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背诵、讨论和创作进行即时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2)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收获;(3)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创作进行展示,接受大家的评价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第六段
• 1、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 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 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 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对生命的渴望和 眷恋,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 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明成 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 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 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
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和感 悟?请大胆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文章的主线是什么?
• 母爱 • (明)
• 作者人生态度的变化 • (暗)
点此播放讲课视频
坚强的
关心
伟大的 母亲
无私的 愧疚 热爱 怀念
点此播放课堂视频
我
点此播放朗读视频
母亲
“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不,我不 “听说北海 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 我俩在一块儿, 北海看了菊花 要好好儿活……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体会体会伟 大的母爱。
• 提示:人物描写的句子(如动作、语言、 神情、心理等);重点字词的理解等
①
②
③
④
⑤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动作描写 • “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 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 静和理智,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 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 • “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 关注“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 心。
秋天的怀念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作者
• 史铁生(19512010),中国当代 著名作家。代表作 有《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我与地 坛》、《务虚笔记》 等。
点此播放作者视频
作者
•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 上了轮椅 •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 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 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 出成就奖,是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 神情描写 • “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 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 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 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 理。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 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 语言描写 • 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 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 “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 感。 • 心理描写 • 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 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 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 感。
精读探究
阅读第二段
• 1、为何要描写窗外落叶? • 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无望、痛苦 的心情,也用来象征“我”的生命如树叶 般飘零。 • 2、母亲为何“挡在窗前”? • 怕我触景生情,伤感痛苦
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 活……” • 动作、语言描写 • “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 “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 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 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 “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 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 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 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正音
• • • • • • • 瘫痪 憔悴 捶打 侍弄 仿膳 诀别 整宿 • • • • • • • tān huàn qiáo cuì chuí shì shàn jué xiǔ
点此播放讲课视频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 文中怀念的是谁? 文中几次写到秋天看菊花? 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