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左传》选读(南京大学高小方)讲课稿
高小方《汉语言文字学书目》(南京大学)

2021/3/11
13
音韵学(1)
[宋]陈彭年、邱 雍等撰《广韵》,中华书 局1960年10月重印周祖谟校本(附校勘记。 全二册)
[宋]丁 度等撰《集韵》,中华书局1989年5 月影印宋刻本
[元]周德清撰《中原音韵》,中华书局 1978年6月影印讷庵本(附有陆志韦、杨耐 思的校勘记。收入《古本戏曲丛刊外编》)
2021/3/11
11
文字学(1)
[东汉]许 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 局1963年12 月影印清陈昌治刻本(大 徐本)
[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清]王 筠撰《文字蒙求》,中华书局 1962年10月影印著者重订本
2021/3/11
12
文字学(2)
唐 兰著《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 版社1979年版 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 馆1988年8月第1版 黄德宽、陈秉新著《汉语文字学史》 (增订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月第2版
2021/3/11
17
语法学 (1)
[清]马建忠撰《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1983年9月新1版(《汉语语法丛书》 本)
杨树达著《词诠》,中华书局1965年 11月 第2版 杨树达著《高等国文法》,商务印书 馆1984年3月新1版
2021/3/11
18
语法学(2)
郑 奠、麦梅翘编《古汉语语法学资料 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3月版 吕叔湘著《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 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4月增订第1 版 张 斌著《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8年第1版
2021/3/11
3
《论语·宪问》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 也。” (14.30)
——选自《左传》(共28张PPT)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4.下列(xiàliè)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姜氏欲之,焉辟害? B.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D.谓之京城大叔
5.下列各句中句式(jù shì)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姜氏何厌之有! B.君何患焉?
略,发动突袭战,以其母为内应,里应外合。
第二十六页,共二十八页。
郑庄公之所以会取得(qǔdé)平叛的胜利, 主要是他具有正确的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
①郑庄公的政治策略是基于“多行不义 必自毙”的认识。 ②郑庄公的军事策略表现在他对共叔段 军事情报的收集。
第二十七页,共二十八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 2.《优化设计》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八页。
①“都城过百雉”、“完聚”——加强了城邑的 防备。 ②“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扩大兵源。
③“缮甲兵”、“具卒乘”——加强军队建设 。 (jiànshè) ④“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制定军事策
(2)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 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cèlüè)却为和能 在短时间内取胜?
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小结:
矛盾激化(故事的发展与高潮)——共 叔段不断扩张势力,姜氏为内应(nèiyìng),郑庄公 欲擒故纵,最终克段于鄢。
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
原文
(yuánwén) 遂寘(同‘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 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公赐之 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 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语助词) 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 “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 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 也泄泄(xiè xiè)(yì)。”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ì)及庄公。《诗》 曰:‘孝子不匮,永锡(cì) 尔类。’其是之谓乎。”
古代汉语《左传》选读(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左传》选读(一)一、《左传》的名称和性质1、名称:《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
2、性质:存世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按年月日为顺序来记录历史的书)。
《春秋经》242年历史只用了一万八千字,不能说是叙事详尽。
二、春秋笔法《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
孔子为达到他“正名”的目的,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
例:《春秋经》微言大义,褒贬或含在字里行间,或有明确的标记词。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光”,用一“弑”字(地位低的人杀地位高的人),就将乱臣崔杼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春秋·襄公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虽然同样用“弑”,但主语却用了一集合名词“莒人”(音举),这就连同被弑的君主密州也遭了贬斥:若是个好君主,何至于触犯众怒?三、《春秋》三传1、为解释《春秋》经义,左丘明(春秋末鲁史)作《左传》,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作《公羊传》,榖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作《榖梁传》。
2、《左传》左丘明(春秋末鲁史)196845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44075字)、《榖梁传》(14512字)的“空言说经”很不同,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3、这三传都不是榖梁赤、公羊高和左丘明他们本人亲自写在竹简上的或丝绸上,而是口耳相传,最后由其弟子记录下来的。
师道相传——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因为它用一定的调子吟诵,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最后记录下来。
把散文用一定的调子诵读出来,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一般说出入不会太大。
齐、鲁、韩与毛诗(《诗经》)的主要区别就是部分字在字型上可能不同(同音假借)。
可见传统的吟诵很重要!吟诵,韵文、散文用一定的调子传授,出入只在部分字形上)四、《左传》的作者1、“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古代汉语《绪论》(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绪论》(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
《绪论》(一)
《绪论》(二)
《绪论》(三)
书面语研究材料
一、大量的西周金文及文献
1、曶hu4鼎:西周懿王或孝王时期曶者所作铜鼎的铭文,899 BC 404个现存380。
2、毛公鼎:497个字。
3、今文尚书西周书16篇,东周3篇。
4、《诗经》中的西周诗
5、《周礼》西周宣王时期十三经之一可以做博士论文。
(洪城和朱谦之先生证明周礼是西周时期的)
二、东周诸子散文
6、《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
三、战国时期
7、国语左传
8、韵文材料屈原的赋
四、秦朝:221 BC - 206BC
9、李斯代表作《谏逐客书》,作品收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中国上古至隋朝的文集。
严可均辑校,鲁迅曾开列给许寿裳(鲁迅之友)的儿子。
五、西汉
10、贾谊董仲舒两司马司马相如(相读阴平)大赋(可当识字课本)
六、东汉
11、工具书许慎《说文解字》900多字刘熙《释名》解释东汉常
用词汇1502条
七、魏晋南北朝
12、三曹诸葛亮二陆陶渊明骈体文成为主要文体用对偶句作为文章的主流有形式主义的部分
《文心雕龙》骈文中的经典
八、唐代
13、韩愈提倡仿古文言,古文运动
九、清末民国
14、章太炎政论文仿古文言
15、解放区:白话文;国统区:很多场合文言系统。
古代汉语文言文的学习要点(南京大学高小方)培训讲学

《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文言文的学习要点(一)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1、吃透基本概念;2、掌握一串钥匙——分析文言文的16个学习要点:用语言要点分析法去读文言作品,就能很好地把读书法和研究法结合起来。
钥匙1:通假字本有其字(“本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举例:早—蚤(同音通假):赵王少,不能蚤起。
——《史记•吕后本纪》(早:太阳初升到小草;杲:音搞,明亮)企—跂(同音通假):吾尝跂(qi上声)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篇》跂(qi阳平),多出的脚趾尝—常:常数(shuo去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史记•淮阴侯列传》能—而:而(neng阳平)徵一国盍—蓋:技蓋(he阳平)至此乎——《庖丁解牛》;蓋:盖子拒—距:距敌恃卒——《韩非子•五蠹》罹—离: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山鬼》,“遭受”的意思。
镇—填:填黾(meng上声)平塞之内,是“镇守”的意思,镇守在黾塞的南边——《战国策》镇星:土星古人谓之“镇星”,亦写作“填星”征—政:苛(繁重)政(赋税和徭役)猛于虎文言文的学习要点(二)钥匙2:古今字:在某个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两种字形,先出现的是“古字”,后起的是“今字”:有意义引申的关系如反→反(反对)↘反(返回)→返(返回):使子路反见之生(古字)—→性: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被(古字)—→披:被坚执锐 /披帷而入:拨开(在披加的意义上是古今字)辟(古字)—→僻(邪僻)避(躲避)嬖(嬖爱)譬(譬如)采(古字)—→彩綵睬棌(cai去声:棌树,今栎树)採陈(古字)—→阵:阵脚、阵营垂(古字)—→陲:边际:翼若垂天之云错(古字)—→措:手足无措竟(古字)—→境:边境钥匙3:异体字:一个字正体之外的写法,即一个字有几个写法,其中一个字获得官方的认可,余下的为异体字,或叫作俗体。
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地诀窍》(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学习古代汉语的诀窍(一)一、四多多读:精读100篇(章);多记: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多查:严谨查字典辞典;查史料、语料:《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汉语史语料学》多译;◇字典辞书世界上的书可分为两类:·阅读书:供阅读;·工具书:供查检;工具书包括:·字典、辞书·综合性辞典·专门辞典(如成语辞典、俗语辞典、人名辞典、地名辞典);·索引·目录·年鉴·手册·图谱二、最常用的字典辞书分类:(一)查文字1、《新华字典》:随身带(周祖谟),万千余字,兼顾一些文言音义;2、《康熙字典》:案头摆,四万九千余字,可解决冷僻字,反切法;推荐上海书店影印本(附四角号码);3、《说文解字》:放枕边,经常翻。
(东汉)许慎,以六书的条例分析九千余汉字的本义,首创部首法(五百四十部首),反切由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切语;推荐影印大徐本(徐铉)/ 小徐本(其弟徐锴);4、《经籍籑诂》(籑zhuàn/纂zuǎn)(清)阮元,主持收录清以前各种古字义字典,万三千余字;5、《古代汉语字典》,张双棣(王力弟子)、陈涛;6、《经典释文》(唐)陆德明,黄焯校勘;易、书、诗、三礼、三传、孝、论、老、庄、尔雅共十四部难字难词的注释书;7、《汉语大字典》五万四千余字;学习古代汉语的诀窍(二)(二)查词语(包括查人名、地名、书名、事件名、查百科词语、自然科学名词)1、语词《辞源》1840年前的语词和百科词语;《辞海》语词偏于古,百科词语偏于今;《现代汉语词典》1840年以来→还在使用着的、新出现的语词;以上三本构成了一个互补的小系统。
《汉语大词典》十二巨册、三十七万条,古今打通的语词词典;通过汉语大词典可以找到某个词最早的踪迹,但其溯源工作做的并不好。
2、单音虚词《助字辨略》(清)刘淇;《经传释词》(清)王引之,疑难虚词六百个;一声之转,清代学者用的术语,两个字或几个字声母相同、意思相通,例:但、徒、特,声母相同(定母d)、意思相通(只);《词诠》杨树达,特点是标出词性;《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又总结并补正刘、王、杨诸书;如“以啮人,无愈之者。
古代汉语讲稿(上).word

古汉语讲稿(上)第一节绪论(一)关于教材内容、怎样读。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汉语1、工具课程,为阅读古籍打下语言基础。
2、古为今用(1)知今语之由来例:栉风沐雨//沐猴而冠//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缘木求鱼//望洋兴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2)创作文言文创作、诗词歌赋、文学研究。
(三)什么是古汉语?古汉语诸要素?古汉语(Chinese in the ancient times):上古(archaic Chinese / the old Chinese)/中古(ancient Chinese / middle Chinese)/近代(modern Chinese / modern Mandarin)/现代(contemporary Chinese / contemporary Mandarin)文字(a letter/ a character/ written language)、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语音(phonetics)(四)怎样学习古汉语?利用工具书以今(方言)勘古(典籍)阅读文献以培养语感(五)课程目标、要求能阅读汉代文献熟悉语法掌握一定的词汇量(300~500)第二节文字(基础之基础)一、汉字之性质1、表意文字(the ideogram):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词或词素之文字。
戴维·克里斯特尔:“纯”表意文字系统是罕见的——即一个符号直接对应一个概念或事物的系统。
大多数俗称的表意文字系统事实上含有语言学因素,符号代表语言中的词,或符号的部分表音。
(《剑桥语言大百科全书》308页,中国社科,1995)2、表音文字(phonograph/ the phonetic scripts):用字母表示语音的文字。
姚孝遂3、意-音文字//语素-音节文字(意符-音符文字//意符-音符记号文字)周有光、王蕴智//赵元任裘锡圭:二者可以并存,古今文字都适用。
左传-PPT讲解

• 不义不暱,厚将崩。 • 这是一个条件复句,“不义不暱”是条件 从句,“厚将崩”后一个主句表示推出的 结果。而两个分句属两个紧缩句,在紧缩 句里又存在条件关系:“不义”是条件, “不暱”是结果;“厚”是条件,“崩” 是结果。《左传》的作者很善于组织句子, 象这样一层套一层的条件关系,逻辑性强, 很适合用来表示对未来形势发展的预料和 判断。
•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 你有给母亲的敬奉,唯独我没有!“有”动词, 直接宾语是“遗”。遗本是一个动词,这里作名 词,指敬奉的东西、敬奉的义务。“母”,间接 宾语,向谁敬奉。繄,语气词,表示“惟有”的 意思。“无”后没有宾语,这一句话意思就不明 确,是没有可敬奉的东西,还是没有可敬奉的人? 因此引起颍考叔下面的发问。 •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 外、泄二字在今天的普通话里是不押韵的,但在 古代均属月部,韵部是相同的。
•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 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 先王,周代开国的君主周文王、周武王。制,制 度,规则。先王立下的制度在当时认为是标准。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指大的都邑的城墙,不 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国,国都,不要理 解为国家。参,同“三”。这里用为动词,指在 计算的时候将国都的城墙三等分。“参国之一” 指三分国都有其一,即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 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 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 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 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 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 《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2、重点词语分析
3、翻译
• 两个同学一组,轮渡口头翻译全文,指出 对方在翻译中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左传》选读(南京大学高小方)《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左传》选读(一)一、《左传》的名称和性质1、名称:《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
2、性质:存世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按年月日为顺序来记录历史的书)。
《春秋经》242年历史只用了一万八千字,不能说是叙事详尽。
二、春秋笔法《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
孔子为达到他“正名”的目的,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
例:《春秋经》微言大义,褒贬或含在字里行间,或有明确的标记词。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光”,用一“弑”字(地位低的人杀地位高的人),就将乱臣崔杼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春秋·襄公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虽然同样用“弑”,但主语却用了一集合名词“莒人”(音举),这就连同被弑的君主密州也遭了贬斥:若是个好君主,何至于触犯众怒?三、《春秋》三传1、为解释《春秋》经义,左丘明(春秋末鲁史)作《左传》,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作《公羊传》,榖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作《榖梁传》。
2、《左传》左丘明(春秋末鲁史)196845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44075字)、《榖梁传》(14512字)的“空言说经”很不同,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3、这三传都不是榖梁赤、公羊高和左丘明他们本人亲自写在竹简上的或丝绸上,而是口耳相传,最后由其弟子记录下来的。
师道相传——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因为它用一定的调子吟诵,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最后记录下来。
把散文用一定的调子诵读出来,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一般说出入不会太大。
齐、鲁、韩与毛诗(《诗经》)的主要区别就是部分字在字型上可能不同(同音假借)。
可见传统的吟诵很重要!吟诵,韵文、散文用一定的调子传授,出入只在部分字形上)四、《左传》的作者1、“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孔子家语·观周》。
2、现存《孔子家语》是伪书,西汉至三国失传,三国魏司马昭的岳父王肃做伪3、这段话来路:西汉大公羊家董仲舒的三传弟子严彭祖《严氏春秋》(出于左传的反对派公羊家)所引。
后来又为(南朝陈)沈文阿《左氏义疏》所引。
又被(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为西晋杜预《春秋序》写的解释性文字时所引。
《左传》选读(二)五、《左传》的内容、语言物色及注本《左传》定本大概于公元前390年前后,《论语》大概成书于430年前后。
1、《左传》内容十分丰富,较系统、详细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较真实、较深刻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的风貌。
2、语言特色:极其简明生动,叙事委婉周详,是后世散文的教科书。
3、注本:(1)底本:(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
以《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作为旁参。
王伯详《春秋左传读本》;(2)《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排印本(全5册),缺点:简化字。
《左传》选读(三)一、郑伯克段于2鄢(隐公元年)介词意义上,“于”“於”为古今字,直接引用资料用古字“于”,自己串连史实时用今字“於”。
初,郑武公娶于2申,曰武姜10,生庄公及11共4(gōng)叔段。
庄公寤1(wù)生,惊5姜氏,故名5曰寤生,遂恶4(wù)之。
爱10共叔段,欲立之。
亟4请於武公,公弗(fú)许。
武姜10:周代贵族女子的称谓:出嫁前:是她在姐妹间的排行加上娘家的姓,如伯/仲/叔/季+姜。
如果父亲正妻生的排行老大,即为伯姜,如果是妾生的老大,即为孟姜。
出嫁后:娘家姓加一个氏,如姜氏。
去逝后;丈夫的谥号+上娘家的姓,如武姜。
及11:连接两项,前一项为主,后一项为次。
“和”、“与”连接的项目不分主次。
共4:诸侯国,地名。
寤1:wù,通啎,逆着。
寤,义为睡醒。
竹枝词(只有14个字,两句平仄相同而节奏不同,两句押韵)虚怀若谷创新强(平平/仄仄/仄平/平)刚柔相济好商量(平平/仄仄/仄/平平)相:七言丁种句的第三字可平可仄惊5姜氏:使动用法。
典故:出生之时叫“惊姜之夕”。
名5曰:名词用如动词,名之曰。
爱10:偏爱。
亟4:破读qì,履次。
《左传》选读(四)及10庄公即位,为4之请制。
公曰:「制,岩3邑也。
虢(guó)叔死焉,佗2(tā)邑唯命。
」请京,使12居之,谓7之京城大1叔。
及:表明时间。
请:直至今天都是非常重要的词,礼貌用语。
有三种用法:+动词,请对方做什么;+动词,请对方允许自己做什么;?+名词,请对方给什么,如请对方把“制”这个地方给小儿子。
巌3:异体,同“岩”,险要的。
佗2:(tā)古今字,旁指代词,别的、其他的,后作“他”。
使12居之:省略,使之居之。
谓7之“京城大1叔”:双宾语。
大1:通“太”。
祭4(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16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祭4:姓氏意义上破读(zhài)。
都城:都,国都以外的城市;京师,天子所在的城市;国,诸侯所在的城市,国都。
国都以外的城市,如果有设祖宗的牌位宗庙,叫都,没有则为邑。
城,城墙。
雉10:一雉是三丈长一丈高。
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以外的大城市的城墙的长度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参16、5:同源字“三”,数词用如动词,三分之一。
中(都不过)五(国)之一:国都以外的中等城市的城墙的长度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都不过)九(国)之一:国都以外的小城市的城墙的长度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今京不度5:名词放在否定词后面,用如动词,不合法度。
又如人不人,鬼不鬼。
《左传》选读(五)公曰:「姜氏欲之,焉辟2害?」对曰:「姜氏何厌1之有?不如早为7双宾语(wéi做出)之所(安排),无16(毋)使滋蔓。
蔓,难图10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3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10,子10姑待之。
」焉:怎么。
辟2:后作“避”bì。
厌1:通“餍”。
?姜氏何厌之有:无疑而问,反问。
何是有的状语,相当于“哪”修饰“有”,哪有满足的时候。
王何亲之问也:有疑而问君子所其无逸:做君主的自始就不该贪图安逸啊!滋蔓:更加蔓延(状中式,偏正式∨);滋生蔓延(联合式);图10:设法对付。
不可除:不易除,不容易除尽。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易使由之,不易使知之。
容易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易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况3:同“况”。
毙10:垮台。
《左传》选读(六)既而大叔命西鄙10、北鄙贰10於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10嵌宾语?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16生5、7民心。
」公曰:「无庸16,将自及10。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3(lǐn)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3,厚将崩。
」鄙10:边邑,与“都”(大都市)相对而言。
谦称“鄙人”,见识少的人。
贰10:两属。
无16生5、7民心:生,动词用如使动;生民心,别让老百姓产生二心(双宾语)。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5、7秦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甚使5、7孤望:很使我失望。
无庸16:庸,读音不变,词义等于“用”,一般用在否定句中。
及:赶上(灾祸)。
廪3:同“廪”。
公子吕:字子封。
厚将得众:地盘扩大;厚将崩:土多。
不义不昵3:昵,同“昵”,亲近;译:他做不义的事情,那么别人是不会亲近他的。
不某不某:并列式(不伦不类)/偏正式(不破不立: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左传》选读(七)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10郑;夫人将启8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16车二百乘4以11伐10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yān),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4。
完聚:完,使城墙完整,修理好城墙;聚,聚集了人民。
缮:修缮,修理;甲:战衣;兵:武器;卒:步兵;乘(shèng):兵车。
征:正义的战争。
正义的一方去攻打非正义的一方。
本义是天子去征讨那些不听话的诸侯。
伐10:公开宣战。
公布对方的罪状,行军时有仪仗队,敲锣打鼓。
侵:不宣而战。
袭10:秘密攻打。
郑:郑国的国都新郑。
启8之:非支式,动词与代词的关系可以插一个适合的介词,连同补语提到前面去。
帅16:与“率”同源,率领;帅,率领军队的人。
乘4:破读,量词。
乘,一辆兵车,三名甲士加72名步兵。
以11:连词,手段和目的。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tì),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
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8之曰:「不及黄泉,无16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10,闻之。
有献於公,公赐之食7,12省略食舍(shě)4肉,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4(wèi)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11(yī)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6谓也?」公语4yù之故7,且告之悔7。
对曰:「君何6患焉?若阙1地及泉,隧5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封人10:管理疆界的官;公赐之食(shí)7:双宾语;繄11(yī):范围副词,相当于“唯”、“只”、“只有”;阙1:通“掘”,挖掘。
隧5:名词用如动词,挖隧道。
其谁曰不然:其,代词,指代“那么做了”代词主语谓语动词《左传》选读(八)公入而赋10:「大隧之中,其乐也11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3、4(yì)。
」遂为母子如初。
赋10:赋诗;也11:句中语气词。
泄3、4(yì):同“泄”,泄泄,舒畅、和乐貌。
君子曰:「颍考叔,纯10孝10也,爱其母,施4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10(kuì),永锡2、7尔类。
』其是6前宾语之谓乎!」纯10孝10:大孝子;纯,大。
施(yì):延续,影响到;匮10(kuì):匮乏,穷尽锡2、7(cì)尔类:后作“赐”;双宾语;类,古义,好办法。
二、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10,荡公。
公惧,变色。
禁之,不可。
公怒,归5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蔡姬10:蔡为该女子娘家的国名,因与齐桓公离异,故未能被史学家称为“桓姬”;囿10:有围墙的园林;归5之:动词用如使动,让她回娘家去。
未之绝:没有正式拒绝她(没有正式办理离婚手续)。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10蔡。
蔡溃10,遂伐10楚,次于陉。
侵10:不宣而战;可写论文:《左传》的伏笔问做系统的研究,写成论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