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休眠及调控
种子学 ( 第二章2.4 种子休眠及其调控)

张玲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
第四节 种子休眠及调控
一、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休眠(dormancy)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仅植物
界有,动物界也有。只不过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尤为普遍、典型。
(一)概念:
种子休眠有两种情况: 自然休眠和强迫休眠。
种子休眠(seed dormancy)--指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 宜萌发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现象。
发芽发生作用的时间,因植物种类和品种特性而有差异。
张玲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
第四节 种子休眠及调控
根据种子发芽对光敏感性(light sensitivity) 的不同,可将
种子分为三类:
白光促进发芽,结束种子休眠 --如芥菜、莴苣(品种Grand Rapids)、烟草、芹菜等。 白光抑制发芽,可使种子进入二次休眠--如苋菜、葱属、
(二)皮层的障碍(5个方面)
(三)种子中抑制物质的存在 (四)光 (五)不良条件的影响
张玲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
(一) 胚休眠 (embryo dormancy)
1.种胚在形态上尚未成熟
有些植物的种子从外表上看,各部分组织均已成熟并已脱离母
株,但内部的种胚在形态上尚未成熟。不成熟的胚相对较小(未达 到足够大小),有些几乎没有分化(种胚仅是一团未完全分化的细 胞),需从胚乳或其他组织中吸收养料,进行细胞组织的分化或继 续生长,直到完成生理成熟。 种胚发育的适宜条件是潮湿和较高的温度(亦有例外),一般在 18~20℃湿土或湿砂中经数周以至数月就能发育完全并获得发芽 能力。如:银杏、人参、浙贝及毛茛等种子属于这一类型。
张玲丽
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

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
种子休眠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植物种子有一种休眠期,它们不能立即发芽或结出植物。
问题是想要什么方法可以打破种子的休眠呢?
第一种方法是改变温度。
种子在休眠期会保持一个比较低的温度,只有在达到一定温度才
能使种子萌发。
因此,只要改变温度即可打破种子休眠期。
但常用的方法是把种子烘烤在
高温环境中,或者在水中加热它们。
第二种方法是改变湿度。
大多数种子在高湿度时更容易发芽,所以可以使它们发芽以打破
休眠期。
在一定湿度下,可以将种子浸泡在水中,或者使用一块布给种子擦拭水分。
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化学的辅助方法来打破种子休眠。
这种方法包括使用激素、硝酸钾、碳
酸氢钠等来激活种子,使其能够快速发芽,打破休眠期。
但这需要专业技术,且有可能会
损坏种子,因此一般不推荐使用。
以上就是如何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介绍。
在种子休眠期,可以通过改变气温和湿度,或者
使用化学的辅助方法来打破休眠。
不过这些方法都时效性,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损坏种子,所以在使用时需要更谨慎。
种子休眠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

种子休眠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植物种子休眠的遗传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种子休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植物在不适宜生长条件下,通过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使其处于休眠状态,以保证种子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能够迅速繁衍生长。
种子休眠的遗传调控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环境信号的诱导,另一方面是内部基因网络的调控。
外界环境信号对种子休眠的诱导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能够通过调控一些关键基因的表达,使其达到引发种子休眠的效果。
而内部基因网络的调控则主要包括底物信号的传递、激活转录因子的表达以及启动下游基因表达等多个环节。
具体而言,种子休眠的调控在遗传层面上,主要通过下游基因的表达来实现。
研究发现,ABA (脱落酸) 作为一种关键的激素,对种子休眠有着直接的调控作用。
ABA 激素能够通过调控一些ABA 相关的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整个基因表达网络的稳定性,从而实现种子休眠的调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转录因子,如ABI3 (ABA INSENSITIVE 3) 和VP1 (VIVIPAROUS 1) 等,它们能够直接参与到种子休眠的调控中来,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种子休眠的调控机制中,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重组和修饰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DNA 甲基化是种子休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因调控过程。
在种子休眠过程中,一些重要的ABA 相关基因,如ABI3 和VP1 等,通常会发生甲基化现象,这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基因的表达稳定性。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非编码 RNA (ncRNA),如microRNA (miRNA) 等,也可能参与到种子休眠的调控中来。
这些ncRNA 通常能够通过RNA 沉默机制,来抑制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种子休眠的过程。
总之,种子休眠的遗传调控机制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精细的过程,既包括外界环境信号的诱导,又包括内部基因网络的调控。
种子休眠的原理是什么变化

种子休眠的原理是什么变化种子休眠是种子在一定条件下暂停其生理活动,保持不活跃状态的一种自然现象。
这种状态让种子能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芽和生长,以提高种子的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
种子休眠的原理涉及到一系列生理、生化和遗传调控机制,下面将详细介绍。
首先,种子休眠的原理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
种子休眠的触发和解除通常与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和化学物质等有关。
某些种子需要经历一定的低温处理(寒冷休眠)或一定的高温处理(热休眠)才能解除休眠状态。
还有一些种子需要通过光照(光照要求)或浸泡在特定的化学物质中(化学诱导)才能解除休眠状态。
这些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引起种子内部生理和生化的变化,从而促进或抑制种子发芽。
其次,种子休眠的原理与内部因素的调控有关。
种子内部存在一系列激素和蛋白质,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调节来控制种子休眠和解除休眠状态。
激素赤霉素(gibberellin)和激素细胞分裂素(cytokinin)是促进种子发芽和生长的重要激素。
而激素脱落酸(abscisic acid)和乙烯(ethylene)是抑制种子发芽和生长的重要激素。
种子休眠的触发和解除与这些激素的相对含量和平衡有关。
一些休眠种子中存在抑制激素,使得赤霉素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发芽的作用。
而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种子内部的激素含量和平衡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休眠的解除。
另外,种子休眠的原理与种子结构和代谢状态的调控有关。
种子表皮和内胚乳层对水分的吸收和透过性能起到关键作用。
休眠种子在表皮和内胚乳层的阻隔下减缓了水分的吸收,降低了种子的活性和代谢速率。
种子内部还有以淀粉和油脂形式储存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能够在种子发芽时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休眠状态下,这些能量和营养物质在种子内部储存,保持不被使用,以延缓种子的老化和损耗。
还有一些种子休眠的原理涉及到遗传因素和进化选择的作用。
种子休眠是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确保种子在合适的时间和环境条件下才能发芽和生长,提高了种子的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
第五章 种子的休眠

外在条件一旦适合-迅速萌发
正常条件-仍不萌发
Baskin
物理休眠-种皮透水性、透气性、机械障碍
化学休眠-被覆物中的化学物质
符合休眠
三、种子休眠的原因
胚休眠 种皮的障碍
发芽抑制物质的存在 光的影响
不良条件的影响
(一)胚休眠
1.种胚未成熟 从外表看,各部分组织已充分成熟并已脱离母 株,但内部种胚尚未成熟。 草本花卉种子:毛莨科、罂粟科,人参、浙贝 等药用植物种子;冬青树、银杏;兰花……
原因: 禾谷类种子的休眠与种被的影响有关
水稻、大麦、燕麦的休眠:由于稃壳包被籽粒,使萌发时
种胚的氧气供应受到阻碍,果种皮对种子发芽也有同样限 制作用。
小麦:果种皮阻碍了氧气的通透 实际操作: 水稻去除稃壳,小麦用机械方法擦伤籽粒的外层,或者采
用双氧水处理,改变种被的透性或提供氧气,种子就能很 快萌发。
麦类(大麦、燕麦)休眠明显,水稻、玉米休眠浅 皮大麦休眠期>裸大麦、粳稻常有休眠期、籼稻休眠性不
明显。我国栽培的一般品种通常不存在休眠期,在高温高 湿条件下容易发生穗发芽现象。
小麦休眠期—种皮颜色:红皮小麦>白皮小麦
2.生理因素
不同成熟度的禾谷类种子休眠期存在显著差异,一般从乳
熟期起,成熟度越高,休眠期越短。
抑制发芽
抑制发芽
种子对光的敏感性不是绝对的,往往受 到生长状态、种皮的完整性、成熟度、干藏 后熟、氧分压、温度、酸度以及硝酸盐或其 他化合物有无而改变。
(四)光的影响
根据光敏感性,将种子分为三类: 因白光的存在而缩短 或解除休眠的种子
因白光的存在而加强 或诱导休眠 在光下或黑暗中均能 很好萌发的种子
1.种胚未成熟
脱落酸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分子机制

脱落酸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分子机制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是一种植物内源性激素,对种子休眠和萌发起到重要调控作用。
种子休眠是指种子在一定的逆境环境下不进行萌发,而进入休眠状态。
种子休眠可以保护种子免受逆境的伤害,同时也有助于种子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萌发,从而保证种群的存续和繁衍。
脱落酸通过多种分子机制参与种子休眠和萌发的调控。
首先,脱落酸可以通过抑制胚乳中胰蛋白酶的活性来诱导种子休眠。
胰蛋白酶是一种促进种子发育和萌发的酶,在种子休眠的初期,脱落酸的积累可以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进而抑制种子发育和萌发的进行。
其次,脱落酸还可以通过调节种子皮对水分的渗透性来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
种子皮是种子的外层,主要由多层细胞组成。
脱落酸的积累可以导致种子皮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种子皮对水分的渗透性增强,从而限制水分的进入,促进种子休眠的维持。
当脱落酸的浓度下降时,种子皮细胞膜通透性降低,水分可以进入种子,刺激种子萌发。
此外,脱落酸还参与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基因表达。
研究发现,脱落酸可以改变种子中多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种子发育和萌发的进行。
一些脱落酸响应基因在种子休眠阶段表达水平较高,在脱落酸浓度下降时,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会下降,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另外,脱落酸还通过与其他植物内源性激素的相互作用来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
脱落酸与赤霉素(gibberellin)、生长素(auxin)和玉米素(cytokinin)等激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脱落酸可以抑制赤霉素的合成和转运,从而抑制种子发育和萌发。
生长素和玉米素可以促进种子休眠的打破和萌发的进行。
脱落酸与这些激素之间的平衡调控,对种子的休眠和萌发起到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脱落酸通过抑制胰蛋白酶活性、调节种子皮的渗透性、调控基因表达以及与其他激素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分子机制参与种子休眠和萌发的调控。
这些机制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种子休眠和萌发的时机和进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植物种子休眠与发芽的分子调控机制

植物种子休眠与发芽的分子调控机制植物的生命周期中,种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种子休眠和发芽是种子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完成其生命周期的关键过程。
种子休眠可以使种子在不利于发芽的季节或环境中长时间保存,并在适合的时机快速发芽,确保植物繁殖的成功。
然而,种子休眠的维持和打破、种子发芽的启动和抑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分子调控机制的参与。
一、种子休眠的分子调控机制种子休眠的分子调控机制可以归纳为内源因子和外源因子两个方面。
内源因子是指植物自身产生的一些分子,而外源因子是指环境条件对种子休眠状态的影响。
1. 内源因子的调控内源因子的调控主要是通过植物激素的参与来实现的。
植物激素是一类内源性的化合物,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在种子休眠和发芽过程中,植物激素特别重要。
一方面,植物激素赖茎类不同成员在种子休眠与发芽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赖茎酸(ABA)是种子休眠的主要调控因子之一,它可以抑制种子发芽,促使种子进入休眠状态。
与之相对应的是,赖茎酸的合成和降解过程也会受到其他植物激素的调控。
比如,赖茎酸合成过程中,植物生长素和乙烯会对其合成酶的活性产生影响。
此外,除了赖茎酸之外,其他植物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赖氨酸等也对种子休眠和发芽具有调控作用。
另一方面,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也参与了种子休眠和发芽的调控过程。
例如,赖茎酸的信号转导途径与Ca2+、蛋白激酶等分子相关联,通过传递信号进一步影响种子发育和休眠状态。
类似地,生长素、赤霉素等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也被证实与种子休眠和发芽有密切的联系。
2. 外源因子的调控除了内源因子的调控外,外源因子也对种子休眠和发芽过程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其中,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因素是影响种子休眠和发芽的关键因子。
温度对种子休眠和发芽具有直接的影响。
温度的升高可以破除种子的休眠状态,促进种子发芽。
相反,低温对种子休眠的维持和发芽的抑制具有显著作用。
有研究表明,温度可能通过调控植物激素的合成和信号传递途径来影响种子休眠和发芽。
第四章 种子的休眠

2. 意义:
种子休眠在生物学上和农业生产上均有重要意 义:
生物学上——种子休眠是一种优良的生物特性, 是种子植物 抵抗外界不良条件的一 种适应性,有利于世代延绵 ; 干湿 冷热交替地区生长的种子一般都 有明显休眠期。
避免成熟时遇雨穗发芽,丰产 有利方面 农业生产上 不利方面 丰收
减少贮藏时损失
影响发芽结果 有时降低种用价值 造成加工、除草困难
1.要点:
⑴ 细胞膜的物理状态随温度改变发生可逆 性变化,低温 凝胶态,较高温度 流体态。 ⑵ 膜相变化使膜结合酶活性改变,膜蛋白 位移,细胞膜透性变化和溶质渗漏,影响 与种子萌发相关的许多代谢过程。
第四节
种子休眠的控制途径
一、延长、利用种子休眠期,避免种子无 休眠的害处
育种
栽培措施
药剂处理
加工贮藏
1.育种避免穗发芽
选抗穗发芽品种和休眠期适宜的品种
例: 小麦白皮良种中选育红皮变异个体。
2.栽培措施避免穗发芽
⑴ 调节播期和成熟期,避免逆境。 ⑵ 利用栽培管理方法,延长或缩短作 物的生长期。 种植密度和肥力水平~作物生育期;
3.药剂处理避免穗发芽
穗发芽抑制剂 青鲜素MH 特点:发芽率降低,不能作为种子用 催熟剂 促麦黄(乙基磺原酸钠) 提早收获,避过雨季,减少穗发芽
乙烯
萌发
CK ②解除种子休眠的三激素——GA、CK、乙烯 有一定的提高。 乙烯 芹菜种子 CK 解除热休眠
二、光敏素调控论
1.依据萌发对光的敏感性
非感光性种子萌发不受光暗影响 喜光种子:有光萌发或促进萌发 感光性种子 忌光种子:有光诱导休眠
M-1 α-萘乙酸甲酯 例如:马铃薯与大蒜一起贮藏(大蒜素) 或M-1处理,每吨3kg药粉,播种前暴晒薯 块消除抑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休眠概述姓名:李应龙学号:2010016010学院:农学院专业:2010级种子科学与工程(1)班种子休眠概述摘要:种子休眠(seed dormancy)有生活力的种子由于内在原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现象,是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抵抗不良环境的适应性,是调节种子萌发的最佳时间和空间分布的有效方法。
关于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有种皮的透性及发育程度、抑制物和激素的调节、环境因子和遗传因素。
种子休眠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能有效地调节种子萌发的时空分布。
研究种子的休眠特性和机理及其解除方法, 有助于农业生产和植物多样性保护。
关键词:种子休眠休眠原因休眠概念与学说休眠机理休眠的调控一、引言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属于解剖学上的特征,有的是属于代谢方面的特性;有的可能有一种因素造成,也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
各因素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有时彼此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休眠类型具有不同的机制,对于休眠的调控措施也不同。
对于休眠的原因,主要有胚的不成熟和生理后熟、种皮的障碍、光和抑制物的调节和不良条件的影响。
关于种子休眠的机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至今很难用一种学说来概括所有种子的休眠,迄今比较重要的有内激素调控、呼吸途径论、光敏素和膜相变化论。
休眠的调控主要有延长、缩短和接触休眠,主要方法有品种选育、药剂处理和环境因子的控制。
二、主要内容1、休眠的主要类型种子休眠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休眠产生的时间,可以分为初生休眠和次生休眠;根据休眠的机制分为物理休眠、化学休眠和生理休眠;根据休眠的程度可以分为浅休眠、中等程度的休眠和深休眠;根据种子对控制发芽环境条件又可分为光休眠和温休眠;也可以将其分为生态休眠(有环境引起的休眠)、外休眠(有植物外部结构所控制的休眠)和内休眠(有植物内部结构所控制的休眠);根据导致休眠因子在种子中的解剖位置可分为外源休眠(种壳休眠)、内源休眠(胚休眠)以及综合休眠。
2、种子休眠原因2.1种皮的透性种子的种皮(种被)透性是影响种子外源休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硬实种子中,种皮的透水和透气性直接影响着种子的休眠。
种子的种皮坚韧致密,其中存在疏水性物质,阻碍了水分子的进入,种皮不能吸胀,进而影响种子的萌发;有些植物的种皮能够透过水分,但透气性不良,限制了胚所需要的氧气,使种子处于被迫休眠的状态,影响种皮透气性的主要是因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不能通过水分的运输来运输氧气、水分堵塞了种皮上的空隙阻止了气体的交换,以及有些种子的种皮中存在酚类与过氧化物酶类(酚类物质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很容易氧化消耗大量的氧气,另一方面醌类物质易于蛋白质结合形成沉淀影响透水性);有些种子的种皮过于坚硬,具有机械约束力,使种胚不能向外延伸,从而影响种子的萌发。
2.2 种胚的发育程度有些植物的种子从外表看各部分已成熟并与母体脱落,但内部的种胚尚未成熟,需要一段时间的后熟才能形成成熟的胚,具备种子萌发的基本条件;有些种子的种胚虽已充分发育但胚的生理状态不宜发芽,需要一段是假的生理后熟才可以萌发。
2.3抑制物质的存在种子中存在发芽抑制物质在自然界相当普遍,其也是造成种子休眠的重要因素,抑制物质的种类主要有酚类、有机酸、醛类、脱落酸、生物碱等,主要存在于种被、种胚和胚乳中。
抑制物质的作用不是绝对的,种子中含有抑制物质并不意味着种子一定不能发芽。
种子是否萌发决定于抑制物质浓度的高低、种胚对抑制物质的敏感性以及种子种可能存在拮抗性物质。
抑制物的作用也没有专一性,含有抑制物的种子不仅影响自身的萌发,而且对其他种子也能发生抑制作用。
2.4 环境因子光是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环境因子。
光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的影响是受光敏素控制的。
种子中的钝化态光敏素与活化态光敏素的比例直接影响着种子的休眠及其解除,喜光植物的种子在光照下降低Pr/Pfr的水平,因而启动萌发;吸引的植物种子需要在长时间的黑暗中催芽,获得较高的Pr/Pfr,从而促进发芽。
不良的环境条件(如:光或暗、高温或低温、水分活多或干燥等)可以使种子产生二次休眠。
2.5 遗传学基础不同种类的种子休眠特性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同其他的性状一样,种子的休眠也是有遗传物质决定的,其受多个基因位点控制,也表现为典型的基因位点数量性状。
3、种子休眠的打破3.1物理方法3.1.1干燥后熟高含水量的种子休眠期较长, 适当降低种子含水量可以缩短或打破种子休眠。
许多种子刚成熟时具有程度不一的休眠性, 但是在干燥的状况下, 休眠逐渐消失, 如黄花秋葵、及许多作物种子等。
许多胚休眠的种子采用干燥后熟往往有显著的效果, 刚采收的莴苣种子在黑暗下发芽率极低, 干燥后熟数周后发芽率明显升高;3.1.2层积作用采用低温层积可打破种子休眠是目前广为使用的一种技术。
层积时种子必须混合水苔、砂、蛭石和泥炭土等介质, 温度以5~ 10℃为宜。
低温层积能打破种子休眠, 提高发芽率; 促进种子发芽整齐度和苗木早期的生长发育; 扩大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 降低种子发芽时对光的需求; 减少种子因处理、加工损伤或发芽环境不良等所造成发芽上的差异。
低温层积有三个要件, 即适宜的种子含水量、低温以及氧的存在。
给水量不宜太多, 否则氧气的供应受到影响, 湿冷处理就可能失效。
3.1.2 变温处理用变温(温度交替和温度变换) 处理种子可解除休眠, 因为变温有利于改变种皮的伸缩性而引起种皮破裂, 并刺激种子代谢。
许多作物、禾草、花卉, 特别是野生植物种子在日夜变温时的萌发比在恒温下更好。
交替温度是一个复杂的因子, 至少有9 种属性: 高低温、温差、高温和低温持续期、升温和降温速率、循环次数和吸涨开始后变温循环起始时间。
温差通常用来检测变温的有效性, 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变动才会打破休眠。
此外, 在各种温度下所经历的时间明显影响温差的有效性, 如果每天用高温处理苦酸模种子16 h, 要诱导90% 的种子萌发, 温差至少要10℃, 而当每天用高温处理仅8 h, 温差则只需5℃。
增加交替温度的次数, 也利于打破种子的休眠。
种子对变温敏感的时间因变温前的温度而不同, 如酸模对2 h 变温到35℃的敏感高峰, 在20℃下几天就到达, 在115℃则需要几个星期。
3.1.3其它物理方法处理热水浸泡可以软化种皮, 去掉种皮表层的蜡质和油脂, 增强种皮透性并能浸出发芽抑制物质, 从而促进萌发, 如甘草种子硬实率高, 种子发芽率只有20% , 将种子放入100℃的水中, 搅拌至自然冷却, 浸泡6~ 8 h, 发芽率提高到3811%。
浸种的时间视种子大小、种皮厚薄及水温而定, 一般种粒小、种皮薄、水温高, 种子吸水快,浸种时间要短, 反之则长。
流水淋洗或漂洗、深井吊种均可去除部分种子特别是种皮中的抑制物质, 可解除部分甚至全部种子的休眠。
延长淋溶或冲洗时间能诱导花楸、条纹苍耳、和欧洲白蜡树等通常有利于减轻或解除种子的休眠。
高温处理可打破一些种子的休眠, 将松树种子放在苗床上, 下面烧以微火,往往能减轻种子的休眠; 森林发生火灾之后, 往往能发现一些硬实种子得以萌发。
电离辐射、静电场、磁场和超声波处理均可减轻或打破一些植物种子的休眠。
3.2化学方法3.2.1 激素处理一些休眠种子可经由乙烯、赤霉素(简称GA )、细胞分裂激素(简称CK)、萘乙酸和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处理而发芽。
GA 能诱导产生水解酶, 使种子中的贮藏物质从大分子水解为小分子, 如淀粉水解为糖, 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从而为胚所利用, 促进胚后熟, 有利于萌发。
已经证明, 种子在GA 中浸渍可以促进包括光敏种子在内的浅生理休眠种子的萌发, 在去除种壳后, GA 对打破中等强度的休眠也有效。
CK 不影响胚的后熟, 却促进胚的萌发。
CK 处理可促进深休眠的槭树种子萌发, 使苹果种子层积时间缩短, 也能促进杨梅种子发芽。
但CK 仅对少数林木种子有打破休眠的效果, 对大部分种子作用不明显。
用激素处理时,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通常会改变处理的效果。
3.2.1 氧化剂、酸、碱和含氮化合物等化学物质处理浓硫酸、高锰酸钾、次氯酸盐和过氧化物等氧化剂能解除种子休眠。
高浓度的氧气能解除许多植物种子的休眠; 次氯酸钠打破野燕麦等种子的休眠;硬粒种子一般采用浓硫酸浸泡15~ 30m in; 利用过氧化氢解除樟树种子休眠是最近被发现的好方法。
樟树种子具有种皮不通透性, 未经预处理的种子发芽率约为10% , 成熟的果实在去除果肉后, 将种子用15% 过氧化氢处理25~ 30m in,可增加发芽率至60% 左右。
硫脲、羟胺、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能刺激许多禾本科植物和双子叶杂草种子的萌发。
氰化物和硫化氢等硫氢化合物等呼吸抑制剂对于种皮强迫休眠的大麦和莴苣等种子以及胚休眠的苹果种子都有作用。
烟熏法解除水稻种子的休眠效果显著, 40% 以上的二氧化碳浓度也能减弱莴苣等种子的休眠。
甲醇、乙醇、乙醚、丙酮、氯仿、甲醛、对苯二酚等有机溶剂和丙氨酸、谷氨酸、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等有机酸, 一旦用于处理休眠种子, 也会诱导萌发。
三、结束语种子休眠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对农业生产、造林和苗圃经营者而言, 又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首先采回的种子必须先进行休眠解除, 然后才能在苗床上发芽, 且进行预处理过程中, 要时常注意处理方法是否正确和条件是否适宜。
深入研究种子的休眠特性的形成和变化机制, 对适时采集和处理种子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1] 陈伟,马绍宾,陈宏伟. 种子休眠的类型及其破处的方法概述.2009.27(33)[2]傅强, 杨期和, 叶万辉.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 2003 .9[3]叶常丰, 戴心维, 1994. 种子学[M]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4] 傅家瑞, 1992. 种子生理[M] . 北京: 农业出版社[5] 章晓波, 倪安丽, 张文明, 等.药用植物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1997, 6[6] 尹黎燕, 王彩云, 叶要妹, 等.观赏树木种子休眠研究方法综述.2002[7] 胡晋,王建华等.种子生物学 2006.5[8] 叶常丰, 戴心维, 1994. 种子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9]杨期和, 兰芹英, 张艳军小芸木种子生理特性及萌发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1, 20[10] 陈钧林肉花卫矛种子休眠及其解除的研究 .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11] 比尤利·J · D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东南大学出版社,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