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对农作物影响的探讨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引言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在农业生产中,硒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随着人们对硒的重视,关于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以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就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以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1.1 硒在土壤中的形态硒在土壤中存在多种形态,主要包括硒酸盐(SeO4^2-)、硒酸盐(SeO3^2-)、有机硒等形式。
这些形式中,硒酸盐是植物易吸收的形态,而硒酸盐则相对较难被植物吸收利用。
1.2 植物对硒的吸收途径植物对硒的吸收主要通过根系进行。
在土壤中,硒以离子形式存在,可以通过根系的离子吸收通道被植物吸收。
植物还可通过根际微生物介导的硒还原转化过程吸收硒。
1.3 植物内部硒的运输和转化植物对硒的吸收后,硒会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进行运输和转化。
植物内部的硒主要以有机硒形式存在,包括硒蛋白、硒氨基酸等。
这些有机硒形式是人体吸收的主要形式,因此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2.1 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随着对硒的重视,人们对于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表明,不同农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其中小麦、大米等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较强,而玉米、大豆等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弱。
在进行硒生物强化时需要考虑不同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差异。
2.2 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技术为了提高农作物中硒的含量,人们提出了硒生物强化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喷施或灌溉含硒的肥料、土壤添加硒等方式,使农作物吸收更多的硒。
通过该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硒的含量,从而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满足人们对硒的需求。
2.3 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效果近年来,关于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表明,适当的硒生物强化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中硒的含量,从而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健康和营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微量元素硒在农作物中的吸收利用及其生物强化的方面。
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于人体健康和机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土壤硒含量很低,导致硒在农作物中的含量不足。
如何提高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率,并且通过生物强化的方式增加农作物硒含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植物对硒元素的吸收利用主要通过硒的形态和土壤环境来影响。
硒元素在土壤中存在多种形态,主要包括硒酸盐、硒酸盐和硒化物等。
这些不同形态的硒对于植物的吸收利用率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植物对硒酸盐的吸收利用率较高,而对硒酸盐和硒化物的吸收能力较低。
在土壤环境方面,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铁铝氧化物含量等因素都会影响硒元素的存在形态和可利用性。
研究表明,土壤pH偏酸性(pH 5.5-6.5)时,硒的有效性最高。
而在酸性土壤中,硒的活化率会降低。
调整土壤pH和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提高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至关重要。
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硒元素的吸收利用也受到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比如氮素、磷素、铁素等与硒之间的互相作用。
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氮、磷、铁等元素的投入可以促进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同时也增加了硒在农产品中的含量。
二、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1.小麦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硒含量对于人体健康和营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针对小麦的硒生物强化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土壤中添加硒元素,提高土壤硒含量来实现小麦硒生物强化;二是通过硒富集植物来提高小麦的硒含量。
研究发现,通过添加硒化肥等方式改善土壤中硒的含量,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硒含量。
通过研究发现,一些高硒积累植物,比如大蒜、亚麻等,可以作为硒源植物,种植在小麦田间,通过植物之间的共生作用,提高小麦的硒含量。
2.水稻过去,通过改良水稻品种,培育了一系列高产高效的硒生物强化水稻品种。
硒在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富集及大豆硒蛋白生物功效研究

硒在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富集及大豆硒蛋白生物功效研究本文针对江西丰城“中国生态硒谷”不同地区含硒土壤种植的水稻(水田、蛋白与淀粉为主)、大豆(旱地、蛋白与油脂为主),从分析其土壤天然硒含量、硒形态研究了不同农作物(水稻、大豆)富硒机理及迁移规律,土壤硒含量对农作物营养成分,加工过程对农作物硒含量和形态变化的影响,对富硒大豆蛋白肽安全性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研究了江西丰城“生态硒谷”区域内土壤的性质、水稻和大豆生长过程各组织(根、茎、叶、种子)中硒分布情况以及对其他重金属富集的影响。
通过分析丰城不同地区的稻田和旱地土壤中硒形态,发现在董村(C区)稻田和旱地的土壤中水溶性Se含量是蕉坑(A区)的10倍。
董村(C区)稻田和旱地土壤中的酸溶态硒、可交换态硒、有机物结合态硒的含量要远高于蕉坑(A区)。
这4种形态硒能直接或间接的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导致两个地区所生产出产品中所含硒量有着明显的差异。
水稻由秧苗期到幼穗发育期生长过程中,根、茎、叶中硒含量都随着水稻的生长而增加,如茎中硒含量分别为0.104 mg/kg(秧苗期)、0.174 mg/kg(返青期)、0.192 mg/kg(分蘖期)和0.199 mg/kg(幼穗发育期)。
但是,从开花结实期到果实成熟期时,根、茎、叶中硒含量都随着水稻的生长而减少,茎中硒含量分别为0.174 mg/kg(开花结实期)、0.156 mg/kg(果实成熟期)。
硒在大豆生长过程中的迁移变化情况与水稻类似。
天然富硒土壤中硒转移趋势:由高硒含量的土壤先转移到植物(水稻与大豆)的非食用部分组织(根、茎、叶)中,而后逐渐向植物果实(大米、大豆)中迁徙,在硒浓度梯度上,土壤中硒含量>根、茎、叶中硒含量>果实中硒含量。
Cd 和Pb在水稻生长期间,叶子中含量与生长时间呈正相关的关系。
如Cd和Pb在A区的水稻分蘖期叶中含量分别为2.158 mg/kg和6.897 mg/kg,随着水稻生长到幼穗发育期时,叶子中Cd和Pb含量分别增加到3.787 mg/kg和7.158mg/kg。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一直是植物营养生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硒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而植物是人类获取硒元素的重要来源。
研究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和提高农作物硒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以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研究进展。
一、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植物对硒的吸收主要通过根系进行,硒进入植物体内后先被还原为亚硒酸,再进入硒氨酸和甲硒酸的代谢途径。
硒氨酸和甲硒酸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有机硒物质,它们可以被转化为硒蛋白等有机硒化合物。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与硒在土壤中的形态密切相关,不同形态的硒对植物的吸收利用具有不同的影响。
在土壤中,硒主要以无机硒形态(如亚硒酸盐、硒酸盐)和有机硒形态(如硒蛋白)存在。
研究表明,硒的形态对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有显著影响。
合理利用硒肥、调整土壤pH值以及加强土壤有机质的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率。
二、硒生物强化技术及其应用硒生物强化是指通过给植物施用硒元素,提高植物体内硒含量的一种技术。
目前,硒生物强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主要农作物的生产中。
大豆、小麦、水稻等农作物都被用于进行硒生物强化研究。
研究表明,适当的硒生物强化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硒含量,从而增加人体对硒的摄入量,达到健康保健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硒生物强化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利用转基因技术和育种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培育出了一系列富硒农作物品种。
这些品种在高硒地区的种植中,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硒含量,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硒营养来源。
利用微生物和植物共生体系,也可以实现对植物的硒生物强化,提高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效率。
这为硒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及主要农作物的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日益深入,为我国硒资源丰富地区的农作物生产和硒营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硒对稻谷发芽及富集效果影响的研究

硒对稻谷发芽及富集效果影响的研究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人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稻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硒对稻谷的发芽和富集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硒对稻谷发芽的影响:研究表明,适量的硒可以促进稻谷的发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速度。
硒可以促进植物体内酶的活性,增加植物的代谢能力,从而促进种子的发芽。
此外,硒还可以增加植物体内的抗氧化物质含量,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保护种子免受氧化损伤,从而提高发芽率和发芽速度。
硒对稻谷富集的影响:稻谷是硒的重要富集植物之一,硒的富集能力与土壤中硒的含量、水分、pH值等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适量的硒可以促进稻谷对硒的吸收和富集,提高稻谷中硒的含量。
但是,过量的硒会对稻谷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稻谷的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适量的硒可以促进稻谷的发芽和富集,提高稻谷的产量和品质。
但是,硒的用量和施用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避免对稻谷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一直是农业领域的热点问题。
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全球范围内硒元素缺乏病也是世界性问题。
了解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探索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进行阐述,并对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1.1 硒在土壤中的形态土壤中的硒主要存在有机硒和无机硒两种形态。
有机硒以硒蛋白、硒氨酸等形式存在,而无机硒则以Se(0)、Se(IV)、Se(VI)等形式存在。
不同形态的硒对植物的吸收利用具有不同的特点。
1.2 植物对硒的吸收方式植物对硒的吸收主要通过根系吸收。
在土壤中,硒元素往往以硒酸根(SeO4 2-)的形式存在,硒酸根通过根系膜的钠硫共转运蛋白进入细胞内。
之后,硒元素通过硒蛋白或硒氨酸合成等途径进入到植物体内。
1.3 植物对硒的转运与储存植物对硒的转运主要依赖于硒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硒蛋白在植物的细胞中广泛存在,它不仅参与硒元素的运输和转运,还参与植物对硒元素的利用和储存。
1.4 植物对硒的利用及生物强化植物对硒的利用主要体现在硒蛋白或硒氨酸的合成上。
植物还可以通过硒生物强化等方式提高其对硒的吸收利用率。
通过合理的施肥和土壤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率,实现农作物硒生物强化。
二、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2.1 大米硒生物强化大米是全世界主要的主食作物之一,其硒含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问题。
目前,通过土壤添加硒元素或者选择含硒量高的水稻品种等方式,对大米进行硒生物强化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研究表明,适当的施用硒肥可以显著提高大米的硒含量,同时保持大米的营养品质。
蔬菜是人们日常膳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蔬菜的硒生物强化研究也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施用硒肥和光照管理等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蔬菜的硒含量,从而提高蔬菜的营养品质。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1. 引言1.1 硒的重要性硒是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至关重要。
硒在人体中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参与甲状腺功能等。
缺乏硒会导致多种疾病,如克山病、心肌病等。
摄入适量的硒对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硒的重要性不仅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以及硒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含量状况和生物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2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人类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无法合成硒,只能通过膳食摄入。
植物是硒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至关重要。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环境对其吸收硒的能力有重要影响。
土壤中硒的形态、含量以及pH值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对硒的吸收效率。
植物自身的生长状态和生理特性也会影响其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
研究表明,一些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强,如小麦、大蒜等。
而有些作物则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生物强化等技术手段来增加其硒含量。
通过研究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机制,可以为提高农作物硒含量提供重要依据。
2. 正文2.1 硒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含量状况硒是一种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于植物生长发育也有重要作用。
研究硒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含量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主要农作物中,硒的含量差异很大。
以水稻为例,硒在不同地区和土壤类型下的含量会有较大差异。
一些研究发现,在硒缺乏的环境中种植的作物会出现硒含量偏低的情况,而通过硒生物强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硒含量。
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中,硒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在富硒土壤中种植的作物往往硒含量较高,而在贫硒土壤中种植的作物硒含量较低。
如何有效提高贫硒土壤中作物的硒含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进展植物是硒元素的重要吸收利用者和富集者,硒在植物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和生化作用。
硒是一种微量元素,它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和产量。
硒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抗肿瘤等多种保健作用。
通过提高农作物硒含量,可以增加食物硒含量,提高人体的硒摄入量,从而改善人体健康。
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主要通过硒根吸收和转运进入细胞内。
硒可以以阳离子Se4+和SeO3-等形式在根系中被植物吸收。
植物根系还有特殊的离子转运体和分子转运体,能够通过不同的通道和载体转运硒到茎、叶等部位。
在细胞内,硒可以形成Se-gsh的形式储存,并参与硒代谢。
植物体内的硒还可以形成硒氨基酸等有机硒化合物,这些硒化合物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重要作用。
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是通过利用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和富集能力,通过给予植物适量的硒供给,使农作物富集和提高硒含量。
当前,研究者们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硒肥供给和硒酵母处理。
硒肥供给是利用肥料将硒供给给植物,以提高农作物的硒含量。
研究表明,施用适量的硒肥料,可以显著增加农作物硒含量,且对植物生长和产量影响不大。
硒肥供给的方法主要包括土壤施肥和叶面施肥两种。
土壤施肥是将硒肥料均匀撒在土壤上,使硒通过土壤水分和根系吸收进入植物。
叶面施肥则是将硒肥料溶液喷洒在植物叶面,使植物通过叶片吸收利用硒。
硒酵母处理则是将硒酵母添加到农作物生长环境中,或喂养动物食用硒酵母,通过植物或动物内部代谢将硒转移到农作物中。
研究表明,农作物通过吸收和代谢硒酵母,可以显著提高硒含量,且硒在植物体内以有机形态存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硒酵母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硒含量,还能够增加植物的营养品质和抗氧化能力。
目前的研究进展表明,农作物硒生物强化是提高食物硒含量、改善人体硒摄入量和健康的有效方法。
目前对于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硒肥料用量和施用方法的优化、硒酵母添加的选择和处理方法的改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硒对农作物影响的探讨
硒对农作物影响的探讨
硒对农作物影响的探讨摘要硒对部分农作物的产量有提高作用,同时可提高作物果实的品质,对一些有毒的重金属在吸收上有抑制作用,但过量的硒对部分农作物也有毒害作用。
分析了硒在农作物上应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农作物富硒的研究方向。
硒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目前已有的观点是:缺硒可能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病和某些地方病,如克山病。
20世纪50年代以前,硒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有毒物质。
直到1957年,Schwarz等酿酒酵母分离出的活性因子(即硒),能预防老鼠因缺乏维生素E而引起的肝坏死,才使人们认识到硒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从此,人们对硒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同时硒对人体的作用也逐渐为人们所了解,人们对人体补硒越来越重视。
补硒制品分为无机硒(如硒酸钠、亚硒酸钠等)和有机硒(如硒酵母、硒酸酯多糖、富硒农产品等),有机硒具有吸收率高、可在人体组织内储存、不形成毒性反应等优势,逐渐成为人们补硒的首选。
而选择富硒农产品补硒是最安全和方便的方法之一。
本文主要分析硒在农作物中的吸收情况以及硒对农作物的反作用,并由此结合本地农作物富硒生产实际,在试验
研究层面上讨论所需要解决问题的对策。
1农作物中硒的吸收
1.1农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
土壤中的硒是植物体中硒的主要吸收来源,大气中的硒也是植物硒的来源之一。
根据植物对硒的吸收能力,可分为硒积聚植物和硒非积聚植物2大类。
硒积聚植物常被称为“硒指示植物”。
许多杂草和大部分农作物类植物是硒积聚植物,含硒量不超过30μg/g,其中十字花科植物对硒的积聚能力最强,其次为豆科,谷类最低。
谷类中小麦对硒的积聚最多。
据研究,在土壤中增施硒肥或在植株叶面上喷洒硒剂溶液,可提高植物的含硒量。
自2000年开始,分别在水稻、小麦、花生等作物上进行了叶面硒肥的喷洒试验。
后期品质检测结果显示:硒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各种作物对硒的吸收能力不同:喷洒相同浓度的硒肥,最后测定硒含量大小顺序为花生>小麦>水稻。
1.2农作物中硒吸收的影响因素
植物对硒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过程,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植物对硒的吸收。
土壤类型不同,硒的存在形式和含量不同,植物对硒的吸收也会不同。
在酸性土壤中(pH值4.5~6.5),硒常以难溶解的碱式亚硒酸铁存在,不易被植物利用和吸
收;在碱性土壤中(pH值7.5~8.5),硒可氧化成水溶性的硒酸根离子,易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不同形式存在的硒,它们被植物吸收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
硒酸盐的吸收比亚硒酸盐更容易,而单质硒则不易被植物所吸收。
因此,植物所生长的环境以及植物的种类将影响植物对硒的吸收。
对于作物对硒的吸收峰值,会因作物类型、土壤pH值、土壤中离子环境、土壤中可吸收的硒浓度值等因素各有差异。
2适量的硒对农作物的影响和作用
2.1适量的硒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硒是硒积聚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也可能是高等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
我们在农作物富硒的试验研究中得出了如下结论:使用富硒液肥不仅提高了硒含量,同时对提高水稻、小麦等作物的单产、降低空秕率有明显作用。
试验的小麦、花生最高增产接近2成,水稻增产达到1.5成。
黄景新在马铃薯方面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喷施量的增加,马铃薯产量显著增加,硒喷施量为3.3μg/g喷施效果最好,在苗期和花期都喷施可大幅度提高产量。
另外,也有有关研究指出,用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对稻种进行处理,培养基中适量的硒(0.1~1.0μg/g)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增加产量及籽粒中的
硒含量。
1.0μg/g的硒可明显提高水稻苗期的根系活力和分蘖期、孕穗期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籽粒中的氮含量、硒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空秕率大大降低。
玉米植株叶面喷硒试验表明,不仅谷实硒含量提高了,还有增产的趋势。
在小麦上施硒,225g/hm2亚硒酸钠可使麦粒的氨基酸组成发生相应变化,使其苯丙氨酸减少12%~17%,而作为小麦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则增加
15%~16%,从而弥补了小麦赖氨酸含量的不足。
硒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有促进作用,是因为适量的硒进入植物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增强了植株体内抗氧化能力,从而提高了植株的抗逆性和抗衰老能力,保证了植株的正常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因此,在低硒地区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时,施用适量的硒可获得增产效果。
2.2硒对其他元素吸收的影响
我们在试验结束后检测品质发现:经过硒肥处理的样品中锌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同时也有报道发现,在番茄中较高浓度下硒和硫的吸收表现出相互拮抗;在低浓度范围,硫对硒的吸收有协助作用,但在较高浓度下,对硒的吸收表现出相互拮抗。
从近年来施硒在马齿苋、生菜、小麦和水稻等作物的研究来看,硒能拮抗汞、镉、砷、铅、铬等重金属对作物的毒害。
硒缓解汞毒的机制为:在有机酸的作用下,硒与汞在植
物根际土壤中形成了难溶于水的物质,降低了汞的溶解性,从而降低植物对汞的吸收。
施硒还能降低大白菜对镉的吸收与累积。
在水稻试验中,镉、砷、铅、铬等都明显低于对照,其缓解镉对水稻毒害机制可能有3条:①硒抑制了水稻对镉的吸收,从而减轻了镉的毒害;②硒可以抑制镉诱导自由基对水稻植株的伤害;③硒可能参与调控植物螯合肽酶的活性,该酶与重金属离子可能形成螯合蛋白,缓解镉对水稻的毒害,增强水稻对镉的忍耐性。
硒对砷毒性的拮抗作用与其抗氧化作用及其能减轻砷对植物体内抗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有关。
另外,硒与砷之间有较大的化学亲合力,在植物体内可生成一种较稳定、毒性低的硒-砷复合物,从而减轻砷对抗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过量硒对农作物的负面作用
3.1硒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早期的研究表明,极少量的硒就能刺激硒积聚植物的生长、强烈地抑制硒非积聚物质的生长。
在较高浓度下,大部分植物出现硒中毒症状,生长及生理活动受到抑制。
目前,人们更关心的是低浓度硒对栽培的非富硒植物的影响,并且已初步证明,低浓度硒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以亚硒酸钠为肥料,通过盆栽研究硒在水稻的积累和分布规律以
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施硒低于
30mg/kg时,对水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增产10%~14%;当高于30mg/kg时,水稻生长开始受到不良环境影响,其产量开始下降,适宜的土壤施硒肥量是117~714g/hm2。
在经济作物方面,在营养液中加低质量浓度硒≤0.1mg/L时促进了菠菜的生长,增加了植株的产量;当营养液中加高质量浓度硒≥0.5mg/L时则抑制了植株的生长,降低了植株的产量,这和在水稻上的试验结果基本一样。
从各方面的试验结果来看,增加适量硒肥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有效地改善了作物品质。
适量硒对作物品质是有益的,但是在高浓度下,出现作物硒中毒,品质降低。
关于高浓度硒对农作物毒害方面的详细报道还未曾见到。
3.2过量硒的毒害作用
不同植物的硒中毒症状有很大的差异,非聚硒作物生长在高硒介质中时,通常会表现为徒长黄萎病、叶片萎缩干枯、蛋白质合成下降、作物未老先衰等,而聚硒作物在吸收大量硒之后不会表现出硒中毒症状。
通过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硒对小麦、黄瓜的毒害作用。
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硒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但浓度高时会导致作物抗逆境反应物质脱落酸(ABA)的增加,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甚至植物出现毒害症状;同时表明,外源6-苄胺基嘌呤(6-BA)对硒的毒害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所以说硒并不是越多越好。
因
此,对作物体中的硒含量应控制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才能充分发挥硒对作物的有利作用。
4农作物中富硒的现状与前景
硒是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保证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硒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安全地满足人和动物对硒的需求,保护人和动物的健康是当前人和动物营养学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硒的生物转化无疑具有广阔的前景。
以亚硒酸钠作为动物补硒的直接硒源,其风险性大;从天然食品中摄取硒是一种安全的补硒途径。
研究表明,通过食物链转化,从中获取适量硒营养是一条安全、价廉、可行的途径。
一般认为,植物富硒比动物富硒效率要高,前景更为看好。
依据植物对硒吸收积累的营养特性,通过农业技术措施,由植物吸收转化,经过食物链系统,调节硒的含量、价态和形态的变化,促进硒从土壤向食物链迁移,以更好地发挥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硒生物效应。
因此,在技术上,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不同的生物提高硒的生物转化水平和分析测定技术,开发提取硒蛋白,为人体补硒提供条件;在理论上,还需对硒在作物体内的生理作用
机制、硒对作物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硒在土壤和植物体内迁移与转化、硒在食物链中的迁移与转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应用上,加强硒在作物上的有效使用方式研究,做到合理施用硒肥,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作物体内硒含量,特别是有机硒的含量,从而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