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渔戏曲思想

合集下载

李渔的闲情偶寄戏曲思想论文

李渔的闲情偶寄戏曲思想论文

第一节明清戏曲本色理论对李渔语言论的影响上文表述李渔要求唱词贵浅显,宾白要贵洁净戒浮泛等等,除了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与家伎班的演出等社会活动有密切关系,还与他对明清之际曲论中本色论的继承有关。

综观元明清三代戏曲发展的概况与曲论的发展,本色论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理论线路,它贯穿于几乎所有曲论大家的理论当中,并且深刻的影响着后世作家的创作和理论。

李渔生活的年代处于明末清初,他又是一位进步的理论大家,因此他对本色论的继承造就了《闲情偶寄》中的戏曲与言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色论的基本精神。

一、本色论的发展概况:“本色”二字,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一个特殊概念,在文学理论中最早使用“本色”一词的是《文心雕龙·通变》,文中说道:“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

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这里的本色表达的是“本来之色”的意思。

本色一词在文学理论当中凡被用到皆取“事物的本体风格”这层意义。

戏曲中的“本色”自然也是说“本体状态”,但是与其他理论不同的是,戏曲中所说的本色主要是指语言一种风格特征。

曲论中的本色理论的发展期集中在明朝嘉靖到明朝末期这一段时间内。

但是本色论的出现则是从宋代开始的,宋元二代是萌芽期,到了明代才得到丰富和壮大。

宋代的张邦基在评论当时的滑稽戏时说道:“优词乐语,前辈以文章余事,然鲜能得体。

”又:“凡乐语不必典雅,惟语时近俳乃妙。

”此处“得体”就是本色的意思,他认为戏剧在当时是文人作诗作词的闲余空当里得游戏,尽管是在创作优词乐语,但是很少能合乎戏曲的体制的。

要合于戏曲的文体特征,其实是不必典雅的语言,反而那种近似俳优的诙谐的语言才是最好的,毫无疑问张邦基注意到了戏曲的通俗性,因此才能一语中的说明到底的什么才是戏曲的语言的“本色”。

这是关于戏曲本色最早的言论,说明语言的本色就是要符合特定的体制。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当中对戏曲的语言的本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

浅谈李渔戏曲理论

浅谈李渔戏曲理论

浅谈李渔戏剧理论戏剧戏曲学11级杨铎1032011101103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自殷商后甲骨文出现,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达到第一个高峰,随后汉赋唐诗宋词接踵而至,元曲和明清小说纷至沓来,中国古代涌现出无数大家,从影响深远的孔子老子,专注一方的韩菲墨子,到开中国纪传体史书先河的司马迁,到作诗入仙境的诗仙诗圣,再到关注百姓批判黑暗的关汉卿,再到集大成的曹雪芹,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一直是偌大的文学海洋里的沧海一粟,甚至很多时候不被那些所谓的文人士大夫待见,但这并不阻碍她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而在这其中,李渔,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异类,尤其得到了笔者的关注。

李渔,清代著名的戏曲创作家和理论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又号笠翁。

代表作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均为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亦署新亭樵客、觉世稗官、觉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

他出身于药商家庭,自幼与小市民阶层接触密切,这对他以后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了很大影响。

早年他和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应乡试均落第,使年轻的李渔深感挫折,遂不复作此念。

清初的一段时间曾避居山中,虽蓬衣垢食,却以苦为乐。

他原本家境不错,但经过历年天灾人祸,家道日衰,逐渐不得不过上了卖文为生的生活。

清顺治八年他移家杭州,与当时名流雅士过往甚密,他的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

由于其文名渐大,后来又自主家庭戏班,专事权贵,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颇大的影响,一些达官贵人纷纷请他演戏。

他也乐此不疲,经常携带妻妾外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尽览九州风光,也使李渔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主。

康熙元年,他从杭州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芥子园是他在金陵的别业,命名取“芥子纳须弥”之义。

与此寓所一起,还设有书铺,刊行了不少戏曲小说及其他杂著,如著名的《芥子园画传》,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个极具商业头脑和营销策略的文人。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 李渔戏剧理论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 李渔戏剧理论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李渔戏剧理论》李渔,明末清初人。

明亡以前,生活比较富足。

清初,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兵灾战火中,逃离家园。

从此家道中落,他也开始了一生为生活奔波的日子。

《闲情偶寄》成书于1671年,时年李渔61岁。

关于其戏曲的理论的阐述可称为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李渔编纂戏曲剧本的主要目的是“砚田糊口”,因此喜剧的商业价值是其创作剧本注重的方面之一。

为了博得观众,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他在剧作的结构、情节、语言、音律和表演等等各个方面精心设计,以期达到观众的胃口。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戏剧这一种艺术形式来说,这是戏曲创作的几个要求之一。

如何能够像庖丁解牛一样时时抓住或延长、改变观众的注意力,这需要剧作家花费很多的时间来处理。

一个剧本的演出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要吸引各种各样的观众,这本身就是一场艰辛、激烈的心理搏斗。

而李渔的剧论旨在抓住观众心理方面颇有一番前无古人的见解。

姚斯在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中说,“在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关系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反应而存在。

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姚斯把接受者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参与部分,因而创作戏曲时,必须充分考虑作品、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观众作为一个接受群体,一出戏必须得到观众的赞许才能长久生存下来。

一出戏的成功与否,观众是最重要的评判者。

但同样这种作用是双向的,既然对作品反映一般,那说明剧作能引起的注意力确实不大。

李渔在剧论其实很好的考虑到了观众的心理,他把结构放在了第一位。

而文章主要也是从其的戏剧情节结构来分析。

首先看其在戏剧人物和事件的处理上。

李渔在“立主脑”中,指出“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自终,离合悲欢,中其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只为一事而设。

引一人一事,即传奇之主脑也。

”可以看出其认为故事里的人和事情是很重要,他认为确定主人公和主要事件就是“主脑”。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

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

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

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李渔是中国明代杰出的戏剧家,被誉为“明代戏剧之宗”。

他的戏剧观点以其代表作《风筝误》为例,展现了他在戏剧创作中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才华。

《风筝误》是李渔创作的一台四十出的杂剧,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与责任的故事。

这部作品中,李渔运用了喜剧和悲剧的元素,以及丰富的角色设置和巧妙的情节安排,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李渔的戏剧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观察。

首先,李渔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深刻描绘了角色之间的心理变化和相互作用,展示了人物的喜怒哀乐、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

在《风筝误》中,主要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和角色塑造都非常复杂,表现出了人性的多面性。

其次,李渔注重剧情的发展和节奏的掌控。

他善于运用剧情的起承转合,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和情节的交错,增加了戏剧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剧中爱情与责任的冲突和矛盾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李渔通过角色之间的行动和对话,展示了剧情的高潮和低谷,使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

再次,李渔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言辞之间的微妙差别,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在《风筝误》中,李渔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如忠诚的仆人、贪婪的商人和无畏的英雄等等,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此外,李渔还注重戏剧的教育功能。

他通过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达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引导观众思考人生和人性的问题。

在《风筝误》中,李渔以爱情与责任的冲突为主题,探讨了人们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综上所述,《风筝误》充分展示了李渔的戏剧观。

通过描绘人性的复杂性、掌握剧情的发展和节奏、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以及注重戏剧的教育功能,李渔成功地创作了一部情节曲折、唯美动人的戏剧作品。

他的戏剧观对于今天的戏剧创作者和观众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李渔是20世纪初活跃的戏曲家,也是“新派”戏曲的代表。

他希
望能够为中国传统戏曲赋予更加广阔的空间,打破传统的局限,使戏
曲能够更好的展现出其精神性以及艺术性。

李渔首先主张抛弃历史上剧本写作的老一套,而采用新的故事情节、新的台词表达,以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
融入艺术性。

此外,他主张融合音乐性、舞台设计性等元素,以提升
戏曲的艺术性。

李渔还提出要实现民间真实的戏曲,他主张要完全拒绝形式化的
文字,实现民间自然的口语。

同时,他主张要实现精神性的戏曲,实
现文学上的艺术性,考虑剧作的文章性。

最后,他还主张要大胆创新,改革传统的演出技术,使戏曲脱离传统模式,赋予更加广阔的空间,
以表达更有文化内涵的戏曲。

总之,李渔主张实现新派戏曲,其主张包括:抛弃历史上剧本写
作的老一套,融合音乐性、舞台设计性等元素;实现民间真实的戏曲,实现精神性的戏曲,考虑剧作的文章性;大胆创新,改革传统的演出
技术,使戏曲脱离传统模式,赋予更加广阔的空间,以表达更有文化
内涵的戏曲。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1. 引言1.1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李渔是明代诗人、戏曲家,他在戏曲美学思想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剧本创作的理论,对中国戏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进行深入解读,从他的基本观点、剧本创作要求、人物塑造理论、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以及情节构思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揭示他在戏曲创作领域的独特贡献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李渔的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戏曲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更对戏曲创作实践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提升戏曲文化的艺术品质和内涵,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 正文2.1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李渔认为戏曲作品应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他认为戏曲是一种艺术形式,应当兼顾传统和现代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

李渔强调戏曲作品应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精心构思的剧情、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观众在观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李渔认为戏曲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表达,应当反映时代精神和人类命运的关怀,引发观众对世界的思考和思想的碰撞。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以人为本,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强调戏曲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启发人们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观点对于戏曲剧本创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2 李渔对剧本创作的要求李渔认为剧本的结构应当严谨完整,情节紧凑连贯。

他强调剧本应当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通过严谨的布局和合理的安排,使得观众在观看中能够引起情节的紧张和悬念,从而增加戏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李渔强调剧本的语言应当生动活泼,富有诗意和韵味。

李渔的戏曲理论浅析

李渔的戏曲理论浅析
起 来就 是 “ 针 线 ” 密 的内 涵 所 在 。“ 编 ~ 折 。 须 前颈 数 折 , 颈 每 后 数 折 。顾 前 者 , 其 照 映 ; 后 者 , 于埋 伏 。 ” 以 《 琶 记 》 欲 顾 便 仍 琵 为 例 , 出 其 剧 情存 在 的 纰漏 。 指
了如 下 的 解 释 :大 概 起 要 美 丽 中要 浩 荡 , 要 响 亮 , 贵 在 首 “ 结 尤
支 配 的 关 系得 至较 明确 的诠 释 , 渔 的 戏 曲 理 论 主 要 体 现 在 他 的 《 李 闲
情偶 寄 》 。 即 使 在 《 中 阕情 偶 寄 》 , 渔 的 戏 曲 思 想 也 基 本 集 中 中 李 体 现 在 词 曲幂 演 习 两 部 ,其 戏 曲 理 论 可 以 简 单 概 括 为 编 剧 理 论 日 和 演 届理 论 两 个方 面 。 l 李 渔 编 剧理 论 的 精 华 在 ” 构 第 一 “ 。 在 中 国 古 代 戏 益 史 结 中
在 “ 头 绪 ” 款 中 , 渔指 出 了 “ 绪 繁 多 奇 之 大 病 ” 减 一 李 头 传 之
类的弱点。 荆》《 》《 》《 》 《 、刘 、拜 、杀 为什 么 能 “ 以传 与后 世 ” “ 得 ? 只 为 一 线 至底 无 旁 见 铡 出 之情 。” 劝 导 戏 剧 作 者 要 时亥 把 “ l 并 他 《 头
文 人 注 意 的接 受领 域 , 仍 有 不 少 不 凡 的 见 解 。 他
之 本 意 也 。传 奇 亦 然 。一本 戏 中 , 无数 人 名 , 竟俱 属陪 宾 ; 有 究 原 其初心 , 为一人而设。即此一入之身 , 止 宫始 至 终 , 合 悲 欢 , 离 中 具无限情 由 无 究 关 目 , 竟 惧 属 衡 文 ; 其 初 心 , 止 为 一 事 悉 究 原 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渔戏曲思想论析作者:王瑞琪指导教师:汪超内容摘要: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中,也有少数戏剧理论散见于他的诗文辞赋中。

李渔的戏曲思想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理论的成熟,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戏曲结构论,李渔所说的“结构”其内涵非常丰富;二.戏曲人物论,涉及人物个性化、典型化及塑造方法;三.戏曲语言论,包括曲词及宾白问题;四.戏曲功能论,论述了戏曲的娱乐和教化功能。

这些内容包容了戏曲理论的基本方面,代表了古代戏剧理论的最高成绩,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李渔,戏曲思想,闲情偶寄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戏曲实践家和理论家。

他的创作及其理论研究涉及到诗词、文赋、小说、戏曲、诗文理论、词学理论、戏曲理论等方面,但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戏曲理论。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中的一部分。

另外,也有少数戏曲理论散见于他的诗文词赋中,如《窥词管见》等。

《闲情偶寄》是作者联系元明以来的戏曲创作实践、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并吸取了前代理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而形成的,其中的曲论,组织周密,条理清楚,形成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批评体系。

李渔在世时,已经名扬四海了,而他去世后的数百年间直至今日时,更是不断有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各种不同的观点评述他、研究他。

而且,李渔早就走出国门,发生世界性的影响。

近年来,李渔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文艺研究对象。

著名汉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东方文化系主任、新西兰人韩南教授认为,李渔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难得的可以进行总体研究的作家,李渔的理论和作品具有一致性,形成一套独特的见解。

[1](p1)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亦署新亭樵客、觉道人、随庵主任、湖上笠翁等,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

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

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戏曲创作和演出活动。

李渔出身于药商家庭,自幼与市民阶层接触密切,对他以后的人生观有很大影响。

早年他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应乡试均落第后,遂不复作此念。

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久之,中落。

”出生时享受了富足生活,之后家道中落,移家杭州时,“卖赋以其糊口”。

康熙五年前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

《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完成的。

然而,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债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与贫病交加中在杭州泯然于世。

[5]李渔一生勤奋创作,除《闲情偶寄》外,他还写了十多种戏曲作品,其中可考的有《风筝误》、《凤求凰》、《意中缘》等,通称“笠翁十种曲”。

此外,他还写过《十二楼》,《无声戏》等小说,以及《千古奇闻》、《笠翁论古》、诗韵、词韵等,各方面的知识修养十分的渊博。

戏剧创作则是李渔一生中最大的“痴嗜”,他自称是“曲中之老奴”。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端,开始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词坛上一举成名,“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1651至1668年,李渔把《风筝误》等十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

这《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在李渔之前戏曲创作上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

为了加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他主张“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而且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更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

可以说一个人的思想是直接体现在他的作品上的,李渔重视舞台效果,强调宾白,多写喜剧,是因为他是直接接触平民,更通俗地讲,他写剧不是为了文采,而是为了生计,这一实际的目的,使得他更能体会民众看戏的心情,知道人们看戏是为了消遣,是为了乐一乐。

“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

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

”正是由于李渔对戏剧艺术有着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态度,以戏剧为职业,并尊重自己的职业,鄙弃“俳优为士林所不齿”的封建偏见,他才跳出了三四百年以来词曲家始终没有越过的摘章选句的圈子,走进舞台去认识和研究戏剧。

才使得他能深入“优人搬弄之三昧”,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才使得他在晚年能总结以往的戏曲理论,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闲情偶寄》。

一.结构论李渔谈戏曲创作,首重结构,这是他最突出的优异之处,也是言前人之所未言的高明之处,因为在李渔之前,受到重视的通称是音律和词采。

而李渔首次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这对一直把抒情放在第一位的中国戏曲来说,是其结构发展上的一个大大的促进力量。

然而“结构”二字,所指什么,却与西方戏剧所谓之结构有微妙的差异。

我的理解,李渔所说之结构,其实是指情节的布局手法。

李渔认为结构比音律更难掌握,且用功当在音律之先,说:“至于结构二字,则引商刻育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

……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2](p7)。

这种在写作前先制定全局走势的思想,在现代已毫不为奇,但在古代重音律重词采、一直以“曲”视戏而不是以“剧”视戏的普通认识下,却不可谓之非远见卓识。

但李渔对“结构”的界定,略嫌含混,他说,“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2]。

这好像是说选材,选择创作题材的时候,首先要“出奇”,使人耳目一新,如果素材平庸无奇,自然无法激起作者的创作热情,也更加不可能激起读者或观众的欣赏欲,可以说,选材是第一道关隘,有好的题目,才不愁做不出好文章。

而李渔又说,“时读时髦所撰,惜其惨淡经营,用心良苦,而不得被管弦、副优孟者,非审音协律之难,而结构全部规模之未善也”[3](p8)。

这里的“结构全部规模”,又是指整个故事的结撰方式,也就是情节的组织方式,如何着手展示一个故事的手法,从何处切入?从何处铺述?怎样渲染气氛?怎样把握高潮?这些都是相关到情节组织、甚至细节组织的要素,也就是“布局”艺术。

在前面李渔谈到之所以自古以来无人提及戏曲的作法,又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

这个“变幻不常”的“填词之理”,又仿佛是作词的方法论,涉及更为广泛,不单是情节结构艺术,甚至关系到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等创作方面的技巧。

不过这属于“结构第一”一文之前带有总结性质的论述,不可以全当作是对“结构”一词的解释。

为了弄清李渔戏曲结构理论的真正意思,我们要把李渔的戏曲理论与他的戏曲实践联系起来,李渔结构理论所论的戏曲是传奇。

这一点必须明确。

李渔不仅在论述中处处说“传奇”如何如何,而且在“密针线”之末尾还有一大段话, 驳斥有的人用“元人”如此来为自己结构上的缺点辩护的现象,他说,“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

元人所长者,只居其一,曲是也;白与关目,皆其所短。

吾与元人,但守其词中绳墨而已矣”[2](p18)。

由此可知,李渔结构理论所论的对象不仅只是传奇,不包括元杂剧,而且也排除了为论传奇而举元杂剧为范例的可能。

这就意味着李渔所说的结构理论,完全是对传奇的要求。

而他也认为,传奇的结构就是最好的戏曲结构。

传奇的结构实际的状况是什么? 众所周知,是规模的庞大和情节的散漫。

元杂剧体制一本只有4折或有5折者,最长者如《西厢记》、《西游记》,将数本连缀成一剧,长达20折以上,属于特例。

到了“传奇之祖”的《琵琶记》,规模变成42出,此后40、50出成了通例。

传奇情节规模过大的问题逐渐为许多人所认识。

到了明末清初,不少人主张缩小体制,李渔就是其中之一。

他自己的创作就缩减到每本30多出。

但清初产生的传奇压卷之作《长生殿》和《桃花扇》仍为50出和44出,就是说规模庞大的情况没有过根本改变。

传奇庞大的规模给文人填词制曲施展才情以充分的空间,这种规模也给情节的舒展提供了充分空间,剧作者对情节丰富性的狂热追求的风气逐渐形成。

在这种可以肆意铺展情节的活动中,情节散漫的问题是必然出现的。

头绪繁多、破绽迭出成了普遍的毛病。

这正是李渔“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的结构理论出现的背景。

“结构第一”篇中,分为七个小节,分别为: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这七个方面,既涉及到情节组织艺术,也涉及到选题立意以及描写技巧,界限并不是十分分明,每节的论述,也令研究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中“立主脑”是李渔剧论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一个论点,那何谓“立主脑”呢?有人从“主脑非也,即作者立言之本意”出发,认为是指剧本的主题——思想。

又有人着眼于“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认为是指作者在构思之前,要确定这一部戏剧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

更有人说李渔在“立主脑”一篇中,有些地方讲的是“主题思想”,而有些地方又分别讲的是“主要事件”、“主要人物”或“剧情发展中‘主要关键’”等等,这些概念原本应该是分别讨论的,而李渔却把它们糅合在一起了。

[7]上述观点虽各有其据,但不足之处亦为显见。

李渔为了解释何为“主脑“举了《琵琶记》和《西厢记》为例:“如一部《琵琶》只为蔡伯喈一人,而蔡伯喈一人,又只为重婚牛府一事。

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二亲之遭凶、五娘之尽孝、拐儿之骗财匿书、张大公之疏财仗义,皆由于此。

是“重婚牛府”四字,即作《琵琶记》之主脑也。

一部《西厢》只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只为白马解围一事。

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夫人之许婚、张生之望配、红娘之勇于作合、莺莺之敢于失身、与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皆由于此。

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2](p14)。

毫无疑问,“重婚牛府”与“白马解围”绝不是两部作品中能够体现主题的主要事件,他们只是戏中众多情节在结构上的枢纽性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