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译本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呼啸山庄》汉译本中三维观的应用探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呼啸山庄》汉译本中三维观的应用探究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书以19世纪英格兰荒凉的乡村为背景,描绘了发生在封建领地上的一段悲剧爱情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研究生态翻译学的重要文本之一。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探究《呼啸山庄》汉译本中三维观的应用,分析翻译中对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呈现,以及翻译对原作中的生态意识的传递。
一、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三维观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关注环境、文化和语言之间相互作用的翻译理论,提出了“三维观”这一概念。
在生态翻译学中,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环境、文化和思想的传递。
三维观指的是在翻译中要充分考虑环境维度(ecological dimension)、文化维度(cultural dimension)和语言维度(linguistic dimension),以实现对原作的全面理解和传达。
在将《呼啸山庄》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作中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以及其在读者心中的呈现。
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观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这些内容,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生态意识和情感体验。
二、《呼啸山庄》汉译本中的生态环境呈现《呼啸山庄》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英国荒凉的乡村,描绘了封建领地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转换,将原作中生态环境的描写和意象呈现给读者。
原作中描绘的荒凉山野、狂风呼啸和凄凉的庄园,需要在译文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再现来传达出来。
翻译者需要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中生态环境的真实和震撼。
除了生态环境,人文历史也是《呼啸山庄》中的重要元素。
原作通过对封建领地上的封建关系、家族纠葛和人性悲剧的描写,展现了19世纪英格兰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通过对原作的理解和再现,将其中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传达给读者。
《呼啸山庄》两中文译本两段译文对比评析

《呼啸山庄》两中文译本两段译文对比评析《呼啸山庄》是由英国著名作家勃朗特创作的经典作品,该小说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乡村景象为背景,描述了安德烈古德米特与他的小姨子海伦古德米特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古德米特家族中贵族的腐朽落魄的心酸经历。
该作品不仅在英国流传甚广,在世界各地也极具影响力。
就《呼啸山庄》的译本来说,有很多版本。
那么,不同译者对《呼啸山庄》作出的译文有何异同?本文就要围绕这一问题,着重对比分析一起著名的《呼啸山庄》两中文译本的两段译文,探讨它们的异同。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译文,由朱士保译的版本如下:“翠山环抱着古德米特家族的庄园-呼啸山庄,在夏季炎热的日子里像一座城堡似的突兀而起,山巅上矗立着一座青灰色的修道院,该庄园有三个与世隔绝的花园,其中有一个被称为月牙花园,它是安德烈和海伦喜欢散步的地方。
”与此同时,李国华译的版本是这样的:“呼啸山庄就翠绿的山脉环抱着,仿佛一座城堡般在夏日炎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山巅上墙壁深灰,耸立着修道院,庄园内有三个与世隔绝的花园,其中月牙花园是安德烈和海伦最喜欢散步打发时光的地方。
”从这两段译文对比来看,朱士保和李国华的译文在大致内容上是一致的,但有些细节上有区别。
朱士保在译文中用了“城堡似的突兀而起”等词语,强调了呼啸山庄耸立在自然环境中的营建气概。
而李国华则以“般在夏日炎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来描绘呼啸山庄,再突出了它屹立在炎热阳光中的场景。
另外,朱士保在“被称为月牙花园”一句中,选择了“被称为”一词,重点强调了月牙花园的命名。
而李国华则在“月牙花园一句中,使用了“是”来强调月牙花园的实际存在。
相比之下,两位翻译的译文都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但从句式、表达方式上看,朱士保的译文更加生动活泼,而李国华的译文则更加贴近原文,体现出较为严谨的翻译风格。
接着来看第二段译文。
朱士保的译文是这样的:“安德烈不只是痴恋着海伦,他也深深地爱着这里的一切,尤其是在冬季,他最喜欢在雪中走动,柏林山和月牙花园内都有他的脚印,他喜欢把雪中积起的小山坡当成滑雪场,他在呼啸山庄里所有的游乐活动都尽情享受。
从性别角度看《呼啸山庄》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从性别角度看《呼啸山庄》两译本的对比研究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著名作品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一作品其中的两个译本——方平和杨苡的译本,来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
方平和杨苡分别是我国著名的男性翻译家和女性翻译家。
由于二者性别的不同,对同一著作二者的翻译译本也有一定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二者的译本,从性别角度,探讨性别对翻译的影响[1]。
关键词《呼啸山庄》;比较;杨苡;方平;1 《呼啸山庄》的概述《呼啸山庄》讲述的是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希斯克利夫的吉卜赛流浪儿,他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先生收留,从此同恩萧一家居住在一起,并渐渐同恩萧先生的小女儿凯瑟琳萌生了纯真的情愫。
但希斯克利夫却受到家中其他人的侮蔑和欺辱。
三年过后希斯克利夫腰缠万贯再次返回呼啸山庄,当他得知心爱的凯瑟琳已经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先生后便展开了一系列的报复。
他先是夺回了凯瑟琳的爱,而凯瑟琳却在病中死去;而后他又假装爱上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并且残忍的折磨她来报复埃德加;后来希斯克利夫又强迫凯瑟琳的女儿嫁给自己体弱多病的孩子林惇来占有林惇家的财产。
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希斯克利夫却没有在这一连串的报复中感到解脱,他整日沉浸在对凯瑟琳的思念中,最终阴郁而死。
2 从性别角度看两译本的对比研究译者性别身份的概念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物。
女性主义翻译将性别和翻译联系起来,提倡把女性主义观念移植入译本,以突出女性主体身份和女性意识。
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在面对同一文本时会存在性别视角的差异。
《呼啸山庄》的其中两位译者杨苡和方平都是我国的著名翻译家。
杨苡是我国杰出的女性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呼啸山庄》《永远不会落的太阳》等。
方平是我国著名的男性文学翻译家,译有莎士比亚的著作等。
两位翻译家由于性别差异,对《呼啸山庄》的翻译也有所不同。
例如:例1:原文:She was slender,and apparently scarcely past girlhood:an admirable form,and the most exquisite little face that I have ever had the pleasure of beholding:small features,very fair;flaxen ringlets,or rather golden,hanging loose on her delicate neck;and eyes,had they been agreeable in expression,they would have been irresistible.杨译:她苗条,显然还没有过青春期。
呼啸山庄几种译本对照

呼啸山庄几种译本对照一、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一部经典小说,它深入地探讨了爱、复仇和家族关系等主题。
由于小说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呼啸山庄已经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
本文将对几种中文译本进行对比,探讨它们在语言表达、翻译风格和阅读体验方面的差异。
二、《呼啸山庄》不同译本概览1.《呼啸山庄》王蒙译本2.《呼啸山庄》鲁迅译本3.《呼啸山庄》董秀岩译本4.《呼啸山庄》林美智译本三、语言表达比较1. 王蒙译本•语言流畅、自然•文笔较为简练2. 鲁迅译本•精炼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使用古文词汇3. 董秀岩译本•译文通俗易懂•词汇较为简单4. 林美智译本•语言简洁明快•采用了较多的俚语和俚语翻译四、翻译风格比较1. 王蒙译本•忠实于原著,力求传达原著的风格和意境•平衡了忠实原著和可读性之间的关系2. 鲁迅译本•不拘一格的翻译风格•将原著的情感和意境尽可能地还原3. 董秀岩译本•平实的翻译风格•追求语言的通俗易懂4. 林美智译本•较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流行性•根据当代文化做了一些改动和注解五、阅读体验比较1. 王蒙译本•阅读流畅,容易沉浸其中•较贴近原著的情感表达2. 鲁迅译本•使用了较多古文,给人一种古典美的感觉•阅读起来稍微费解3. 董秀岩译本•译文通俗易懂,容易理解•有时会缺少原著的细腻情感4. 林美智译本•使用俚语和俚语翻译,给人一种亲切感•阅读时会有一些语言上的障碍六、结论通过对比以上几种译本,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译者的风格和翻译理念对最终呈现的读者体验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蒙译本在语言表达和翻译风格上都相对接近原著,给读者带来了较好的阅读体验。
鲁迅译本则因为使用了古文和较为精炼的语言,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适合喜好古典文学的读者。
董秀岩译本和林美智译本则更注重通俗易懂和现代化的表达,适合初读者或喜欢现代化语言的读者。
因此,在选择《呼啸山庄》的中文译本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和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译本。
呼啸山庄汉译版赏析

呼啸山庄汉译版赏析哎呀,咱今天来聊聊《呼啸山庄》的汉译版,这可有意思啦!你说这《呼啸山庄》,那故事真是又疯狂又纠结。
汉译版呢,就像是给咱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咱们能更容易走进那个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
我觉得吧,好的汉译版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导游,带着咱们在文字的迷宫里不迷路。
比如说,它能把那些复杂的人名和地名翻译得顺顺溜溜的,让咱们读起来不头疼。
也许有的翻译就像一阵春风,轻轻柔柔地把故事送到咱们心里;可有的呢,可能就像是一阵狂风,吹得咱们晕头转向。
就拿里面的人物描写来说,有的汉译版能把人物的性格、心情描绘得活灵活现,就好像那些人真的站在咱们面前似的。
比如说,希斯克利夫那种强烈的爱和恨,要是翻译得好,咱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怒火在熊熊燃烧,那感觉,哇塞,太震撼了!我记得有一次,我读着一个汉译版,读到一段描写暴风雨的场景,那文字简直让我觉得自己都要被风吹跑啦!“狂风呼啸着,像是要把整个世界都掀翻”,这翻译,多带劲!可有时候,也会碰到那种翻译得干巴巴的,本来很精彩的情节,读起来却像喝没味的白开水,一点感觉都没有。
你们说,翻译这活儿是不是特难?要把作者的心思、那种独特的氛围都原原本本地传递过来,可能比登天还难呢!但要是翻译得好,那可真是功德无量啊。
咱再想想,不同的汉译版会不会给故事带来不同的味道?也许这个版本让你觉得悲伤到骨子里,那个版本又让你觉得还有一丝希望在闪烁。
这是不是很神奇?反正对我来说,读《呼啸山庄》的汉译版就像是一场冒险,有时候惊喜连连,有时候又有点小失落。
但不管咋说,能通过汉译版去感受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还是挺幸运的,你们说呢?哎呀,我也不知道自己说得对不对,也许你们有完全不一样的看法呢?这就是读书的好玩之处,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不是吗?。
【推荐下载】浅谈呼啸山庄汉译本翻译理论

浅谈呼啸山庄汉译本翻译理论对于深受十八世纪英国哥特式小说和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歌影响的神秘主义者和诗人般的作家Emily Bronte的不朽名着Wuthering Heights,国内有很多译本。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呼啸山庄汉译本翻译理论。
其中翻译大家方平主要采取意译的手法,抓住了原作的精神,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笔下生花,从目的语中信手拈来,使得译文流畅通顺,文章跌荡起伏,极具文采,实在是一部出色的译着;杨苡的译文则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这样就能紧扣原文,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着的形式和风格,从而使译文显得忠实,但相对来说不够灵活。
两位翻译家不仅在大的翻译原则上有所分歧,而且在某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上也有不同。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地分析。
首先,杨苡较为注重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对应原文的表层结构上面。
例如: Is Heath cliff not here? She demanded,pulling off her gloves,and displaying fingers wonderfully whitened with doing nothing and staying indoors. 杨苡: 西刺克历夫不再这儿吗?她问,脱下她的手套,露出了她那由于呆在屋里不做事儿显得特别白的手指头。
杨苡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8月版 方平: 希克历不在这里吗?她问道,把手套脱了下来,露出来好白好白的手指儿,那时因为成天呆在屋里,又不干活的缘故。
方平译译林出版社1990年8月版 评论:比较方平和杨苡的两种译文,很明显就能够看出来此处方平的翻译较好。
原因在于,杨以的翻译过于死板,将原文中的过去分词短语照搬过来翻译成定语。
但忽视了英语句子结构与汉语的句子结构子这一点上是很不同的。
有翻译界人士主张,如果一个句子其中的定语中超过三个的就应该不算是成功的翻译。
杨苡将文中的过去分词直接移植过来译成定语,首先这样过于死板,且定语过长句子结构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呼啸山庄》译本比较——小说翻译中风格再现探究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盛婷《呼啸山庄》译本比较——小说翻译中风格再现探究摘要:本文从用词、句法结构、修辞以及人物形象方面来研究《呼啸山庄》的原作风格,并选取了《呼啸山庄》的两部汉译本,对方平和杨苡两位译者的作品进行比较,进而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小说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语义准确,句法一致,修辞灵活及人物生动化。
通过译本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再现小说翻译中原作风格的策略。
关键词:《呼啸山庄》;小说翻译;译本比较1概述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该小说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呼啸山庄》讲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弃儿希思克利夫在收养他的家庭里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在他长大后采取了一系列报复行为,最终害死了自己心爱的人,而自己也在孤独和精神错乱中死去。
《呼啸山庄》目前在我国国内有多种译本,方平、杨苡、宋兆霖、高继海和薛风琴都译过该书。
本文选用杨苡和方平的两个译本,选取部分段落进行比较。
2译本比较2.1语义准确两位译者由于个人理解的不同,对原文的表达出现了差别,进而导致了原文意义出现偏颇。
例1:原文为“…and parrying off the larger combatants as effectually as I could with the poker…” (p. 5).杨苡译本:“……,就一面尽可能有效地用火钳来挡开较大的斗士……”(p. 5)方平译本:“……我一边挥动一根拨火棒,使劲击退那几个大喽啰……”(p. 6)这句话中,“poker”的意思是“a metal rod with a handle which is used to stir in fire.” 因此方平的译文是准确的,“火钳”是指夹煤的工具。
例2:原文为:“The morning was fresh and cool; I threw back the lattice, and presently the room filled with sweet scents from the garden; but Catherine called peevishly to me, “Ellen, shut the window. I’m starving!””(p. 97)杨苡译本:“早上的空气是新鲜凉快的,我把窗户拉开,屋里立刻充满了从花园里来的甜甜的香气。
呼啸山庄译本分析[精品文档]
![呼啸山庄译本分析[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9773866f12d2af90242e6f7.png)
《呼啸山庄》三个译本比较赏析一.说明《呼啸山庄》是一本经典小说,中文译本近四十个,其中比较著名的译本有梁实秋先生的《咆哮山庄》和杨苡先生的《呼啸山庄》,不过梁实秋先生的译本所著时间较早,现存版本多为繁体字版本,且语言形式为近代白话文,本人语言能力有限,对梁先生之作妄加评论有失偏颇,故选取杨苡先生的译本做着重点评,另选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宋兆霖先生的译本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方平先生的译本,进行三者之间的互相比较。
宋兆霖先生的译本和方平先生的译本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各有其特色,希望通过本文的译本比较,使读者对《呼啸山庄》有更进一步认识。
二.原著作者介绍艾米莉•勃朗特,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
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艾米莉生活的三十年间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
资本主义正在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尖锐化,失业工人的贫困,大量的童工被残酷地折磨至死。
此外,英国政府对民主改革斗争和工人运动不断采取高压手段,社会矛盾尖锐。
三.译者介绍:杨苡安徽泗县人。
曾先后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
历任中学教师,南京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翻译,1949年后历任语文教师,原民主德国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东方语文学院讲师,南京师院外语系教师。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之妹。
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译著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著有儿童文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方平(1921-2008)原名陆吉平。
上海人。
高中毕业后,入银行当职员,由业余自学走上文学翻译道路。
建国后,历任上海文化工作社、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主任和学术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同时担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啸山庄》三个译本比较赏析
一.说明
《呼啸山庄》是一本经典小说,中文译本近四十个,其中比较著名的译本有梁实秋先生的《咆哮山庄》和杨苡先生的《呼啸山庄》,不过梁实秋先生的译本所著时间较早,现存版本多为繁体字版本,且语言形式为近代白话文,本人语言能力有限,对梁先生之作妄加评论有失偏颇,故选取杨苡先生的译本做着重点评,另选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宋兆霖先生的译本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方平先生的译本,进行三者之间的互相比较。
宋兆霖先生的译本和方平先生的译本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各有其特色,希望通过本文的译本比较,使读者对《呼啸山庄》有更进一步认识。
二.原著作者介绍
艾米莉•勃朗特,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
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艾米莉生活的三十年间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
资本主义正在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尖锐化,失业工人的贫困,大量的童工被残酷地折磨至死。
此外,英国政府对民主改革斗争和工人运动不断采取高压手段,社会矛盾尖锐。
三.译者介绍:
杨苡安徽泗县人。
曾先后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
历任中学教师,南京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翻译,1949年后历任语文教师,原民主德国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东方语文学院讲师,南京师院外语系教师。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之妹。
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译著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著有儿童文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方平(1921-2008)原名陆吉平。
上海人。
高中毕业后,入银行当职员,由业余自学走上文学翻译道路。
建国后,历任上海文化工作社、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主任和学术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同时担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主要译作有:《莎士比亚喜剧五种》〔英〕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宋兆霖(1928-2011)笔名雨林、林天水等。
浙江金华人。
中共党员。
195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
现为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省翻译协会、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译著有长篇小说《赫索格》、《奥吉·马奇历险记》、《最后的莫希干人》、《间谍》、《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呼啸山庄》、《简爱》、《鲁米诗选》等50多种。
四.版本分析:
杨苡译本为译林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其更早的版本为人民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联合出版的1980年版。
此版本译序本分交待了原著作者艾米莉的生平以及本小说的创作背景,并对小说情节进行了简要概括,选取部分内容进行导读。
方平译本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中国对外出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在2012年联合出版,其更早的版本为198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2012年版本最大特色在于序言部分加入了大量对小说的分析:原著作者的背景,小说的艺术结构和主题思想,甚至还附上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地图。
在艺术结构和主题思想这一部分分析得甚为详细,从两代人的感情,小说环境,人物心理等方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思想。
宋兆霖译本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其更早的版本是2001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宋的这一版相对简单。
省去了序言部分,只有一段简单的编辑说明,对小说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进行了说明。
五.译本选段赏析
选段一:
赏析:此段是小说第一章第一段,写了房客对呼啸山庄及其主人希斯克利夫的第一印象,也为整个小说奠定了如呼啸山庄一般苍凉的基调。
[1] “the solitary neighbor that I shall be trouble with”是小说对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第一次描写,房和宋都将其定语从句翻译成了“邻居”的修饰词,整个译成了短语,而方却将其译为句子“今后我和他可是有一番交道好打啦”。
在句式上面,方的译法更加归化,更加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
就内容而言,宋的译本更为精简并且表意清晰,结合后文房客第一次去呼啸山庄做客的经历,“伤透脑筋”一词比较符合原文。
“惹麻烦”在中文中有虽然麻烦但是还能处理的意思,而房客在呼啸山庄的经历是相当窘迫难堪的,甚至是害怕得发抖,显然,“惹麻烦”程度过轻。
“是有一番交道好打啦”意思稍微偏离原意,更偏重socialize,而原文是have trouble with。
[2] as I rode up, and when his fingers sheltered themselves, with a jealous resolution, still father in his waistcoat.这一句杨翻译的更胜一筹,宋和方的译本都对手指进行了拟人化处理,但是都显得不是很自然,反而是杨的译本将一句拆分成两句,又用若干断句来表现希斯克利夫的动作,显得更为自然。
选段二:
赏析:凯瑟琳从画眉山庄回来,变成一个衣着鲜艳,举止得体的淑女,希斯克利夫看到后倍感失落,女仆奈莉为给希斯克利夫鼓励,而说了这番话。
[1] if you were a regular black此句杨译更加得体,宋译“皮肤黝黑的人”和原文不符,希斯克利斯备受歧视的原因是他是一个吉普赛人,不只是因为他的黑皮肤,还是因为他的乱头发,恶魔般的眼睛,缺乏教养的举止,是他的血统让他备受歧视。
而“道道地地的黑鬼”来形容吉普赛人也显得不合适,更多是用来形容美国对黑人的歧视。
[2]宋和方的译本都将“washing”译成了洗脸,联系前文,众人看到希斯克利夫的样子,衣服脏的几个月没洗,手上黑黑的一层,头发乱糟糟,由此可见,将washing翻译成洗脸是不确切的,而杨干脆将其翻译成“洗呀”采用了模糊译法,反而更为准确。
选段三:
赏析:[1] “What culpable carelessness in her brother!”这句杨译为“她哥哥的粗心真造孽”最忠实原文,将原文的carelessness在译文中也是以名词形式呈现,而宋译的“太不负责”是增译,方译的“糊涂不管事”也与原文有出入。
[2] I declare he is that strange acquisition my late neighbor made杨的“奇怪的收获”过于异化,不是很符合中文表达,反而宋和方的“怪物”更加符合原文,怪物一词也体现出林惇对希斯克利夫作为一个吉普赛人的鄙视,又要显得自己很有教养,“尊重”凯瑟琳小姐的朋友。
六.总结
杨的译本整体相对异化,对全文的把握也更为准确,在“信”方面比宋和方的译本更高一筹。
而宋和方的译文更加归化,语句更为自然,但有时也会出现“过译”或者“误译”的现象。
三个译本各有特色,通过译本的对比也可以对原著有更为准确的把握。
不过,个人认为三个译本都没有很好体现原著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