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

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

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三、教学流程主题一、硝酸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I复习和预习模型认知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IV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识水平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1.从物质分类和化合价的角度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2.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分析硝酸的化学性质主题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带着下面的问题,阅读教材P81-82 有关内容:(1)综合评价人类固氮活动的利与弊。

化学:3.2《氮的循环》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1)

化学:3.2《氮的循环》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二节《氮地循环》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氮循环地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地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地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地过程联想质疑材料阅读原理方法技巧天下奇闻在新疆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有时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地晴天顷刻间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常遇雷击而倒毙,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奇怪地是这里草木茂盛,你知道其中地原因吗?一氮地循环请仔细观察课本页图,并仔细阅读页你知道氮地循环地意义吗?看一看读一读:你发现氮地循环有那几种方式?请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地雷雨放电、人类地活动三方面分析氮在自然界中地循环1)2)3)写一写:细心地你在氮地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地物质,请写出他们地化学式二氮地性质想一想:在这些含氮地物质中,我们首先感受一下我们身边地氮气,他能看地见吗?能摸得到吗?能闻得到吗?(1)氮气地物理性质联想·质疑:老人们常说雷雨丰庄稼1,雷电交加时,空气中地氮气和有关地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请写出有关反应. (2)化学性质1)2)3)2,有人说NO是明星分子,你对她有哪些了解,如何看待她地功与过3,,NO她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吗?她与氧气反应得到地产物你对他了解吗,能说一说吗4,现有一试管二氧化氮,将其倒置于盛满水地水槽中,足够长地时间后,有什么现象?若使试管中液面上升,可采取什么措施?三氮地固定阅读材料:粮食危机据联合国地统计资料,全球中国肥料信息网资料:化肥在农业增产中地作用功不可没.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耕地使用面积为 1.41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使用面积地40%.中国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粮农组织地标准.就这样一个耕地匮乏地国家,用占世界7%地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地人口,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化学肥料在保证农产品产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证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地作用.有40%以上地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地粮食危机地威胁,至少有3亿儿童在饥饿与死亡边缘挣扎……5,雷电中发生地化学反应和所产生地物质对于人类地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氮地固定:氮地方式有几种:在人工固氮地过程中,氮气与氢气地反应有何特点,写出反应地化学方程式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地特点:可逆反应地表示方法:本节小结:分析当堂测试1.下列说法不正确地是A.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地基本元素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地氮元素在不停地进行着氮地循环.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分析2.关于NO地下列叙述不正确地是A.NO不溶于水,是一种大气污染物B.NO是一种红棕色地有毒气体C.NO结合血红蛋白地能力比CO还强D.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体现其还原性分析3,请写出雷雨过程中形成硝酸地化学反应:1)2)3)4将一收集满15mLNO2气体地试管倒立于水槽分析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反应后剩余什么气体?其体积为多少?课后自我评价:。

《2、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2、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掌握氮的固定及氮气的性质,初步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重要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资料的信息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

(2)通过介绍生物固氮、氨气的工业制取等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对氮的循环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氮的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

(2)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难点:(1)如何实现氮及其氮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引入】常见的生活现象——焚烧麦秸1.请同学们观看PPT上的两幅图片,它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烧麦秸)2.焚烧麦秸的时期,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3.请你根据麦秸中所含的主要元素,猜测可能是哪种元素导致的?(N元素)【过渡】打开课本。

1.回忆含N元素的纯净物有哪些?(NH3、N2、N2O、NO、NO2、N2O4、HNO3)2.这些物质中N元素的化合价一样吗?(N-3H3、N02、N+12O、N+2O、N+4O2、N+42O4、HN+5O3)【提问】由此可知,N元素在物质中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游离态和化合态【过渡】那么,麦秸中的N元素从何而来?(土壤——化肥——化肥厂——空气(N2))回忆一下,N2的有关性质。

【讲授】N2 (无色、无味;ρ近似空气;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非常稳定) 稳定的原因:N2是双原子分子,由两个氮原子组成。

对于氮原子而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2、5,故需得到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所以,它们分别拿出三个电子和另外一个N原子共用,它们之间形成三个共用电子对,所以非常牢固。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教案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临沂第二中学杨庆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的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知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

掌握了非金属碳的性质及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待学习的知识:氮的两种氧化物NO和NO2的性质,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认识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物质和氮的固定
待发展的认知:能用化学语言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魔鬼谷的例子,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含氮的物质,认识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物质NO和NO2,通过实验探究NO和NO2的化学性质,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并解释雷雨天氮元素的转化过程,进而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2、通过了解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使学生认识氮气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并且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形式。

3、通过学习,了解酸雨及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氮的两种氧化物NO和NO2的性质。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影响。

2.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师活动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动植物体
2、雷雨放电
3、人类活动 一、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 无味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
① N 2+O 2 2NO
② N 2+3H 2
2NH 3 (可逆反应)
(3)、氮的固定 (4)、氮气的用途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高中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1

高中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1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2。

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引入】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

俗话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过后,人们发现小草长得更茂盛了,叶子绿油油的,花儿竞相开放,就像刚施了氮肥一样.那么雷雨生成了什么肥料?又是怎样生成的呢?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本节内容《氮的循环》.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1.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如N2,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氨、蛋白质等。

2.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自然界里,空气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含氮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闪电使少量N2与O2化合生成NO,随之变为硝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盐、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了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变成蛋白质。

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子分解成铵离子、硝酸根和氨,又回到了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重要意义由于存在着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二、氮循环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

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其它质量的75%。

(2)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基本流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了解固氮的几种形式; 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固氮原理、方法的学习,锻炼利用氧化还原思想,物质分类思想两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氮元素固定的意义,从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氮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中重要物质的性质三、教学方法教师以图片、视频、生活实际、问题与点拨等多种方法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自学、交流、分组实验,展示、练习多种方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雷雨的视频,“雷雨过后,万物生长迅速,空气清新自然,令人心旷神怡,那么是什么原因呢?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更容易把让学生进入带入本节课的学习。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师】学生阅读教材73-74 页(重点结合图3-2-2),回答:氮的循环有几种方式?细心的你在氮的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的物质,请在下面二维图中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展示】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完成上述问题,并由一名同学上台展示二维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点评展示的二维图并总结】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气(1))氮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学生】集体回答氮气的物理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小,难溶于水。

【教师】那么如何收集氮气?【教师】多媒体展示氮气的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过渡】性质稳定,那么能发生什么反应呢?(2))氮气的化学性质【教师】氮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预测氮气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学生回答并总结】与金属反应、与非金属反应【学生】写出氮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角度预测氮气的性质?【回答总结】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播放视频】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教师】提问学生看到的红棕色气体是一氧化氮吗?先保留这个谜团。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2课《氮的循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2课《氮的循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2课《氮的循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自主复习,学生能归纳总结氨和铵盐的性质,并能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通过知识梳理,学生能归纳总结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总结出综合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一般思路。

4.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展示汇报,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对氨与铵盐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的过程;大部分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缺乏灵活应用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道综合实验题既能考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又能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普遍存在化学基本原理在实验中的应用不灵活、语言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要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得分率,首先要有比较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其次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3重点难点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自主学习
要求:a. 课前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复习教材P76-79内容;
b. 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填空;
1.氨
①物理性质:状态,气味,密度比空气的密度,水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NO、合成氨等对人类的影响,加强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NO 、NO2 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

重点说明氮循环含氮元素的物质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联想·质疑】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板书】第二节氮的循环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阅读】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

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解】氮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多约占总体积的4/5,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请同学们讨论,作出预测。

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
氮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
2 ) 与非金属反应(H2、O2 )
【讲解】其实氮有多种氧化物如N2O、NO、N2O3、NO2、N2O4 、N2O5 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

练习题
(二)氮的固定
概念: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游离态化合态
分类
1. 自然固氮
(1)高能固氮
N2+O2 ==(放电)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讲解】在过程中有两种氮的氧化物NO、NO2。

它们也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面我们看一下它们的性质。

NO 、NO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NO 、NO2 均为有毒气体,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的雾霾天气就与其有关,汽车尾气排放是主要的氮氧化物污染源。

在晴朗的天气里,由于石油和煤的燃烧,汽车尾气和硝酸工厂的废气中含有一定量的NO 和NO2,NO2 和其他大气污染物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的气味,刺激眼睛和呼吸系
统,伤害植物,并降低大气能见度形成雾霾。

当然面对当前严重的空气污染我们也在利用掌握的化学知识积极的治理,例如利用NO 和CO 催化剂作用下产生无害的CO2 和N2。

另外NO 它在生物学方面有独特的作用,NO 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息分子” ,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观看NO2 与水反应视频影像,直观感受NO 、NO2 部分物理性质,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化学性质。

【讨论总结】反应现象,涉及到的反应
现象 a.红棕色气体变为无色气体
b.集气瓶中水面上升到原体积的约三分之一处
c.让集气瓶内无色气体接触到空气,又变成红棕色
d.向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结论 a.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同时生成酸性物质;
b.一氧化氮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化学方程式2NO+O2 ==== 2NO2
3NO2+H2O ==== 2HNO3+NO
(2)生物固氮
图片展示:结合初中生物学习简单说明。

练习题
2、人工固氮
(1)工业合成氨
可逆反应: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特点: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生成物同时存在
【想一想】向一个密闭容器中投入1molN2 和3molH2,能否生成2mol 的NH3?
氨合成工业发展的影响:
1、氨合成工业的发展解决了世界粮食危机
2、氨合成工业的发展使炸药的产量大大提高
哈伯: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诅咒他的人说: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

思考讨论学习知识的目的:向着造福自然和人类的方向发展。

【思考】“雷雨发庄稼”包含了什么化学原理?【引导分析】空气中氮气在高压电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O,NO 与氧气反应转化成NO2,NO2 与雨水反应生成HNO3,生成的HNO3 随雨浇入土壤,同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类,土壤从空气中吸收养分,使庄稼受益。

有关方程式如下:
N2+O2 ==放电2NO;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2)仿生固氮
图片展示,简单介绍。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