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_毛琼蕾

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_毛琼蕾

・综述・ 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毛琼蕾陈小清房月近年来,随着抗真菌药、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条件致病菌感染发生率急剧增加,真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加重。

耐药真菌所致的深部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抗真菌研究面临克服真菌耐药性的问题。

本文按耐药机制发生的频率,综述相关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目前研究认为,真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真菌细胞内药物累积减少;(2)药物靶酶产生增多或靶酶结构改变;(3)靶酶的缺失,导致细胞代谢途径的改变;(4)生物被膜形成;(5)细胞壁的合成障碍;(6)细胞应激反应[1-2]。

耐药菌株的各种耐药机制既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两种或多种机制同时起作用。

一般情况下,参与耐药的机制越多,耐药程度越重[3]。

一、耐药真菌细胞内药物浓度的降低研究发现敏感念珠菌细胞内唑类药物的浓度约是细胞外药物的浓度的3倍,而耐药菌株胞内唑类药物的浓度反而约为胞外的一半[4]。

目前多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耐药真菌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的现象:(1)真菌膜通透性减低,使可进入胞内的药物减少。

(2)细胞膜上参与药物外排有关的运载蛋白的表达上调,是现在认为许多耐药真菌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比较明确的与外排泵有关的运载蛋白有两大类,一类是含ATP结合区的ABC转运蛋白超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ABCT),其中Cdr1p(candida drug resistance protein)和Cdr2p是对唑类药物产生耐药最主要的ABCT[2]。

CDR1为白色念珠菌中最先发现的外排泵基因。

大多数对氟康唑耐药的白色念珠菌株中均发现CDR1超表达[5]。

Cdr1p的表达使白色念珠菌产生对氟康唑耐药性比Cdr2p的表达影响更大[6]。

Cdr2单独破坏株并未显示对唑类药物高度敏感,Cdr1和Cdr2同时破坏株显示对唑类药物高度敏感[7]。

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感染性疾 病诊 治协 同创 新 中心 ,杭州 3100031
摘要 :侵袭性 曲霉病是 由致病 曲霉菌 引起 的危及生命 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烟 曲霉 ,而唑类抗真菌药物是 临床 治疗 的 首选 。 目前 已上市 的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伊 曲康 唑,伏立康唑 ,泊 沙康 唑和伊沙康唑 。然 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曲霉 菌对 唑类 抗真菌药物 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给临床治疗造成 了威胁 。其 中,Cyp51A蛋 白突变 、外排系统高表达 以及环境耐药机制等 多种 因素 都参与唑类抗 真菌药物的耐药 。因此 ,本文 综述近年来有关 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 的耐药机制 ,以期为耐药监测 、 耐药菌控制和新 药研 发提供 理论依据 。
Key words Aspergillusfungi;Azole resistance;Cyp5 1A:CdrlB;Tandem repeats
近 30年 来 , 真 菌 感 染 的发 病 率 呈 逐 年 上 升 趋 势 , 造 成 的临床 危 害 日益增 大 ,这 主 要 与 接 受 造 血 干 细 胞 和 实 体 器 官移 植及 免疫 抑 制 治 疗 的患 者 数 量 增 加 有 关 …。在 丝 状 真 菌 感 染 中 , 曲霉 菌 是 最 常 见 的病 原 菌 。 目前 可用 于 治疗 曲霉 菌 感 染 的抗 真 菌 药 物分为唑类 、多烯类 、棘 白菌素类和嘧啶类4类 。其
310003;2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Infectious Diseas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 o r Diagnosis a n d
Treatment ofInfectious Diseases,the FirstAf iliated Hospital,College ofMedicine,Zh ̄iang University,Han gzhou 310003)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上接第127页)进行LC A白细胞共同抗体、角蛋白CK的抗体一步法[122]。

对鉴别淋巴瘤及分化差的癌、肉瘤,应用微波的方法对冰冻切片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得到了满意效果。

我们使用DAK O EPOS G FAP抗体,采用微波辐射技术进行石蜡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目前文献中尚未见报道。

从微波法与标准法两种方法在组织形态学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看,胶质肉瘤、胶质母细胞瘤及星形细胞瘤G FAP均出现了阳性表达,而且阳性程度一致,阳性对照组的脑组织中星形细胞阳性,阴性对照组脑膜瘤细胞为阴性表达,这说明微波法与标准法同样准确、清晰度高,而在时间上微波法比标准法大大节省了时间,占有优势,染色仅需20min,而常规染色则需要80min。

由此看出,使用微波的方法为快速的病理鉴别诊断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Chiosi M,Lestani M,Pedron S,et al.A rapid immunostainingMethod for frozen section.Biotech Histochem,1994,69:2352239.[2] 马大烈,郑青渝,李全华.微波En 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其应用.中华病理杂志,1998,27:1532154.(收稿日期:2005-09-14)中图分类号:R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127(2006)02-0128-03・药物毒理・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曹安民,施畅,廖明阳(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关键词:唑类抗真菌药物;药理学;毒理学 唑类抗真菌药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深部真菌和浅表真菌感染,早期开发的咪唑类药物以克霉唑和酮康唑为代表,是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此类药物可与人体细胞色素P450(CY P450)蛋白血红素辅基Fe原子配位结合,因而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并对肾上腺和性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致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真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真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廛睦痘生挂痘2Q!Q堡≥旦筮!兰鲞箜!期』旦!婴!1212赶塑堕!!望曼!塑!垒碰:丛型2Q!Q:!堂:丝:堕垒!・综述・23Retruviruses,2008,24(5):733—742.[21]TuYQ,WanghIJ,YaoJ,eta1.Hunumimmunodefieiencyvirus一1genotypiedrugresistanceamongvolunteerblooddonorsinYunnan,China【J].Transfusion,2009,49(9):1865-1873。

[22]GunD,DingN,XuY,eta1.Near柚卜lengthgenomecharacteriza-tionofanHIV—lCRF0l—AE6tl',aininJiangsu,China:evidenceoftwoin-dependentintroductionsfromFujian[J]。

AIDSRasHumRetrovituses,2009,25(6):619-623.[23]冯铁建。

赵广录,陈琳,等.深圳市HIV一1毒株的流行状况[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5):637-641.[24]GunH。

Wei.IF,YangH,eta1.RapidlyincreasingprevalenceofHIVandsyphilisandHIV一1subtypecharaeterizalionamongmenwhohavesnwithmeninJiangsu,China[J].SexTranmDis,2009,36(2):120一125.[25]刘翌.艾滋病病毒分子‘哑型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6,29:146—150.[26]GunH,GunD,WeiJF,eta1.FirstdetectionofanovelHⅣtypelCRF07_AE/07_BCrecombinantamong卸epidemiolngieallylinkedcohortofIDUsinJiangsu,Chirm[J].AIDSResHumRetrovirusea,2009,25(4):463-467.[27]黄海龙,刑辉,马鹏飞,等.中国HⅣ一l主要流行重组株B/CTat基因第一外显子序列特征分析C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4):390-392.【28]WangL,ZhengXW,QianHZ。

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分子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分子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CDR2.Eukaryotic伽2004;3(6):1639—1652.
12 Coste A,Turner V,lscher F,et a1.A Mutation in TACIp,a transcription factor regulating loss of
tance
2004;48(6):2124—2131. JL,Kirkpatrick WR,et a1.Prevalence of
h)为芽孢增殖形成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细胞外基质,成 熟期(3l~72 h)菌细胞被完全包被于厚厚的细胞外基 质中。白念珠菌生物膜引起耐药的机制尚未完全明
菌株敏感性显著增加。其他同系物还有CDR3、CDR4
等,但它们的过度表达和敲除不影响白念珠菌的药物 敏感性。
2.2
了,可能是由于生物膜基质使得药物渗透受限,营养 受限而生长缓慢,耐药相关基因CDRl、CDR2和MDRI
了这种杂合现象的消失。Chau等3发现受试白念珠
菌耐药菌株的ERGI 1均发生一个以上的点突变,将挑 选的ERGll在酿酒酵母中表达,菌株的敏感性降低。 目前发现的ERGll点突变有60多个,在氟康唑耐药 株中发现的至少有30个。4。7有的点突变单独存在于 耐药株,有的需和其它突变点同时存在才会影响药物 敏感性。其中Y132H、¥405F、G464S、R467K、G450E和 G307S等6种点突变和耐药的关系比较明确,可单独 出现于耐药菌株中。另外G129A,Q474K,F145L, D116E,V488I也可能和耐药有关。ERGll的过度表 达对敏感性的影响报道不一。有研究报道ER. G1ImRNA水平在耐药株中增高,但ERGll的过度表 达总是伴随着其他和耐药有关的改变,如调节流出泵 基因的过度表达,因此ERGll的过度表达对耐药的影 响很,J、。 1.2固醇合成途径中其他酶的改变也会引起耐药。 ERG3编码△5’6去饱和酶,此酶作用于麦角固醇生物 合成的后期阶段。Er93p负责转换耐药的14一甲基中 间物(由于唑类对14a脱甲基酶的抑制可堆积)至有 毒性的14一methylergosta一8,24(28)一dien一3,6一di- ol,后者抑制白念珠菌生长。因此ERG3失活引起唑 类耐药。ERG3两个等位基因的缺失引起高度耐药, 表明Er93p引起的diol生成在白念珠菌中同样受到抑 制。8 2编码药物流出泵基因的过度表达 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主要是通过编码多 药流出转运蛋白的基因的过度表达,这些蛋白主要属 于两个超家族,ABC(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 和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ajor MFS)。

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进展

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进展

1概述为适应临床抗深部真菌感染的需要,抗深部真菌药逐渐向低毒、广谱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如通过改进两性霉素B的剂型而研制出3种脂质型制剂,减少了肾毒性和发热等即刻反应。

在筛选新的化学结构寻求新靶点方面开发出β-D-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

而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在优化氟康唑等化学结构,研制出第二代三唑类伏立康唑和开发β-环糊精包合型新制剂等两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就(见表1)。

本文仅对抗深部真菌感染的三唑类的临床药学进展进行简介。

2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概况唑类(吡咯类)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按其抗真菌作用可分为3代,而三唑类(第三代唑类)按抗真菌作用分为两代(见表2、表3)。

2.1咪唑类咪唑类抗深部真菌药已逐渐被三唑类所取代。

①咪唑类抗真菌药咪康唑由于抗菌活性低,美国等国家只有局部外用剂型用于浅部真菌病,不再作为全身给药。

全身用药已从2002版我国基本药物中删除。

②由于不良反应严重酮康唑已很少作为全身用药。

酮康唑片剂已从2000版我国基本药物名单中删除。

2.2三唑类唑类抗真菌药是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合成酶抑制剂,即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14α-脱甲基酶而引起羊毛固醇的堆积和麦角固醇的缺乏,导致真菌细胞膜结构和功能障碍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由于人体内普遍存在细胞色素P450酶系,三唑类对P45014α-脱甲基酶的选择性较咪唑类强,所以对肝脏等不良反应较低。

三唑类以氟康唑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在最多见的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防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治疗作用,是全身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而且对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等有极好的抗菌活性。

为了适应近年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和侵袭性曲霉菌病呈增多趋势,对第一代三唑类进行了结构改造,研制出伏立康唑、雷伏康唑、泊沙康三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的临床药学进展文章编号:1672-3384(2007)-01-0001-07【作者】王汝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100050)【中图分类号】R978.5【文献标识码】B作用机理分类代表性类别代表性品种作用于细胞膜作用于细胞壁作用于细胞膜作用于细胞核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麦角固醇结合剂β-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固醇14-α-去甲基酶抑制剂抑制RNA、DNA合成多烯类棘白菌素类唑类氟胞嘧啶类表1抗深部真菌药的分类代表性品种咪唑类三唑类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咪康唑(micon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伏立康唑(vori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化学分类分代表2唑类抗深部真菌药第二代氟康唑类伊曲康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雷伏康唑泊沙康唑化学分类第一代表3三唑类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的分类芳环唑等,且研制出环糊精包合型的伊曲康唑注射剂和口服剂型以及伏立康唑的注射剂。

白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白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纪凌云, 周爱萍, 马 俊, 金 宁, 谭光坤, 吴文娟关键词: 白念珠菌; 抗真菌药物,唑类; 耐药机制中图分类号:R379.4;R9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08 ( 2019 ) 02-0218-06DOI: 10.16718/j.1009-7708.2019.02.018Research updates on the mechanism of azole resistance in Candida albicansJI Lingyun, ZHOU Aiping, MA Jun, JIN Ning, TAN Guangkun, WU Wenjuan.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Shanghai East Hospital,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23, Chin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2032);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资助(P W Z x k 2017-09);上海市市级医疗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2017BR032)。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医学检验科,上海 200123。

第一作者简介: 纪凌云(1991—),女,医学硕士,检验技师,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研究。

通信作者:吴文娟,E-mail :wwj1210@ 。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介入诊疗、器官移植的大量开展,念珠菌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据相关统计,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达25万例/年,死亡病例超过5万例,年发病率在(2~14)/100 000[1-2]。

白念珠菌是一种定植在正常人群口腔黏膜、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等部位的酵母样真菌,为条件致病性真菌。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其他念珠菌种被发现或成为重要的病原菌,使得菌种分布发生了变化,但白念珠菌占比达50%,仍占主要地位[3]。

真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真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Steinberg GR.Dyek DJ.Development of leptin resistance in rat¥o-
En缸 leus muscle in response to high—fat diets[J].Am J Physiol
erinoI Metab,2000。279(6):1374.1382.
Masaki T,Yoshimatsu H,Chiba S,et a1.Targeted disruption ofhis- tamine Hl—receptor attenuates regulatory effects of leptin on feed.
ing,adiposity,and UCP family in mice[J].Am Diabetes Asset,
200l。50(2):385-391.
收稿11期:2009-04-14修回It期:2009-12-29
真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姚婉玉△(综述),梁伶※(审校)
(广西氏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R7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84(2010)05-0665-05
匿:兰绽姿!Q!Q生!旦筮!垒鲞筮§期丛鲤i型基墼!唑!!丝!:丛璺!垫!Q:!丛:!垒:丛!:!
[12] [13] [14]
[15】 [16] [17] [18】
Boado砌.Golden PL.Levin N,et以.Up—regulation of blood—brain balTier short—form leptin receptor gene products in rats fed a hish fat diet[J].J Neur,1998,71(4):1761.1763. Luheshi GN.Gardner JO.Rushforth DA,d以.Leptin actions on food intake and body temperature are mediated by ILl[J].Proe Natl Acad Sci.1999.96(12):7047-7052. Gutierrez E.Banks W.Kastin A.Blood-borne interleukin一1 recep- tor antagonist crosses the blood-brain barrier[J].J Neuroimmuno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uangdongMedical Journal
Apr,2016,V01.37,No.8
・1249・
于5号染色体左臂的ERGll基因可有两个拷贝甚至整条染 色体发生了复制”…。其次,调控ERGll基因表达的Upc2p 转录因子表达量也有所升高,敲除白色念珠菌的UPC2基 因,该菌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其他唑类耐药株如 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茵,ERGll基因表达 量也有所升高“2i。但目前仍不清楚这些菌株ERGll基因高 调的机制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烟曲霉唑类耐药株Cyp51A 蛋白(与Ergll同源)含量也有所增加,与HapE转录因子 (可结合c,声,4基因的CCAAT序列)发生了P88L置换密切
麦角固醇合成酶过度表达临床分离的对唑类耐药的白
色念珠菌ERGII基因常出现过度表达.引起编码产物14a一去 甲基化酶升高,相应地需要更高的唑类药物浓度才能抑制该 酶的活性,从而降低了茵株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多种机制 参与了白色念珠菌唑类耐药株ERGll基因高调:首先,存在
万方数据
广东医学2016年4月第37卷第8期
[28]Giunta
S,Belotserkovskaya
to
pendent CCNEI expression cisplatin treatment and is
ling in response Cell
double—strand breaks during
mitosis[J].J
gain
Biol,2010,190(2):197~207.
1.1
麦角固醇合成酶基因ERGll(cyp51A)突变
研究发
现,念殊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常与药靶麦角固醇合成酶 Ergll基因突变有关;念珠菌唑类耐药茵存在140种ERGll 基因突变,分别引起麦角固醇合成酶发生氨基酸置换,引起 菌株对唑类药物耐药,并均有累加效应。白色念珠菌中,麦 角固醇合成酶Ergll靠近亚铁血红素位点的R467K和 G464S突变.使此酶与唑类药物的亲和力大大下降,导致该 茵对唑类药物耐药。4’。另外,新型隐球菌耐药株ERGll基 因Y145F和G484S突变,也与唑类耐药密切相关p o。目前 发现,烟曲霉唑类耐药株也存在麦角固醇合成酶基因cyp51A 突变,其中cyp51A第54位密码子和第220位密码子改变最 为常见。这两种突变会使cyp5lA靠近亚铁血红素位点的氨 基酸改变,导致Cyp51A蛋白酶的空间构型发生变化,严重削 弱了该酶与唑类药物的亲和力,参与烟曲霉多重耐药悖』。迄 今,烟曲霉所有的cyp51A位点突变均参与该茵对伊曲康唑 的耐药性,但对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的耐药性则只依赖于 c?p51A特定位点改变…J:另外,在一些无唑类药物治疗史的 烟曲霉感染患者体内,也存在烟曲霉唑类耐药茵,说明这是 在环境中产生的,与农业中唑类药物的大量使用有关。研究 发现,这类环境耐药株的cyp51A基因存在L98A突变,并且 启动子中插入了34碱基串联序列TR。8】。另外,这类耐药株 还可与敏感菌株异位杂交,说明此耐药性可通过有性生殖进
3生物被膜形成
生物被膜形成是近年来与真菌耐药相关的一个新发现, 目前认为生物被膜引起的真菌耐药是临床上许多系统性感 染难以根除的重要因素。真菌可在体内植入的人工器官或 导管以及多种生物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将自身包裹其中,造 成患者感染,相比其他酵母茵和丝状真菌,念珠茵最常见。 生物被膜是一种由融合的芽生抱子层、茵丝成分和细胞外多 聚基质三部分组成的三维结构。形成生物被膜的念珠菌对 唑类药物敏感性大大下降,耐药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高度表达药物外排转运蛋白,促进药物外排;(2)细胞外 聚合物基质形成生物膜屏障,阻止药物进入生物膜内层细 胞‘2…。与白色念珠茵游离细胞一致,生物被膜细胞中编码 外排转运蛋白的CDR和MDR基因也出现了高调,引起唑类 药物大量外排忙“。相比而言,细胞外聚合物基质形成的生 物膜屏障可能是菌株出现多重耐药的主要因素。B一1,3一 葡聚糖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位于细胞膜中的B一1, 3一葡聚糖合成酶催化合成。酵母中B一1,3一葡聚糖的合 成及生物膜基质的产生均受PKC信号通路下游蛋白Smil、 Rlml、Rhol和Fskl的调控’2…。细胞内其他蛋白如转录因 子Zapl、乙醇脱氢酶(Adh5、Cshl和Ifd6)和葡糖淀粉酶 (CaGcal和CaGca2)也参与了生物膜基质的生成‘241。以上 研究表明病原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真菌产生耐药性的重 要因素之一。
Mol
ma[J].InlJ [31]Smith
Sci,2014,15(10):18148—18161. NJ,et a1.20q11.1 amplification
LT,Mayerson J,Nowak
(收稿日期:2015—10—09编辑:罗劲娜)
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潇,龙腾腾,郭春丽
(12TMD)和DHA2家族即药物:H+逆向转运子(14 TMD)。 白色念珠茵有95种MFS蛋白,但只有MDRlP蛋白(属 DHAl家族)参与唑类耐药。白色念珠菌中MDRl基因高表 达.可促进胞内多种唑类药物外排,引起菌株对多种唑类药 物的广泛耐受性,相比而言,在裂殖酵母中高表达白色念珠 菌的MDRl,只表现出对氟康唑的耐药性”…。烟曲霉伊曲康 唑耐药株中,编码MFS转运蛋白的afuMOn3基因表达量也 出现了明显上调。20 J。以上研究说明,药物外排转运蛋白在 真菌对唑类药物耐药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1248・
8’7l一879.
广东医学2016年4月第37卷第8期
in SP.Give
me

GuangdongMedical Journal
Apr.2016,V01.37,No.8
giant—cell tumor of bone:Array CGH,FISH,and association
[27]Giunta S,Jackson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黄海学院(266427)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治疗、化疗、实体器官移植的增 加,病原真菌的感染率呈急剧上升趋势。对人类有致病作用 的真菌主要有念殊茵、新型隐球菌和曲霉菌等,可引起念珠 茵阴道炎、新型隐球茵病、侵袭性曲霉病等各种真菌感染。11。 抗真菌药物特别是唑类药物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问世,开 辟了真菌病药物治疗的新时代。但目前用于临床的抗真菌 药物比较有限,主要包括:(1)唑类:抑制真菌细胞膜的麦角 固醇合成,如氟康唑、伏立康唑及泊沙康唑,具有广谱的抗真 菌活性且毒性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抗真菌药物;(2)多烯 类:与麦角固醇结合,在细胞膜上形成水性孔道,引起膜通透 性增加,如两性霉素B,但不良反应大,尤其是严重的肾毒性 限制了其应用范围;(3)氟胞嘧啶类: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干 扰真菌DNA的合成,如5一氟胞嘧啶;(4)棘白霉素类:抑制 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组分B一1,3一葡聚糖合成,如卡泊芬净、 阿尼芬净及米卡芬净‘2 J。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 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尤其对唑类药物耐药更为突出,给抗真 菌治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临床耐药导致的真菌感染治疗 失败已不容忽视,探讨其耐药机制对于预防耐药性的发生及 寻找更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遗传学方面 就真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分述如下。 甲基过程,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J。但随着唑类药物的广泛 应用,真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其耐药机制与 药靶麦角固醇合成酶Ergll(Cyp5lA)改变密切相关。
2药物外排增加
很多生物通过膜结合的外排转运蛋白将有害物质主动泵 出,以减少胞内积聚量,从而对毒性物质产生耐受。目前已知 的与唑类耐药相关的真菌外排转运蛋白,主要包括ATP一结 合盒(ABC)转运蛋白和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FS)两大类。
2.1
ABC转运蛋白
ABC转运蛋白是ATP能量依赖性的
外排泵转运蛋白,由两个相同的亚单位聚合而成,每个亚单 位各含有1个高度疏水的跨膜结构域(TMD)和1个催化 ATP水解的核苷酸结合域(NBD)。对病原真菌基因序列进 行分析,发现存在多个不同拓扑结构的ABC转运蛋白。其 中,白色念珠菌至少含有28种,光滑念珠茵可能存在18种, 烟曲霉和新型隐球菌的种类更多。15j。这些ABC转运蛋白 中,有3大家族参与药物外排,分别是多药耐药家族 (MDR)、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家族(MRP)以及多效性耐药家 族(PDR);以下主要对多效性耐药家族(PDR)进行阐述。白 念珠菌中,多效性耐药家族(PDR)包括CDRI、CDR2及其他 PDR型转运蛋白,均参与白色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研 究发现,白色念珠茵中CDRI和CDR2高表达可引起药物外 排增强,胞内唑类药物积累量减少,进而药效作用减弱¨…。 另外,白色念珠茵中CDR3、CDR4、CDRll、SNQ2这些基因虽 与CDRI和CDR2同源,但至今仍未发现它们与耐药的相关 性。光滑念珠菌与唑类耐药相关的ABC转运蛋白为 CgCdrl、CgCdr2和CgSnq2,新生隐球菌中为Mrl蛋白…。。 实验室诱导突变或临床分离的烟曲霉伊曲康唑耐药株,胞内 的伊曲康唑积累量也大大下降,这与编码ABC转运蛋白的
957—966.
events[】].Cell Cycle,2011,10(8):1215~1221.
R,Jackson SP.DNA damage signa—
[32]Etemadmoghadam
D,George J,Cowin PA,et a1.Amplieon—de— is critical for clonogenic correlated with 20ql 1 survival and metastasis of colon 2013,11:313.
cancer[J].J
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Pro]iferation,Apoptosis,and Dig Dis
EMT[J]
Sci,2015,60(8):2360—2372.
[30]Huang Y,Guo W,K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