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相关链接:三味书屋、私塾

合集下载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21张ppt)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21张ppt)

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
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 内容可分哪两部分?


百草园的生活
空间顺序
三味书屋的生活
初读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 哪几节文章写三味书屋?
1-8节 描述百草园的快乐生活
9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过渡
10-24节 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合 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
作 探
﹙碧绿的 ﹚菜

讨 ﹙光滑的 ﹚石井栏
﹙高大的 ﹚皂荚树
静 态


﹙紫红的 ﹚桑 椹
鸣 蝉﹙长吟﹚ ﹙肥胖的 ﹚黄 蜂﹙ 伏 ﹚ ﹙轻捷的 ﹚叫天子﹙ 窜 ﹚
动 态


观察景物:有 序
多角度
借助“准确的形容” 表达喜爱之情
形容词
合 作 探 讨
油蛉
低唱(声音)
蟋蟀 蜈蚣 斑蝥
翻 按
弹琴(声音) 动 啪 ﹙声音﹚ 物
背景链接
本文是一篇写于1926年9月18日的回忆性散文,当 时鲁迅被反动派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 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离开北 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正值暑假,学生还没开学,就写下 这篇散文。
检查预习
下列划线字你能正确地读出来吗?
确凿(záo) 菜畦( q)í 桑椹( sh)èn 轻捷(jié) 油蛉( lín)g 斑蝥( m)áo 缠络(chán) 攒 ( cu)án 珊瑚( shān)hú 宿儒(rú) 敛 ( liǎ)n 脑髓( s)uǐ 陌生(mò) 觅食( m)ì 竹筛 ( s)hāi 秕谷(bǐ ) 窦 ( dò)u 蝉蜕( )tuì 书塾 ( )shú渊博( )yu倜ā傥n ( )tì tǎng

2024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件ppt

2024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件ppt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 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 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精读细研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说一说:作者说“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确凿” 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表示 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 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 是因为追忆儿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精读细研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想一想:作者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有何意义?
前面写了春、夏、秋的 景物,这里再单写冬天的捕 鸟活动,正好构成一幅百草 园四季图。
精读细研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在百草园中留下了很多难 忘的回忆,当他要离开的时候又是 怎样的心情呢?
精读细研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请同学们默读第9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像人形的何首乌根
木莲藤
精读细研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 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 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 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 一种情趣。
知识备查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关于鲁迅少年时家中的“变故”
鲁迅13岁那年的除夕,79岁的曾祖母去世了。当时已有电报和轮船,
所以不到一个月,祖父就从北京赶到了绍兴。祖父回家后的第二年秋天,正
值浙江考举人,主考官是鲁迅祖父在科举中一道考上的同年。周家的一位亲
戚,因为儿子要参加考试,就在考试前的一些日子请鲁迅祖父去通关节。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部编版语文 七上 第三单元知识点 课件(共20张PPT)

部编版语文 七上 第三单元知识点  课件(共20张PPT)
五、把握重点 理解海伦·凯勒的痛苦经历: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海伦·凯勒失去视觉和听觉后的痛苦和无助,以及她如 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 感受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通过阅读文章,感受安妮·莎莉文老师如何帮助海伦·凯勒重新获得光 明和声音的过程,理解她的教育方法和精神。 思考教育的力量:通过阅读文章,思考教育的力量如何改变人生命运,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教育和学 习的态度。 六、理解主旨: 《再塑生命的人》的主旨是表达生命的坚韧和勇气是可以被重新塑造的,而教育的力量是可以改变人生 命运的。通过描述海伦·凯勒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获得光明和声音的过程,文章向读者展示 了生命的坚韧和勇气,以及教育的力量。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机会, 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并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第三课 《论语》十二章
四、通假字 罔通 惘 2. 殆通 殆 3. 知通 智 五、古今异义 为政以德:古义为“作为”,今义为“治理”。 温故而知新:古义为“旧的知识”,今义为“过去的经历”。 学而不思则罔:古义为“迷惑”,今义为“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古义为“精神疲倦”,今义为“精神疲倦”。 不亦说乎:古义为“愉快”,今义为“说话”。 人不知而不愠:古义为“怨恨”,今义为“恼怒”。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古义为“诚实”,今义为“相信”。 不患人之不己知:古义为“担心”,今义为“患பைடு நூலகம்。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为“多次”,今义为“三”。 见贤思齐焉:古义为“看齐”,今义为“整齐”。
第三课 《论语》十二章
七、一词多义 知: (1)知道(温故而知新) (2)了解(不患人之不己知) (3)明白(是知也) 学: (1)学习(学而不思则罔) (2)学说(此所谓大学之道也) 吾: (1)我(吾日三省吾身) (2)我们(吾与徐公孰美) 从: (1)跟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顺从(必以分人)

第3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第3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这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同时也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这篇文章是我们理解鲁迅文学思想的重要篇章。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鲁迅如何通过对比、描写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3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童年时期有没有一个特别怀念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笔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奥秘。
其次,在讲授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章深层意义的理解存在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分组讨论和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们通过互动交流,逐步领悟到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理解情况,尽量用生动、具体的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不够准确、条理不够清晰。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鼓励他们多读书、多写作,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同时,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了一些亮点。比如,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积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表明学生们在批判性思维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最后,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百草园——神秘传说
2、作者写百草园的美景时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 什么作用?
(1)手法: 插叙(记叙的顺序)
(2)作用:
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衬托出百草 园是“我”的乐园。 增添了文章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 趣。
百草园——雪地捕鸟
(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一枝短棒( 支)起一面大的竹筛 来,下面( )撒些秕谷,棒上( ) 一条系长绳,人远远地( )着,牵 ( )鸟看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 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拉 ( )罩住了。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照,表现了 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 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鲁迅
有趣景物 美女蛇的传说 雪地捕鸟
内容:枯燥 情势:单调 环境:压抑
作者写百草园中的自由快乐的生活,正是为了反衬三味 书屋中的生活枯燥无味。
鲁 迅 (第一课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 奠基人。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 石。
倜傥 (tì tǎng) lín lí (淋漓) 和 ǎi ( 蔼 ) yuān博(渊 ) 人jì罕至(迹 ) 人声dǐng沸(鼎)
1.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可分 哪两部分?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章写三 味书屋?

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 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 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 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 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 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
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3.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 (1)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 出了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 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逃课到小园 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 —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
么理解的?
示例: ①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
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②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
年儿童热爱大自然 、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 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③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 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 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每句 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 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示例:
示例: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作者却 由此开始生发出联想:“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 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先由百草园的草联想到草中的赤练蛇,再 由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述的美女蛇的故事。很明显,美女蛇的 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 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所以多年以后 “我”还清楚的记得。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里, 写出了童年的“我”的心目中世界奇特的色彩,是全文有机的组 成部分。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PPT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PPT26页

合作探究
3觉(好
观察 听的): 角 触觉(好 度 玩的):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 们在这里弹琴;
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 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可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 的根;
脑髓 ( sǔi ) 觅食 ( mì )
竹筛 ( shāi ) 秕谷 ( bǐ )
系绳 ( jì ) 蝉蜕 ( tuì)
狗窦 ( dòu ) 厥土 ( júe ) 倜傥 ( tí tǎng ) 金叵罗( pǒ )
拗过去 ( ǎo ) 盔甲 ( kuī )
锡箔 ( bó ) 人迹罕至(
hǎn )
2.词语解释
文中的寿镜吾先生 (1849-1930) 是鲁迅敬慕的老师,他是一个淡泊名利、为 人正直、教书认真的博学之师。
1.识字词
确凿( záo ) 皂荚(jiá ) 桑椹 ( shèn ) 油蛉 ( líng )
斑蝥 ( máo ) 缠络 ( lùo )
珊瑚 ( shān )
攒成 (
cuán )
长妈妈( cháng ) 敛在 ( liǎn )
味觉(好 吃的):
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有桑椹。
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合作探究
4.体会景物描写层次鲜明的写法。
(1)“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静态 描写,其描写顺序是由低到高
(2)“也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动态
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由高到低
(3)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的整体描写 “单是”则是___局部描写
合作探究
7.写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时,作者为什么 还要特意描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链接:三味书屋、私塾
1.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

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

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

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大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6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

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

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

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

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

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

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

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2.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它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使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

学生入学不必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

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

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

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
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

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

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

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

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3.有关本文主题的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写于鲁迅辗转流徙在北京至厦门的这段时间里,此时的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所以把原集名《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那一朵朵晨光中绽开的花朵拾来是为了自赏自慰,并不是为了战斗,本文也不能游离于该集外,因此说本文是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残害是片面的。

从课题及内容上看,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说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为了反衬百草园生活的自由快乐,表示对百草园式生活的加倍怀念和追求也是片面的。

4.有关三味书屋先生的评价。

对三味书屋的这位先生的正确评价有助于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全面理解。

我们可以从作者对这位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三方面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这种方法对以后学习各类写人的记叙文或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都有很大帮助。

对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责。

从课文的叙述中,可发现鲁迅叙及他的和蔼,对学生能因材施教(“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却不常用。

这反映出他比较开明的思想。

当然他那“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怪哉”式提问怒而不答)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及偶尔运用戒尺和罚跪规则的落后的教育方式也不足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