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孟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1. 引言1.1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孟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并塑造良好的人格。
在当代社会,道德教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的道德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孟子强调传承传统美德,他认为人们应该继承和弘扬先贤的美德,注重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孟子还强调弘扬社会正气,他认为人们应该秉持正义和公平的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孟子的道德教育理念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推动个人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和传承孟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公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传承传统美德孟子道德教育理念强调传承传统美德,认为美德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底线,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撑。
在当今社会,传承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承传统美德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历经时间考验的智慧结晶,包含了人类在道德规范、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精髓。
通过传承传统美德,可以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
传承传统美德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传统美德强调忠孝孝悌和睦宽容等价值观念,这些美德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都能够遵循这些美德,相互尊重、互助合作,那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睦。
传承传统美德可以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信誉。
遵循传统美德的人往往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赖,他们的行为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也会成为社会的楷模和表率。
浅析孟子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浅析孟子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孟子,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教育、研究方法、心态和道德教育。
孟子的心理教育思想,以内心为中心,认为人的本性有善有恶,善能教,恶能除,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行善、研究道德,把善行植入到人们的心中,让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表现出善良的本性。
孟子的研究方法,是以实践为主,他认为,研究要结合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会真实的知识,他还强调,研究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深入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孟子的心态教育,是以更高的认知水平来指导研究,他说:“智慧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心态,要培养一种高尚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偏不倚,不轻易被外界刺激所影响。
孟子的道德教育,是以礼、义、智为基础,他认为,研究要以道德标准为准,只有以道德为准绳,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人,他还提出,“改过自新”,只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去改正,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心理教育思想,主张以善念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
能够表现出善良的本性;他的研究方法,主张以实践为主,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的心态教育,强调要培养一种高尚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他的道德教育,主张以道德标准为准绳,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
总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它的理念和思想,仍然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参考,其中的观点和做法,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道德教育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孟子的道德教育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当代社会的角度出发,探讨孟子的道德教育理念在今天的应用和意义。
孟子的道德教育理念强调了人的天性善良。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才能让这种善良的本性得以发扬光大。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孟子的道德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表明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善良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
孟子的"仁政"理念对当代社会的治理和领导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提倡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认为君主应该关心民生、体恤民众,以仁爱和仁政来统治国家。
在当代社会,良好的政治理念和领导方式也非常重要。
孟子的"仁政"理念为今天的政治人士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强调了政治领导者应该以仁爱之心来对待民众,倡导善良和仁爱的治理方式。
孟子的道德教育理念还对当代社会的公平正义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认为,"仁"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强调了公正和公平对待每个人。
当代社会中,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孟子的道德教育理念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导,引导人们追求公正和公平,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孟子的"立德修身"理念对当代社会的道德风气和人们的品德修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提倡每个人都应该修身立德,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当代社会,道德风气和人们的品德修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孟子的"立德修身"理念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指导,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提升,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孟子的道德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思想为当代社会的教育、政治、公平正义和人们的品德修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引领着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是强调人的价值、责任和道德,以及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思考和建议,都是当下社会需要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从中汲取智慧,拓展思路,建设更加和谐、公正、美好的社会。
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行为准则以及政治哲学等方面。
而在现代社会中,孟子思想的主要意义在于强调人的价值、责任和道德,以及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孟子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责任。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应该发扬天性,追求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被他人所左右。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
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也同样地适用。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责任,以及我们对于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和依存关系。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其次,孟子思想也对道德有着重要的观点。
他认为人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三个层面来实现道德完善。
这些层面要求人们保持正直、内心平衡、家庭和谐,以及推动社会进步。
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追求道德完善。
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都是必要的。
而孟子思想在这一点上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和思考方向。
最后,孟子思想也有着政治哲学的意义。
他提出了“王道”这一概念,认为一国之政需要遵循道义,以取得长治久安的成果。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一思想同样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政治权力需要遵循法治和民主原则,尊重人权和公正公平,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孟子的道德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的启示

孟子的道德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的启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于道德教育的观念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研究孟子的著作,我深刻认识到了道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品德和塑造人的人格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孟子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天生具备了良善的本性,这与现代教育中强调发掘学生潜能和培养个性的理念是一致的。
孟子的观点启示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和技能。
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善良本性,我们可以培养出有道德情感和责任感的人才。
其次,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和“教化论”的结合。
他认为,人的本性固然是善良的,但也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引导和培养。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使得教育者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同时,孟子的观点也提醒我们,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孟子还提出了“养生之道”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
他认为,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辅相成,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相对容易,但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通过研究孟子的著作,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孟子的道德教育观念强调人的本性善良、教育的重要性、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知行合一等方面,这些观点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洞见,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详细解读孟子思想中与教育相关的观点,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1.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孟子强调“性善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和潜力。
因此,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潜在能力,并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完善与和谐。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注重个体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等要求。
提示:可以加入相关思想家或者学者对孟子性善论进一步发展和演化中的观点。
2. 心灵教育孟子非常重视心灵教育,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可以达到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主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仁爱、诚实、正直等,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意味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发展。
提示:可以结合心理学领域相关研究和理论,进一步阐述孟子心灵教育的现实意义。
3. 教育方法与过程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他还提出“以玩为度”,认为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对于现代教育要求个性化教学、多元化评价、注重启发式教育等具有重要启示。
提示:可以在这部分举例说明现代个性化教育、游戏化教学等方法与孟子思想的契合之处。
4. 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孟子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身体力行地履行社会责任,并关注公共利益。
他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应当不仅关注自己的发展,还要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对于现代教育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进步和改善的力量。
提示:可以结合当前社会问题和教育现状,说明孟子思想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5. 教师的角色与使命孟子强调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和榜样,他们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同时,教师也要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根据其不同个体情况进行指导。
孟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与教案运用

孟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与教案运用孟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现代教育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孟子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利他,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他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种以人为本,以利人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孟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1.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社会的影响下,人的行为才会偏离道德准则。
教育的任务不是让人变得完美,而是让人恢复本性。
这种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体现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教师的任务是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制止学生的缺点。
2.教育的目的是利他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利他,培养人的仁爱之心。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点也尤为重要。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成为好的社会公民,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孟子在教育方面,不仅强调了教育的目的,还重视教育方法和手段。
他认为教育的最基本方法是“示之以理”,也就是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
这种方法与传统教育的“灌输”方式不同,在现代教育中更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教案运用1.教育着眼于人的本质从孟子的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利他,即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在教育中要强调着眼于人的本质,发掘学生的潜力和优点,帮助学生保持正面的价值观。
2.从启发读书谈起孟子认为教育方法最基本的一种是“示之以理”,这种方法着重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启发学生阅读感悟,帮助学生发现文化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3.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教育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要是引导学生寻找知识、学习方法等问题,鼓励学生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孟子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
在《孟子·告子下》中,他明确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揭示了人性本善的原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良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本恶。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表现出恶的一面,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失去了本善的初心。
感悟心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坚信人性本善,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同时,要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才能使人性本善的特质得以发挥。
二、仁政爱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以民为本。
他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疾苦,实现社会和谐。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感悟心得: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关注民生,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修养道德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性的体现。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几几希。
”这句话表明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道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感悟心得: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做到诚实守信、友善待人。
同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知行合一孟子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必须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表明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感悟心得: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能力。
五、忠诚担当孟子强调忠诚和担当,认为忠诚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担当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说:“人之立志,必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孟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教育哲学的思考,需要教育哲学的引领。
对于当下中国教育而言,想清楚“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教育才有正确的方向,才能摆脱功利主义的牢笼,回归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
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源于实践的朴素教育观念至今仍闪耀着非凡的智慧光辉。
以教育天下英才为人生一大快乐
教育者必须首先树立乐于教育的思想,以教育为人生之乐趣,才能切实搞好教育。
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提出乐于教育的思想。
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①孟子的“君子三乐”的第一乐说的是“为人子”之乐。
孝敬父母、尊敬长者、友爱兄弟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更是教育的要义。
我国古人在创造文字时,“教”字是由“孝”与“文”组成的。
“教”为什么要“孝”与“文”相连?其用意在于:一是说明学习首先是从孝道开始的;二是说明“孝”是文明之举。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说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之乐。
这就是中国传统中可贵的“正气”、“骨气”。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的是“为人师”之乐。
教育
者首先要乐于教育,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这是为人师的快乐。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网络的普遍运用,社会信息化的特点非常突出,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决不能是单单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而必须是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是育人的艺术家。
因此,可以说教育是一种既崇高而又充满艰辛的工作,它需要教育者树立乐于教育的思想,并付出艰辛的劳动。
但当教育工作者经过苦的磨练,亲眼看到自己培养的青年人成为有用之才,自然又感到莫大的“乐”。
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之乐”,表明他已懂得教育工作的乐中的“苦”。
教育工作的“乐”,来自教育工作的“苦”,只有从苦中磨练,才能迎接“乐”的到来。
孟子乐于教育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坚定其职业意识仍有重要启迪意义。
贤者应自觉负起教民的责任
孟子主张开启民智,非常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和引导,认为贤者应自觉担负起教民的责任。
他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非予觉之,而谁也?”②孟子认为上天生育人类,就是要让先知启发后知,让先觉带动后觉,启发民众,这是先觉者的责任。
人必须要接受教育,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升人,把人从动物中真正区分出来。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③如果人生在世上,仅知吃饱、穿暖、住得舒服而缺乏教养,那就跟禽兽差不多。
所以,贤者必须重视对民的启发和教育,使他们明人伦、知礼义,自觉克服动物本能,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高全民
素质。
古人往往把教育和国事兴衰连在一起,“国之政事,未有不成于学者也。
”温家宝总理在《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一文中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靠教育……”古往今来的许多事例证明,素质教育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
当前,科技和人才也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强大的教育作为支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构想无疑将成为空谈。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本身的素质是办好教育的关键。
在科学技术发达、专业分工极精细的现代社会,教师毫无疑问地肩负着传授各种专业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教师的素质是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成败的大问题。
孟子主张教育者应先受教育,他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④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如果要让别人明白,首先是教育者自己要明白,如果自己还是糊里糊涂,就不可能让别人明白。
孟子讲的这个道理浅近而深刻。
办好教育的关键在于有素质高而又能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者。
孟子反对“好为人师”,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⑤那些“好为人师”者既无道德又无知识,还犯有自以为是等毛病,这样的人是不够资格从事教育这一崇高职业的。
孟子重视提高教师素质的思想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今天,提高中国教育的质量,其关键仍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尤其在当前商品经
济浪潮的冲击下,这个问题日益突出,各大院校都在扩张,校园越建越大,大师越来越少。
办好教育当然需要规模,离不开“钱”,但是从长远看,“钱”主要应花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上,使教育者首先受到教育,以此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
孟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他始终以培养有高尚的道德精神境界的人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这是孟子教育思想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人的独具的特征。
孟子继承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思想,主张对人民先富后教,在解决人民的温饱之后,再施以教化,这样人民便于接受。
孟子用以教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也,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⑦庠、序、校是夏、商、周三代学校的名称,而学是三代共同的,其目的主要在于“明人伦”,“申孝悌”,也就是说,古代开办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都了解和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⑧如果人人都能遵守这些道德准则,人人能“相亲相爱”,就不再有“犯上作乱”的行为,如此,天下就得以太平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⑨孟子重视教育,首先是从道德伦理的教育切入的。
他把道德教化与国之兴亡联系在一起看待,足见深刻的洞察力。
如何提高人的道德精神境界呢?孟子认为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
与人的文化素质、精神修养、理想追求都有密切的关联,而这些是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提高的,他提出“申之以孝悌之义”,这就不仅是单单注意培养有道德的人,而其最高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精神境界的人。
孟子主张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精神境界的人,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养就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刚正之气;二是锻造提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尚公的精神境界;三是养成和谐万物“乐莫大焉”的最高的理想精神境界。
要想提高全民的个人道德素质,就要像孟子提出的那样重道德教化,重精神境界的提升。
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
孟子的“性善论”肯定人的本源是善的,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⑩孟子认为,人生而固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善端,这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但是,如果平时不注意扩充和培养,这种善良的本性就会逐渐的丧失。
他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輥?輯?訛“仁”是人的心灵,“义”是人的途径,舍其途径而不走,失去善心而不懂得去寻求,多么可悲!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善性只是一种开端或萌芽,很容易丧失。
因此,教育的功用,首先在“求放心”,去掉外来的邪念,保持固有的善性。
所以,必须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对人的思想、
意识的重要影响。
生存环境不仅可以移人性情,对人才智的增长影响也很大。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之而求之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城街道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輥?輰?訛这一段引文是孟子和宋臣戴不胜的对话。
孟子问戴:楚国有一个大夫,想要他儿子学好齐语,是请齐国人当老师好?还是请楚国人当老师好?戴回答:还是请齐国人当老师的好,由齐国人教齐语为好。
孟子又说:一个齐国老师在课堂上教齐语,而课下与周围的楚国人一起说楚国话,虽然你每天鞭挞他,要求他学好齐语,也不可能学好;如果你把他安置在齐国城市里住它数年,虽然你每天鞭挞他,要求他不学齐语只讲楚国话,这也不可能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楚人学齐语,不仅是选择教师的问题,而且还要有一个学齐语的环境。
只有置身于齐语环境之中,才有可能很快学会齐语。
孟子这些重视教学环境的思想,对今天进行语言教育仍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