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精选3篇)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精选3篇)《苏武牧羊》教学反思(精选3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武牧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1 本课是《苏武牧羊》曲的歌词,内容选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
后来单于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牧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
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十九年而终不屈服的感人故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有关苏武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多媒体材料熟悉“苏武牧羊”的来龙去脉,了解这个典故的历史背景。
并且,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音乐欣赏环节。
授课主要分三步展开:第一、在“谈话导入”这一环节开篇以歌曲导入,在乐曲中体会人物当时的处境。
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文章有初步的兴趣,同时营造气氛,又通过简洁的谈话烘托出苏武的高洁的一生,初步奠定情感基础。
第二、在“学习诗歌”这一环节,我出示音乐,并亲自演唱这首歌。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把握诗歌流畅的音调,进而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同学们更好的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奠定基础。
第三、再次出示音乐,引导学生认真体味音乐中流露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英雄气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总之,教学本课的最大感受是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进入课文情境,在音乐中学习课文内容,在学唱课文中感情得到升华,不但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感受苏武高尚的气节,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更渲染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很好。
课文学完了,歌曲会唱了,苏武的爱国主义形象也深深印在了脑海中。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2 《苏武牧羊》这篇课文通过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威逼利诱,仍毫不动摇的事迹,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以及爱国热情,“旌节”多次在文中出现,是由头至尾贯穿前文的线索,这支旌节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成为了苏武民族气节的体现。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优秀7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优秀7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篇一《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觉得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一、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
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授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一、读、思(写什么)。
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
三、交流、体会。
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
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在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我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课文的第3节主要以人物的语言描述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很容易理解其内在心理活动,从而更利于体会人物品质。
由于有了第2节学法的铺垫及对苏武这个人物的初步感知,所以在学习第3节时,学生很容易抓词、句来体会人物感情。
有了这样一个情境的渲染,第二节已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朗读的。
氛围。
当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时,学生自然就流露出愤慨的情感,声音有力,力度有加,把苏武不受利诱、威武不屈的好汉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合理想象,引导学生领会中心;交流信息,延伸课外阅读合理的想象易于文章中心的领会。
在学习课文第四节时,我问道:“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通过让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紧接着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其后,我又问道:“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从而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体会到了苏武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对于历史人物,学生由于未学过历史,还是知之甚少的。
为此除了课本内容外,我还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苏武的资料进行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苏武牧羊长版

1.学生能够感受苏武牧羊故事中所传递的忠诚、坚韧和勇敢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生通过学习苏武的事迹,认识到忠诚于国家、坚守信仰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学生能够从苏武牧羊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增强自信心。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苏武牧羊》这一经典故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苏武牧羊故事的主线,领悟苏武忠诚、坚韧的品质。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学会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苏武牧羊长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特点,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词汇,如“牧羊”、“节操”、“忠诚”等。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独立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4.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古人的高尚品质和忠诚精神,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古人的忠诚精神,培养同理心。
4.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6.角色扮演:鼓励学生与同学合作,编排一段关于苏武牧羊的情景剧,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苏武牧羊》教案(精选2024)

邀请学生准备以“苏武精神”为主题的演讲,分享自己对苏武忠诚 、坚韧、不屈不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汉代历史文化知识竞赛
组织学生进行汉代历史文化知识竞赛,通过答题形式检验学生对相 关历史文化的掌握情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THANKS
感谢观看
苏武最终获释归 汉
苏武作为汉朝使节,出使 匈奴,却因匈奴内乱被扣 留,要求他投降。
面对匈奴的威胁和利诱, 苏武始终坚守汉朝使节的 身份和尊严,宁死不屈。
匈奴单于为了羞辱苏武, 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 尔湖)牧羊,并断绝了他 的粮食供应。
在北海的艰苦环境中,苏 武靠吃野鼠和草籽度日, 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和汉朝的尊严。
01
苏武与匈奴单于
苏武作为汉朝使节被匈奴扣留,与匈奴单于形成对立关系。单于对苏武
威逼利诱,试图使其屈服,而苏武始终坚守忠诚。
02 03
苏武与李陵
苏武和李陵同为汉朝将领,被匈奴扣留后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持、共同抵 抗的关系。李陵虽然最终投降匈奴,但他在苏武坚守忠诚的过程中给予 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苏武与汉朝皇帝
02
03
忠诚不渝
苏武作为汉朝使节,被匈 奴扣留十九年,期间始终 坚守忠诚,不屈不挠,是 忠诚不渝的典型形象。
威武不屈
在面对匈奴的威胁和利诱 时,苏武始终保持威武不 屈的气概,坚守自己的信 仰和使命。
忍辱负重
在艰苦的牧羊生活中,苏 武忍辱负重,历尽艰辛, 但始终未忘自己的身份和 使命。
其他角色形象塑造
05
CATALOGUE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启示
艺术手法运用鉴赏
旋律与节奏
教案通过深入分析《苏武牧羊》的旋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感受其悠扬宛转、深沉悲壮的音 乐特点。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鉴赏音乐如何刻画苏武坚韧不拔、忠诚不渝的 性格。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我对《苏武牧羊》课堂教学的反思。
《苏武牧羊》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它以苏武事迹为背景,通过一只能言善行的羊表达了忠诚、坚韧和乐观向上的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此篇故事作为古代寓言故事的代表,通过故事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确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寓意,并从中汲取教育启示。
首先,我在教学前期进行了情境引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但是,作为教师我在情境引入的环节上存在一些不足。
我没有事先检查视频播放设备的使用情况,导致视频无法播放,耽误了教学进度。
以后,我应该提前检查设备,确保正常使用。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讨论法和角色扮演等。
其中,我采用了讲述法对寓言故事的特点进行解读,以讨论法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寓言故事的情节。
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然而,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讲述法的环节中,我没有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而是将故事进行完整的讲解。
这导致部分学生对故事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
以后,我应该在讲述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含义。
再次,在角色扮演的环节中,我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
学生在扮演角色时表演欠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以后,我应该提前安排角色扮演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最后,在课堂布置上,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这种布置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在布置任务时没有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要求,导致部分学生在讨论中不知所措。
以后,我应该设置具体的指导要求,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
总的来说,本节课通过寓言故事《苏武牧羊》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人文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最新北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苏武牧羊》优秀教案

3 英雄苏武牧羊【教学目标】1.指导诵读《苏武牧羊》,大体把握意思,体会主人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掌握这段文字的声调、节奏等诵读技巧,以读促学,赏析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思,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这段词的大意,体会苏武的爱国情怀。
【教学素材】1.苏武简介。
2.苏武牧羊的图片。
3.《苏武牧羊》的MP3。
4.《苏武牧羊》歌词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背景导入。
1.太初四年(前101)冬,匈奴响犁湖单于死,其弟且鞮侯立为单于,为与汉修好,他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
天汉元年(前100)三月,汉武帝为回报匈奴善意,派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将张胜及随员常惠等出使匈奴,送还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馈单于财物。
苏武等到达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与张胜密谋,欲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
事发后累及苏武,苏武不愿受辱,自杀未成。
单于敬重他,派汉降臣卫律劝降,苏武不为所动。
于是单于把苏武幽禁在地窑中,断绝饮食,以此逼他就范。
苏武坚持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就将他流放到边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烟的地方,放牧羝羊。
始元二年(前85),匈奴壶衍鞮单于新立,遣使者欲与汉朝亲善。
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始元六年(前81),苏武等9人由汉使迎接回国。
苏武羁留匈奴19年,习知边地民族,归国后被任为典属国,专掌少数民族事务,他在匈奴持节不屈,被后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一。
(课件出示问题)2.简介苏武。
(课件出示苏武照片及简介)二、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主扫除阅读障碍。
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社稷旄胡笳空帷海枯石烂心惊胆碎重点提示:稷旄帷(课件出示词语)2.再次品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节讲了苏武在匈奴被扣19年的悲惨遭遇。
第二节讲了苏武忠贞意念丝毫没有改变。
(课件出示文章思路)三、品读感悟。
1.轻声读第1节。
(课件出示第一小节)(1)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2)苏武过着怎样的生活?找出词句,想象一下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他又是怎样想的?(3)从这些词语中你可以读出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4)指导有感情地来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
六年级上册《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六年级上册《苏武牧羊》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苏武牧羊》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苏武牧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结合语境理解旌节、恭恭敬敬、置之度外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掌握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语句。
4、感悟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时刻将国家利益、名族气节放于首位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掌握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
2、感悟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时刻宫将国家利益、名族气节放于宁首位的爱国情怀。
【教学嗖过程】一、介绍人物,揭壕示课题。
1、同学们,今仡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个历史唑故事,了解一位民族英雄咐苏武。
(出示苏武图片)杈(板书:苏武)大家都预昝习了课文,谁能用一句话简Ф 单地介绍一下苏武? 2、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这泠位民族英雄苏武身上的故事褊苏武牧羊。
(齐读课题块) 3、指导理解课题:嚼牧的意思是放牧,谁城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4、荃让1/ 9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Ⅴ 课题二、以旌节为主桓线,整体感知 1、看,在浞茫茫的北海边上,苏武独自呔一人在牧羊,可他的怀里,始终揣着一支旌节(生搬)。
(板书:旌节)旌噙节是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虮的旗子,它是国家的象征。
2、学习任务单一:①默身读课文,思考文中几次提到因旌节,并用直线划出有骠关句子。
②说说苏武是怎嚯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3、戆交流过渡:旌节在苏武心腈中有着不一般的地位,但是同学们发现了吗?在不同情析况,他对待这支旌节的动作是(不同的),分别是钢(媒体出示,学生一起╊ 说:接、握、举、持、揣)钥,动作往往反映的是一个人妒最真实的想法,这几个动词木分别代表苏武怎样的心情呢艏?下面我们通过抓关键词语,好好体会一下。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苏武牧羊》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苏武的坚持和毅力展示了勇气、坚持和毅力的重
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苏武为什么选择牧羊这样一个艰苦的工作?我们可以让
学生认识到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逃避,而有些人选
择迎接挑战和困难。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从苏武的选择中学习到要敢于面对困难,不怕苦、不怕累。
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苏武是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的?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故事
中苏武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来了解到坚持的重要性。
我们
可以鼓励学生从苏武的坚持中学习到要有目标意识,不轻易放弃,在困难面前坚持下去。
最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的毅力如何使他成功。
通过分析故事中苏武在长时
间的牧羊生活中,是如何经历各种困难和考验,并最终成功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了
解到毅力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从苏武的毅力中学习到要有坚持到底的意志,
不轻易放弃,努力克服各种困难。
总的来说,《苏武牧羊》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勇气、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思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如何选择和坚持,以及如何通过毅力克服各种
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武牧羊》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2.朗读指导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雪地又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格外清楚.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长的十九年.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又是怎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样的赤诚啊!所漫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3.阅读教学(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一点.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 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的磨难的对比.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4.活动提示(1) 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见上述.(2)思考与交流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至于苏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3)拓展与运用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4)积累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我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词语:旌节玷污地窖门缝毡片毛穗忍饥受冻旷无人烟意志坚强念念不忘忠贞不屈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且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2、出示句子:苏武说: 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 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 想让我投降,办不到.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 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5、出示语句: 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 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1、出示句子: 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1、出示句子: 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方法.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4、讲解盼望,换一个词就是希望、渴望,说明了苏武他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进而提问:苏武的心愿实现了吗?5、出示句子: 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 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什么?师生共同交流.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出示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反思一、融教育与情感之中.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寓教育与实践活动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想象、表演、情境说话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三、寄教育与斟字酌句之中.教学中以找一找最感动的地方为切入口,斟字酌句,品品读读,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为主人公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第斯多惠说过: 知识是不应灌溉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 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收获颇丰,但仍将继续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