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制备方法

合集下载

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

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

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纳米尺度特征的材料,其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是制备高质量纳米材料的关键步骤,通过精确控制合成条件和方法,可以获得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纳米材料。

本文将介绍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方法及其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

一、溶剂热法合成溶剂热法是一种常用的纳米材料合成方法,通过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将金属盐或金属有机化合物与溶剂反应,形成纳米颗粒。

溶剂热法可以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从而调控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

例如,利用溶剂热法可以合成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和催化性能。

二、水热法合成水热法是一种在高温高压水溶液中进行合成的方法,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和溶液成分,可以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形貌的纳米材料。

水热法合成的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纯度,广泛应用于电池、传感器、催化剂等领域。

例如,利用水热法可以合成氧化物、磷化物等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光催化性能。

三、溶胶-凝胶法合成溶胶-凝胶法是一种通过溶胶的形成和凝胶的固化过程来合成纳米材料的方法,通过控制溶胶的成分和凝胶的形成条件,可以制备具有特定结构和形貌的纳米材料。

溶胶-凝胶法合成的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适用于催化剂、吸附剂等领域。

例如,利用溶胶-凝胶法可以合成二氧化硅、氧化铝等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和催化性能。

四、气相沉积法合成气相沉积法是一种通过气相反应在基底表面沉积纳米材料的方法,通过控制气相反应条件和基底表面特性,可以制备具有特定结构和形貌的纳米材料。

气相沉积法合成的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纯度,适用于纳米电子器件、光电器件等领域。

例如,利用气相沉积法可以合成碳纳米管、氧化锌纳米线等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和光电性能。

综上所述,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是制备高质量纳米材料的关键步骤,不同的合成方法可以获得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能的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能源领域等。

第三章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第三章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第三章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类。

物理方法包括机械法、气相法和溶液法等;化学方法包括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而生物方法主要是利用生物体或生物分子在生物环境下合成纳米材料。

机械法是指通过力的作用将宏观材料制备成纳米尺寸的材料,常见的方法有高能球磨法和挤压法。

高能球磨法是通过高能球磨机将粗颗粒材料和球磨介质一起置于球磨罐中进行强烈碰撞实现的。

挤压法则是将粗颗粒材料置于特定的装置中,通过外力作用使材料变形而制备纳米材料。

气相法是通过气相反应将气态物质制备成纳米材料,常见的方法有气相沉积法和气溶胶法两种。

气相沉积法是将气态前体输送到反应器中,在特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纳米颗粒。

气溶胶法则是将气态前体生产成准稳态悬浮液,再经过控制条件使气溶胶中的颗粒在特定条件下成长。

溶液法是通过将溶液中溶解的化合物沉淀出来形成纳米颗粒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

沉淀法是将两种反应物溶解在溶液中,然后通过添加沉淀剂使沉淀物形成纳米颗粒。

溶胶-凝胶法则是将溶胶转变成凝胶,在适当条件下控制凝胶的形成和热处理过程,最终制备成纳米材料。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通过在可控的气相条件下,将气态前体沉积在衬底上生成纳米颗粒的方法,主要应用于金属和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

该方法需要控制反应气体的成分和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和衬底的性质。

生物方法是指利用生物体或生物分子在生物环境下合成纳米材料,包括微生物法和生物模板法两种。

微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或其他生物分子对金属离子进行还原或沉淀,形成金属纳米材料。

生物模板法则是利用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作为模板,在其表面沉积纳米材料,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得到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纳米材料。

总结而言,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从物理方法到化学方法再到生物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在制备纳米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性质、制备条件以及后续应用等因素,以选择最适合的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几种,其中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
物技术法。

1. 物理法:物理法的制备方法又可以分为几类,包括电磁熔炼法、湿法分散器等。

例如电磁熔炼法可以通过电磁力场将含有特定成分的
材料加热融化,然后通过冷却和固定,形成小尺度的粒子。

湿法分散
器也可以将混入溶剂中的原料加以研磨并调节粒径,从而获得纳米溶胶。

2. 化学法:化学法中,主要有溶剂热法、溶剂冷法等。

溶剂热法
是使用溶剂作为介质,将原料溶解,然后加入体系内氧化剂进行氧化
聚合,最后用超声处理微粒,形成更小的纳米粒子。

而溶剂冷法则是
将原料溶解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使其聚集形成纳米粒子。

3. 生物技术法:生物技术法则是利用微生物的合成能力进行合成,将原料添加到表面活性剂、微生物介质、磷酸肥料等中,以促进微生
物的生长和代谢,最终形成纳米粒子。

以上就是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几种,它们分别是物理法、
化学法和生物技术法。

这些方法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具
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法,以期获得更高质量的纳米材料粒子。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简介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简介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简介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是指用于生产纳米材料的各种工艺方法,它们可以将原材料加工成纳米尺度的微粒。

根据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其用途,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一、物理方法:
1. 气相沉积法:利用气体中的还原剂及原料释放到真空室内,在真空中经过热力学的反应形成纳米颗粒。

2. 冷冻干燥法:将悬浮液放入冷冻装置中冷冻,然后将液体分子强行脱水,使悬浮液中的物质在固态中凝结而形成纳米粒子。

3. 电火花法:利用电解质在特定的电场作用下,催化产生的等离子体,使原料形成纳米粒子。

4. 光敏剂法:利用光敏剂对激发光进行吸收,使原料进行分散而形成纳米粒子。

二、化学方法:
1. 化学气相沉积法:利用气态原料在真空中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纳米粒子。

2. 超声法:利用超声波的震荡,使原料分散而形成纳米粒子。

3.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或植物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纳米粒子。

4. 酸-碱法:将原料溶液与混合酸溶液混合,使原料溶解,并形成纳米粒子。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技巧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技巧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技巧纳米材料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和应用潜力的材料,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合成和制备高质量的纳米材料是实现其应用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技巧。

一、溶液法合成纳米材料溶液法是一种常见且简便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适当的溶剂和前驱物,使纳米颗粒在溶液中形成。

其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物的摩尔比例是影响纳米材料合成的重要参数。

在溶液法中,常见的合成方法包括热分解法、溶胶-凝胶法和胶体合成法。

热分解法是利用高温条件下,通过控制反应体系中的温度和时间,在溶液中形成纳米颗粒。

溶胶-凝胶法是通过控制前驱体的改性、凝胶条件和热处理过程来合成纳米材料。

胶体合成法则是利用溶胶和胶体颗粒之间的反应来制备纳米材料。

二、气相法合成纳米材料气相法是一种利用气体前驱物反应生成纳米颗粒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热分解、氧化、还原等反应机制,在高温下将气体前驱物转化为固体纳米颗粒。

气相法合成纳米材料具有高纯度、均匀性好和可扩展性等优点。

常见的气相法合成方法包括气相沉积法、熔融法和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

其中,气相沉积法是通过在高温下,使气体前驱物在基底表面形成纳米颗粒。

熔融法是将固体材料加热至熔点,通过气氛调节来获得纳米颗粒。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则是通过等离子体反应体系,在高温下合成纳米材料。

三、电化学合成纳米材料电化学合成是利用电化学方法在电解质溶液中合成纳米材料。

其操作简单,控制精度高,常用于纳米触媒、纳米传感器等领域。

在电化学合成中,电解槽和电极的设计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常见的电化学合成方法包括阳极氧化和电沉积法。

阳极氧化是通过在阳极上加电,通过氧化反应生成纳米材料。

电沉积法则是利用电流将离子还原成金属沉积在电极表面。

四、机械法合成纳米材料机械法是一种利用机械力将大颗粒材料转化为纳米颗粒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高能球磨、高能喷雾等机械作用,使原料粉末破碎、溶胶化并重新凝聚成纳米颗粒。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目录1. 物理方法 (2)1.1 物理凝聚法 (2)1.2 溅射法 (2)1.3 喷雾热解法 (2)1.4 高能球磨法 (2)1.5 压淬法 (2)1.6 固相法 (3)1.7 超声膨胀法 (3)1.8 液态金属离子源法 (3)1.9 爆炸法 (3)1.10 严重塑性变形法 (3)2.化学方法 (3)2.1 沉淀法 (4)2.2 水解法 (4)2.3 溶胶-凝胶法 (4)2.4 熔融法 (4)2.5 电化学法 (4)2.6 溶剂蒸发法 (5)2.7 微乳液法 (5)2.8 金属醇盐法 (5)2.9 气相燃烧合成法 (6)2.10 有机液相合成法 (6)2.11 模板法 (6)3.参考文献 (6)11. 物理方法1.1 物理凝聚法1.1.1 真空蒸发-冷凝法在超高真空(10-6 Pa)或惰性气氛(Ar、He,50~1 k Pa)中,利用电阻、等离子体、电子束、激光束加热原料,使金属、合金或化合物气化、升华,再冷凝形成纳米微粒。

其粒径可达1~100 nm。

此方法的特点是外表清洁、粒度小、设备要求高、产量低,适用于实验室制备。

1.1.2 等离子体蒸发凝聚法把一种或多种固体颗粒注入惰性的等离子体中,使之通过等离子体之间时完全蒸发,通过骤冷装置使蒸气凝聚制得纳米微粒。

通常用于制备含有高熔点金属、合金的纳米材料,如Fe-Al、Nb-Si等。

此法常以等离子体作为连续反应且制备纳米微粒。

1.2 溅射法溅射法利用离子、等离子体或激光溅射固体靶,即用两块金属板分别作为阳极和阴极,阴极为蒸发用的材料,在两电极间充入Ar气,两电极间施加电压。

粒子的大小及尺寸主要取决于两电极间的电压、电流和气体压力。

靶材的外表积愈大,原子的蒸发速度愈高,超微粒的获得量愈多。

1.3 喷雾热解法喷雾热解法是将含所需正离子的某种盐类的溶液喷成雾状,送入加热至设定温度的反应器内,通过反应生成微细的粉末颗粒。

它综合了气相法和液相法的优点,可制备多种组分的复合材料,从溶液到粉末一步完成,且颗粒形状好。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是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原理和应用。

一、溶剂热法制备纳米材料溶剂热法是一种通过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将金属盐或金属有机化合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在适当温度、压力下反应生成纳米材料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备出高质量的纳米材料。

二、热蒸发法制备纳米材料热蒸发法是一种通过在真空条件下,使固体材料升华,然后在基底表面形成薄膜的方法。

通过控制升华时间和温度,可以获得不同尺寸和形态的纳米材料。

三、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溶胶-凝胶法是一种通过溶胶形成固体凝胶,然后通过干燥和烧结等工艺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可控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金属氧化物、陶瓷等纳米材料的制备。

四、等离子体法制备纳米材料等离子体法是一种通过等离子体的特殊性质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通过利用等离子体中的电极电解质反应过程,可以制备出尺寸较小的纳米材料,因此具有制备效率高、尺寸可控等优点。

五、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凝胶法是一种通过在溶胶中添加交联剂,使溶胶形成胶体凝胶,并通过干燥和热处理等工艺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强度,适用于制备复杂形状和多孔结构的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在材料科学、能源、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材料科学领域,利用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可以制备出高性能的电子器件、高效的催化剂等;在能源领域,通过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可以制备出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材料、高效的光电转化材料等;在医药领域,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可以用于制备药物载体、荧光探针等。

总结而言,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应用前景广阔的研究领域。

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尺寸、形态和性质的纳米材料,为解决各个领域的技术挑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也将不断创新,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与机理

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与机理

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与机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科技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而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也越来越多。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和机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1. 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制备纳米材料的一种常见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产生的纳米晶体分散在水中,然后经过过滤、洗涤和干燥等步骤,制备出纳米材料。

其中,还原剂的种类和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制备纳米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2. 气相沉积法气相沉积法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气体中的原子或分子沉积在底板上,形成一层薄膜。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出厚度均匀、晶体粒度小的薄膜,用于生产平面显示器、太阳能等领域。

3.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通过在溶液中添加一定的化学品,使其在温度和pH值的调节下形成凝胶,然后经过热处理、焙烧等工艺步骤得到纳米材料。

这种方法制备出的纳米材料质量高,适用于生产高端材料。

4. 自组装法自组装法是指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将分子自动组合成一定的结构,从而制备出纳米材料。

这种方法不需要涉及到高温高压等复杂工艺条件,制备过程简单,适用于大规模制备。

二、制备纳米材料的机理1. 巨观降维原理所谓巨观降维原理,就是指将大量原子和分子在空间中一起运动,形成宏观物体的同时,降低维度。

当物质从宏观转换为微观后,其性质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非线性响应等特殊现象。

2. 极化与表面效应对于某些纳米材料,其表面效应可能会比体积效应更为突出。

由于纳米材料的晶格常数缩小,晶体表面积相对增大,表现出了很强的表面活性。

同时,在晶格中出现了电场极化,使得材料具有了新的电磁特性。

3. 氧化还原反应在制备纳米材料的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反应不仅可以调节水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比例,还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和产物形态。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控制,可以有效地制备出纳米材料。

总之,制备纳米材料是一个复杂而又新颖的领域,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微粒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刘伟
(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3材料二班,2013701025)
摘要:纳米微粒一般是指粒径在1nm到100nm之间,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接区域内的粒子,或聚集数从十到几百范围的物质。

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点,因而有许多与传统的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独特性质,也与组成它们的分子或原子差异很大,在材料学、物理学、化学、催化、环境保护、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目前纳米微粒的主要的制备方法, 比较和评述了每种方法的特点,以期这一新材料能得以更为深入地研究和更广泛地应用。

关键词:纳米微粒;制备;方法
1.引言
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从物料的状态来分,可归纳为固相法、液相法、气相法3大类;从物料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而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及近年迅速发展的模板合成法、仿生法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对不同物理、化学特性超微粒子的需求,又派生出许多新的技术,下面就着重介绍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

2.固相法
固相法是一种传统的粉化工艺,具有成本低、产量高、制备工艺简单的优点。

固相法分为固相机械粉碎法和固相反应法。

固相机械粉碎法借用诸如搅拌磨、球磨机、气流磨、塔式粉碎机等多种粉碎机,利用介质和物料之间的相互研磨和冲击的原理,使物料粉碎,常用来制备微米级粒径的粉体颗粒。

此法存在能耗大、颗粒粒径分布不均匀、易混入杂质、颗粒外貌不规则等缺点,因而较少用以制备纳米微粒。

固相反应法是将固体反应物研细后直接混合,在研磨等机械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然后通过后处理得到需要的纳米微粒。

该方法一般要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所以有时也称湿固相反应。

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产率高、颗粒粒子稳定化好、易操作等优点,尤其是可减少或避免液相中易团聚的现象。

[4]
3.液相法
液相法是目前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方法。

通常是让溶液中的不同分子或离子进行反应,产生固体产物。

产物可以是单组分的沉淀,也可以是多组分的共沉淀。

其涉及的反应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复分散反应、水解反应、还原反应、络合反应、聚合反应等。

适当控制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就能使固体产物的颗粒尺寸达到纳米级。

液相法具有设备简单、原料易得、产物纯度高、化学组成可准确控制等优点。

下面主要介绍其中的沉淀法和微乳液法。

3.1 沉淀法
沉淀法是液相法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微粒最早采用的方法。

沉淀法基本过程是:可溶性化合物经沉淀或水解作用形成不溶性氢氧化物、水合氧化物或盐类而析出,经过滤、洗涤、煅烧得到纳米微粒粉末。

沉淀法又分为均相沉淀法和共沉淀法。

沉淀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反应时间短、反应温度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但是,沉淀物通常为胶状物,水洗、过滤较困难;所制备的纳米微粒易发生团聚,难于制备粒径小的纳米微粒。

沉淀剂容易作为杂质混入产物之中。

此外,还由于大量金属不容易发生沉淀反应,因而这种方法适用面较窄。

[3]
3.2 微乳液法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是十几年前开始研究和应用的方法。

1982年Boutonnet等首次用微乳液法制备了单分散Pt、Pd、Rh和Ir金属纳米微粒,粒径为3~5nm,标准偏差±10 %,从此该法受到极大的重视。

微乳液法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形成乳液,反应物在胶束中经成核、聚结,热处理后得到纳米微粒。

WO型微乳液因具有可提供水溶性反应物在其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特定水核,尤其适合作为这类体系的介质。

Qiu 等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异丙醇环己烷水的微乳液体系中,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了Cu 纳米微粒。

微乳液法除可用来制备金属纳米微粒外,还可用以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微粒。

Masui等在微乳液反相胶束里制备了CeO2超细微粒,高分辨电镜(HRTEM)表明,大部分CeO2微粒粒径在2~6nm之间。

通过控制溶剂用量、反应物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及适当反应条件,可以容易地获得粒径均匀的纳米微粒。

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微粒粒度可控且粒径较小、分散性好、分布窄、易于实现连续生产操作,与其它化学制备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Pileni等利用WO和OW微乳液控制CdS半导体纳米微粒的粒径,该研究发现:加入二异辛基磺化琥珀酸酯的钠盐和二异辛基磺化琥珀酸酯的镉盐混合物,有利于单分散颗粒的形成;随着水含量增大,纳米微粒粒径也增大。

Ⅱ~Ⅳ族半导体纳米微粒多用此法制备。

但是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将影响到纳米微粒的应用,而破乳会导致纳米微粒的团聚,是微乳液法的不足之处。

[2][3]
4.气象法
气相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是直接利用气体或通过各种方式将物料变成气体,使之在气体状态下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最后经冷却凝聚形成超细固体微粒的方法。

气相法的优点是挥发性金属化合物原料易于提纯,生产粉料不需粉碎,生成物纯度高,颗粒分散性好,而且控制气氛可以制备液相法难于制备的金属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等非氧化物。

4.1 气体冷凝法
气体冷凝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惰性气氛下令原材料蒸发,随后,原材料的蒸气原子因在与惰性气体原子的不断碰撞过程中逐渐损失其能量而发生凝聚;控制条件,可形成粒径为几个纳米的微粒。

气体冷凝法可通过调节气体压力、惰性气体温度、蒸发温度或速率等手段,来控制纳米微粒粒径的大小。

但该法仅适用于制备低熔点、成分单一的物质,难于合成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等高熔点物质的纳米微粒。

[4]
4.2 气溶胶法
气溶胶法与差示迁移率分析仪(Differential Mobility Analyzer,DMA)联用技术被广泛用于分级和制备单分散气溶胶。

原料在高温下被加热产生多分散气溶胶微粒,随载气进入尺寸分级器 DMA。

带电气溶胶因其电迁移直径(electric mobility diameter)的不同而在DMA中被分成不同的级分。

因而可通过控制电场力和气流阻力,获得特定尺寸的单分散微粒。

Magnusson等用气溶胶技术制备了粒径小于30nm的尺寸可控的Au微粒,DMA和TEM的分析表明,所制备的纳米微粒尺寸分散性为20%。

Hummes等用气溶胶法制备了多分散Ag气溶胶,经DMA分级后得到窄分布的Ag纳米微粒;原子力显微镜(AFM)结果表明其平均粒径为10nm,且分布较窄,与DMA结果吻合较好。

[1]
4.3 气象沉积法
气相沉积法利用挥发性原料蒸气的化学反应来制备纳米微粒, 具有原料精炼容易、产物纯度高、粒子大小可精确控制、无粘结、粒度分布窄等优点。

目前,气相沉积法已制备出多种单质、无机化合物和复合材料的超细微粉末。

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地用于制备Fe纳米微粒,其原理是利用原料气体分子对特定波长激光束的吸收而引起其激光光解、激光热解、激光光敏化或激光诱导化学合成等反应,从而在一定条件下使产物的超细粒子空间成核和长大。

Otten等利用激光离解二茂铁,即通过Fe-( C5H5)键的断裂,冷凝得到3~100nm 的Fe纳米微粒,经DMA 分级获得较窄分布产物。

激光产生的Fe纳米微粒呈标准偏差为2的正态分布,经DMA尺寸选择后的Fe纳米微粒标准偏差可减少至1.14。

[3]
5.结语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许多方法正在被尝试使用,每种制备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作为一种功能材料,在研究其制备过程时,不能不考虑其应用前景和工业化的可行性。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材料在实现其工业化过程中,会在诸多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