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检查法
膝关节抽屉试验操作方法

膝关节抽屉试验操作方法
膝关节抽屉试验是一种常用于评估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检查方法。
下面是膝关节抽屉试验的操作方法:
1. 让患者坐在手术床上或平躺在床上,膝关节弯曲约90度。
2. 接近患侧膝关节的医生站在患者一侧,双手分别放在膝盖和小腿上方,用一只手握住患者的小腿,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膝盖。
3. 用握住小腿的手稳定患者的下肢,将患者的膝盖稍向自身方向推压,然后向自己拉动患者的小腿。
4. 如果膝盖能够向前或向后移动超过正常范围,或者患者可以感受到膝关节的不稳定感,那么可能存在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5. 同样的操作方法用于检查对侧健康膝关节,以作为对比。
需要注意的是,膝关节抽屉试验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以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这只是初步的检查方法之一,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做出综合判断。
膝关节检查(规培讲课)PPT课件

位于小腿后侧,控制踝关节背屈。
02
膝关节检查方法
视诊
总结词
通过观察膝关节的外观和功能来 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详细描述
观察膝关节的皮肤颜色、温度、 肿胀、是否有伤口或疤痕等,以 及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稳定性。
触诊
总结词
通过触摸来感知膝关节是否存在异常 的肿块、疼痛或温度变化。
详细描述
触摸膝关节周围的组织,检查是否有 异常的硬块、疼痛点或温度异常,以 及关节周围肌肉的紧张度。
听诊
总结词
通过听膝关节活动时的声音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详细描述
在膝关节活动过程中,听是否有异常的摩擦声、弹响或其他不正常的声音。
特殊检查
总结词
利用特殊的检查工具或方法来进一步评估膝关节的功能和结 构。
详细描述
包括关节镜、核磁共振、X光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 如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等,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膝关节 的情况。
治疗建议
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关节腔注射等,对于严重的患者,可能需 要考虑手术治疗。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总结词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指半月板因外伤或退行性病变引起的 撕裂或损伤。
诊断方法
医生通过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来诊 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详细描述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常见于运动或意外跌倒时,患者常感到 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半月板损伤会影响 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活动。
治疗
治疗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冰敷、压迫包扎、支具固定等,手术 治疗包括韧带修复或重建等。
膝关节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膝关节病诊断标准

膝关节病诊断标准
膝关节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两个方面。
首先,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膝关节病。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
特别是,如果膝关节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且在活动或休息时都有明显疼痛感,可能是膝关节病的表现。
此外,膝关节的弹响、畸形、肌肉萎缩等也可能是膝关节病的症状。
其次,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膝关节病的重要手段。
X线检查可以观察关节间隙是否狭窄、关节面是否平整、关节是否有骨质增生等。
核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更清楚地显示关节内的结构,包括软骨、半月板、韧带等,对于诊断膝关节病具有很高的价值。
综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膝关节病。
如果怀疑自己有膝关节病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检查和诊断。
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

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是评估膝关节功能和诊断膝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测量方法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
1. 伸展度测量。
膝关节的伸展度是指膝关节在伸直状态下的最大活动范围。
测量方法是让患者平躺在检查床上,保持下肢伸直,用测量工具(如角度测量器)测量膝关节的伸展角度。
正常成年人的膝关节伸展角度应该在0°到5°之间。
2. 弯曲度测量。
膝关节的弯曲度是指膝关节在弯曲状态下的最大活动范围。
测量方法是让患者平躺在检查床上,将下肢弯曲,用测量工具测量膝关节的弯曲角度。
正常成年人的膝关节弯曲角度应该在130°到150°之间。
3. 侧方稳定度测量。
膝关节的侧方稳定度是指膝关节在外力作用下的稳定性。
测量方法是让患者坐在检查床上,医生用手掌向内外侧施加压力,观察膝关节的稳定性。
正常的膝关节应该能够承受一定的外力而不产生过度移位或疼痛反应。
4. 活动度比较测量。
膝关节的活动度比较测量是指通过比较两侧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来评估膝关节功能。
测量方法是让患者坐在检查床上,医生分别测量两侧膝关节的伸展度和弯曲度,然后进行比较。
如果两侧膝关节的活动度相差较大,可能提示存在膝关节功能不全或疾病。
5. 影像学测量。
除了以上几种常规的测量方法外,影像学测量也是评估膝关节活动度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膝关节的结构和活动度,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直观的诊断依据。
总结。
膝关节活动度的准确测量对于评估膝关节功能和诊断膝关节疾病至关重要。
合理选择测量方法,正确操作测量工具,可以帮助医生获取准确的数据,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希望本文介绍的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能够为临床医生和相关医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膝关节专科查体[内容详细]
![膝关节专科查体[内容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0a43660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1.png)
膝关节专科查体[内容详细]膝关节专科查体摘要膝关节是人体的重要关节之一,也是易受损伤和疾病侵袭的部位。
膝关节专科查体是帮助医生判断膝关节健康状况和诊断相关疾病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介绍膝关节专科查体的步骤和常用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和相应的处理建议。
一、查体步骤步骤一:病史采集首先,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关于膝关节的病史,包括受伤时间、症状的起始和发展过程、有无相关家族病史等。
病史采集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背景,指导下一步的查体和诊断。
步骤二:观察检查在膝关节专科查体中,医生首先通过观察患者的站立姿势和行走方式来初步判断膝关节的问题。
观察时需要注意膝关节是否肿胀、畸形、色泽异常等情况,并观察双侧膝关节对比。
步骤三:触诊检查接下来,医生会通过触诊来检查患者的膝关节。
触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检查关节肿胀:轻轻触摸膝关节四周,感受是否有肿胀或骨性突起。
2.检查关节温度:用手掌触摸膝关节的温度,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
3.检查疼痛点:用手指轻压膝关节的不同区域,寻找患者的疼痛点,以确定疼痛的具体位置。
步骤四:功能检查膝关节的功能检查是判断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功能检查:1.活动度检查:医生会让患者主动屈曲和伸直膝关节,以评估关节的活动范围和是否受限。
2.稳定性检查:医生会做一系列的稳定性测试,如前后抽踢试验、内外侧抽踢试验等,以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和韧带的完整性。
步骤五:辅助检查如有必要,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X线、MRI等。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膝关节的状况,确诊相关疾病。
二、常见异常情况及处理建议1.膝关节肿胀若患者的膝关节出现肿胀,可能是炎症反应或关节腔内积液所引起。
处理建议包括:尽快找到肿胀的原因,针对炎症或积液进行治疗。
建议患者休息、卧床保持关节相对高位,减轻关节的负担和压力。
如有必要,对肿胀部位进行冷敷,以缓解炎症反应。
2.关节疼痛膝关节疼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韧带损伤、滑膜炎、骨关节炎等。
常用的膝关节体格检查

常⽤的膝关节体格检查2019-08-21 H珠Q来源⽂章源于《⾻科体格检查》书⽬并经由作者整理步骤1:嘱患者站⽴并观察。
步骤2:观察步态。
步骤3:患者取坐位。
(评估膝盖⾼度,髂⾻活动轨迹和捻发⾳。
)步骤4:患者取卧位。
(1)视诊(量化股四头肌萎缩程度)。
(2)触诊积液或压痛。
(3)动诊。
步骤5:评估韧带。
(1)交叉韧带。
(2)侧副韧带。
步骤6:根据上⾯的发现进⼀步检查。
(1)半⽉板。
(2)髌韧带。
(3)髌股关节。
步骤1、嘱患者站⽴并观察在患者处于站⽴位从前⾯、内外侧和后⾯观察腘窝。
记录下各种瘢痕、肿胀、萎缩和畸形。
从正⾯观察和环视评价Q⾓同样重要。
初次检查时患者应采取站⽴姿势,以评估下肢整体的轴线是否对称及有⽆缩短Q⾓(股四头肌⾓)通过改变股四头肌牵引髌⾻的⾓度来影响髌股关节的症状。
Q⾓是髂前上棘与髌⾻中点的连线和髌⾻中点与胫⾻结节的连线所形成的⾓,平均值约15°,但由于⾻盆的宽度不同,⼥性的Q⾓⽐男性略微偏⼤。
下肢轴线对称性的检查应包括任何股⾻或胫⾻的轴线旋转不对称性,这对膝关节功能会有影响。
检查双⾜的位置,评估有⽆异常,如有过度内旋,则可能影响髌股关节功能。
在这个阶段可以更容易地评估膝关节后部的瘢痕、肿胀及淤⾎。
可在此阶段检查膝前部,也可等到后期仰卧位时进⾏。
步骤2、观察步态此步骤是观察步态,室内应有⾜够⼤的空间⽅便患者⾛向和远离检查者以观察步态。
嘱患者⾏⾛以观察有⽆膝关节旋转畸形及⾏⾛蹒跚。
需重点观察的是患者步⾏时的⾜前进⾓(⾜长轴与前进⽅向的假想线之间的夹⾓,正常为外展10°~15°)和髌⾻前进⾓(髌⾻与前进⽅向的假想线之间的夹⾓为0°)。
这些⾓度出现异常提⽰旋转不对称。
膝关节内翻或外翻也是重要的体征,内翻可能表明内侧室⾻关节炎或外侧韧带松弛,⽽外翻可能提⽰外侧室⾻关节炎或内侧韧带松弛。
尤其要在有明显的内翻或外翻的情况下进⾏评估。
注意⾜前进⾓和髌⾻前进⾓。
膝关节查体专科检查模板

膝关节的专科检查模板主要包括以下几项:X线检查:利用X线的物理特性,对膝关节进行检查,可以检查膝关节是否存在骨折、骨质增生、关节畸形等情况。
CT检查:一种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可以用于检查膝关节是否存在骨折、关节脱位、关节腔积液等情况。
磁共振检查:一种影像学检查,可以对膝关节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成像,发现半月板损伤、关节积液等病变。
浮髌试验:用于检查膝关节滑膜炎(积液)的情况。
患者仰卧,膝伸直放平,股四头肌放松。
检查者一手掌置于髌骨上方,从髌上4横指处起(髌上囊上缘)向下施压,将囊内液体挤入关节腔内,使髌骨浮起;再用另一手食指叩按髌骨,如感到髌骨与股骨有撞击感为阳性。
一般积液量为10mL以上浮髌试验即可为阳性。
膝过伸过屈实验:患者仰卧或坐位,伸膝,检查者一手扶按其大腿下1/3前方,适当用力下压。
另一手握小腿踝上适当用力上提,使膝被动过伸,检查有无疼痛,然后再使膝尽量屈曲。
过伸时股胫关节间隙前区痛可能为半月板前角损伤、髌下脂肪垫炎或膝横韧带损伤;若腘部疼痛则可能为腘斜韧带损伤。
膝屈曲痛可见于半月板后角损伤或滑膜炎等。
麦氏征实验:用于检查半月板损伤(内外侧)。
患者仰卧床上,髋膝屈曲呈锐角,尽量使足靠近臀部,检查者一手放在其膝部,手指摸关节间隙,另一手握其踝部。
令患者肌肉放松。
检查方法有原始法和改良法两种,主要是重复半月板受伤动作。
将患者的髋与膝由被动屈曲而逐渐伸直,同时使其小腿外展内旋;再使小腿内收外旋。
如果在某一固定角度触到或听到响声,并伴有疼痛,即为半月板损伤。
挤压或研磨实验:患者俯卧,患膝屈曲,检查者沿小腿用力向下按压,同时作旋转动作,并在不同的屈曲角度做这一动作。
痛在内侧关节间隙为半月板损伤;痛在外侧间隙则考虑是外侧半月板损伤。
屈曲位痛时病在后角,伸直位痛时病在前角。
请注意,在进行专科检查之前应保持平静的状态,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告知医生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症状。
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向医生询问或停止检查。
骨科检查法:膝关节

脊柱: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各棘突及棘突间隙无明显压痛。
脊柱动度正常。
膝关节:1.视:膝关节外观无畸形,无明显肿胀;皮肤有无红肿热痛,肌肉有无痉挛萎缩2.触:膝关节无明显压痛;髌骨压痛(-),髌骨研磨试验阴性。
浮髌征——关节积液;滑膜肥厚,压痛点,膝部肿物3.听:关节弹响4.量:活动度:左膝ROM:0°=130°,右膝ROM:0°=120°。
双膝髌上10cm大腿周径:左侧42cm,右侧42cm;双胫骨结节下10cm小腿周径:左侧34cm,右侧34cm。
双下肢绝对长度:左侧74cm,右侧74cm;相对长度:左侧86cm,右侧86cm。
5.特殊检查:a)半月板:i.膝关节McMurray试验(-):一手握住患侧足,另一手置于关节间线,极度屈曲膝关节.如果要检查内侧半月板,则先极度屈曲膝关节,外旋患侧足并同时施以内翻应力,如果此时出现内侧关节间隙的疼痛及弹响,则说明内侧半月板后1/3的损伤,然后逐渐伸直膝关节,如果在屈膝90°时出现膝关节内侧的疼痛和弹响,则说明内侧半月板中1/3的损伤.如果要检查外侧半月板,则先极度屈曲膝关节,内旋患侧足并同时施以外翻应力,如果此时出现外侧关节间隙的疼痛及弹响,则说明外侧半月板后1/3的损伤,然后逐渐伸直膝关节,如果在屈膝90°时出现膝关节外侧的疼痛和弹响,则说明外侧半月板中1/3的损伤。
ii.膝关节过伸并过屈试验(+):被动使膝关节过伸位,一侧关节间隙某一位置出现疼痛,说明半月板软骨破裂处受到挤压或牵拉,如膝关节后方疼痛,有可能是后关节囊或膕斜韧带损伤。
iii.半月板挤压试验iv.蹲走试验v.Apley试验(研磨试验)vi.Timbrill-Fisher试验vii.半月板重力试验viii.Forche征ix.Steinmann征(I,II)b)十字韧带试验i.前后抽屉试验chman试验c)侧方不稳定:膝关节侧方应力试验(-):病人仰卧,膝关节完全伸直和屈膝20度位,检查者一手固定踝部,另一手置于膝的外侧(内侧)做被动的膝外翻(内翻)动作,病人出现膝外翻(内翻)现象或膝内侧痛即为阳性——膝关节内外侧侧方不稳定i.屈膝20°膝关节内侧不稳而完全伸膝位稳定——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ii.屈膝20°位和完全伸膝位膝关节内侧均不稳——整个内侧复合结构损伤iii.屈膝20°膝关节外侧不稳而完全伸膝位稳定——髂胫束、外侧副韧带和外侧关节囊韧带损伤iv.屈膝20°位和完全伸膝位膝关节外侧均不稳——整个外侧复合结构损伤v.严重膝关节内外侧不稳——可能包括交叉韧带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膝关节镜手术相关疾患的膝关节检查法虽然每个患者都必须接受详细的检查,但有经验的医生首先能从准确的病史获得体格检查方面的切入点。
无论是急性损伤还是劳损伤(overuse injury),都应该详细询问患者受伤的时间、地点(包括场地情况)、伤时情况(伤时的活动情况、受伤机制、膝关节的位置、直接撞击伤或非撞击伤、疼痛情况、有无响声、有无交锁以及关节的肿胀情况)、能否接着活动,反复损伤的患者还应询问清楚各次受伤的情况、治疗情况、伤情转归及目前的主要症状。
在膝关节损伤中需要注意的以下一些重要病史(第一次损伤时情况尤为重要):1、响声(Pop):受伤时有无听到响声。
在膝关节损伤中听到听声,可能性最大的是前交叉韧带断裂。
内侧副韧带断裂、髌骨脱位或半脱位,有时也可以伴有响声。
2、脱膝感(Giving way):有些患者常常叙述觉得自已大腿和小腿分开,好象膝关节错位的感觉,在交叉韧带断裂、髌股关节疾患及后外侧不稳的患者中最多见。
3、交锁(Locking):交锁最常见于半月板损伤的患者,有时游离体、剥脱性骨软骨炎以及髌股关节紊乱的患者也常有类似情况发生,每次交锁出现的位置和解锁的情况均要详细询问。
一个频繁出现且固定于内或外关节隙的交锁常指示该关节隙内的半月板损伤,而关节游离体的交锁感则多是随其移动不断变换位置。
有的髌股关节软骨明显损伤的患者,也会有交锁感,但并不是真正的关节交锁。
4、疼痛的部位(Location of pain):准确检查患者所述的疼痛部位也有助于医生了解其损伤结构。
5、积液情况(Effusion):要详细记录患者从伤后到发现关节肿胀的时间,伤后立刻发生的肿胀多提示关节内骨折、骨软骨骨折、软骨切线骨折、髌骨脱位等损伤,而前交叉韧带损伤多在伤后4-12小时内出现关节积液,而半月板损伤引起的关节积液则多在伤后1天或数天内发生。
而肿胀的消退时间也可能会有所差异,半月板损伤的积液多在2-3周内消退。
而前交叉韧带损伤等严重的关节内损伤积液在伤后1个月后仍然可能存在。
6、伤后能否坚持活动(Disability):如半月板损伤、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等膝关节损伤患者在伤后仍能坚持活动,如行走、运动等;而前、后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联合伤、关节内骨折的患者则几乎不能再坚持活动,多主诉有剧烈的疼痛或无力感。
7、多次重复损伤后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恢复行走、运动的时间,恢复的运动强度等),以及症状(如积液、交锁、弹响)的转归情况:是否出现不稳感,对剧烈运动及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治疗后的情况也要详细了解。
在仔细询问了解上述情况后,我们应有重点地开始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物理检查。
膝关节检查最重要的几点:①要按一定的次序以防遗漏;②双侧对比,最好先检查健侧;③不应孤立膝关节,而要把它作为下肢整体中的一部分来检查,有时一些髋关节及踝关节的疾患也会引起膝部症状,要注意区分,所以检查前要简单检查髋关节予以排除;④尽量多暴露肢体;⑤按望诊、触诊、测量、动诊以及特殊检查顺序进行。
望诊1、畸形(Deformity):①膝内、外翻畸形:正常膝关节有10°-15°的外翻角度,如果大于此角度,即为膝外翻畸形;相反,小腿翻向内侧成角,即为膝内翻畸形。
多为幼时佝偻病所致,亦可由于炎症或外伤后骨骺早期融合,或骨折畸形愈合所致。
老年骨关节病患者也常有此改变。
②膝关节屈曲畸形:可发生于骨关节病、类风湿、膝关节结核的晚期、膝关节粘连患者,以及半月板损伤或关节内游离体等所致的关节交锁的患者。
一些关节内的囊肿如交叉韧带囊肿、半月板囊肿及后关节囊处肿物如腘窝囊肿也可以引起屈曲受限。
③膝关节过伸畸形:膝关节正常时可有5°左右的过伸。
正常人也可超过10°(如女性及关节松驰症等),但双侧对称。
当股四头肌萎缩、股四头肌长期无力、关节内韧带断裂引起的关节松驰等情况下可出现非对称性的异常过伸。
2、髌骨位置及形态的变化:髌骨的形态变化可有大髌骨、小髌骨。
位置正常可有高位髌骨、低位髌骨。
最易发现的是髌骨不在原位而脱于一侧时,是髌骨脱位的征象,多向外侧脱位。
3、皮肤:①颜色:有无异常,发红多为炎症征象;②瘀斑:骨折、关节囊、韧带损伤;③色素沉着:可见于长期理疗,热敷或中药熏洗,骨肉瘤患者有的也可出现色素沉着;④窦道:距离关节较近者通常为膝关节结核,离关节较远者慢性骨髓炎可能性大,有时一些外伤或关节镜术后入路的滑膜疝也可以在皮肤形成窦道;⑤血管怒张:要注意除外骨肉瘤(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⑥体癣:牛皮癣性关节炎多发生;⑦汗毛增多:关节长期固定后及膝关节结核常见。
4、股四头肌萎缩:膝关节内器质性病变的标志之一就是股四头肌的萎缩。
尤其股内侧肌萎缩,它较早出现并指示关节内有损伤的客观体征之一。
5、肿胀及肿块(Puffiness):首先要确定的是肿胀是关节内还是关节外的,此外也要区别全膝关节肿胀或是膝关节内局部肿胀,此肿胀为软组织肥厚肿胀,还是膝关节腔积液肿胀,然后区别其性质(囊性或实性,波动感等)。
(1)全关节肿胀①关节内积液由于髌上囊与关节相通关节内积液或积血多时髌上囊及整个膝内,外侧弥漫性肿胀,显示全关节饱满。
可见于急性创伤性滑膜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期,通关节的骨折及关节内骨折、软骨切线骨折,骨关节病,血友病以及结核性滑膜炎等。
②关节滑膜肿胀(弥漫性)软组织增厚(滑膜肥厚)可表现为膝关节伸直时,在髌骨外侧可见梭形肿胀,髌韧带两侧俗称“膝眼”处凹陷消失等表现,触诊可有助于其鉴别。
(2)关节外肿胀及肿物①关节前方伸膝装置附近肿胀:a. 髌骨前方凸起:此处是髌前滑囊部位,多为髌前滑囊炎所致。
b. 髌骨外上方凸起:考虑二分髌骨可能性大。
c. 髌腱前方:髌下滑囊炎好发部位。
d. 胫骨结节处肿胀:胫骨结节骨软骨炎或消囊炎。
e. 髌腱两侧脂肪垫处肿胀: 可见于脂肪垫肥厚或脂肪垫炎。
②关节间隙的局限性肿胀:多见于半月板损伤、半月板囊肿等。
其特点为肿胀光滑有韧性,前后径较上下径大,随膝关节屈伸活动变化,伸直时增大,屈曲时变小或消失。
一些关节游离体或带蒂的滑膜结节,也可以出现在关节隙处。
③内侧股骨髁处肿胀:内上髁内侧副韧带上止点处可有硬的突起,可能是内侧副韧带伤后钙化(Pellegrini-Steida病),内侧副韧带上方肿胀多为内侧副韧带浅深层间的滑囊炎。
④内侧胫骨髁处肿胀:胫骨内髁下方及鹅足处肿胀疼痛,多为鹅足下滑囊炎,多在跑跳或运动过多后发生,也可见于内侧半月板损伤,其边缘与关节囊分离所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半月板囊肿,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⑤外侧肿物:多位于腓骨小头上方,外侧副韧带与髂胫束及股二头肌腱形成的三角区域内,多由于滑囊炎、肌腱炎等膝外侧疼痛综合征所致。
⑥关节后方腘窝部肿胀:最常见的是腘窝囊肿(多与关节相通,伴随骨关节病、内侧半月板明显破坏等疾患发生,又称B aker’s cyst);半膜肌滑囊炎及局部的腱鞘囊肿,二者往往纵形分布;有一些腘血管的扩张或畸形也可在腘窝处形成肿块。
6、膝关节附近的下凹异常:下凹通常都是由急性损伤所引起的,膝关节处的下凹异常因部位而异,(以伸膝装置损伤多见):a髌骨骨折;b 股四头肌腱;c髌腱;d 胫骨结节撕脱骨折。
屈膝后更明显,并且可通过触诊以及X线检查帮助诊断。
另一种下凹可见于胫骨近端塌陷(Sag sign):病人仰卧,屈髋、屈膝90°、足支撑于床上,胫骨近端向后下塌陷即为阳性,注意双侧对比,后十字韧带断裂的患者常见。
触诊1、皮肤温度:皮温检查时,以示指中指指背测温或皮温计,从踝向上或从髋部向下逐渐测查。
温度高时,多为炎症(感染性、创伤性以及术后反应)。
恶性肿瘤亦多见皮肤温度增高。
2、软组织:检查膝关节周围肌肉的韧度、关节囊的韧度及厚度。
慢性滑膜炎患者关节囊韧度增加,有肥厚感;类风湿、结核的患者更明显,结核性滑膜炎患者有硬韧性感,似橡皮;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韧度如海绵,有时还可及结节状肿物;而关节内积血的患者扪之呈揉面感。
3、肿物:触诊时要分清肿物的性质,有无压痛,以及其与关节囊、关节腔的关系,有无波动感。
(疾病鉴别详见前望诊中肿胀及肿物一节)4、下凹:根据其位置,要仔细触清空虚的部位,分辨其与其它组织的联系,辅以X线片根据髌骨位置区别是髌骨骨折、股四头肌腱断裂(髌骨下移)、髌腱断裂(髌骨上移)等损伤。
5、关节内活动肿物:患者自述关节内有活动肿物出现,常可触及,有时有交锁现象。
检查时可触及活动的硬性肿物,用手指按压多可移动或消失(突然),称之为关节内游离体或关节鼠。
有时一些带蒂的滑膜肿物,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单结节型或弥漫型中结节较大者,也可在关节内触及,但其通常伴有滑膜增厚,而且位置固定。
6、摩擦感:在骨关节炎或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患者,屈伸活动关节时可在髌骨上方触及摩擦感,有时甚至可听到声响;髌腱腱围炎的患者有时也可在活动关节时感觉到吱喳响声或轧砾感。
7、压痛(1)髌骨的压痛a. 压髌试验:患者仰卧,腘窝后垫薄垫或检查者用拳头垫于腘窝处,另一手掌垂直按压髌骨。
如髌骨下出现疼痛,考虑为髌骨软骨病或滑膜皱襞嵌入髌股关节内。
b. 磨髌试验(髌骨软骨摩擦试验):操作手法同上,按压髌骨或者前后错动按压,或令患者屈伸膝关节,髌骨下有粗糙摩擦感即为阳性,患者一般伴有明显疼痛感。
c. 髌骨边缘指压痛:医生一手将髌骨向对侧推起,检查手于翘起的髌骨边缘由上至下按压。
如出现疼痛即为阳性,髌骨软骨病及滑膜炎患者多为阳性。
d. 髌尖压痛:在髌尖髌腱止点处按压轻刮,如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髌腱末端痛或跳跃膝患者多见;伸膝筋膜炎患者也可出现,但多伴有髌腱两旁压痛。
髌尖处取骨后的患者(如应用B-P-B重建ACL)亦可有局部轻压痛,并可触及局部的缺损区。
e. 股四头肌腱髌骨止点处压痛:跳跃膝患者、股四头肌腱末端病患者多见。
f. 髌骨表面压痛:两分髌骨的压痛多见于髌骨外上;髌前滑囊炎患者也可有压痛。
g. 胫骨结节压痛:胫骨结节骨骺炎及局部取骨后(如应用B-P-B重建ACL)患者多见,髌腱下端及胫骨结节内侧压痛多见于PCL损伤患者(并可见局部淤斑)。
(2)股骨滑车压痛:患者仰卧位极度屈膝,此时股骨滑车全部从髌骨下闪出,表面仅股四头肌腱覆盖,可通过直接按压来帮助诊断其软骨软伤。
压痛明显者多见于①滑车软骨损伤②假性髌骨软骨病(滑车内上方滑膜血管翳侵入)。
(3)股骨内、外髁及胫骨内、外髁的压痛:沿股骨及胫骨髁的关节面及边缘骨突按压,记录压痛准确部位,有助于关节软骨损伤,骨折等诊断。
(4)腘窝压痛:有滑膜炎的患者多见;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主要体征之一即为腘窝部胫骨平台后方的压痛;腘绳肌及腓肠肌等肌肉止点的损伤、肌肉的损伤也可有明显压痛点。
故检查时要注意腘窝各壁顺序的按压检查。
(5)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及重要稳定结构的压痛:注意要从内、外侧副韧带上、下止点及韧带实质部的压痛分别记录,因为韧带损伤不同部位的治疗或手术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