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识人用人之道
识人用人之道

识⼈⽤⼈之道2019-07-23“⼈才、⼲部是世界上所有的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资本。
应该了解,在我们⽬前的条件下,⼲部决定⼀切。
”这是斯⼤林的名⾔。
现代企业家的观点更⼀针见⾎:⼩企业做事,⼤企业做⼈。
企业家南辉存说:“企业的‘企’字如果没有上⾯的‘⼈’字就只剩下下⾯的‘⽌’了(停⽌的⽌)。
”企业家鲁冠球说:“搞企业的,就是要抓‘三本’。
⼀是⼈本,⼆是资本,三是成本。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前明确表⽰,选⽤⼲部要重⽤那些组织坚定,有开拓创新精神,⼯作有实绩,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优秀⼲部。
不⽤那些以权谋私、为⼰⼲事、⼲部群众信不过的⼈;不⽤那些不负责任、拉私⼈关系、投机钻营的⼈;不⽤那些不讲原则、不分是⾮的“⽼好⼈”;不⽤那些不⼲实事、⽆所作为混⽇⼦的⼈。
⼈称官场“另类”的仇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宿迁市委书记到江苏省副省长,再到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的“三级跳”。
仇和的特点是整肃官场作风凌厉严格,办事雷厉风⾏。
他的受重⽤,反映了中央积极的⽤⼈导向:宁⽤敢⼲事、能⼲事、⼲成事的“争议”⼲部,也不⽤“宁肯少⼲事,甚⾄不⼲事、千万别出事”四平⼋稳的“误事”⼲部;意味着倡导⼀种“宽容改⾰者,善待失败者,全⾯看待有争议者”的社会氛围。
仇和在昆明市政协⼗⼀届三次会议结束时说:“当我们⽤纳税⼈的钱,改善办公和接待条件,甚⾄享⽤着夏⽆酷暑、冬⽆严寒的办公和接待设施时,要想到农村还有部分⽼百姓的住房夏天是‘⽕炉’、冬天是‘冰箱’、绳⼦是‘⾐柜’、吃的是‘杂烩’,所以我们必须牢记‘两个务必’,禁奢⽌侈。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不知⼈之短,不知⼈之长,不知⼈长中之短,不知⼈短中之长,则不可以⽤⼈,不可以教⼈。
”⽤⼈之长有深意:1、⽤⼈不要看他有什么缺点,⽽是要看他能做什么。
发挥⼈的长处,才是组织的唯⼀⽬的。
平庸的经理⼈下跳棋,伟⼤的经理⼈下象棋。
2、⽤⼈上的激励、奖励、提拔等,必须“量⾝定做”。
企业识人用人之术

企业识人用人之术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更需要有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
因此,企业识人用人之术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本文将探讨企业识人用人之术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人才招聘和管理。
首先,企业识人用人之术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识人用人之术能够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的人才,选择合适的人才加入企业,并在员工管理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
那么,如何进行企业的识人用人之术呢?首先,企业应该明确岗位需求和人才要求。
在招聘之前,企业应该仔细分析岗位职责和要求,制定明确的招聘标准和招聘流程。
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更准确地找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避免招聘错误导致的人才浪费。
其次,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找人才。
除了传统的招聘网站和招聘会,企业还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内部员工推荐和人才中介等渠道来发现潜在的人才。
这些渠道不仅能够扩大招聘范围,还能够减少招聘成本和时间。
在招聘过程中,企业需要重视面试环节。
面试是企业了解候选人的重要途径,通过面试可以评估候选人的能力、经验、价值观等方面。
企业可以采用多种面试方法,如个人面试、小组面试、情景面试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候选人的素质和适应能力。
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背景调查和能力测试来了解候选人的背景和能力。
背景调查可以验证候选人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企业更全面地了解候选人的真实情况。
能力测试可以评估候选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企业评估候选人的工作能力和潜力。
最后,企业在用人方面也需要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
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培训计划和晋升机会,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此外,企业还可以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和创新,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
如何识人用人

如何识人用人如何识人用人第一,识别人才的方法。
人有长短,才有高下;才有类别,各有其用。
由此,识别、判断人才便成为一门重要学问,成为使用人才的前提。
有人思贤若渴,但贤才在侧,久而不识。
或对面相逢却失之交臂。
或以愚为贤、以贤为愚,是非颠倒。
因此,要从本质上识别人才——王羲之坦腹睡东床,方见其自然洒脱无拘无羁的本性;从实践中识别人才——大禹治水有功则可以受禅让继位;从见识中识别人才——诸葛亮隆中对策,奠定三足鼎立基石。
当然,人才有许多表象或假象,因而,需要对人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诸葛亮有“七观”,刘邵有“八观”“五视”,白居易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总之,识别人才要看本质,看特色,看主流。
识才于未显之时,拔才于槽枥之间,更是有眼力、有远见的表现。
第二,使用人才的方略。
要用人唯才,用其所长,扬长避短。
千里马拉犁、负盐,不如黄牛;千金之剑,以之折薪则不如斧;“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奏神奇之效”。
要用人不疑。
用之则委以全权,不要无端干预、猜忌,使得人才无可发挥。
要有待遇人才之方,使之有充分的生活与工作条件。
要看大节,赦小过,不求全责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某些有奇才异能者,往往有明显的缺陷,如果苛求完美,则天下无才可用。
第三,要有破格提拔、勇于推荐的胸怀。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
但人才更需别人的引见、推举。
要破除资格门第,使真正的人才从各种羁绊中解脱。
在这个问题上,出身奴隶、平民、渔夫、农民、屠户的人都有过精彩的表演,决不能因其出身而忽视他们。
前辈对于后生,更要有“人梯”精神,像张循宪那样举张嘉贞自代,像欧阳修那样为苏轼“出一头地”铺路呐喊。
要如此,必须抛却私心、出以公心。
如祁奚荐贤,不避亲仇,更需博大胸怀,不怕后人超过自己。
第四,要用度外之人。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敌为友。
管仲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齐桓公用管仲而霸;曹操与张绣有杀子之怨,曹操收张绣而不疑。
其中有容人之量,亦有用之人术。
漫谈曾国藩修身与识人、用人之道讲解

用人原则
有操守而无官气, 多条理而少大言
“官气”,即圆滑取巧,心窍太 多,敷衍塞责,不能负巨艰,担大难; 推崇“乡气”,任用久困场屋,沉沦 下僚,有用世心肠而无从致用的人。 这种人守着一个“拙”字,遇事能身 到、心到、口到、眼到,能忍辱负重。
曾国藩的日程表 同治元年八月十九日 吏事----勤见僚属、多问外事下手 军事----教训将领、屡阅操练 饷事----慎择卡员、比较入数 文事 ----恬吟声调、广征古训。 ----每日午前于吏事、军事加意;午后于饷事加 意,灯后于文事加意 上半日: 见客,审貌听言 作折 核保单 点名看操 写亲笔信 看书 习字 下半日:阅本日文件 改信稿 核批札稿 查记银钱 帐目 夜间:温诗、古文 核批札稿 查应奏事目
君子能下人
君子之道,莫善于能下人,莫不善于矜, 以齐桓公之盛业,葵邱之会微有振矜而叛 者九国.以关公之忠勇,一念之矜,则身败于 徐晃,地丧于吕蒙,,,不自恃者,虽危得安;自 恃者,虽安而易危,自古国家,往往然.故挟 贵,挟长,挟贤,挟故勋劳,皆孟子所不答;而 怙宠,怙侈,怙非,怙乱,皆春秋士大夫之所 深讥尔.----曾国藩全集14册,365页
5,22日给左宗棠写信:尊论人 才唯好利,没干两种不可用,鄙意 好利中尚有偏裨之将,惟没干者 决当屏弃,陈由立已经参革,必须 勒令回营,一肃纲纪----曾国藩
第三讲 打造团队
如果有500人的一个单位,没有 一二个谋略之士、英达之才,肯定 撑不下去。如果一千人的队伍,没 有六七个谋略英达之才,也肯定会 失败。
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洪 秀全: 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 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 何惧之有!不用你奏,政事不用 你理,你欲出外去,欲在京,任 由于你。朕铁桶江山,你不扶, 有人扶!你说无兵,朕之兵多于 水,何惧曾妖者乎!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读后感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读后感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典藏之作,他曾用实践之手在人事
管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书主要记述了他对识人用人之道的总结和见解,由此读者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他精辟的决断和理性的处理,并且有助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从《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一书中,我明白了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并且追求实
用而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实现更大的成功。
曾国藩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对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多地了解人,而不是大概、杂乱地对付每一件事。
他认为,不断总结规律才会真正地做好事情。
另外,曾国藩每谈到人才队伍时,他就会强调要从许多方面考虑,在选人时要
根据每个人各自有准靠的能力进行评估,长处发挥,短处补齐。
但是对能力,应该要有灵活的看法,归根结底还是要以能力来衡量,只有较强的人才才可以想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只有拥有高超的管理技能的人才才可以处理好各种细节,只有掌握精湛的技术的人才才可以带来关键的突破。
总之,曾国藩的人才队伍构筑方法和识人用人之道,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正确地
衡量、选择和利用人才,从而发挥出社会组织的无限生命力。
管理者识人用人之道

典型管理风格:要求明确 目标专一 速度快 激情
典型沟通风格:喜谈自己的业绩 典型人物:王石 成龙
王石
• 从多元到专一 • 职业化管理 • 万科品牌 • 爬山
登珠峰是难度最大的一次攀登,从始至终 我却一点高原反应都没有。我想这跟自己 采取的新战术有关:我不能消耗任何额外 的体力,我的节奏兴奋点一定把握非常好, 绝对不能提前兴奋,更不能该兴奋兴奋不 起来。这次登山的时间非常长,有两个月, 如果提前兴奋,整个精力发挥出来,真正 登顶你就没有精力了。于是,任何和登顶 无关的事情这次都被我降到了最低点。比 如我喜欢照相,喜欢高山摄影,但这次别 说专业设备了,就是傻瓜相机,我都很少 用。尽量减少额外的动作,把精力全部集 中在登顶上。自始至终,我都保持了一种 心静如水的状态,我想这可能是我连续四 年登山,也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了。”
9
8
1
7 6 5
2 3 4
艺术型
第四种性格描述
• 最重要的是感觉 • 渴望自己内心的感受能被人理解 • 在他的生命当中似乎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东西 ,寻觅,淡淡的忧伤 • 具有艺术天赋的人,也是非常有创意的人 • 感觉非常灵敏,快,能很快捕捉到感觉世界的东西 • 逻辑分析能力是他最大的弱项 • 讲究品味和感觉 • 非常介意与人的交往 • 在情感方面,追逐完美的感觉 • 多肯定,多欣赏,最怕的是否定
风险投资考察创业团队 • 我的实践体会:简单 系统 好用
越用越好用
8
领袖型
9 平和型
未来
1
完美型
7
活跃型
6
警觉型
勇腹
过去
现在
智脑 仁心
古代用人的识人

古代用人的识人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社会经济基础相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在古代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形成了独特的用人之道,即识人之术。
这种识人之术并不仅仅是看某个人的外在条件,更注重看其内在品质和能力。
在古代用人的识人中,注重标准如下:一、忠诚正直忠诚正直是古代用人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组织,都需要忠诚于自己所服务的对象。
在古代社会中,仕途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就是“忠”。
只有忠心事主、正直无私的人才能受到重用,被视为人物。
这种忠诚正直的品质在古代用人的识人中被看作是一种基本素养。
二、才能与古代用人注重才能和。
才能是能力的体现,而则需要结合才能运用。
古代家、军事家、文学家等都需要在各自领域内有独特的才能和。
在古代社会中,获得封建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才智,并能在各种情境中应对自如。
三、勇气与决断在古代战争频繁的时代,勇气与决断力也是用人的重要标准。
士兵需要勇敢作战,将领需要有决断力和策略性。
在古代官员选拔中,勇敢且果断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因为这代表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否坚定不移地执行。
四、品行与思想古代用人不仅要求具备优秀的品行,也需要具备正确的思想。
品行正直、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受到重用和赏识。
在古代社会中,品行和思想被视为评判一个人是否适合担任高级职位的重要依据。
无论是官员还是文人,都必须保持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思想。
古代社会的用人之道注重识人的多方面表现,而非只看表面。
他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处事态度、背后事迹等多个方面来评判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
也就是说,他们观察一个人的表现、评估这个人是否适合担任某个职位。
这种观察和评估往往是长时间的,通过对一个人的全方位了解,才能够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古代用人的识人之道注重忠诚正直、才智和勇气、品行与思想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估。
这种评估表现了古代社会对于优秀人才的高度重视和要求,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用人之道的独特和。
教你如何识人用人【精选文档】

治理之道,就是善于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也就是使人人各得所宜,而都能各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识别人才,考核才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因此,在很早年间,古人就提出:为治以知人为先。
即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
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
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
而识人之前,重在观人.观人重在言与行,识人重在德与能,不细观则不能明识,不明识则不能善用。
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得越深刻,便用起来就越得当。
历来人们都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也就是说,帝王的作用,没有比识人更重要的了。
如果一个国君,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这是一个国家三种不祥之兆的表现。
所以,作为一个明君,最大的隐患就在于不能知道和识别人才。
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
一旦知道和识别到人才,又不及时地推荐和提拔使用,则为失才的表现;同样,一旦了解和识别的人既缺德又缺才,而又不及时地从其现任的位置上撤职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罢免,继续将其留用,这必然是国家之祸,使人民受害,后患将是无穷的。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的重要性都看得非常清楚,他们产生了极为相近的一种共识: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总之,国家兴亡,务在得人、用人。
得其人任用之则存,失其人未任用则亡.何世无才,患在不识。
知人善用,择贤而任。
要做到知人善用,所谓知人,就是考察选准人才;所谓善用,就是正确地使用人才.要做到择贤而任,所谓择贤,就是要选择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备的善良者;所谓而任,就是将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备的善良者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他们应有的智慧与才能。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能力如何及其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呢?其实,标准很多,方法也很多.在此,笔者提出一个全面衡量人才的10项标准,以供明君参考:一、品德;二、能力;三、学识;四、交际;五、目的:六、行为;七、志向;八、专长;九、发展;十、成就.举凡对那些品德高尚、能力突出、学识渊博、交际广泛、目的纯正、行为端庄、志向远大、专长精熟、发展全面、成就卓越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上上之才;而对那此品德恶劣、能力平平、学识粗浅、交际凡泛、目的不纯、行为不端、志向渺小、专长全无、发展没有、成就归零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下流之徒;再对那些具备10项标准中一两条或三四条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平庸之辈,或是一般性人才,对那些已具备10项标准中五六项或七八项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中才,或确定其为上等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识人用人之道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生“千难万难”莫如“人心隔肚皮”哪!可见“人心不古”、“人心高深”、“人心难测”;对人心的识别,是“横看秦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一印象可识别人心:从对方的举止容貌可识人心;从对方的眼神可识人心;从面部表情的变化可识人心;从对方的体型坐相可识人心;从对方的衣着服饰可识人心。
言语心声可识别人心:闻其声可知其人,从声音的清浊可识人心;从语言的风格可识人心;从言辞的锋芒犀利可识人心;从笑声中可识人心;从谎言中可识人心,还可以识别什么是假言假语,什么是花言巧语。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识别小人:识别出什么是阿谀奉承之人;什么是落井下石之人;什么是好拍马屁之人;什么是好耍阴谋诡计之人。
识了小人还要识能人:什么是专才;什么是全才;什么是精才;什么是帅才;什么是最需要的人才;什么才是“国际型人才”。
识人须有识,这是不容怀疑的公理。
所谓识,就是指见识、胆识,或者叫远见卓识,主要是能够把事物发展规律,给予恰当处理,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创新。
具体讲,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战略眼光和预见性,能看准时代前进的方向,善于驾驭各种坏境,即所谓"识时备者为俊杰";二是在工作上能发现和解决关键问题,抓住突破口,找开新局面;三是对事物具有一定深度和独到的见解,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鉴赏力的判断力。
识人需要有胆有识,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鉴赏力和判断力。
识人需要有胆有识,无胆无识是决不能发现人才的。
清代诗歌理论家叶燮将诗歌所表现的客观现实概括为:理、事、情;把诗人主观能动性地反映现实在内在因素归纳为:才、胆、识、力。
他讲的识,指的是辨别能力,认为才、胆、识、才四者交互作用,四者这间,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
""惟有识,则有非明","识明则胆张","人惟中藏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非可否……" "且夫胸中地无识之人,即终日勤于学,而亦无益,俗谚谓为"两脚书橱".记诵日多,多益为累。
及伸纸落笔时,胸如乱丝,头绪既纷,无从割择。
中且馁而胆愈怯,欲言而不能言。
"叶燮还指出:"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背道".也就是说,无识之人,写诗是注定写不好的。
叶燮之后,清人章学诚把识与志结合起来论述,认为文史人才有无"志识"是带有根本性的一件大事。
他形象地比喻说:文辞,犹三军也;志识,其将帅也。
文辞,犹舟车也;志识,其乘者也。
文辞,犹品物也;志识,其工师也。
文辞,犹金石也;志识,其炉锤也。
文辞,犹财货也;志识,其良贾也。
文辞,犹毒药也;志识,其医工也。
在章学诚看来,"学问文章,聪明才辨,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也就是说,光会写得一手文章,还不行;要想成才,要想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必须有"见识".这一点与王安石讲的"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所见略同,都是高于当时世俗陋儒的见解。
一定的社会,时代,对人才有一定的要求,埋头于自己所专的业务领域,不看时代需要、历史要求,就很难与时代合拍。
顺应历史潮流出现的人才,叫"应运而生"的人才。
这种人,即使一时学问不多,但靠其在识的方面高人一筹(也即平常讲的"方向正确")即可在实际头争中,不断增长才干,而成为以人民对历史贡献较在的人。
反过来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学问一大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终于没有什么作为的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
识人要有识,就是指识人用人时要有胆有识。
一般来说,用人只用内行人管内行人,这样对做好管理工作才有把握。
但有胆有识的人,敢于打破常规,用外行人管内行人。
即最初看来是外行,但有发展前途,会由外行变内行。
松下就是这样善用外行管内行的人。
当然,识别人心的同时我们要做到:切忌以貌取人,不要嫉妒他人,不可轻信他人,不能小气量人,大肚能容别人,透过假像看真人。
具有识人的本领,;就意味着你可以在瞬息之间,看透周围发生的人与事,刺探一个人的真伪,洞察其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
能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使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移步生莲。
具有这样的本领,就可以认识他人的长短优劣,辨人于弹指之间,察其心而制其人;现人于咫尺之内,识其言而审其本,说洒地辗转于生活的竞技场中,把人生的“发球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用人的前提是选人,识别人不仅仅是看一个人冰山以上的部分,看一个人的学历、学位、资历,更要看一个人的潜在素质,也就是冰山以下的部分。
人的素质决定着他的工作绩效,就像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一个企业家与我们交流时,曾感慨:在重要的岗位上选错一个人,与选错了配偶一样的叫人后悔不迭。
中国有句古话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是人要有坚忍的精神,但这句话对于选人用人却是大谬:明明有更适合当做针来使用的材料,你为什么偏偏花那么多工夫把一根铁杵磨成针呢?针有针的用处,铁杵原来也有铁杵自己的价值,这个磨的过程,就是一种时间上、资源上的巨大浪费,还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无论如何都不是理智的选择。
专业水平与胜任素质并重在选拔人才,特别是在招聘中,管理者往往过于注重一个人的学历、背景,而对人的用途素质却严重忽视,这是造成人才选拔失误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一些管理者只认那些已出成果的甚至已经名扬四海的人才算为人才,有这样的人才观,也就难怪有人“目中无人”了,也难怪会说“是人才当然要尊重,不过我还没有见到”之类的话了。
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但这只是冰山的外显部分,而更大的、更主要的部分即用途素质,却是内隐的、深藏的。
只有做到专业水平与胜任素质并重,才能真正做到正确地识别人。
胜任素质的应用起源于21世纪50年代初美国外事局、国务院选拔外交官一事。
美国国务院感到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外交官的效果不理想,许多表面上很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却令人非常失望,其原因在于传统能力测验预测效率低导致不公平。
当时,哈佛大学的麦克里兰博士应邀帮助美国外事局设计一种能够有效地预测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麦克里兰博士应用了奠定胜任素质方法基础的一些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工作表现优秀与一般的外交官的具体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识别能够真正区分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
通过行为事件访谈,麦克里兰发现三种核心胜任力即胜任素质:跨文化的人际敏感性;对他人的积极期望;快速进入当地政治网络。
麦克里兰博士在197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标志着胜任素质运动的开端,此后,胜任素质的概念在企业界得到广泛的应用。
智商与情商并重相对于情商而言,对一个人的智力进行决断相对比较容易。
一位企业家曾经对我们感慨,说:“我见过许多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的人,我从没见过一个情商很高但智商很低的人。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现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情商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
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
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能调控自己。
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
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
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
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
工作能力与敬业精神并重这里说一个很经典的案例。
有一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由于业务的需要,要招聘大量员工,包括飞行员、修理师、地勤人员、空姐等。
全球各地闻讯而来的应聘者济济一堂,经过几轮的筛选,还有大量的人。
最后,西南航空公司采取了一个独特的招聘策略,把所有参加面试的人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大约20人,不同职位的应聘者全都混在一起,然后,公司的面试主考官只要求他们上台来作几分钟的演讲,讲三件事:一是介绍你以前是干什么的,二是你来这里应聘什么职位,三是你为什么能应聘这个职位。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既不是考察候选人的口才,也不是考察他们的形象、表现力。
比如,对机械师,从胜任能力上说,并不需要他有非常好的口才,也未必需要特别出众的形象。
西南航空公司的主试人员根本没有考察在台上演讲的这些人,而是在考察另外与他同组的19个人在干什么。
这些人当中,有的在非常专注地倾听,有的不屑一顾,有的在忙自己的什么事,有的在打电话,有的在悄悄地做着上台前的准备工作。
西南航空公司是全世界服务意识最强的公司,服务意识的基础是关心人,如果一个员工对人都不关心,怎么会有服务意识,哪里来的敬业精神?所以,公司通过这一招,把那些他们认为不符合“服务”、“关心他人”这一理念的人都淘汰掉了。
决不考虑被淘汰的应聘者的资历、学位。
1,要塑造“好人缘”的公众形象“人缘”,其实就是人际关系。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即是否有个好“人缘”,直接影响到工作,学习,生活顺畅与否,更关系到办事能不能顺利地达到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有个好“人缘”呢?第一,要有容人之量。
人际关系中,有时发生矛盾,心存芥蒂,产生隔阂,个中情结,剪不断,理还乱,当何以处之呢?一种方法是“冤家路窄”,小肚鸡肠,耿耿于怀;另一种方法,则是冤家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毫无疑问,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后一种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第二,做人要厚道。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能待人苛刻,使小心眼。
别人有了成功,不能眼红,不能嫉妒;别人有了问题,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更不能给人“穿小鞋”。
第三,为人处世要有人情味。
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
人与人相处,应当减少“火药味”,增加人情味。
第四,要诚以待人。
诚实是人的第一美德。
做人要坦诚,更要有一些侠骨柔肠,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使人如沐春风,这样才能有个好人缘。
第五,要想人缘好,还要靠近“好人缘”。
在你选择朋友,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时,最好能选择好人缘的人。
而且能与这种人关系越密切越好。
为什么呢?首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道理大家都懂,其次,他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好处:其一,人缘好的人他的朋友肯定不少,如果你与他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那么他的朋友自然也会成为你的朋友。
这对于你迅速建立或扩大人际关系网具有巨大作用。
其二,“人缘好”的人朋友众多,群众基础好,他的能量也就越大,有时你会感觉到,找这种人帮忙办一件事,要比找其他人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