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病害

合集下载

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
特点
真菌性病害具有多样性,可引起叶斑 、腐烂、坏死等症状,且通常具有传 染性,可在植物间传播。
真菌性病害的分类
根据症状分类
可分为叶斑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等。
根据病原分类
可分为半知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子囊菌亚 门等。
根据传播方式分类
可分为气传、土传和种传等。
真菌性病害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部分真菌性病害可通过空气传 播,如气传病害。
抗药性机制
研究真菌对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包括基因 突变、代谢酶活性增强等。
抗药性水平评估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真菌种类的抗药性水平,为防 治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抗药性监测
建立抗药性监测网络,定期对农田中的真菌进行 抗药性检测,及时发现抗药性增强的情况。
新型防治技术的研发
生物防治
01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真菌病害,具有环保、可持
化学防治
药剂选择
根据病害种类选择合适的药剂,注意药剂的 轮换使用,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施药方法
根据不同病害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 如喷雾、拌种、土壤处理等。
施药时期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施药,控制病害的扩散 和蔓延。
安全用药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规范,避免对人畜和 环境的危害。
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害,如 抗菌素、农用抗生素等。
详细描述
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在植物的叶片和果实上产生黑色的斑点或 条纹。这些病状物通常会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或果实枯萎和脱落。炭疽病可以 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并且在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中容易发生。
灰霉病
总结词
由真菌中的灰霉病菌引起,通常在植物的花、果实和叶片上产生灰色的霉层。

什么是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有哪些症状?

什么是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有哪些症状?

什么是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有哪些
症状?
什么是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有哪些症状?真菌是没有叶绿素的异养生物,以菌丝体为营养体,以孢子进行繁殖、微小的真菌肉眼看不见,它们靠风、雨、昆虫等传播,以菌丝寄生在花卉体内吸收养分。

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称为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是花卉病害中最主要的一类病害,如白粉病、炭疽病、锈病、灰霉病、黑斑病、褐斑病、立枯病、白绢病等。

真菌性病害一般具有以下明显症状:一、霉状物发病部位产生各种颜色的霉层,如霜霉、青霉、灰霉、黑霉等。

霉层由真菌的菌丝体、孢子梗和孢子所组成,如牡丹灰霉病、葡萄霜霉病、柑橘黑霉病等。

二、粉状物发病部位产生各种颜色的粉状物。

如月季白粉病、大丽花白粉病等。

三、点状物发病部位产生黑色、褐色
小点,多为真菌的繁殖体,如兰花炭疽病病斑上面的小黑点,就是真菌孢子堆所构成的。

四、锈状物发病部位产生黄褐色锈状物,是由真菌孢子堆所构成的,如玫瑰锈病等。

五、丝状物、颗粒状物在幼苗茎基部产生一层白色棉絮状物,多为真菌的繁殖体。

如荷包牡丹猝倒病,在茎基部形成黑褐色的颗粒状物;又如苗木白绢病等。

植物真菌病害介绍

植物真菌病害介绍

植物真菌病害介绍植物真菌病害是指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疾病。

真菌是一类原生生物,常见的形态有菌丝体和孢子体。

它们侵入植物体内,通过吸取植物体内的养分和水分进行生长和繁殖,引起植物生长受阻,叶片变黄、萎蔫,果实腐烂等病症,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植物真菌病害。

1.黑斑病:黑斑病是指植物叶片上出现黑色或暗褐色的斑点。

这些斑点是由真菌孢子体或菌丝体所引起的。

黑斑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常见的植物有黄瓜、西瓜、草莓等。

黑斑病会导致叶片凋萎、生长受阻,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主要是进行适时的病害防治,如定期喷洒杀菌剂。

2.锈病:锈病是指植物叶面出现黄色、红色或棕色的锈斑。

锈斑是由真菌孢子体在植物体上形成的。

锈病常见的植物有玉米、小麦等。

锈病会导致植物的叶片枯萎、落叶,严重的话会对产量造成影响。

防治方法包括清除病原源、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方法等。

3.白粉病:白粉病是指植物叶片和茎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粉末状的菌丝体和孢子体。

白粉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常见的植物有番茄、苹果等。

白粉病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严重的话会导致果实变形。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定期修剪受影响的植物部分,以及适时进行药物喷洒等。

4.灰霉病:灰霉病是指植物受感染后出现灰色霉斑。

灰霉病主要由灰霉菌引起,常见的植物有玫瑰、番茄等。

灰霉病会导致植物的叶片枯萎、果实腐烂,严重的话会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清除病害部分,控制湿度,适时使用杀菌剂等。

5.炭疽病:炭疽病是指植物上出现的黑色或暗褐色小斑点。

炭疽病主要由炭疽菌引起,常见的植物有柑橘、葡萄等。

炭疽病会导致植物的果实腐烂,减少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清除病残体、及时除草、控制湿度等。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植物真菌病害,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病害,如炭疽病、丝核病、褐斑病等。

这些病害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环境条件较为湿润时更容易发生。

因此,要预防植物真菌病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选用抗病品种。

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真菌病害的传播途径
01 空气传播
02 昆虫传播
03 接触传播
04 土壤传播
05 防治方法
部分真菌病害可以通过空 气传播,如白粉病、锈病 等,这些病害的病原菌可 以通过气流、风等传播媒 介迅速扩散。
部分真菌病害可以通过昆 虫传播,如蚜虫、叶蝉等 刺吸式口器昆虫可以携带 病原菌,在取食过程中传 播病害。
助于提高国际间的协作与交流。
深入研究真菌病害的发生机制
总结词
了解真菌病害的发生机制是制定防治策 略的关键,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VS
详细描述
研究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机制,探索 真菌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规律,有助于 发现新的防治靶点。此外,通过基因编辑 技术等手段,可以深入挖掘抗病基因的表 达和功能,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02
真菌病害的发生原因
病原菌的种类与特性
1 2 3
种类繁多
真菌界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数以万计的物种 。其中,许多物种能够引起植物病害。
寄生性
病原真菌通常具有寄生性,依赖于寄主植物获取 营养。它们侵入植物组织并在其中扩展,导致各 种症状的出现。
繁殖能力强
许多病原真菌具有快速繁殖的能力,能够在短时 间内产生大量孢子,扩大感染范围。
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 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录
• 真菌病害概述 • 真菌病害的发生原因 • 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 • 真菌病害的案例分析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真菌病害概述
真菌病害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真菌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对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植 物的生长和产量。
开发新型防治方法与技术
总结词

常见的真菌性病害

常见的真菌性病害

合理施肥与灌溉
要点一
总结词
合理施肥与灌溉是预防真菌性病害的关键措施之一,能够 调节植物的营养状况和水分平衡,提高其抗病能力。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根据植物的需求,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避免 过量施肥导致植物营养失衡和抗病能力下降。同时,适时 灌溉和排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 长和发育,提高其抗病能力。在干旱或雨季时,更应注意 合理灌溉和排水,避免过度干旱或涝害导致植物抵抗力下 降,增加病害的发生率。
详细描述
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叶片、茎和果实上。炭疽菌在感染部位产生黑色 或棕色的斑点或斑块,这些斑点或斑块是由菌丝和孢子组成的。炭疽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外观,严 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灰霉病
总结词
由真菌中的灰霉病菌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通常导致植物叶 片、茎和果实出现灰色或褐色的腐烂。
防治措施的重要性
控制病害传播
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控制真菌性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减少损失。
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及时防治真菌性病害可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 产量和质量。
维护生态平衡
防治真菌性病害可以降低病菌对环境的污染,有助于 维护生态平衡。
01
常见真菌性病害类 型
锈病
总结词
由真菌中的锈菌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通常导致植物叶片、茎和果实出现黄色 或橙色的锈状物。
加强田间管理
总结词
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能够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其抗病能力,有效减少真菌性病害的发生。
详细描述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及时清理病残体、避免过度密植和荫蔽等措施,有利于降低田间的湿度和病原菌 的积累,减轻病害的危害程度。此外,合理轮作和休耕也能够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积累,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花卉真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和症状

花卉真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和症状

•叶片病害•茎干部病害•根部病害•花器病害•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目•真菌性病害的案例分析录症状识别发病条件防治方法症状识别01发病条件02防治方法03锈病症状识别发病条件防治方法疫病症状花卉茎干部疫病主要发生在多雨潮湿的季节,尤其是连续阴雨天气。

初期,茎部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或灰绿色的不规则病斑,后期逐渐扩大,严重时造成茎部腐烂、折断。

疫病还常常导致叶片早落。

要点一要点二原因疫病是由疫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这种真菌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因此多在夏季发生。

疫霉菌的孢子可以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在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即可萌发,侵染花卉的茎干部。

防治方法保持花卉周围环境的清洁,及时清除落叶和枯枝。

在多雨潮湿的季节,要注意排水防涝,降低湿度。

对于已经发病的花卉,可以喷洒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进行治疗。

要点三症状花卉茎干部枯萎病是一种严重的植物病害,会导致植物的茎叶迅速枯萎、脱落,甚至全株死亡。

这种病害通常从花卉的下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初期症状是叶片失去光泽,逐渐变黄、枯萎,严重时叶片脱落,茎干部也会逐渐枯萎、死亡。

原因枯萎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主要是由于土壤中存在大量的病原菌,如尖孢镰刀菌、丝核菌等。

这些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即可萌发,侵染花卉的茎干部。

枯萎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等。

防治方法对于已经发病的花卉,可以喷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进行治疗。

同时,要注意改善花卉的生长环境,保持土壤湿度适宜,避免过度浇水或排水不良。

在种植花卉前,可以进行土壤消毒或使用抗病品种来预防枯萎病的发生。

症状原因防治方法根腐病症状:根部变褐坏死,严重时根系完全腐烂,终至全株猝倒病发病条件:土壤湿度高、苗床低温高湿等。

立枯病花瓣灰霉病寄主植物:多种花卉,如玫瑰、牡丹、菊花等花序疫病萼片腐烂病寄主植物:多种花卉,如玫瑰、牡丹、百合等。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预防性药剂治疗性药剂混合使用注意事项ABCD微生物菌剂农业抗生素注意事项生物农药生物防治防治方法摘除病叶、清除落叶、消灭越冬菌源;喷洒药剂如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等;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

一、大蒜叶枯病主要危害大蒜、洋葱、大葱、韭菜等百合科作物。

症状:病多始发于叶尖或花梗,初呈白色小圆点,扩大后呈不规则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病斑上生出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叶枯死,不能抽苔或花梗折断。

传播:病菌主要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成为初次发病来源,病部产生的病菌可随风、气流进行再侵染。

防治:选用抗病良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选用易保、扑海因、施保克、猛杀生、普德金、多宁、百菌清、世高、代森锰锌等药喷施。

二、十字花科黑斑病主要危害油菜、萝卜、白菜、莲花白、小铁头等。

症状:在叶片、叶柄上初生近圆形褪绿斑,后变成直径为5~10毫米大的淡褐色斑,有明显的同心轮纹,潮湿时上生黑褐色霉状物,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大片,使整叶枯死。

传播:病菌在土壤,病株残体,种子表面上越冬越夏,一般气温17℃左右发病最重,可引起再侵染。

防治:选用抗病良种,及时清除病株残体;播种时可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冷却晾干后播种;或用种子量0.4%的福美双,或0.1~0.3%的扑海因拌种。

发病初期选用扑海因、施保克、百菌清、保利安、大生、可杀得、克菌宝、保宁等药喷施。

三、霜霉病主要危害白菜类、莲花白、小铁头、花菜、菠菜、莴笋等。

症状:以大白菜为例,真叶发病多始于下部叶背,初生水浸状淡黄色周缘不明显的斑,病部在湿度大或有露水时长出白霉,或形成多角形病斑。

一般品种先在叶面出现淡绿色斑点,逐渐扩大为黄褐色,枯死后变为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直径5~12毫米。

传播:病菌在种子、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越夏,成为初次发病来源,病部产生的病菌可随风、雨、气流进行再侵染,一般气温16℃左右发病最重。

防治:选用抗病良种,前茬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实行轮作,播种前用种子量0.3%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合理密植,注意排水。

发病初期选用霉多克、易保、安泰生、克露、猛杀生、百菌清、霜霉疫净、安克、好速净、普力克等药喷施。

作物真菌型病害防治措施

作物真菌型病害防治措施

作物真菌型病害防治措施作物真菌型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类型,它们会给作物生长和产量带来严重的危害。

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作物真菌型病害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作物真菌型病害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合理种植。

合理种植是预防作物真菌型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种植作物时,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避免因环境不适应而导致作物易受真菌侵害。

此外,合理的密植和间作也能够减少作物病害的发生,通过合理的种植方式,可以降低真菌病害的发生率。

二、清理病害残体。

在作物生长季节结束后,及时清理病害残体是防治作物真菌型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病害残体中可能携带大量的真菌孢子,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孢子可能会在下一季作物生长季节再次侵害作物。

因此,农民们应该及时清理田间的病害残体,减少真菌孢子的传播。

三、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预防作物真菌型病害的关键措施之一。

过量施肥会导致作物生长过旺,使得作物叶片密集,透气性差,容易滋生真菌。

因此,在施肥时应该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需要进行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作物易受真菌侵害。

四、合理灌溉。

合理灌溉是预防作物真菌型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过度灌溉会导致土壤过湿,使得作物根系受到伤害,降低了作物的抗病能力,容易受到真菌侵害。

因此,在灌溉时应该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合理的灌溉,避免过度灌溉导致作物易受真菌侵害。

五、喷洒农药。

在作物生长季节,喷洒适量的农药也是防治作物真菌型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选择适合的农药,按照标准剂量和方法进行喷洒,可以有效地控制作物真菌型病害的发生。

但是在喷洒农药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和周围环境,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六、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增强作物抗病能力也是预防作物真菌型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提高作物的养分供给、增强土壤肥力等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作物受真菌侵害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具毁灭性损失。 黄瓜霜霉病露地、保护地和北方地区均
发病较重。 该病流行速度快。
1.4 瓜类霜霉病症状
霜霉病与角斑病症状区别 相同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枯黄
色病斑。 不同点:霜霉病斑较大后期产生黑霉,角斑
病较小后期病斑穿孔。 霜霉病与白粉病的混合感染症状
白粉病在叶片正面产生许多白粉; 霜霉病在叶片背面产生许多白霉和黑霉。
叶背面:病斑白霜状霉。 花轴:白霉,有脓疱状
斑点。
1.3 花椰菜症状
花球被害后,顶端变黑, 变黑部如蔓延及全花 球,则花球失去食用 价值。
叶片症状与甘蓝相似
瓜类霜霉病概况
分布广泛:黄瓜、甜瓜、西瓜、南瓜、 西葫芦和越瓜等蔬菜都可发生。
在生产上以黄瓜与甜瓜发病最为普遍。 黄瓜霜霉病俗称黑毛病,全世界均可
根据温湿系数、温雨系数对病害影响的启示,有人 尝试把结露时间、露点温度折算成温露系数(温露 系数= 结露时间/ 露点温度)。研究在温室栽培条件 下,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温露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其病情指数增长值与温露系数的回归预测模型为
y = - 4. 732 + 7. 951x。 生产上可通过加强对温室温度和湿度的调节来控制
菌丝:无色,无隔膜, 寄生于寄主细胞间隙, 以吸胞伸入寄主细胞 内吸取养分。
吸器:初为梨形或圆形, 后变为圆柱形或棍棒 形,常作2-3回的叉 状分支。
孢子囊梗
由菌丝直接产生,从气 孔伸出寄主体外,长 260-300 µm , 无 色 , 无分隔,顶端作二叉 状锐角分支 6-8次 , 顶端的小梗尖细,向 内弯曲,略呈钳状, 其上着生孢子囊一个。
或预测病害发生程度。
4 黄瓜霜霉病流行因素
4.2 瓜类抗病性存在差异 4.2.1 抗性不同 据文献报道利用黄瓜高抗和高感品种为对照, 研究
了节瓜、冬瓜、西葫芦、南瓜、西瓜、苦瓜对 黄瓜霜霉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
节瓜、冬瓜抗病性较差,西葫芦、南瓜较强,西 瓜、苦瓜最强,苦瓜的抗病性与西瓜类似. 以整叶透明法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
卵孢子:形成适温10-15℃,适宜湿度7075%;在湿度高而温度为8-13℃时最适于 病菌侵入。
2.4 寄主与专化型
寄范围:侵染各种十字花科蔬菜
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菜薹、芥菜、芥蓝、榨菜、 萝卜、甘薯、花椰菜等;
其中尤以大白菜、油菜、芥蓝受害最重。
生理专化型
芸薹属专化型(Peronospora parasitica f.sp.brassica)
叶片症状
叶正面:病斑淡绿色, 黄褐色,多角形。
叶背面
布满白霉,病斑后期变 褐;
在空气潮湿时,病情急 剧发展,病斑数目迅 速增加;
最后叶片变黄干枯。
花轴:弯曲、畸形、肿胀, 病部白霜状霉。
花瓣:变成绿色,经久不 凋。
种荚:细小弯曲,结实小 或不结实。
1.2 甘蓝
叶片正面:出现微凹陷 的黑色至紫黑色,点 状或不规则的病斑。
霜霉病症状
霜霉与角斑比较
莴苣霜霉病
2 病原
2.1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病原菌
Peronospora parasitica
色藻界卵菌门鞭毛菌亚门双霉目寄生霜霉菌 2.2 瓜类蔬菜霜霉病病原菌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色藻界卵菌门鞭毛菌亚门双霉目古巴假霜霉菌
2.2 十字花科霜霉病菌形态特征
孢子囊
无色,单胞,长圆形至 卵圆形,在白菜上的 大 小 为 24-27×2530µm,在油菜上的尺 度 为 24-27 × 1520µm,在萝卜上的尺 度 为 16-24 × 1222µm,萌发时直接产 生芽管。
卵孢子
黄色至黄褐色,近圆形, 厚壁,表面光滑或有 皱 纹 。 平 均 为 43.4-
49.6 × 43.4 µm 。
卵孢子埋藏于寄主组 织中,以肥厚的病组 织内为多,病叶组织 内一般较少。秋白菜 较多,卵孢子萌发直 接产生芽管。
黄瓜霜霉病孢子囊
2.3 病原菌生长的适宜环境
菌丝:适温为20-24℃。
孢子囊:适温8~12℃,萌发适温7~13℃, 侵入寄主适温16 ℃。RH低于90%时不能 萌发。
西葫芦、南瓜、西瓜的抗病性依次增强,且 均大于黄瓜高抗品种。
大白菜冬季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菌丝在带病的种株或贮
藏地窖内。??
3.2 传播途径(中心病株)
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靠气流和雨水传播
3.3侵染部位(中部叶片开始) 气孔和寄主表皮
3.3 有再侵染
4 黄瓜霜霉病流行因素
4.1气候条件 温度:流行20-24 ℃ ,发生16 ℃,28 ℃不易侵
染,40℃停止生长,昼夜温差大。 湿度:RH在83%以上。 光照:光照与黑夜交替。
腐烂
3 不同器官的主要病害
叶部病害:霜霉病,白粉病,早疫、晚疫 病,叶霉、灰霉、锈病
根部病害:枯萎、黄萎病、立枯、猝倒病
果实病害:疫病、灰霉、晚疫病
二 霜霉病

十字花科霜霉病:大白菜,萝卜

瓜类霜霉病: 黄瓜,冬瓜,甜瓜

莴苣霜霉病:莴笋,莴苣
十字花科霜霉病概况

俗名龙头拐、癃病;
荠菜属专化型(P.parasitica f.sp.capsella) 萝卜属专化型(P.prasitica f.sp.raphani)
3 黄瓜霜霉病病害循环!
3.1越冬场所 南方
在不同季节栽培的黄瓜上循环侵染。
北方

保护地栽培地区:冬季在温棚内栽培的黄瓜上,
春夏秋季侵染露地黄瓜。

露地常规栽培地区:卵孢子何处越冬未找到。

分布广泛,十字花科蔬菜均可发生;

潮湿、冷凉、多雾昼夜温差大地区易
发病;
秋季易流行,危害重;
霜霉病常与白锈病同时发生;
1 症状
1.1 大白菜 成株上:被害叶片由外而内,层层干枯,
严重时仅剩小小的心叶球。包心莴苣症 状与此同。
幼苗:叶片背面出现白霜状霉,而叶片正 面的症状则不甚明显,严重受害时,子叶 和叶片变黄枯死。
第二章 真菌性病害

概况Βιβλιοθήκη 霜霉病白粉病、晚疫病

枯萎、黄萎病
一、概况
1 病害种类 霜霉病,白粉病,早疫、晚疫病、枯
萎、黄萎病、炭疽病、疫病、叶霉、灰霉、 锈病、立枯、猝倒病等。 2 症状特点
变色、坏死、疮痂、溃疡、腐烂、萎 焉等病状,有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 点状物、盘状物和索状物等病症。
植物病害的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