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别: - 龙虎山道教协会官方网站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官方 …

合集下载

龙虎山天师道史略讲(三)

龙虎山天师道史略讲(三)

龙虎山天师道史略讲(三)第三章正一天师道的发展和沿革天师道在龙虎山的发展和沿革,要从第四代天师张盛说起。

前面已经讲了,第四代天师张盛大约在公元230年前后从汉中迁回龙虎山。

从此,天师道(或称龙虎宗、正一玄坛)就世世代代在龙虎山扎根。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到上世纪共1700余年。

历代天师一脉相传共63代天师。

这63代天师的姓名,封号,生平事迹都有详细的记载,因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一个一个进行介绍。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参阅天师府编撰的《中国龙虎山天师道》或者《留侯天师世家注》。

这里,简略地分几个时期作简单的介绍。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师道晋朝南北朝(包括隋朝)前后共338年(即公元281-816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割据,混战不断的年代。

这338年中,先后有7代天师在位(4-10代)由于国家战乱,道教内部也处于一种分化状态,龙虎宗、天师道在这一时期处天一种隐居深山、潜心修炼的阶段。

这一时期,北方的北魏(京都在今山西大同)寇谦之成立“北天师道”,得到了北魏帝王的扶持,他对原有的天师道教理教仪和规戒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改革。

南方则有葛玄、葛洪、葛巢甫祖孙三代及著名高道陆修静创立的“南天师道”,以江西阁皂山为中心,后来称为“灵宝宗坛”。

与此同时,在江苏的茅山,有魏华存夫人创立的“上清派”称为“上清法坛”。

龙虎山,阁皂山,茅山,合称“三山”。

都是属于道教符箓派,或叫“正一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虽处于分化的状态,但在思想理论上都理加成熟,教理教规也更为规范,这就为唐朝以后正一道的全面发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唐五代时期道教的发展唐朝时(公元618年开始),因皇帝姓李,以老子为皇室的远祖,以道教为国教,道教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

朝廷追号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文武百官每人都要学习《道德经》,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一些王公大臣,公主嫔妃都以信奉道教甚至入观当道士为荣。

在此期间,龙虎山正一玄坛经过近400年的在民间的传承,影响日增。

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与当代授箓的规范化

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与当代授箓的规范化

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与当代授箓的规范化*导读:内容提要:道教正一派授箓,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其所体现的,是宗教信仰的基石,宗枝繁衍之根本,教内团结统一之保内容提要:道教正一派授箓,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其所体现的,是宗教信仰的基石,宗枝繁衍之根本,教内团结统一之保证,也是道教传承之手段。

自宋元三山合一以来,历代朝廷对授箓管理都十分重视和严格,尤其是明代,从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共出了六道敕命,严禁私出符箓,凡授箓传度唯龙虎山万法宗坛方可举行,传承字辈亦以三山嫡血字辈为正宗。

进入当代,自1991年恢复对海外弟子授箓,1995年恢复对内地弟子授箓以来,基本上继承了传统规仪,每次授箓均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承办,所授箓牒,皆以万法宗坛为正宗,此乃道门定制,不变之规。

为了使广大正一派弟子进一步理解道教正一派授箓的意义,作用和文化内涵,使授箓程序更加规范化,笔者特撰此稿,以飨读者。

关键词:授箓、文化内涵、宗枝整合、创新*一、道教正一派授箓的文化内涵要了解授箓的文化内涵,必须先弄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授箓始于何时?(二)、授箓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三)、授箓后又有什么要求?下面让我们来一一探讨。

一般地说,道教授箓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据《龙虎山志》记载,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居焉。

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明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玉壶题览》也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居汉中。

其子盛,魏封都亭侯,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箓,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第四代天师张盛在龙虎山大规模地开坛授箓确也不假,但细究起来,道教授箓仍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

道书载张道陵居鹤鸣精思炼志,作道书二十四篇其中《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均在二十四篇之内。

到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祖天师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印剑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这说明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了经箓印剑法物相授。

嗣汉天师府楹联欣赏

嗣汉天师府楹联欣赏

嗣汉天师府楹联欣赏*导读:嗣汉天师府正门联(明董其昌撰)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嗣汉天师府二门联(当代陈莲笙书)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嗣汉天师府……*嗣汉天师府正门联(明董其昌撰)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嗣汉天师府二门联(当代陈莲笙书)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嗣汉天师府二门联(当代彭友善撰书)道教圣地龙盘虎踞千古胜人间仙乡鬼斧神工十分奇*嗣汉天师府玄坛殿联坐镇玄坛主万民之福命身骑黑虎为累世之金神*嗣汉天师府财神殿联手执金鞭常进宝生财有道义为先*嗣汉天师府救苦殿联七宝骞林演说回生之道九光莲座提携返魄之真*嗣汉天师府文昌殿联文教展宏图愿群英品学兼优同登桂籍昌明辉广宇观百业物精并茂齐运灵台*嗣汉天师府法箓局联清烟无欲祭苍天德泽不尽华烛有心映宝殿神光长留瑞霭接瑶天斗转星回灵鹤降祥风飘玉阙灯荧烛晃彩云飞*嗣汉天师府玄母殿联九天奥妙通三界玄女良模贯十方*嗣汉天师府慈航殿联善恶到头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嗣汉天师府三门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横批:相国仙府*嗣汉天师府天师殿屏风墙联道贯古今包宇宙法遵自然驳人神*嗣汉天师府天师殿联天降真人开道统师传道法定乾坤*嗣汉天师府天师殿联天有仁慈渡尘众师承妙法达蓬莱*嗣汉天师府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像前联有仪可象焉管教妖魔丧胆无门不如也谁知道法通天*嗣汉天师府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像前联万劫垂科受玉局通玄之旨古今得道演金涵蕴奥之真*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财神殿联莫笑我泥塑偶像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灵官殿联慧眼穿射尔肺腑孽徒莫怪我金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嗣汉天师府玉皇殿抱柱联金童玉女侍九龙十二天将扬道法暮鼓晨钟震四海九五仙尊布玄机*天师府二门西宫保第门联世爵天膺徳绵万代元纲永握通阐名山横批:斗运南屏*嗣汉天师府灵芝园八卦门联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天师府《老君骑牛图》题联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西度五千言*嗣汉天师府敕书阁联(当代徐才金撰)敕命恩隆纶帛素昭箕裘典书蕴玄机法坛再续紫泥章横批:阁有经纶。

道教正一教各法派介绍

道教正一教各法派介绍

道教正一教各法派介绍1.龙虎宗(天师道):龙虎宗即龙虎山正一宗坛。

是由张陵后裔以龙虎山为传播中心的符箓派系。

龙虎山在江西鹰潭。

据《汉天师世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道书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龙虎山炼丹修道,丹成而有龙虎现,故名龙虎山,后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魏时自汉中还居祖坛龙虎山,开龙虎山正一宗坛,传授弟子。

宋元以后,龙虎山天师正一宗坛更为显重,宋赐历代天师为“先生”,在京师建立“授箓院”,大规模修建龙虎山宫观。

元朝敕命主江南道教事,后又诏龙虎山天师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龙虎宗则更加兴盛,并在道教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龙虎宗以符箓见长,为道教的“三山符箓”(茅山的上清箓,阁皂山的灵宝箓,龙虎山的正一箓)之一。

元代由龙虎宗正一教主统领“三山符箓”后,统称正一符箓,江南民间信奉者颇众。

目前该派主要活动场所为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2.净明忠孝道:道教教派之一。

始创于中国南宋初。

相传东晋时江西南昌西山道士许逊修道有灵验,举家拔宅飞升。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加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元初,西山隐士刘玉(1257~1308)又自称数遇许逊等仙真,降授净明道要,遂开创净明道派,以南昌西山为活动中心,一时从学者甚众。

刘玉所创新净明道奉许逊为教祖,自称为第二代祖师。

净明道教义以融合儒释道为特点。

所谓净明,即正心诚意,教人清心寡欲,使本心不为物欲所动,不染物、不触物,清静虚明而达于无上清虚之境,此之谓净明。

其说盖有取于佛家常言心性本净本明之义。

倡言净明,旨在使修道者心念和行为皆符合封建伦理规范,自觉遵守忠孝廉慎宽裕容忍之道,做忠臣孝子良民。

净明道极力强调忠孝大道,维护封建纲常,因而得到元明两代不少重臣儒士的服膺称赞。

该教日常宗教活动以符箓斋醮为主,因而后逐渐归入正一道。

目前该派主要活动场所为江西南昌万寿宫3.茅山派道教教派之一。

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所创。

尊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名。

此派主修上清、灵宝和三皇等经书,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该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高道辈出,隐若道教正宗。

上清古镇天师府,龙虎山中神仙家

上清古镇天师府,龙虎山中神仙家

上清古镇天师府,龙虎⼭中神仙家从龙虎⼭到上清古镇有14公⾥,沿途青⼭蜿蜒,景观很多,有⼋戒梦仙,三清论道,⽼君授徒,王长护教等。

古镇⼊⼝有棵唐代古樟,已有1300年历史,仍然那么茂盛。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活起居和祀神的处所,是⼀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

依⼭临河,⽓势恢弘。

头门正中上悬“嗣汉天师府”的门匾。

门前笔⼒雄健的抱柱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中宰相家”,上联说的是西汉张良,能参加麒麟殿⾼级军政会议。

下联指38代天师官⾄⼀品,是享受级别不给⼯资的名誉宰相。

此联是明朝礼部尚书董其昌所书。

穿过⽂官下马、武官下轿的仪门,甬道两侧各有⼀群呈院落式的建筑。

东侧是⽞坛殿:正殿是财神殿,供奉武财神赵公明,⽂财神范蠡,关圣帝关公;南偏殿为救苦殿,供奉哪吒师⽗救苦天尊,吕洞宾和黄⼤仙;北偏殿为⽂昌殿,供奉⽂昌帝君,许逊和葛⽞两位真君。

西侧是法篆局,供奉了九位⼥神,与对⾯⽞坛殿中供奉的九位男性尊神相对,显⽰阴阳平衡。

正殿是⽃姆殿,供奉着⽃姆⽼君,西王母和主掌⽣育的⼥神;北偏殿为⽞姆殿,供奉着补天的九天⽞姆⼥娲娘娘,上清派第⼀代宗师魏存华夫⼈,海上救难⼥神天妃娘娘妈祖;南偏殿为慈航殿,供奉着道佛两教均祀奉的神灵观⾳⼤⼠,何仙姑和送⼦娘娘。

⼆门的抱柱对联 “道⾼龙虎伏,德重⿁神钦”,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陈莲笙书写。

六扇⼤门上绘有秦琼、尉迟恭、程咬⾦、单雄信、罗成、杨林六位威风凛凛的门神。

进了⼆门就是⽟皇殿,殿前是⼀⼝古井,历代天师做法画符都是取这井中之⽔,所以⼜叫法⽔井。

游⼈都蜂拥着在井中提仙⽔⽽饮,以求去病强⾝。

导游向我们解释说,这不是⽔浒传第⼀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妖魔”中,那⼝逃脱了108个魔君的镇妖井,那⼝井在距天师府⾥许的上清宫中,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们没有去看。

在⽟皇殿⾥,我在⽟⼥像前很是多呆了⼀会,因为她是在杭州炼丹得道的,内⼼⾃然多了⼀份乡情。

天师府第三道门内是天师的⽣活起居的私邸。

门楣上的“相国仙府”,喻其天师是张良后代。

【江西】上清古镇张道陵天师府

【江西】上清古镇张道陵天师府

【江西】上清古镇张道陵天师府龙虎⼭景区上清古镇内最著名的是天师府了,必须要进去参观⼀下。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亦称“⼤真⼈府”。

为张⽒历代起居之地,原建于龙虎⼭脚下。

北靠西华⼭,门临泸溪河,⾯对琵琶⼭,依⼭带⽔,⽓势雄伟。

天师府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后⼜经⼗多次修建,现存⽊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遗物。

传⾔天师府是张盛以及他的历代⼦孙⽣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被称为正⼀派的祖庭和元明两朝管理道教事务的办公机构。

整个府第由府门、⼤堂、后堂、私第、殿宇、书屋、花园等部分构成。

规模宏⼤,雄伟壮观,建筑华丽,⼯艺精致,是⼀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封建社会“⼤府第”之⼀。

院内豫樟成林,古⽊参天,浓荫散绿,环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国第⼀家”之称。

天师府的建筑布局成“⼋卦”形,是道教的独有建筑风格。

这⾥⽂物古迹众多,不仅具有研究中国道教的价值,且是中国古代⽂化的珍贵遗产。

府门(即头门)临溪耸⽴,古镇⼩街东西横穿,⾯阔五间,⾼达⼆丈有⼀,⼗⼏根⼤⽊柱,六扇三开⼤门,中门正上⽅悬“嗣汉天师府”直匾⼀块,⾦光夺⽬。

前正中两柱挂有⿊底⾦字抱柱对联,上联“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联“龙虎⼭中宰相家”,东侧置⼤⿎⼀⾯,名⽈:“通报⿎”。

门前东西墙间有⽯刻“道尊”,“德贵”⼆坊(今不存)。

建筑雄伟,⽓势不凡。

在进头门⼆⼗步的甬道间跨路横建⽯坊⼀座,上书“仪门”⼆字。

仪门是明清两代官署⼤门之内的门,既取“有仪可象”之意,⼜表⽰“列仪迎送”。

甬道指庭院中居中的通道,有“官道”的意思。

相传⽂官武将⾄此停轿下马。

进⼊仪门,在⼆门前,东为⽞坛殿(正在维护),西为法篆局。

正⼀派的符箓在法箓局制作、盖印,然后对外颁发。

正殿供⽃姥元君,⼜称“⽃姥中天梵⽓⽃姥元君”。

⼆门距头门⼀百⼆⼗步,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

⾯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房各⼀间。

较头门矮三尺,红墙绿⽡,脊兽腾飞。

⼗⼆根⼤⽊柱设门六扇三道,门上画有秦琼、尉迟恭、杨林、罗成、程咬⾦、单雄信六尊像为三对门神。

道教历代龙虎山天师列表

道教历代龙虎山天师列表
赐乾坤玉剑
授光禄大夫葬洪任长子,筱岭背南山
55张锡麟清世宗
清世宗雍正殛年
雍正五年授光禄大夫,妻韩氏封为一品夫人,奉诏入觐,病故于杭州,娄近恒请旨由庆麟署理大真人事继宗长子,年29岁
署理真人张庆麟
张昭麟清世宗
清世宗雍正九年
雍正十三年命署理大真人,协修上清宫
命署理大真人,授光禄大夫锡麟二弟
锡麟三弟
56张遇隆清高宗
64张源先──恩溥堂侄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历史帝国,原文地址:
3张鲁汉献帝
元武宗建安廿年
至大元年曹操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候
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张盛汉献帝
元顺帝建安廿年
至正十三年曹操封奉车都尉散侍朗加都亭候
赠清微显教弘德真君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张昭成元顺帝至正十三年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37张与棣元世祖至元廿八年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领江南道教事宗演长子
38张与材元成宗
元成宗
元武宗元贞二年
大德八年
至大元年授凝神广道真人,领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篆
授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张嗣成元仁宗
泰定帝
元顺帝
明太祖延佑四年
16张应韶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张颐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张士元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洞虚明道赞运真君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张修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敕赠冲玄翊化昭庆真君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道教正一派授箓传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

道教正一派授箓传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

道教正一派授箓传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时间:2009-06-18 09:45来源:龙虎山道教协会作者:张金涛点击:1025次道教正一派的授箓传度,历史悠久,箓仪繁杂,今人或有不解者。

究其实质,乃关系到道法传绪的一个主要方面。

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道门十规》中说:“凡行持之士,必有戒为先,次以参究为务。

先求岩谷明师,草衣木食之士,开发万法根宗,精励香火。

止佩一法、一箓、一一、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历史沿革道教正一派的授箓传度由来已久。

一般地说,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

其时,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

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

(2)”明胡应麟在《少宝山房笔丛•玉壶题览》中也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居汉中。

其子盛,魏封都亭候,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箓。

”依此说,则第四代天师张盛在龙虎山大规模地开坛授箓确也不假。

但细究起来,道教授箓的由来仍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及系师张鲁。

道书载张道陵居鹤鸣,“精思炼志,作道书二十四篇”,其中《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均在二十四篇之内。

《正一法文经》有“天师(道陵)稽首问太上”、“天师稽首称善而退”等字样。

又云:东汉恒帝永寿二年(156年)张道陵“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3)这说明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了经箓印剑法物相授。

系师张鲁椐汉中,实行政教合一,以五半米道教义施政理民,鲁自号“师君”徒众称“鬼卒”,另立“都讲”、“祭酒”,实际上是道教早期的职级分工制度。

而这种制度的确立,必然地有一套科仪章法,这应该是天师道授箓传度的雏型。

两晋南北朝时期(317-589),原来的天师道开始分化,宗派迭出,又经北魏寇廉之的改革,南朝陆修静之整肃,逐渐地形成三大法坛,即茅山上清法坛、阁皂山灵宝法坛、龙虎山正一宗坛,各自开坛传箓,故又称“三山符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