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特立年谱》编纂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徐特立: “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

徐特立:  “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

26党史博采 2013/09一、年少时读私塾徐特立1877年2月1日出生于长沙县五美乡(今属江背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父亲是个憨厚老实的农民,没有文化,不善言谈,辛勤耕种家里的几亩田维持生活,母亲在徐特立才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母亲去世后,他们一家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

少年时代的徐特立,努力地帮着家里干活,放牛、砍柴、参加田里的劳动,什么活都干。

9岁的时候,他父亲因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想方设法筹措了一点学费,送他到蒙馆读书。

徐特立读书非常勤奋,当年背的一些诗词和文章,直到晚年还倒背如流。

12岁那年,伯祖父去世,没有子孙,父亲就把徐特立过继给伯祖母做孙子,继续在私塾读书。

3年后,伯祖母也去世了,15岁的徐特立被迫辍学,和伯祖母给他找的童养媳熊立诚,一起支撑这个家庭。

18岁的时候,为了谋生,徐特立开始开蒙馆教书,利用空闲时间勤奋自学。

他晚年回忆当年的情形:“日间总是替学生做事;自己读书,要到晚上八、九点钟以后,每日只读两三点钟的书。

口袋常带一本表解,我的代数、几何、三角,都是走路看表解学的;心理学、伦理学,都是选出中间的术语,抄成小本子,放在口袋里熟读的。

我读中国的旧书,总是常在要紧的地方划线,以便记忆和复习,有时选出要紧的句子用本子抄。

我学《说文》,不晓得写篆字,晚上睡不着及走路时用手指在手掌中写来写去。

……我从半教半学,读了许多古书,还读了旧的地理、历史和数学。

”二、20岁制定破产读书计划徐特立读书不仅刻苦,还很有决心和魄力。

20岁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书可读了。

那时印刷技术还很落后,印一本书很不容易,穷人家书本来就不多,徐特立的家乡五美乡又很偏僻,没什么地方去借书。

如果买书,可书太贵了:一部《十三经注疏》要15串,一本《庄子》也要300文,而他第一年教蒙馆的全部收入才不过3串钱,尽管后来逐渐增加到20串钱,但如果买书还是买不了多少。

面对这种情况,徐特立反复考虑,下决心做出了一个计划——“十年■梁堂华1937年夏,徐特立在延安。

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32徐特立

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32徐特立

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32徐特立作者:张在军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32期一、生平介绍徐特立(1877 -1968)原名懋恂,又名立华,字师陶。

湖南善化五美乡荷叶塅(今属长沙县)人。

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

1906 年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教育刊物《周南教育》周刊。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并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

1912 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任校长。

1924 年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任女师校长。

1927 年5 月在大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白色恐怖中,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 年11 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1932 年10 月兼任中央列宁师范学校校长。

1934 年10 月他以57 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 年到达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任边区教育厅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继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主任、党史资料室主任,还担任过中国历史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的名誉主席。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他一生从事教育实践,经验丰富。

在教学中注重实际,注重创造,提倡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并坚持因材施教,培养人才。

著作多为教育方面的文稿,辑为《徐特立教育文集》。

二、教育思想(1)哲学思想指导教育实践。

徐特立的教育思想,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2)论教育的本质、对象和目的。

教育本质分为一般的教育本质和特殊教育本质。

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是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3)三化、一性观。

所谓三化、一性观,是指徐特立主张的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和革命性的教育观。

(4)三位一体的主张。

徐特立于1941 年提出教育(包括自然科学教育)、科学和经济“三位一体”的主张。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建立一份徐特立的个人小档案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建立一份徐特立的个人小档案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建立一份徐特立的个人小档案徐特立,一个教育、造就、陶冶和影响了几代人心灵的人;一个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超越了时代和国界的人。

平生双足何曾息,抛尽心力为国民,刚烈高洁铸辉煌,执着无我写人生;生前积蓄交学费,奉献一切人仙去,留得精神传千古,教育思想垂青史。

自学成材长沙王,舍家为国办学校,反帝爱国存断指,平民教育先行者,辛亥革命副议长,驱张动力急先锋,勤工俭学老学生,危时入学年半百,南昌起义党代表,扫盲识字斯诺赞,万里长征年最长,抗战坚强老战士,三位一体首创者,红色教育奠基人,万世师表一布衣,一生一部教科书。

懋恂恩师人中对,门墙学子遍天下,革命英烈空前杰,领军人物毛泽东;现代圣人称颂久,德高望重一完人,人民之光党之荣,党师民父公堪当。

——《祖父从教一百一十五周年有感》值此祖父从事教育115周年,我党创建第一所理工农医综合高等学府——北京理工大学70周年样庆之际,情不自禁起起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校那年,只读了6年书、且已从教10年、自学成才的祖父徐特立,放弃了教蒙馆高收入,免试入宁乡驻省中学速成师范班。

当年祖父就办了两所小学,其中一所还设速成师范班和女子班。

从此,祖父开始了他以教书为职业、“还之社会”的教书育人人生。

回忆祖父曾对我说:“1905年,我进了一个4个月的教员速成师范班。

当时的教员从日本学了四个月,程度比我还低。

我在这里学了一些办学校的方法,感到国家的存亡问题,有作启蒙动力的必要,于是,就和何雨农、姜济寰,在离长沙城30里的榔梨镇办了梨江高小,还设了速成师范班和女子班,收农民子弟入学。

那时风气未开,无款可筹,我无钱只出力,何、姜两人出争热情支持。

学校当年秋开学,我给自己产了一条‘不拿薪水,只吃饭’的规矩,教了好几门课,忙得不亦乐乎,无暇顾及家。

我教书的地方离家50里,吃住都在学校。

你大伯出生的那天,你祖母还在山上拾柴,傍晚自己烧水,自己剪脐带,自己洗胎儿。

过中秋节回家,才知道生了个男孩。

《徐特立研究文集》序

《徐特立研究文集》序

他的办学经历和实践是极其丰富的。他创办过蒙
馆、 扫盲 教 育 、 学 、 学 、 范 、 小 中 师 大学 , 教 过 小 也
供 了便利, 对于进一步学习徐特立 、 宣传徐特立 、
学、 中学、 师范、 大学。这在古今 中外教育家中也是
收稿 日期 : 010—8 21-10 . -
作 者简 介 : 邓江祁 ( 5- , 湖南江华人, 1 6) 9 男, 博士、 教授, 湖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湖南省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会长。

少有 的 。他 的教育 理论 是在 丰 富的实 践 中总结 出 来的, 形成 了他 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教 育思 想体 系 , 并
指 导我 国的教 育 工作 ,在不 同的历史 时期取 得 了
学各科教授法》 总论》认为 《 的《 , 总论》 所述 “ 教授
之 定 义 ” “ 授 之原 则 ” “ 授 之 目的” “ 、教 、教 、 教授 之
过 。这 次 编辑 文集 时 , 我又 逐 篇 阅读 了一遍 , 觉 感
有 新 的收 获 。我深 切感 到 ,不 论宏 观或 是微 观层 面 , 些 文章都 反 映 了徐特 立 研究 的最 新成果 , 这 代 表 了徐 特立 研究 新 的水 平 、 的高度 和新 的方 向 , 新
具 体表现 在 以下 四个 方面 。
批 新 的研究 成果 。周树 森在 论 述徐 特立具 有 渊博 的学 识 、 贵 的办 学 经 验 以及 科 学 、 宝 系统 、 面 的 全
明确今后徐特立研究应该努力的方 向和重点 , 湖
南 省徐 特立教 育思 想研 究会研 究 决定 ,挑 选一 批
教育理论和卓越 的贡献后指 出:徐特立 “ 纵观古 今, 学贯 中西 , 到过 日本 、 法国、 比利时、 国、 德 苏联

年谱编撰的问题与难点

年谱编撰的问题与难点

年谱编撰的问题与难点
年谱编撰可能面临以下问题和难点:
确定谱主:选择合适的谱主是年谱编撰的关键。

谱主的选择应基于其对历史变革的深度参与和影响。

并非每位作家都有必要作年谱,应优先考虑那些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资料的收集与筛选:年谱的史料价值要求对谱主的生平、事迹、作品等进行详细记载。

这需要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并需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核实,以确保年谱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确定年谱重点:年谱的内容应突出谱主的重要事迹、作品和活动,突出其在历史变革中的角色和影响。

这需要对谱主的事迹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以确定年谱的重点。

保持年谱的客观性:年谱的编撰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应带有个人情感色彩或偏见。

编撰者应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和呈现谱主的事迹和活动,避免主观评价和偏见。

编撰难度高:年谱是一种高难度的写作形式,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写作技巧。

编撰者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历史背景、谱主的事迹和活动,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年谱。

以上问题和难点需要在编撰年谱时认真考虑和解决。

徐特立一、人物简介徐特立(1877—1968),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字

徐特立一、人物简介徐特立(1877—1968),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字

徐特立一、人物简介徐特立(1877—1968),原名徐懋恂。

又名徐立华,字师陶。

湖南长沙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教育家。

读过六年私塾。

在本乡教过十年蒙馆。

1905年入长沙城宁乡速成中学,毕业后在长沙周南女校任教。

后兴办私学(如梨江学校、长沙平民夜校等)。

1910年往日本考察教育。

支持武昌起义,被选为湖南临时议会副议长。

1913年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

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

1924年回国后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和湖南孤儿院。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1928年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0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师范等。

参加了长征。

在延安曾任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八路军高级参谋长的名义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1940年创办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等职。

1968年11月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著有《徐特立教育文集》。

二、人物侧记1、徐特立改名趣事徐特立,原名徐懋恂,又名立华。

16岁那年,他乘船去南岳衡山时,看到同船的乡官小吏嫌船开得太慢,就对船夫拳打脚踢,心中甚是愤恨。

于是他发誓今后若当船夫,就只运猪决不载人;将来若能取得功名,就只做教官,决不当欺压百姓的贪官。

为此,他改名“特立”,意即“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

2、毛泽东最敬佩的老师徐特立与孩子徐特立在湖南任教二十年,爱学生如子。

他任师范校长时,将自己的月薪与校内主任、庶务等同样定为20元,还经常接济穷学生。

田汉(我国国歌作词者)入学时买不起蚊帐,徐特立便买了一顶相送。

而他却把自己的家小安排在乡下,以节省开支。

逢假日回家,他要步行往返80公里。

一次查夜时,他发现有新生烂脚呻吟,便亲自打水给他洗脚上药。

名人爱国的故事:徐特立的故事

名人爱国的故事:徐特立的故事

【学⽽不厌讲究⽅法】 徐特⽴出⽣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他在做医⽣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都教书”的道路。

然⽽,他⽩天教学⽣读书,晚上⾃⼰还要去拜先⽣学本领,因为“⾃⼰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

徐特⽴读书时很讲究⽅法,积累了⼀套⾃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股⽂,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次,他步⾏80⾥路,跑到长沙城⾥,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想请陈举⼈看看⾃⼰的⼋股习作写得怎样。

⽼举⼈看过他的⼋股⽂,下了⼀个评语:尚有“⼀隙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要读⼋股?陈举⼈耐⼼地告诉徐特⽴: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股⽂形式死板,是束缚⼈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具。

半年之后,徐特⽴⼜去拜访陈云峰,陈举⼈这次送给他⼀把扇⼦,并在扇⾯上题写了⼀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师⼜⽆书,但书即师⽿。

张之洞《书⽬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书,终⽣受⽤不尽。

”徐特⽴⾮常⾼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股⽂了,⽽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很有感触地说:“我⼀⽣知道读书的⽅法,就得益于那位举⼈先⽣。

”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徐特⽴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是“定量”,⼀是“有恒”。

⽐如《说⽂解字》中部⾸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每天课余记⼀字,两年学完,有些学⽣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的⼀句名⾔。

在湖南⼀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般学⽣都存在这样⼀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

浅谈徐特立教育事业

浅谈徐特立教育事业

浅谈徐特立教育事业作为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他受到了中国民众普遍的尊敬。

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很高,曾在给他60大寿的一封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去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

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

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

” 从这番话,我们足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徐老是多么的尊敬。

一、徐特立教育的时代背景徐特立生于1877年,当时的中国正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世界形势来看,英、法、美等国家在全世界大肆侵略扩张,抢占殖民地;国内,清王朝即将走到尽头,对内政治腐朽,对外卑躬屈膝。

在这种形势下,有识之士纷纷走上了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

年幼的徐特立生活在湖南长沙县的农村,母亲早逝、父亲整日劳累。

七岁时,他父亲上一位地主家讨钱,他父亲等了一夜地主都没给钱,这件事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生活的极度窘迫,使他初尝人世的艰辛。

1866年,饱尝没有文化苦头的父亲东拼西凑了一点学费,将9岁的徐特立送进私塾读书。

12岁时,过继到伯祖母家,随后娶妻熊立诚。

16岁时,伯祖母去世,他不得不辍学,担负起家庭经济的重担。

经过几年摸索,18岁时徐特立终于作出从文的决定。

于是,徐特立一边在家乡教蒙馆,一边“兼习科举”,苦读八股。

但他反对考秀才用的死八股,特别是在得到长沙举人陈云峰的劝告并向他推荐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和《輶轩语》。

之后,徐特立立志求真知而不再把精力放在八股文上,“从此我不做八股了,成了一个好汉学的青年”。

他甚至制订了“十年破产读书计划”,一心“读书求学问,进学不进学不去管他”。

1905年,清廷明令取消八股取士,改考经义,并加历史、地理。

28岁的徐特立参加考试,在3000名考生中名列第19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家的独特风貌与本来面 目。对于这项意义深 远但任务艰 巨的工程 , 应特别注意 以下几点 :

例上大胆创新 , 编纂《 章实斋先生年谱 》 【 1 ] , 由此引
发 学 界 对 章 学 诚 史 学 理 论 和 社会 思 想 的浓 厚 兴
趣, 并使章学成为显学, 此即例证。 编纂一部《 徐特立年谱》 , 是湖南省徐特立研 究会近年来倾力筹划的重点工程 。研究会会长彭 世华教授曾言 , 在徐研领域 , 该讲的故事都已经讲
的《 鲁迅年谱》 便 因其错讹之处而为学界所诟病 。
例如 , 鲁迅夫人许广平 回忆 , 鲁迅对于章太炎先生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0 2 作 者简 介 : 伍春辉( 1 9 7 4 一 ) , 男, 湖南安化人, 博士, 长沙师范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是很尊敬的, 严肃地称他太炎先生 , 当章太炎反对 袁世凯称帝时 , 曾经被逮绝食 , 是鲁迅亲 自 到监狱
2 0 1 3年第 5 期 总第 1 0 7 期
持 立 学刊
TELI J OU RNAL
No . 5 2 01 3
S e ia f l No . 1 0 7
关于《 徐特立年谱》 编纂的几个问题
伍春辉
( 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 长沙 4 1 0 1 0 0 )
摘 要: 编纂《 徐特立年谱》 是总结 已有徐特立研究工作成果、 夯实研 究基础 的一项重要 工作 , 意义深 远但任务艰 巨。在 编纂 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务必客观、 真 实, 这是年谱编撰最基础的追求 ; 力求全面, 努力 将年谱做 成徐特立百科全书、 全 宗档案 ; 应 注重以研究带动资料 的搜集、 甄别, 避免把年谱做成 简单的流
领域 , 1 9 8 1 年人 民文学 出版社 出版 、 2 0 0 0年增订
其是深度还很不够, 整体而言呈现三多三少之势 ,
即: 零散的研究多 , 系统研究少 ; 叙事性研究多 , 总 结、 提升 、 升华少 ; 官方意识形态框架下约定俗成
的东西多 , 与现实紧密结合 、 挖掘徐特立教育思想 中带有普适性 的东西少 。 为此 , 我们 以长沙师范学
院为主 , 在全国范围内邀集了一批对徐老心怀崇
敬, 且热情与实力兼具的同仁 , 其 中既有北京理工 大学 、 中南大学、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湖南科技大
学等高校的一线 中青年研究者 ,又有来 自徐老人 生历程中留下过重要痕迹 的江西 、 陕西的同志 , 还
有来 自党史 、 方志部 门的专家 , 希冀 以《 徐特立年 谱》编纂工作为契机 ,夯实徐特立研究工作 的基 础, 努力还原徐特立作为伟大 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
教 育 思想 的评 价 中 , 一 些 文章任 意 解释 、 发挥 , 或
立 出生在 长沙 县江背 镇 的一个 贫苦农 民家庭 ” , 殊
《 徐特立年谱》 编纂本身就是一项学术研究工
作,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按照“ 年经月纬” 的顺序记 述徐特立的言论行事 , 记流水账。 如果只做到这一 步, 那编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会大打折扣。 要特别 注重 以徐特立研究带动资料的搜集、 甄别 , 高屋建 瓴地用学术观点统领和驾驭纷繁复杂 的资料 , 而 不是简单地罗列 。徐特立是革命家、 教育家 , 也是
1 9 、 2 O世 纪 中 国社 会大 转型 中精英 知识 分 子 的典
不知这本身就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为塑造徐特立出
身“ 根正苗红” 矫枉过正的扭曲与编造 , 事实上徐家
在当地一直是望族 , 至其父辈时虽有衰败之象却依 然是殷实之家 ; 再譬如“ 断指血书” 事件 , 什么时间、 什么内容、 前因后果, 也有不同的说法。 年谱是史书,是工具书,求真应是绝对 的追 求, 无视事实而往谱 主脸上贴金 , 或者主观臆断 、 随意发挥 , 这种现象在某些年谱中存在。 事实上这 种做法不是给谱主的形象加分而是减分 , 使读者 心生对于谱主的抵触甚至反感。在以往对徐特立
完 了, 现在 已经到了沉下心来、 从扎实 的基础工作 做起 , 做一些更有深度 、 更有现实意义 的事情 的时 候 了。纵观当前徐研领域 , 空 白点还很多 , 广度尤

务必客观 、 真实, 这是年谱编纂最基础的
追求
徐特立是 2 0世纪中国一位重要而复杂 的历
史人物。编纂过程中, 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 保持本来面貌 , 原汁原味 , 力求保持谱 主人生轨迹 的客观性。离开这一点 , 道 听途说 、 主观臆测 , 《 徐 特立年谱》 的权威性就很难保证 。 目前在鲁迅研究
水账 ; 态度严谨 , 讲 求规 范 。 关键 词 : 徐特立; 年谱 ; 编纂
中 图分类 号 : K8 2 文献标 志码 : A
年谱是纪传体、 编年体两种体例综合 , 以谱主
为核心 , 以年月为经纬, 介绍谱主一生行迹、 思想 , 客观、 真实还原谱主一生真实面貌的史学体裁。 编 年谱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只有精英才有资格作 为谱主 , 也只有具备相当史才史识、 甄别眼光者才 有能力修年谱。 上个世纪初 , 胡适在深入挖掘章学 诚史学理论贡献和社会政治观点的基础上 ,在体
仅可 以使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形象化 , 还可以起到 征信 的作用 。 《 郭沫若年谱》 卷首有 4 0 余张照片及 数页手迹 , 值得我们借鉴 。
三、 应 注 重 以研 究带 动 资料 的 搜 集 、 甄别 。 避
劝说才进食 的。圆 但后来经过多人反复梳理考证 ,
章太炎绝食期间鲁迅并没有去看望过 ;鲁迅首次
看望被囚禁 的章太炎 ,]
免把年谱做成简单的流水账
我们 团队在编纂过程中, 一定要端正态度 , 对 进入条 目的每一件事、 每一句话 , 都要以负责任、 求 真知的态度, 做艰苦细致的考证工作, 不能人云亦 云。 譬如论及徐特立家世时 , 最常见的说法是“ 徐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