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

合集下载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四篇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四篇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四篇【篇一】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

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

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

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

《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

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

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

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

《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

【篇二】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最近看了纪录片《河西走廊》,心里那叫一个澎湃!这片子就像一扇神奇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以前不太了解的世界。

片中展现的河西走廊,那可真是一片充满传奇和故事的土地。

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河西走廊就成了连接中原和西域的重要通道。

这一路上的风景,那可不是一般的美。

有广袤无垠的沙漠,金色的沙丘像大海的波浪一样起伏;有雄伟壮丽的雪山,山顶的白雪在阳光下闪耀着神秘的光芒;还有那流淌着的河流,河水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片中讲述的那些在河西走廊上行走的商队。

想象一下,长长的骆驼队伍,驮着满满的货物,一步一步地在沙漠中前行。

骆驼们的蹄子深深地陷进沙子里,每走一步都要费好大的力气。

商人们的脸上带着疲惫和坚定,他们知道,这一趟旅程充满了风险,但也充满了希望。

他们要穿越酷热的沙漠,要抵御狂风的袭击,还要小心路上可能出现的强盗。

但是,他们没有退缩,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对财富的渴望,有着对远方的向往。

还有那些为了守护河西走廊而战斗的将士们,他们的英勇事迹让我感动不已。

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面对敌人的进攻,他们毫不畏惧,奋勇杀敌。

他们的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光,手中的武器挥舞着,喊杀声震耳欲聋。

每一次的战斗都是生与死的较量,但他们从未放弃,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着河西走廊的安宁。

记得有一个场景,一位年轻的将领在战斗前,默默地看着远方,眼中闪烁着泪光。

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家乡的那片青山绿水。

但是,他知道,自己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不能有丝毫的退缩。

他深吸一口气,转过身,对着士兵们大声喊道:“兄弟们,为了国家,为了我们的亲人,冲啊!”那一刻,我的心也跟着激动起来,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战场之中,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河西走廊的文化交流也让我大开眼界。

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在河西走廊留下了众多精美的石窟和壁画。

那些壁画上的佛像,神态安详,色彩鲜艳,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神秘的力量。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篇一看完《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我就像被人猛灌了一口烈酒,那股子热辣辣的感觉从喉咙直冲到脑门儿,然后在全身蔓延开来。

以前,河西走廊对我来说,就像是地理书上那干巴巴的几个字,或者是地图上那窄窄的一条。

可是这部纪录片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

在那片土地上,曾经有过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

想象一下,那漫天的黄沙里,战士们骑着马,挥舞着刀剑,就像一群猛虎冲向敌人。

那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风暴。

也许在那些战士心中,河西走廊就是他们必须要守护的圣地,为了这片土地,他们可以抛头颅、洒热血。

我还看到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商人们牵着骆驼,驮着满满的货物,那驼铃的声音在沙漠里传得老远老远。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去乡下赶大集,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可是和丝绸之路比起来,那大集就像小水坑和大海的区别。

河西走廊上的贸易往来,那可是连接着东西方的大事情。

各国的文化、技术就在这里交融、碰撞。

我就想啊,当时的人们得多聪明、多有勇气,才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开辟出这样一条伟大的商路。

但是呢,在看到这些辉煌的时候,我也有点小郁闷。

我就想,我怎么早不知道这些事儿呢?要是早知道,我在同学面前可就有得显摆了。

现在想想,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了解得还是太少了。

这部纪录片就像一个严厉的老师,给我好好上了一课,让我明白历史的厚重和伟大。

河西走廊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走廊,它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一座文化的桥梁。

我觉得我以后得好好研究研究历史,可不能再这么“无知”下去了。

这一路的历史之旅,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篇二《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当我看完这部纪录片,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都有。

这部片子一开始就像一个神秘的老者,缓缓地拉开了河西走廊历史的大幕。

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三篇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三篇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三篇“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

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

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

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

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刻。

新中国设立后,于1954年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有垦荒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

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激战的战场,变为了相连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东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见由离及近响起的沙漠驼铃。

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载运至西域各国;同时,也送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凿井之术。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河西走廊。

喜马拉雅山系的运动使得海拔4000米的祁连山被顶推隆起,在祁连山北部得以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大自然的天工成就了这条横贯东西的天然通道,人类的耕耘又使得这片土地上多历史。

观看“河西走廊”纪录片,体味历史别样的风采。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当我看完《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仿佛将我拉回到了千年前的河西大地,让我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金戈铁马、大漠风沙以及文化交融。

纪录片中,河西走廊的壮丽景色让我心驰神往。

那广袤无垠的沙漠,在阳光的照耀下,金色的沙浪滚滚涌动,就像大海的波涛一般。

还有那延绵不绝的山脉,山顶覆盖着皑皑白雪,与湛蓝的天空相互映衬,仿佛是一幅雄浑的水墨画。

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干燥的风拂过脸颊,带着丝丝的凉意和尘土的气息。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河西走廊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无数的商队带着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珍贵物品,从这里走向西方,又将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等带回中原。

这条通道上,不仅有货物的交流,更有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我清晰地记得,片中讲述的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他怀揣着使命,在荒无人烟的河西走廊上艰难前行。

一路上,他遭遇了恶劣的天气、迷路的困境以及匈奴人的阻拦。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进。

那时候的他,该是多么的孤独和无助啊!然而,正是他的坚持,为中原打开了了解西域的大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还有霍去病将军抗击匈奴的场景,让我热血沸腾。

年轻的霍去病,率领着英勇的汉军,在河西走廊上纵横驰骋。

他们的马蹄声如雷,喊杀声响彻云霄。

霍去病用兵如神,以迅猛的攻势打得匈奴人节节败退。

那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战士们的奋勇厮杀,仿佛就在眼前。

我能想象到,当胜利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汉军将士们脸上那自豪和喜悦的神情。

河西走廊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佛教就是通过这里传入中原的。

那些古老的石窟,里面精美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佛像,见证了佛教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播与发展。

工匠们用他们的巧手和智慧,在石壁上留下了永恒的艺术瑰宝。

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了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艺术的追求。

河西走廊的历史,也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

不同民族在这里相遇、交流、融合。

他们带来了各自的语言、风俗和文化,共同铸就了河西走廊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分享(4篇)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分享(4篇)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分享(4篇)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分享(4篇)。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篇1】一开场知道这部央视纪录片是因为看到很多小红书博主在推荐,自己也去搜来看了一下。

本纪录片总共十集,一集大约都是47分钟,差不多每一集都回围绕一个人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和获得的成就。

而他们都是与河西走廊这个关键地带有关的人物。

里面讲到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统一河西走廊等等故事。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儒学的传承,那些大儒会被当朝统治者邀请去帮助治理国家,但其实很多都没有受到重用,最后甚至以死说明自己的立场,这些也只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

“治国平天下”这几个字原来那么难做到,儒学者想要继续做学问,教授很多的弟子,但是“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儒学推崇的思想,最终他们还是要为国家献出自己。

同时,河西走廊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见证着历代王朝的兴衰。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篇2】河西走廊,第一集,出乎意料的好看,张骞出使西域,肩负着汉朝的使命,想要去往西域,必须经过匈奴的领地,他被俘虏了。

匈奴人想要得到一些关于汉朝的情报,或许也被张骞的忠心打动,匈奴人非常宽恕他,并且让他娶了漂亮的匈奴妻子,这也是匈奴领地枯燥时的一抹光吧,支撑他前行。

九年了,他决定出发,再次前往西域,他的妻子是知道的。

熟悉了西域的地势和民族风情生活习性,他决定回长安,带着没有忘记的使命,出发。

回程准备换条道路,没想到,已经成为了匈奴的地盘,所以他不幸的再次被俘虏,匈奴人仍然宽恕他,他也见到了自己的匈奴妻子,三年后,他决心回去,这一次,仁慈的匈奴妻子跟着他一起回长安。

他给汉武帝讲述了自己十三四年以来的探究,想要通往西域见到更广阔的视野,就要跨过地势险峻的河西走廊,得到了汉武帝等人的赞扬,他的妻子一年后染病去世,史记相关记载很少很少,但是他的坚持,一定离不开妻子的支撑。

如此的爱国情怀,如此的忠贞,我为之动容。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篇3】最近先后看完《觉悟年代》《天道》,又陪孩子一起看完纪录片《河西走廊》, 心中热血沸腾, 感慨万千, 想要写点什么, 摩拳擦掌, 即便输出程度有限, 也凑合两三字说说自己的感受.今天便先来说说《河西走廊》, 以前对大西北的印象非常少, 看完这部纪录片, 整体理解了河西走廊从汉朝到如今的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 纪录片重点讲述了有关河西走廊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 从最开场, 张赛出使西域, 中途两次被匈奴人拘留先后9年, 又历时2年时间逃回大汉, 其所见所闻, 对西域的理解给当时正一筹莫展对付西北匈奴的汉武帝注入一剂良药, 可谓是及时雨. 张骞出赛可以说对中国国家幅员的开拓, 对西北历史的布局犹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同等的作用. 此后, 汉武帝, 卫青, 霍去病征服河西走廊, 设置自己的郡县. 随后的两位汉朝皇帝,汉昭帝, 汉宣帝用和亲的方式稳固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地位. 汉朝之后直到隋朝期间, 河西走廊不断经历朝代的更迭, 确实当时继后晋时期防止最好的世外桃之地, 为逃避战乱, 许多文人大家相继来到河西走廊避难, 当时的文人大家热衷推广儒家思想, 同时苦心研究儒家和当时他们带过去的经典著作. 因此儒家思想在河西走廊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的战乱的300年得到广泛的推广.后隋炀帝杨广统一全国, 他意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在祁连山脚下举办历史上首次的万国盛会. 可谓使东西方的商贸得到空前的繁荣, 后唐朝入住中原, 成吉思汗横扫整个中亚和欧洲地区, 随后的几十年里, 当时蒙古国统领阔端和____部落领袖的班智达进展和谈, 从此____归于元朝幅员.纵观历史变迁, 汉朝开拓, 元朝, 隋朝, 唐朝得到开展的鼎盛时期, 而在明朝和清朝时, 因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河西走廊进入了最为萧条的几百年. 而这几百年的历史, 中国从过了文艺复兴, 也错过了欧洲的工业____. 即便是当时开放国门, 没有当时很好的国民根底和卓越的领导统治, 中国即便知道文艺复兴, 估计也是hold不住的.到____建立初期, 国家需要石油和大量的原材料进展工业改革, 而祁连山, 这座宝山, 给中国不断的输出了石油, 镍, 铁, 玉石, 水晶等重要的核心国家战略资. 为____的建立提供不断的能和力量.直至今日, 内陆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振兴中国的重要要塞.读毕,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感慨历史风云人物变幻, 感慨祖国的打好山河, 感慨历史先贤为这片土地注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慨这块宏大宝藏之地带给我国人民的用之不竭的财富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篇4】一周看完了河西走廊,这种几天之内看一段几千年的历史的感觉,很震撼。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精选10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 1央视用一部大气磅礴、画面精良的纪录片,将河西走廊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演绎出来,展现给我们的是鲜活的历史。

十集的纪录片,每一集都舍不得跳过片头,总感觉那满天的繁星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各种历史人物与故事的介绍,让我感觉到中华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精深以及自己的浅薄。

片中结尾: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确实,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铸就我们的现在包括经济与文化,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铺就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

历史总是在现在和未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读古才能知今。

我对历史不甚知晓,但却有着想要了解的心,此纪录片中,讲述的有我熟知的人和事,也有我从不知晓的人和事,也让我了解了历史人物不同的一面。

印象最深的为,是多大的毅力和决心才能使在异国他乡,经历各种逆境的张骞,仍不忘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还有以前从未听说过的鸠摩罗什,在被关押17年,仍未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还有那个历史书中的奢靡浪费的杨广,原来是一个胸有壮志致力发展经济的一代有为帝王,正如记录片中所说,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最让我震惊的还是古人文化与智慧结晶的石窟,那一座座雕像,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壁画,无一不是文明的高峰,看到窟中的古籍,被运往国外而震惊世界时,心中有些许的.感伤和无奈。

河西走廊的故事,只是我国历史的冰山一角,一样的故事在全国都在不停的上演。

历史的长河正如星空,历史中的人和故事正如星空中的繁星点点,正是已经发生的这些故事,才构成我们厚重的历史,才有灿烂的中华文明,才能成为永恒值得铭记。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 2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在闲暇的时光里,我一头扎进了《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的世界,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奇妙旅行。

片子里,那广袤无垠的戈壁大漠,那延绵不绝的祁连山脉,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还有那古老的丝绸之路,就像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片中对于河西走廊上那些戍边将士的描绘。

他们远离家乡,来到这片荒凉的土地,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粗糙的双手紧握着长矛,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任凭狂风在耳边呼啸,沙尘拍打在脸上。

记得有一个场景,一位年轻的士兵刚刚来到边关。

他的脸上还带着些许稚嫩,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决心。

夜晚,当其他人都已入睡,他却独自站在城墙上,望着天上的明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他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爹,娘,儿子在这边一切都好,你们莫要挂念。

”那一瞬间,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眷恋。

还有那些在河西走廊上来来往往的商队。

他们带着丝绸、茶叶和瓷器,一路历经艰辛。

烈日下,骆驼们迈着沉重的步伐,商人们的脸上满是疲惫,但他们的眼中却闪烁着对财富和未来的憧憬。

有一次,一支商队遭遇了沙尘暴,狂风卷着沙子铺天盖地而来。

商人们紧紧地护住货物,用身体为骆驼们遮挡风沙。

等到沙尘暴过去,他们个个灰头土脸,但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只是相互拍打着身上的沙尘,继续前行。

河西走廊上的文化交流也让我惊叹不已。

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在这里相遇,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艺术和科技。

佛教在这里传播,寺庙里的钟声回荡在山谷之间;西域的音乐和舞蹈让人们陶醉其中,欢快的节奏仿佛能驱散所有的烦恼。

看着这些画面,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我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西北的旅程。

当我站在那片土地上,望着无边无际的荒漠,感受着狂风的吹拂,心中涌起一种无法言喻的震撼。

我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人,他满脸皱纹,却有着一双格外明亮的眼睛。

他给我讲述了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那些为了信念和理想坚守的人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
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最近,在公司组织的集中学习上,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

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

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 19岁,张骞 27 岁。

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

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

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

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
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

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

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