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本细读要注重知人论世

古诗词文本细读要注重知人论世

在长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们通常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古诗词的诵读默写、内容大意、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语言赏析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鲜有教师深入古诗词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细读文本,从而洞察文本的深邃意蕴,即使有,也仅仅是一两张浮光

掠影幻灯片展示或课后注释的浏览而过。然而,作为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古诗词,语言精练,含义深邃,韵味无穷,又因其产生的时代和描绘的情景与当代生活大相径庭,更加难以探求

其精妙。这就需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细读文本,探求。本文就以新部编人教版初中教材中

诗词作品为例,探究文本细读背景下,知人论世方法在古诗词教学策略中的作用,些许拙见

如下:

一、知人论世可提高读者体验与古诗文旨趣的契合度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论其事,即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而

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何谓“文本细读”?王崧舟在《走向“多元”和“兼容”的文本细读》一文中这样定义:“所谓文本

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

准确、透辟的解读。”在文本细读目标下,读者的探索、品味和探索,逐渐消除阅读障碍,从而达到对文本中蕴含思想情感的深刻体悟和审美的再创造。

而古诗词大多是古人合时而著,缘事而发的思想精华,既有时代的底蕴,又是写作个性的彰显。要达到文本细读的要求,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词句篇章的全面解读,既要了解作

者生平经历,政治遭遇,思想气质,为人行事、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也要了解社会生活,政治环境、师承流派等对作者各方面造成的影响等因素。通过诸多因素

的参合,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时间与空间,才能善解人意,深解文意。体裁各异、意蕴丰富

的古诗词往往是,同一时代有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有不同的时期,同一题材有不同的旨趣,同一意象暗示不同的情感。只有在知人论事的基础上,对各种鉴赏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能

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从而认识一个全面的、动态的作者,品味出作品的本质与精髓,情感和美,最终实现了对文本地细读。

古诗词是古诗作者在特定古代生活中,就独特的生命体验,缘事而发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情

感的本真流露与反映。对于读者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教师引导学

生学习古诗词,只一味过分强调,单一引导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信马由缰地联想和想象,

而脱离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的状况,甚者忽略作者的生平遭遇、时代局限等关键因素,就会造成要么生硬化、概念化、套路化解读文本,落入难求深义浅阅读,要么过分地个性化

解读,难免会造成以己度人,已今知古,穿凿附会,曲解作品的本意的结果,读者体验与古

诗文旨趣的契合度无疑会大大降低。

二、知人论世是理解诗词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突破口。

“诗言志,词言情”,古诗词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和情感,传达的是时代的声音。因为年代的

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等有距离感,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急于

关注诗词本身而不注重其背后巨大的信息量,学生的情感就难以与作者相融产生共鸣,难以

理解作者的志向,从而对诗词的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缺乏自主生成,教师的讲解灌输难

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学生只有在充分感知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古诗的内容,才

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志向,知人论世是打开古诗词教学的一扇大门。

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苏轼,谈谈对苏轼的词作风格的了解,对学习词作蓄势。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