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学-(4)

动物病理学-(4)

A1型题

1. 动物的临床表现为皮温降低,恶寒战栗,被毛松乱,是在。

A.高热期

B.体温上升期

C.退热期

D.无热期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2. 体温升高后,其昼夜温差变动在1℃以内,该热型称。

A.弛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波状热

E.不规则热

答案:B

3. NH3刺激鼻黏膜感受器后反射地引起呼吸暂停,此机理属于。

A.组织机理

B.体液机理

C.神经机理

D.遗传机理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4. 长期低盐饲喂可引起。

A.胃液分泌过多

B.胃液分泌过少

C.肠液分泌过多

D.肠液分泌过少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5. 代谢性代偿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A.能量代谢

B.物质代谢

C.功能增强

D.组织增大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6. 引发炎症的原因不包括。

A.细菌感染

B.病毒感染

C.肾脏白色梗死

D.细胞变性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7. 对炎症本质的理解,以下正确的是。

A.造成组织坏死

B.机体防御性反应

D.造成炎性水肿

E.机体免疫性反应

答案:B

8. 炎症的局部表现是。

A.变质、渗出、增生

B.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C.充血、瘀血、出血

D.变性、坏死、再生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9. 急性炎症时,从血管内渗出的炎性细胞主要有。

A.嗜酸性白细胞

B.嗜中性白细胞

C.嗜碱性白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B

10. 变质性炎主要发生于。

A.实质器官

B.黏膜组织

C.淋巴组织

D.上皮组织

E.神经组织

11. 化脓性炎症时渗出的炎性细胞主要是。

A.嗜酸性细胞

B.嗜中性细胞

C.嗜碱性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B

12. 急性炎症早期和化脓性炎,外周血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B

13. 上皮样细胞来源于。

A.瘤细胞

B.淋巴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巨噬细胞

E.上皮细胞

答案:D

14. 以下细胞又称大吞噬细胞的是。

A.单核巨噬细胞

C.嗜中性粒细胞

D.神经大胶质细胞

E.单核细胞

答案:A

15. 纤溶酶原激活物有。

A.葡激酶、链激酶、尿激酶

B.白细胞介素

C.组织来源的激活物

D.肿瘤坏死因子

E.以上都是

答案:C

16. 朗罕氏细胞又称。

A.类上皮细胞

B.多核巨噬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浆细胞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17. 以下细胞又称小吞噬细胞的是。

A.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C.嗜中性粒细胞

D.神经大胶质细胞

E.以上都不是

18. 下列细胞在慢性炎症中最常见的是。

A.淋巴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单核巨噬细胞

答案:E

19. 在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炎症组织内多见。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淋巴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答案:B

20.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

A.病毒感染

B.化脓性炎症

C.寄生虫感染

D.慢性炎症

E.以上都是

答案:B

21. 器官组织病灶发生瘢痕化属于。

C.急性炎症

D.陈旧的损伤修复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22. 猪瘟病例的回盲口出现纽扣状溃疡属于。

A.增生性炎

B.渗出性炎

C.变质性炎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23. 蜂窝织炎属于。

A.浆液性炎

B.纤维素性炎

C.卡他性炎

D.化脓性炎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24. 镜下观察HE染色呈淡红色、均匀无结构的是。

A.水泡变性

B.颗粒变性

C.蛋白性物质

D.脂肪变性

答案:C

25. 鸡大肠杆菌病时在心包膜、肝包膜表面形成的一层灰白色假膜属于。

A.浮膜性炎

B.固膜性炎

C.化脓性炎

D.增生性炎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26. 浆液性渗出一般多见于。

A.增生性炎

B.急性炎症

C.慢性炎症

D.出血性炎

E.化脓性炎

答案:B

27. 浆液性炎症的渗出物含有大量的。

A.纤维素

B.浆液

C.红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以上都是

答案:B

A.大量繁殖,产生毒素

B.迅速通过,继续蔓延

C.迅速通过,定居新组织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29. 肿瘤细胞通过血道转移的最常见部位是。

A.肝、肾

B.肝、脑

C.肺、脑

D.肝、肺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30. 下列肿瘤易发生扩散的是。

A.所有肿瘤

B.良性肿瘤

C.恶性肿瘤

D.纤维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31. 下列属于良性肿瘤的为。

A.纤维瘤

B.骨肉瘤

C.肾母细胞瘤

E.腺癌

答案:A

32. 属于肿瘤性疾病的是。

A.鸡白痢

B.鸡新城疫

C.鸡马立克氏病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33. 下列肿瘤中,可发生转移的是

A.脂肪瘤

B.腺瘤

C.黑色素瘤

D.纤维瘤

E.乳头状瘤

答案:C

34. 恶性肿瘤的糖代谢过程中,可产生。

A.大量乳酸

B.球蛋白

C.肿瘤坏死因子

D.干扰素

E.白细胞介素

答案:A

35. 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一般是。

A.浸润性生长

B.膨胀性生长

C.挤压性生长

D.外生性生长

E.内生性生长

答案:A

36. 脂肪瘤的生长方式为。

A.浸润性生长

B.外生性生长

C.膨胀性生长

D.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

E.内生性生长

答案:C

37. 纤维瘤是。

A.良性肿瘤

B.恶性肿瘤

C.肉瘤

D.癌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38. ______是组织器官内部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______易发生扩散。

A.浸润性生长;所有肿瘤

B.膨胀性生长;良性肿瘤

D.浸润性生长;恶性肿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39. ______的肿瘤细胞与起源的细胞形态结构相差不大( )。

A.良性肿瘤

B.恶性肿瘤

C.所有肿瘤

D.马立克氏病引起的内脏器官肿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40. 局部贫血的原因是。

A.小动脉痉挛性收缩,小动脉受压或阻塞

B.静脉回流受阻

C.静脉血管受压或阻塞

D.小动脉破裂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41. 鸡马立克氏病的内脏肿瘤属于。

A.良性肿瘤

B.恶性肿瘤

C.骨瘤

D.纤维瘤

E.肉瘤

42. 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的是。

A.癌

B.恶性肿瘤

C.良性肿瘤

D.肉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43. 癌珠结构可出现在。

A.肝癌

B.骨肉瘤

C.皮肤瘤

D.纤维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44. 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

A.癌

B.肉瘤

C.母细胞瘤

D.纤维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45. 起源于纤维组织的良性肿瘤,称为。

A.癌

D.母细胞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46. 气管黏膜有奶油状或干酪样渗出物,渗出物中混有血液,可诊断为。

A.传染性喉气管炎

B.新城疫

C.传染性支气管炎

D.传染性鼻炎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47. 透明膜见于。

A.肺泡性肺气肿

B.肺萎陷

C.支气管性肺炎

D.纤维素性肺炎

E.间质性肺炎

答案:E

48. 大叶性肺炎的灰色肝变期,肺泡腔内充满。

A.大量巨噬细胞

B.大量嗜中性粒细胞、纤维素

C.大量红细胞、纤维素

D.大量浆液

E.大量淋巴细胞

49. 下列病变能反映大叶性肺炎本质的是。

A.浆液性炎

B.纤维素性炎

C.化脓性炎

D.出血性炎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50. 小气道狭窄或阻塞常引起。

A.肺萎陷

B.窒息

C.吸气性呼吸困难

D.阻塞性肺气肿

E.肺不张

答案:D

动物病理学习题集与答案

精心整理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疾病 2 因果转化规律 1 、、 2 起。 3 。 三 1 A. 2 A. 1 1 1 2 1 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传染性和一定的持续性; 侵入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及重要作用 2 痊愈;脓毒败血症 3 化学性致病因素进入机体后常积蓄到一定量才引起发病;对组织器官选择性地毒害;在整 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 三选择题 1 C 2 A、B、C、D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1、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1)一般情况下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两者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 (2)损伤与抗损伤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细菌性痢疾的初期,腹泻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抗损伤),继续腹泻引起脱水、酸中毒、休克。 2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及主导环节 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主导环节:因果转化链上不是所有的环节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起同样作用,而有一个 3 1 2 3 4 5 1 和。 1 A. 2 A. 3 A. 4 A. 局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B. 心脏机能能障碍 C. 胸膜疾病 D. 小动脉扩张 5 属于渗出性出血的是()。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益血 D. 出血性浸润 四、问答题 1 渗出性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2 血栓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性充血:由于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流入血量显着增多,而静脉血回流量正常,使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2 静脉性充血: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内静脉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 3 出血:由于小动脉血流受阻,流入局部组织器官的血量减少或完全断绝的现象。 4 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成分中发生血小板粘集或血液凝固并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5 梗死:由于局部组织的动脉血流断绝因缺血而发生的坏死。 二、填空题 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性质改变 三、选择题 1 (1 (2 (3) (4) (5 2 1 2 3 代谢性酸中毒 4 呼吸性碱中毒 二、选择题 1 局部小动脉痉挛、受压迫或阻塞可引起局部缺血,进一步导致()。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2 大面积烧伤时大量血浆丢失,引起()脱水。 A.高渗性 B.低渗性 C.等渗性 D.混合性 3 属于肝淤血的原因是()。 A.右心衰竭 B.左心衰竭 C.血浆渗透压降低 D.水、钠潴留

动物病理学重点

动物病理学概论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 争过程。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 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 2、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3、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一般临床 症状)、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 疫反应 组织与细胞损伤 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

功能障碍。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

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 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二、梗死:因 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颜色呈白色,故也称为白色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等。梗死灶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稍隆起,略干燥,硬固,黄白色,周围有充血、出血带。)、出血性梗死(梗死灶的颜色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主要发生于肺、肠、脾等。 梗死灶呈暗红色,肿大,硬固,切面湿润,与周边组织界限清晰。)、败血性梗死(多见于肺)。 三、休克: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脉躁频弱,皮肤湿冷,可视粘膜苍白或发绀, 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1、根据休克发生原因的不同将休克分为如下类型:①感染性休克(败血性休克):是指因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的休克。②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某些变态原作用机体后产生的变态反应。见于药物、血清制剂或疫苗注射的过敏反应。发作极快,病情危重。动物表现为:呼吸困 难、冷汗、可视黏膜苍白或青紫、脉细速、血压下降, 甚至昏迷、抽搐等。③失血性休克或失液性休克④神经源性休克⑤心源性休克⑥烧伤性休克⑦创伤性休克等。

动物病理学-(4)

动物病理学-(4) A1型题 1. 动物的临床表现为皮温降低,恶寒战栗,被毛松乱,是在。 A.高热期 B.体温上升期 C.退热期 D.无热期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2. 体温升高后,其昼夜温差变动在1℃以内,该热型称。 A.弛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波状热 E.不规则热 答案:B 3. NH3刺激鼻黏膜感受器后反射地引起呼吸暂停,此机理属于。 A.组织机理 B.体液机理 C.神经机理 D.遗传机理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4. 长期低盐饲喂可引起。 A.胃液分泌过多 B.胃液分泌过少 C.肠液分泌过多 D.肠液分泌过少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5. 代谢性代偿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A.能量代谢 B.物质代谢 C.功能增强 D.组织增大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6. 引发炎症的原因不包括。 A.细菌感染 B.病毒感染 C.肾脏白色梗死 D.细胞变性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7. 对炎症本质的理解,以下正确的是。 A.造成组织坏死 B.机体防御性反应

D.造成炎性水肿 E.机体免疫性反应 答案:B 8. 炎症的局部表现是。 A.变质、渗出、增生 B.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C.充血、瘀血、出血 D.变性、坏死、再生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9. 急性炎症时,从血管内渗出的炎性细胞主要有。 A.嗜酸性白细胞 B.嗜中性白细胞 C.嗜碱性白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B 10. 变质性炎主要发生于。 A.实质器官 B.黏膜组织 C.淋巴组织 D.上皮组织 E.神经组织

11. 化脓性炎症时渗出的炎性细胞主要是。 A.嗜酸性细胞 B.嗜中性细胞 C.嗜碱性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B 12. 急性炎症早期和化脓性炎,外周血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B 13. 上皮样细胞来源于。 A.瘤细胞 B.淋巴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巨噬细胞 E.上皮细胞 答案:D 14. 以下细胞又称大吞噬细胞的是。 A.单核巨噬细胞

动物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充血:指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P61 2.变质:指炎症局部细胞、组织发生变性或坏死的过程。在变质部位,除有形态改变外,还 有不同程度的代谢和功能障碍。P125 3.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为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即AG=UA-UC。P42 4.淀粉样变性:简称淀粉样变,指淀粉样物质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组织间隙沉着的一种病理过程。P100 5.碱剩余(BE):指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测定1L动物全血或血浆至PH为时,所用 酸或碱的量。P41 6.增生:指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引起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的现象,是在各种原因作用 下细胞分裂增殖的结果,是细胞对增高了的功能需要的应答。P111 7.热限: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8.细胞凋亡:是指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性的死亡过程,故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或基因调控的细胞自杀。P104 9.肿瘤抑制基因:抑癌基因又称为肿瘤抑制基因,是在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损害时提出的,是一类可抑制细胞生长并具潜在抑制癌变作用的基因。P188 10.病理性钙化: 11.实际碳酸氢盐(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机体实际的CO2分压、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糖HCO3- 的浓度。P41 12.凋亡小体:中后期凋亡细胞胞核逐渐碎裂成小片状,由核膜包裹胞体进一步凝缩,并从“发芽”根部或从胞膜深陷处断离下来大小不等的胞体片块形成凋亡小体。P105 13.败血症: 动物机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后,如不能抵御微生物的侵袭,致使其迅速突破机体的防御系统,大量侵入血液并在内繁殖,在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作用下,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临床上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反应,这种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败血症。P162 14.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的继续和终结,其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结缔组织的成熟过程。P118 15.标准碳酸氢盐(SB):指动物全血在38℃、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CO2 分压为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 的浓度。P4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亮 促凝物质入血,微循环中形成广泛微血栓,同时或继发纤溶系统功能亢进,从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出血、溶血性贫血及休克的病理过程。P84

动物病理学-题库

动物病理学-题库 1、病因(致病因素) 答案:疾病发生是有原因的,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2、诱因 答案:能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3、急性期反应蛋白 答案:在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某些物质其浓度迅速增高,称为急性期反应物,急性期反应物绝大部分是蛋白质,故又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 4、全身适应综合征 答案:是指机体自稳态受威胁、扰乱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反应,当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时,全身适应综合征表现为一动态的连续过程,并可最终导致机休适应能力的耗竭,疾病、甚至死亡,是对应激反应所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机体损害和疾病的总称。 5、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 答案:动物机体内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 6、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答案:主要阐述一分为二的观点,损伤是病因对机体的;抗损伤是机体对病因的作用;两者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试述应激反应时神经-内分泌反应主要变化(要点) 答案:(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变化(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3)应激反应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或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使机体多种其他激素的合成分泌发生改变,从不同角度协同或增强儿茶酚胺或/和糖皮质激素的生理效应,以促进内环境平衡与协调。 8、有关疾病的概念下列哪种提法较确切?() A、疾病是不健康的生命活动过程 B、疾病是机体对外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 C、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疾病是指机体的不舒服 答案: C

9、病因学的正确含义是:() A、研究疾病原因的科学 B、研究疾病特异性的科学 C、研究疾病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D、研究疾病抵抗力的科学 答案: C 10、应激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 A、特异性全身反应 B、损伤性全身反应 C、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D、保护性全身反应 答案: C 11、应激反应时机制免疫功能的最主要激素是() A、胰岛素 B、雌激素 C、肾上腺素 D、糖皮质激素 答案: D 12、下列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升高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体温升高 答案: C 13、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特点: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特异性、有一定持续性、有明显潜伏期、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14、举例说明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 答案:因果转化规律是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发病,产生一定的病理变化,即为原始病因作用的结果,这个结果作为病因又可引起新的病理变化,即转化

动物病理学

病理学:研究动物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所呈现在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为疾病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疾病: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损伤和抗损伤的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下降。 疾病发展规律:①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②因果转化③局部与整体。疾病发生的机制:神经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疾病经过: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终结期。 疾病转归: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死亡。 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分为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分为炎症性充血、侧枝性充血和减压后充血)】 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分为全身性淤血和局部性淤血】 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分为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败血性梗死) 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份析出并凝集成固体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血栓形成条件: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性质的改变】【血栓阶段及形态: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头部)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体部)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尾部)】血栓类型:红色血栓、白色血栓。混合血栓、透明血栓栓塞:指在活体心血管内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某处管腔的过程。 休克:多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是组织微循环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细胞损伤,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不全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变性分类: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变性、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 颗粒变性:是具有细胞肿胀的病变特征的早期细胞肿胀,是组织细胞最轻微且常见的细胞变性。(常见于线粒体丰富、代谢活跃的肝细胞、肾小管上皮和心肌细胞等)。

动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通过对动物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生理学和化学变化进行研究,动物病理学可以帮助理解疾病的发展机制,为动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动物病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物病理学名词,以及它们在疾病研究和诊断中的作用。 1. 病理学(Pathology)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和机制的科学。它包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行观察、研究和解释。病理学分为一般病理学和专门病理学两个方面。一般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共性和规律,而专门病理学则研究某一特定疾病或器官系统的病理变化。 2. 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s) 病理变化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动物器官、组织和细胞出现的异常变化。病理变化可以包括形态学、生理学和化学方面的改变。通过观察和描述病理变化,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疾病。

3. 病理诊断(Pathological Diagnosis) 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理标本(组织、细胞等)的观察和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类型。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4. 病理标本(Pathological Specimen) 病理标本是指从患动物体内采集的组织、细胞等样本,用于病理学分析和诊断。常见的病理标本包括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和尸检标本等。通过对病理标本的检查和分析,可以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和程度。 5. 病理报告(Pathology Report) 病理报告是病理学家对病理标本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后所撰写的文书。病理报告通常包括标本来源、临床信息、镜下观察、病变描述、诊断结论等内容。病理报告是医生和研究人员了解疾病性质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通过对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疾病,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病理学名词解释着重强调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个人观点:作为一个动物病理学的研究者,我一直致力于深入探索动

动物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器官和组织病理学的学科。它既涉及病理形态的剖析、动物的内部器官的区分,也涉及对动物的病变组织的检查,如肝脏、肺脏、肾脏等病理学的实地考察。它是医学科学的辅助研究,也是动物医学的重要手段,在医药学以及动物科学研究中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解剖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解剖病理学是研究器官或组织结构形态及病理改变的学科,细胞病理学是研究胞内形态改变,过程的活动及其与病理病理的关系的学科;免疫病理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分子结构,发病机理和病症发展的学科;而分子病理学则专门研究病毒、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对细胞的损害。 动物病理学的目的在于探究器官与组织的病理改变,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解释和推测,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进而用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及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使动物健康。 动物病理实验室是动物病理学重要的研究地点,它主要包括病理制片室、病理涂片室、病理切片室、生理检查室以及病理病理技术室。其中,病理制片室主要是将死亡的动物体移到此处,进行检查和检验,并将死亡原因确定,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报告;病理涂片室主要是为了取出组织细胞样本,以便进行放大和细胞形态学检查;病理切片室主要是为了将取出的组织样本以切片形式观察,所有这些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

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解剖学、组织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物学和细胞学等多种形式。解剖学研究包括解剖结构、体内机能和病理变化。组织学研究细胞和组织病理的形态或病理改变,免疫学对于研究免疫反应的发生机理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学则着重于病变组织的形态和细胞变化。病理生物学着重于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微生物对动物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而细胞学则利用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学研究细胞表型和功能状态。 以上是动物病理学的相关情况,动物病理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在动物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动物病理的概念

动物病理的概念 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是基础医学、兽医学、动物生理学和动物学的交叉学科。动物病理学主要研究病变的机制、病理变化的发生、病理形态学的特点、病理诊断的方法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动物病理的概念 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另一个则是检测动物细胞的损伤和发生病变的因素。 动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病变的机制与发展规律、病变与机体的关系、病理形态学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等内容。病变机制是病理学研究的核心,其目的是探究与动物的病理变化和病理形态学有关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发展规律等。通过研究病变的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病理过程,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动物病理学的实践包括病理检查、病理诊断和病理鉴定等。病理检查是指通过对动物尸体组织和器官的外部观察和切片镜检等方法,来确定动物是否患有疾病以及病变的类型和程度。病理诊断是基于病变特征和临床症状进行的疾病诊断,是确定动物死因和病因的重要方法之一。病理鉴定是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对动物尸体或组织样本的内部病变和生理损伤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起因、传播途径、病理过程和流行规律等。病理鉴定对于疫情防控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病理诊断的方法主要包括病理组织学和病理生理学两大部分。病理组织学是通过组织切片镜检和特殊染色等方法,观察细胞和组织器官的病理损伤和变化,从而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病理生理学是通过实验方法、生理参数和生化指标等的测定,研究动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异常和病理生理变化,并对疾病的发展、防治及预后进行评估。 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还包括病理形态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关系、病理诊断与预防治疗的联系、动物疾病的预后评估、病理相关的公共卫生工作以及病因与流行病学的关系等。 总而言之,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它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与其他相关学科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通过对动物病变的机制、病理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动物病理学还对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动物养殖的健康管理以及公共卫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比正常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2、梗死: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称为缺血。由于动脉血流阻断,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3、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 4、坏死:在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是当局部组织、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完全丧失时出现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 5、脂肪变性:是指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滴,简称脂变。 6、适应:是生物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 7、、再生:组织缺损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细胞分裂来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8、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或数量增多而导致器官或组织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9、化生:是指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和功能上完全转变为另一组织的过程。 10、病理性钙化:在骨、牙以外的非骨组织内有钙盐沉着的现象,称为病理性钙化,包括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1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体温升高所导致的机能、代谢甚至 结构变化的病理过程。 12、肿瘤:机体在某些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发生质变而呈现异常增生的细胞群称为肿瘤。 13、呼吸性酸中毒:由于呼吸功能障碍,CO2排出困难,或因

CO2吸入过多而使血浆H2CO3含量增高的病理过程。 14、代谢性酸中毒:在某些病理情况下,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碳酸氢钠丧失过多,使血浆NaHCO3原发性减少的病理 过程。 15、积水:当浆膜腔内液体积聚过多时称为积水。 16、休克:是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后发生的,以组织灌流量急剧降低为特征,并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结构损 伤和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紊乱的复杂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17、增生:从致炎因素作用于组织而出现炎症过程开始,伴随着组织损伤、血管反应,即可见到炎区内细胞的增生现 象。增生过程往往成为炎症的主要表现。 18、修复:是指当机体的组织、器官的完整性被破坏时,周围健康组织通过再生加以修补的过程。 19、机化:坏死灶未能完全溶解吸收和分离排除者,经过一定时间,由周围健康组织中形成的肉芽组织增生取代坏死 组织,最后形成结缔组织疤痕,此过程称为机化。 20、出血性炎:是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红细胞的一类炎症。 21、化脓性炎:是以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特征,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 二、选择填空: 1、发病后转归的走向: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死亡(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2、等渗性脱水不处理会转变为酸中毒,只补水会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3、梗死的分类: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4、病理性动脉充血包括:血管神经性充血、炎性充血、侧支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5、创伤愈合的主要类型:直接愈合、间接愈合、痂下愈合。 6、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突起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弥

动物病理学作业4关于代偿与修复

《动物病理学》作业4 代偿与修复 一、填空 1、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所组成的幼稚型结缔组织称为()。 2、再生的细胞和组织在结构和机能上均与原损伤组织完全相同时称为()。 3、新生的组织与原来损伤的组织不完全相同,主要由结缔组织再生来修补缺损,称为()。 4、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内出现的多种病理产物或异物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称为() 5、机体在生理情况下发生的再生为()。 6、机体的某一组织或器官,因细胞体积增大和/或数量增多,而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增强的现象称为()。 7、毛细血管以原损伤的血管为基础,通过细胞长芽的方式进行的再生称为()。 8、根据肥大发生的原因不同,将其分为病理性肥大和()。 9、代偿通常有三种形式,即()()()。 10、组织或器官因间质增生所形成的肥大称为()。 11、一些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病因作用下转变为他种组织称为()。 二、单选 1、再生能力最强的组织是()。A神经胶质细胞B神经节细胞C骨骼肌D心肌 2、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内出现的多种病理产物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称为()。 A化生 B机化 C炎症 D 变质 E再生 3、再生的细胞和组织在结构和机能上均与原损伤组织完全相同时称为()。 A过度再生 B不完全再生 C完全再生 D创伤愈合 (注:再生的组织多于原损伤的组织时称为过度再生。) 4、肉芽组织的特征是()。 A巨噬细胞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 B巨噬细胞增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C新生的毛细胞血管及组织细胞增生 D新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 5、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和数量增多,同时伴有机能增强的一种肥大称为()。 A生理性肥大 B假性肥大 C真性肥大 D增生 6、再生能力最强的是()。A软骨组织 B骨组织 C心肌 D脂肪组织 7、再生能力最强的是()。(1)A肌组织 B神经组织 C结缔组织 D骨组织 (2)A被复上皮 B结缔组织 C肝 D平滑肌 8、机化是新生的()清除、取代异物等的过程。 A血管 B上皮组织 C结缔组织 D肌组织 三、多选 1、肉芽组织中包括的成分有()。 A血管内皮细胞 B表皮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纤维细胞 E炎性细胞 2、再生能力较强的组织有(1 ) (2 )(3 ) (1)A肝组织 B被覆上皮 C结缔组织 D神经组织

动物病理学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动物病理学》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出血是指血液流出___________之外的过程,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体内称内出血。 2、脑炎根据性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非化脓性脑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和变态反应性脑炎。 3、渗出性炎症分为浆液性炎、________________、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四类 4、根据病因肝炎可分为传染性肝炎和________________。 5、镜检坏死组织的细胞核主要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和三方面的变化。 6、肺气肿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________________。 7、栓塞的类型主要有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栓塞和其他栓塞。 8、缺氧的类型有四种,低张性缺氧、血源性缺氧、循环性缺氧血和 ______________。 9、酸碱平衡紊乱分为四种类型,即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10、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称为脱水,脱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高渗性脱水、 ______________和低渗性脱水。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下列哪种疾病有关( )。 A. 病毒感染 B. 细菌感染 C. 寄生虫感染 D. 营养性疾病 2、以下属于恶性肿瘤的是( )。 A. 乳头状瘤 B. 脂肪瘤 C. 纤维瘤 D. 鳞状上皮癌 3、全身萎缩时最后受到影响的组织器官是( )。 A. 心脏 B. 脂肪 C. 肝脏 D.肌肉 4、“绒毛心”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 )。 A. 实质性心肌炎 B. 化脓性心肌炎 C. 纤维素性心包炎 D.心内膜炎 5、发热时,与机体代谢变化特点不符的是()。 A. 糖代谢活动加强 B. 脂肪大量消耗 C. 易出现维生素缺乏 D. 蛋白质分解减弱6、下列哪种细胞不属于炎性细胞( )。 A. 嗜中性粒细胞 B. 单核巨噬细胞 C.浆细胞 D.上皮细胞 7、体温升高后一昼夜变动范围较大,常超过1度以,但又不降至常温,属此类型的热型为( )。 A. 驰张热 B.间歇热 C.稽留热 D.回归热 8、慢性炎症肿胀的主要原因是( )。 A.炎性水肿 B.血管扩张充血 C.细胞变性坏死 D.细胞组织增生 9、病毒性脑炎时构成袖套现象的炎性细胞是( )。 A.中性白细胞 B. 淋巴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 酸性白细胞 10、“槟榔肝”是指以下哪两种同时存在时的肝脏病理变化( )。 A. 充血和脂肪变性 B. 充血和水泡变性 C. 淤血和脂肪变性 D. 出血和坏死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贫血性梗死易发生于肺和肠。() 2、体温调定点并未移动,而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等造成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3、肉鸡腹水引起的肝萎缩属于压迫性萎缩。() 4、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引起的缺氧是循环性缺氧。() 5、变性是一种不可逆性病理过程。()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三个分期分别为高凝期、消耗性高凝期、继发性纤溶期。() 7、湿性坏疽主要发生于体表。() 8、出血性炎症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9、“扣状肿”是猪瘟的典型病理变化。() 10、噪音是一种应激。()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淤血 2、缺氧 3、化生

动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动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解释下列名词 ①疾病——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引起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由于稳态调节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使机体与外环境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简 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的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机体作为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中 ③病因(致病因素)——疾病发生是有原因的,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简 ④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称为病因学。简 ⑤诱因——能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中 ⑥分子病理学——是指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时各种形态、功能、代谢变化及疾病发生的机制,即分子病理学或称分子医学。中 ⑦疾病的转归——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中 ⑧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简 二、填空题 1、躯体上、社会上 2、分子水平 3、抗损伤 4、经济价值 5、机体内部因素(即内因)、诱因 6、物理性、机械性 7、特异性、持续性、潜伏期、有毒代谢产物 8、细菌、病毒、真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原虫、蠕虫等 9、损伤与抗损伤、因果转化、局部与整体 10、康复、死亡 三、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C; 7、D; 8、C; 9、D;10、A。 四、简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有哪些? 答: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特点: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特异性、有一定持续性、有明显潜伏期、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2、疾病的外因有哪些? 答:生物性因素,机械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3、动物疾病的特点是什么? 动物疾病概念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①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②任何疾病都呈现一定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③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两方面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而且两者的比例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④疾病是一个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⑤疾病与健康有本质区别。⑥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均降低。 4、举例说明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 因果转化规律是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发病,产生一定的病

第04篇 动物病理学

第四篇:动物病理学 一、动物病理学的概述 疾病的经过 1、潜伏期:隐蔽期,病因作用于机体至第一批症状出现时。 2、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至主要症状开始暴露。 3、经过期:症状明显期,损伤相当明显,对症状很有价值。 4、终结期:转归期。 不完全痊愈:疾病后,遗留有疾病的某些残疾或持久的变化(遗留症)。 病理状态:疾病之后,遗留下的比较稳的或发展极不明显的形态结构与机能变化。 死亡的三阶段 频死:脑干以上的神经中枢功能丧失。 临诊死亡: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中枢高度抑制。 真死亡:(生物学死亡期),不可逆,组织细胞功能和代谢完全停止。 二、组织细胞与损伤 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出现正常的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细胞肿胀: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 病理变化: 一、颗粒变性:(实质变性),发生心肝肾 二、空泡变性:(水肿变性),发生于皮肤,黏膜坡。 2、脂肪变性 一、细胞浆内脂肪滴增多,染色后的石蜡切片镜检见肝细胞内有圆形空泡;其冰冻切片,用苏丹红染色。(另)肝肿大、质脆如泥、色泽淡黄至土黄、切面

结构模糊,有油腻感。 二、鸡脂肪肝综合征:即槟榔肝(红黄相间) 三、口蹄疫:即虎斑心,心肌(红黄相间) 3、脂肪浸润:指细胞间质内脂肪过多。发生于心脏、胰腺、骨骼肌、肥胖动物。 4、玻璃样变性:本质是血浆蛋白进入细胞内引起。 一、细胞内玻璃样变性:即细胞内透明滴样变,常见与肾小球炎。 二、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常见于脾心肾,如:动脉炎疾病,猪瘟脾脏的贫血性梗死。 三、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结缔组织缺乏弹性,常见于慢性炎症纤维性瘢块。 5、淀粉样变性:1本质是粗蛋白进入细胞间质,2其变性组织遇碘时被染成棕褐色,再加H2SO4呈紫蓝色;3发生于肝、脾、肾、淋巴结。如:肝有出血斑点;火腿脾(红白相间) 坏死 凝固性坏死(干性坏死):本质是蛋白质凝固,包括 贫血性坏死:常见于肾、心、脾,坏死区灰白色,切面锲型 干酪样坏死:见于结核杆菌,鼻疽杆菌的感染,似豆腐渣样变。 蜡样坏死:见于白肌病。 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本质是蛋白质水解。 脑软化:大脑软化(马霉玉米中毒),小脑软化(鸡维生素E硒缺) 胰腺坏死:胰蛋白酶溶解坏死胰组织。 坏疽: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引起,包括 干性坏疽:见于缺血性坏死、冻伤、慢性丹毒、牛慢性锥虫病。 湿性坏疽:见于肠、子宫、肺部,如:马牛肠变位、产后子宫内膜炎。 急性坏疽:发生于阉割、战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时。病变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及有毒物,可使机体中毒死亡。

(整理)动物病理学

一、绪论 1、动物病理学:又称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过程中各器官组织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等变化的一门科学。 2、尸体剖检注意事项? ①时间:死后12~24小时之间。②地点:远离养殖区,专门剖检时最好。③剖前做好自我防护。④严格按照剖检程序。⑤剖完后,妥善处理尸体及附属物。 第一章、疾病概论 1、疾病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与动物体之间发生的损害与抗损害的复杂斗争过程。 2、动物疾病概念的基本特征? ①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原因和条件,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②任何疾病都有完整统一集体的复杂反应,呈现一定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这些变化是疾病是机体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③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两方面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而且两者的比例关系,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恶化或好转)。 ④疾病是一个过程,故其自身有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掌握疾病的变化规律,对认识疾病、预测其发展和转归以及进行有效的防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是积极意义。 ⑤疾病实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过程,与健康有着本质的区别。 ⑥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均降低。这是动物疾病概念是最重要特征。 4、病因分为:外源性病因素和机体内部因素。 5、外源性致病因素种类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6、生物性因素的致病特点:①有一定选择性。②有一定特异性。③有一定持续性。 ④有明显潜伏期。⑤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7、机械性因素致病特点: 8、物理性因素致病作用特点:①对组织没有选择性。②除紫外线和电离辐射外,绝大多数机械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潜伏期很短或者根本无潜伏期及前驱期。③大多数物理性致病因素只引起疾病,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其本身一般不再继续发挥作用。④致病因素作用的强度、性质、作用部位和范围,与引起损伤的程度、性质和后果有直接关系,而一般不取决于机体的反应特性。 9、化学性因素的致病作用特点:①除慢性中毒外,引发疾病的潜伏期一般较短。 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连续发挥作用,直至化学性致病因素被解毒或排出体外。③部分化学性因素对机体器官、组织的治病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④致病作用除与毒物本身性质、剂量等有关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毒物作用部位和机体整体功能状态。 10、机体防御功能降低表现:①天然屏障功能。②吞噬即杀菌作用。③解毒功能。 ④排除功能。 1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体现: ①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斗争和转化规律。

《动物病理学》实验(精心整理)

实验一实验性空气栓塞 一、实验目的 了解空气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 家兔,20ml注射器及针头,解剖刀,剪,镊子,面盒,浸有二甲苯的棉球若干等 三、实验内容: 1. 先观察家兔的一般状况:活动状态、呼吸频率、嘴唇颜色及瞳孔大小等。 2. 用浸有二甲苯的棉球涂擦一侧耳廓,使局部血管扩张,便于穿刺注射。 3. 用注射器经耳缘静脉注入空气10~15ml,记录时间,并注意观察家兔的表现。 4. 待家兔死之后剖创胸并剪开心包,观察左、右心有无泡沫状血液,在胸腔内注入水使之淹没心脏,先后剪开左、右心室,观察有无空气泡逸出。实验结果(报告的主要部分): 1. 注射空气后家兔的表现:开始活动增多,呼吸频率加快→继而活动减弱,嘴唇发绀→接着全身抽搐→死亡。 2. 剖胸后心腔内的改变:右心房内有泡沫状血液,剪开右心房后有气泡逸出。 讨论与结论(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对实验结果中所能验证的概念、理论,作出简明的概括和总结): 注射的空气进入耳缘静脉以后,迅速到达右心,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将空气和血液搅拌成大量的泡沫血,当心肌收缩时可阻塞肺动脉出口导致猝死(使血液不能到达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从而使机体缺氧→活动增多(烦燥),呼吸加深加快予以代偿→由于是泡沫血→缺氧继续存在→活动减弱,嘴唇发绀,最终致死。 实验二脱水 一、实验目的 通过不同浓度食盐溶液引起红细胞形态变化实验,推理说明机体脱水对细胞的影响。 二、实验器具与试剂 三、实验材料 抗凝血、带凹载玻片、滴管、10%、0.9%、0.1%氯化钠溶液、显微镜四、实验内容: 1、将三种浓度氯化钠溶液分别滴入3块玻片的凹内,数滴即可,勿太多,以防溢出。

动物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课件 绪论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病理学包括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 病理生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一、动物病理学的性质 动物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是一门通过研究动物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兽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动物病理学的内容 总论:论述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的表现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各论:论述各器官系统的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 总论是各论的基础,各论是总论的具体应用 三、在兽医科学中的地位 专业基础课、桥梁学科、应用课程 四、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尸体剖检简称尸检,即对动物尸体或对发病动物扑杀进行病理剖检。观察组织、器官和细胞的病变,明确病因。 动物实验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用实验动物复制动物疾病的模型,根据研究需要对其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进行系统的检测和观察研究。 临床病理学研究是对自然发病动物进行临床病理学研究。动物的血液、尿液、粪便、渗出物等做实验室化验分析。 活体组织检查运用切除、穿刺、钳取、搔刮等手术方法从发病动物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选定的某种组织或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观察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或某种病因作用下组织细胞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 五、动物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大体观察主要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衡器等对尸体、器官和组织中病变的大小、形状、重量、色泽、质度、表面及切面形态进行观察和检测。 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或将脱落细胞制成涂片,经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