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
自考公共关系学完整笔记

公共关系学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的14个特征:1是一个完整的职能,目的在于增进公司利益和达成其他整体的目标。
2并不制定政策,但可以帮助管理当局表白公司的政策。
3对于受公司措施影响的人,公共关系人员注意他们的印象和可能的反应,因此重大的措施应先向公关部门咨询。
4所有信誉都建立在行动而非文字之上,但如果让人们了解公司的行动就得借助于语言文字。
5虽然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却有其责任范围,必须配备预算及人员,所承担的任务必须限于公司公关范围以内的工作。
6最终目标是使人人了解对于良好的管理是不可分割的。
7关于公司的形象是相对的,要依据某种公众对于公司的具体要求而定。
8人们经常根据不完全的证据形成对公司的印象,但应尽力去注意为公司争取良好的印象。
9因为公司是在舆论形成的环境下运营发展的,因此对于任何人所具有的访问权利均应尊重。
10透露、传播资料信息不要吝啬。
11不可歪曲和夸大事实,其的主旨是陈述事实以便他人对公司公平评估,引起公众兴趣,进而对他们发生影响。
12少做做得好比多做做不好强。
13其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要引起别人对公司的好感和兴趣。
14其艺术多余科学成分,这种艺术要以社会科学的崭新知识为基础,对于公众对象的组成及态度做科学的评估,对公司要有透视的认识。
●公共关系的本质:即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揭示公共关系的本质,需要遵循的思维程序:1需要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组织、传播、金额公众。
2分析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
组织、公众是其承担者,分别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方式是传播。
●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1关系性质。
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特指组织与公关间的传播沟通关系。
2职能性质。
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是对组织与公关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管理,也可称沟通管理。
以优化公关环境,树立组织形象为宗旨。
3学科性质。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重点及名词解释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一、“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二、公共关系的定义:P2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
(美:雷克斯。
哈罗)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
(英:费兰克。
杰夫金斯)C、传播管理说:强调公共关系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
(美,詹姆斯.格鲁尼格):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D、咨询说:公共关系的决策咨询功能。
《墨西哥宣言》: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
E、关系说:强调公关系系是一种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
(美:蔡尔兹)F、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
G、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3、美国《公共关系季刊》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14种特征。
*三、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1、确定公共关系本质的依据和方法:P5-6A、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
(PR三要素:组织、传播、公众)B、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本质联系。
组织传播沟通公众(主体)(客体)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传播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C.还要考虑这一本质联系在公共关系原理中的渗透性以及在公关关系实务中的指导性*2、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三个角度:P7A、公共关系的“关系”性质: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
*B、公共关系的“职能”性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沟通)管理。
(简述)(现代组织经营管理的“四大支柱”:资金、技术、人才和公共关系)C、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
(总之,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组织的“传播管理学科”,“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00182公共关系学自考知识点汇总

00182公共关系学自考知识点汇总
一、公共关系学概念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科,以及人们如何与自然、物质以及社会环境交流的开创性学科。
它研究关系现实世界中的个人
和集体,研究他们之间的交流、复杂的社会价值观和多样化的行为方式。
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学科。
它涉及如何制定政策、如何与其他进行沟通以及如何运用新的媒体来影响民众的多方面知识。
二、公共关系学的原则
1、互惠原则:公共关系学的第一原则,就是互惠原则,即双方都应
获得满意的结果。
此外,要发展健康的关系,双方务必尊重对方,尊重对
方发言,做出诚实的反应,让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2、诚信原则:公共关系学的第二原则是诚信原则,要求双方都要保
持诚实、公正、客观的态度。
双方都应该遵守诺言,保持约定,并且要及
时实现承诺。
3、可行性原则:公共关系学的第三原则是可行性原则,即双方的行
为应根据自己的利益获取而定,既不会让自己太有利也不会让对方太有利。
三、公共关系学的目的
1、加强交流:公共关系学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双方之间的交流,通过
改善双方之间的沟通和共同合作,消除双方的隔阂,使之可以更好地理解
彼此。
2、改善公共形象:公共关系学的主要目的还包括改善公共。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3)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职责和功能 第⼀节 ⼀、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责 (⼀)公共关系的职责是指公共关系在组织的⾏政管理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范围及其应承担的责任。
(⼆)最基本的职责包括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沟通协调、提供服务。
1.收集信息(作为组织的预警系统) <1>收集与组织形象有关的信息; <2>产品形象是组织形象的客观基础,产品质量是影响组织形象的关键因素。
<3>组织形象信息,主要包括: (1)公众对组织机构的评价; (2)公众对组织管理⽔平的评价(主要评价有经营⽅针是否正确;组织发展⽬标是否合理;市场预测是否准确;⽤⼈是否得当); (3)公众对组织⼈员素质的评价; (4)公众对组织服务素质的评价。
<4>收集组织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收集的信息具有宏观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2.辅助决策,意义是让公共利益贯穿于组织决策过程的始终,以避免组织决策只顾⾃⾝利益的⽚⾯性。
<1>为确⽴决策⽬标提供咨询建议,从社会⾓度评价决算⽬标的社会制约因素和影响效果,努⼒使组织的⽬标决策与公众利益和环境因素相容。
<2>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3>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案,是实现⽬标的各种⽅法、措施的总和。
<4>从公共关系⾓度评价决策效果。
3.传播推⼴,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式和关键环节。
<1>创造舆论,告知公众,是公关传播最基本的功能。
<2>强化舆论,扩⼤影响,是公共关系传播的重要任务。
<3>引导舆论,控制形象,其职责在于调节组织的信息流量和⽅向,引导公众舆论向积极有利的⽅向发展,并根据舆论反馈适当调整组织的⾏为,控制组织的形象(课⽂p49倒数第⼀段重点理解)。
4.协调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根本职责,即运⽤各种协调沟通⼿段为组织的⽣存发展创造“⼈和”的环境。
<1>协调内部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即通过建⽴和完善组织内部的各种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促进组织内部信息交流;公共关系是⼀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内求团结是外求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

自考“公共关系学”各章节重点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含义2、公共关系的定义: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
(美:雷克斯?哈罗)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
(英:费兰克)C、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
美,詹姆斯?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相互信任的关系。
D、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
《墨西哥宣言》E、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
(美:蔡尔兹)3、美国《公共关系季刊》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14种特征。
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1.主体是组织机构2.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3.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4.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5.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公共关系状态: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1.公共关系是客观存在的2.公共关系状态和公共关系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公共关系活动: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公共关系学是公共关系意识的理论表现组织、公众、传播是公共关系学的三个最基本概念1.组织是主体公共关系是一种有目的计划受控持久的过程2.公众是对象公众不是完全被动且随意受摆布的3.传播是过程和方式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的传播沟通关系、舆论、形象关系: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
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识。
特征: 1 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2.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舆论: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
舆论标志着大多数社会公众对组织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是他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的总和。
00182公共关系学自考知识点汇总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00182公共关系学-目录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1.公共关系的定义2.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3.组织、公众、传播;关系、舆论、形象4.公共关系操作中的若干范畴5.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6.关系、舆论、形象7.组织、公众、传播8.公共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9.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巴纳姆时期的神话与欺骗10.公共关系职业化;公共关系学科化11.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12.公共关系的五大功能: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协调沟通、提供服务13.公共关系的收集信息、辅助决策、提供服务功能14.公共关系的协调沟通功能15.公共关系的传播推广功能第二章公共关系组织与人员16.公共关系公司的类型、组织机构、经营范围与特点;公共关系协会的活动内容17.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的四种基本模式:部门隶属型、部门并列型、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共关系委员会18.组织内设的公用关系职能部门的特点19.公共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20.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21.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素质22.全员PR管理第三章公共关系对象23.公众的定义24.公众的特点25.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26.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和被追求的公众;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27.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28.社区公众;国际公众29.内部公众;名流公众30.媒介公众31.顾客公众;政府公众第四章公众心理与行为32.知觉的概念33.知觉的特点34.知觉的选择性35.知觉的偏见36.需要理论的要点37.需要的五个层次38.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39.优势需要决定行为40.态度及其结构41.态度的特性42.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43.霍夫兰的说服模式44.流行、流言、舆论的概念45.流行、流言、舆论的特点46.如何应对流言47.针对流行、流言及舆论中的公共关系策略与技巧48.价值观、团体压力、逆反心理的概念49.价值观、团体压力、逆反心理的特点50.针对逆反心理的公共关系对策51.针对价值观、团体压力的公共关系技巧第五章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52.拉斯韦尔的“5W”模式;把关人;两级传播53.5W的含义;把关人的作用;两级传播模式54.受众选择“3S”论;议题设置论55.“5W”模式、“3S”论及在“议题设置”公共关系策划中的运用56.媒介的含义57.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演变58.印刷媒介的概念59.电子媒介的概念60.印刷媒介的特点;电子媒介的特点61.因特网的特点;非语言传播符号的特点62.报纸与杂志的优点和缺点;广播与电视的优点和缺点63.媒体组合的概念;媒体组合的目标64.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媒体组合65.媒体组合的方式66.媒体组合的具体策略第六章公共关系策划与管理67.公共关系策划的含义68.公共关系策划的特征69.公共关系策划的作用70.公共关系策划的各项原则71.公共关系策划的利益性原则72.公共关系策划的客观性原则、公共关系策划的系统性原则73.公共关系策划的可行性原则、公共关系策划的灵活性原则74.公共关系策划管理75.公共关系策划管理“六部工作法”76.公共关系策划书77.公共关系策划的方法第七章新闻、广告与整合营销传播78.新闻资料;新闻稿79.策划新闻80.撰写新闻资料和新闻稿81.新闻发布会82.广告的概念;广告的功能83.广告与公共关系的融合;广告策划及其内容84.产品定位及其策略85.广告主题策划86.整合营销传播及其发展87.整合营销传播的特性88.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89.整合营销传播的方法第八章公用关系专题活动90.展览会的类型91.展览会的特点92.举办展览会应做的工作93.展览会吸引观众的技巧94.庆典活动的类型95.庆典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96.开业庆典;周年庆典;乔迁庆典97.重大成果庆典;受到特殊嘉奖庆典98.赞助活动的种类99.赞助的作用100.赞助活动的实施步骤101.赞助活动实施的方法102.对外开放参观103.对外开放参观的目的、规模、时间与人员104.准备宣传材料;选择参观线路;做好解说和接待工作105.做好对外开放参观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第九章组织形象策划与CIS管理106.组织形象的概念;组织形象的分类107.组织形象的基本特性108.CIS的基本构成109.CI战略—塑造组织形象的利器110.组织自我形象;组织实际形象111.组织形象差距112.组织自我形象分析;组织实际形象分析113.组织形象差距分析114.组织形象的构成115.组织形象策划的基本特性116.组织形象策划117.如何建立有效的组织形象118.CIS开发119.CIS开发作业的程序120.VIS的设计与开发第十章公共关系危机管理121.公共关系危机的定义122.公共关系危机的特征123.公共关系危机管理124.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原则125.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操作程序126.公共关系危机后的形象、声誉恢复---事后管理127.危机传播128.危机传播模型129.公共关系危机传播计划130.公共关系危机传播。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一、公共关系的定义1.“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中文表述可称为“公众关系”,也可称为“公共关系”。
2.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代表人是美国学者卡特利普和森特,他们认为公共关系是确定、建立和维持一个组织与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益关系。
3.传播说:侧重于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代表人是英国著名公关学者佛兰克?杰夫金斯,他认为: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向内和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
4.传播管理说:强调公共关系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当代美国术权威,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5.咨询说:侧重于公共关系的决策咨询功能,最具代表是1978年8月发表的《墨西哥宣言》: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
它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领导人提供意见,履行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以服务于本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利益。
6.关系说:强调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性、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代表人物是蔡尔兹。
7.协调说:认为公共关系主要是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代表人是王乐夫。
8.形象说:从塑造形象的角度揭示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强调公共关系的宗旨是为组织塑造良好形象,代表人是熊源伟。
二、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一)公共关系本质的依据和方法1.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公共关系活动的三个要素是“组织”、“传播”和“公众”;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是由这三个要素构成。
2.分析公共关系的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
“组织”和“公众”是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分别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传播”,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即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是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
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

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第一节一公共关系的定义分为:1管理论——美国雷克斯、哈罗博士2 传播论——英国弗兰克、杰夫金斯3 传播管理论——美国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4 咨询论——国际公共关系协会1978年发表《墨西哥宣言》5 社会关系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蔡尔滋教授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就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格鲁尼格教授二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1公共关系的形为主体就是组织机构2 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就是相关大众3 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就是传播沟通媒介4 公共关系的过程就是信息的双向交流5 公共关系的目标就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第二节一公共关系的相关概念与范畴1公共关系状态——表示一种客观的实在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与舆论状况2 公共关系活动——表示一种实际的操作实务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的工作3 公共关系观念——表示一种主观的思想意识就是一种影响与制约着组织的政策与行为的经营观念与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另还有: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服务观念二公共关系学中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组织、公众、传播※1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即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2 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3 传播——公共关系的过程与方式三关系、舆论、形象1 关系——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处与交往的行为与状态,简单说就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公共关系不就是泛指“任何”或“所有”的社会关系,而就是指与“私人关系”相对应的具有社会公共性质的一种特殊关系特征: 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2 舆论——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瞧法与意见的总与,就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瞧法与意见的公开表达3 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与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与评价意义:①公共关系所说的形象其本质就是信誉,重视组织形象实质上就是重视组织信誉②公共关系将建设与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虑建构组织形象的外观③公共关系塑造的就是组织的整体形象,而不仅仅限定在个别的、具体的产品形象或人员形象要素上④公共关系形象就是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与态度而形成的四人际关系与人群关系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1 从内容上瞧,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2 从方法上瞧,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了人际沟通的技巧,即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说服技巧五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1 从主体上瞧,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就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就是个人2 从对象上瞧,公共关系的对象就是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括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3 从内容上瞧,公共关系就是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就是组织事务与公众事务,人际关系处理的就是许多私人事务与公众没有关系4 从方式上瞧,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方式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六公共关系操作中的若干范畴:1 交际2 宣传与新闻3 广告4 营销推广 (营销推广注重的就是近期经济利益,公共关系更注重的就是社会利益)5 公共事务——指一个组织与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众利益、社区事务相关的活动6 游说7 开发8 论题处理9 危机管理 (含义:1,处理公共关系危机 2,用公共关系的策略与方法来处理危机)第三节一公共关系的历史与发展※1,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2,巴纳姆时期——神话与欺骗(发端时期)3,艾维、李时期——公共关系职业化4,爱德华、佰尼斯时期——公共关系学科化5,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1987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标志着公共关系在我国内得到正式的确认与接受1991年成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标志着中国的公共关系与国际接轨首先,公共关系造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其次,公共关系适应了体制改革的需要再次,公共关系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最后,公共关系适应了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的需要公共关系的功能※公共关系的功能就是指公共关系在组织的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工作范围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1 收集信息与组织形象有关的信息(产品形象信息/组织形象信息)组织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信息公众对组织其她的要素评价:①公众对组织机构的评价②公众对组织管理水平的评价③公众对组织人员素质的评价④公众对组织服务素质的评价2 辅助决策①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②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③协助拟定与选择决策方案④评价决策效果3 传播推广①创造舆论,告知公众②强化舆论,扩大影响③引导舆论,控制形象4 协调沟通5 提供服务①协调内部关系,增加组织凝聚力①在组织内部为各个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服务②开展社会沟通,建立与谐的社会环境②在组织外部提供社会服务第二章公共关系组织与人员第一节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就是专门执行公共关系任务、实现公共关系功能的行为主体,就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专业职能机构一、组织内设的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组织内设公共关系部门的模式:1 部门隶属型——附属于组织的某个职能部门2 部门并列型——与其她职能部门平等排列,处于同一层次3 高层领导直属型——处于整个组织系统中的第三个层次4 公共关系委员会——由组织主管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织公共关系部门的内部分工:对内关系——处理员工关系、部门关系、股东关系等等对外关系——指政府关系、社区关系、媒介关系、顾客关系等等专业技术制作——文字写作、平面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第一节一公共关系的定义分为:1管理论——美国雷克斯、哈罗博士2 传播论——英国弗兰克、杰夫金斯3 传播管理论——美国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4 咨询论——国际公共关系协会1978年发表《墨西哥宣言》5 社会关系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蔡尔滋教授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就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格鲁尼格教授二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1公共关系的形为主体就是组织机构2 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就是相关大众3 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就是传播沟通媒介4 公共关系的过程就是信息的双向交流5 公共关系的目标就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第二节一公共关系的相关概念与范畴1公共关系状态——表示一种客观的实在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与舆论状况2 公共关系活动——表示一种实际的操作实务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的工作3 公共关系观念——表示一种主观的思想意识就是一种影响与制约着组织的政策与行为的经营观念与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另还有: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服务观念二公共关系学中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组织、公众、传播※1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即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2 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3 传播——公共关系的过程与方式三关系、舆论、形象1 关系——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处与交往的行为与状态,简单说就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公共关系不就是泛指“任何”或“所有”的社会关系,而就是指与“私人关系”相对应的具有社会公共性质的一种特殊关系特征: 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2 舆论——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瞧法与意见的总与,就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瞧法与意见的公开表达3 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与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与评价意义:①公共关系所说的形象其本质就是信誉,重视组织形象实质上就是重视组织信誉②公共关系将建设与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虑建构组织形象的外观③公共关系塑造的就是组织的整体形象,而不仅仅限定在个别的、具体的产品形象或人员形象要素上④公共关系形象就是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与态度而形成的四人际关系与人群关系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1 从内容上瞧,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2 从方法上瞧,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了人际沟通的技巧,即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说服技巧五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1 从主体上瞧,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就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就是个人2 从对象上瞧,公共关系的对象就是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括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3 从内容上瞧,公共关系就是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就是组织事务与公众事务,人际关系处理的就是许多私人事务与公众没有关系4 从方式上瞧,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方式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六公共关系操作中的若干范畴:1 交际2 宣传与新闻3 广告4 营销推广 (营销推广注重的就是近期经济利益,公共关系更注重的就是社会利益)5 公共事务——指一个组织与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众利益、社区事务相关的活动6 游说7 开发8 论题处理9 危机管理 (含义:1,处理公共关系危机 2,用公共关系的策略与方法来处理危机)第三节一公共关系的历史与发展※1,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2,巴纳姆时期——神话与欺骗(发端时期)3,艾维、李时期——公共关系职业化4,爱德华、佰尼斯时期——公共关系学科化5,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1987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标志着公共关系在我国内得到正式的确认与接受1991年成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标志着中国的公共关系与国际接轨首先,公共关系造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其次,公共关系适应了体制改革的需要再次,公共关系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最后,公共关系适应了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的需要公共关系的功能※公共关系的功能就是指公共关系在组织的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工作范围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1 收集信息与组织形象有关的信息(产品形象信息/组织形象信息)组织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信息公众对组织其她的要素评价:①公众对组织机构的评价②公众对组织管理水平的评价③公众对组织人员素质的评价④公众对组织服务素质的评价2 辅助决策①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②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③协助拟定与选择决策方案④评价决策效果3 传播推广①创造舆论,告知公众②强化舆论,扩大影响③引导舆论,控制形象4 协调沟通5 提供服务①协调内部关系,增加组织凝聚力①在组织内部为各个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服务②开展社会沟通,建立与谐的社会环境②在组织外部提供社会服务第二章公共关系组织与人员第一节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就是专门执行公共关系任务、实现公共关系功能的行为主体,就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专业职能机构一、组织内设的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组织内设公共关系部门的模式:1 部门隶属型——附属于组织的某个职能部门2 部门并列型——与其她职能部门平等排列,处于同一层次3 高层领导直属型——处于整个组织系统中的第三个层次4 公共关系委员会——由组织主管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织公共关系部门的内部分工:对内关系——处理员工关系、部门关系、股东关系等等对外关系——指政府关系、社区关系、媒介关系、顾客关系等等专业技术制作——文字写作、平面设计。
组织内设公共关系部门的特点:了解内情、便于协调、效率较高、成本较低、工作受到组织内部因素的制约,难以完全做到客观公正二、公共关系公司※就是公共关系咨询公司、公共关系顾问公司、公共关系事务所、公共关系服务公司等独立的公共关系服务机构的统称公共关系公司的类型:按内部业务划分:专项业务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某种公共关系技术报务的公司专门业务服务公司——为特定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司综合服务咨询公司按经营方式划分:合作型公司——与广告公司等合作经营的公司独立型公司——坚持自身经营的独特性,不与其她部门合作公共关系公司服务的特点:1 较为客观公正2 技术全面,专业性强3 较灵活,适应性强4 关系较疏远5 运作成本高三、公共关系协会※就是公共关系的专业性社团组织,就是非官方、非盈利的群众社团组织,成立于1955年基本任务包括:加强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协调与合作;维护本行业专业人士的基本权力与利益;推动公共关系学术理论的发展,编辑出版会刊与专业资料,传播公共关系学知识;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维护本行业的形象与声誉;培养与训练公共关系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业内人士的专业水准;为会员及各界人士提供公共关系专业方面的咨询服务;建立与发展本行业与社会各界与国外同行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主要活动内容:1 联络会员2 规范本行业的职业道德与行业准则,维护本行业的形象与声誉3 专业培训4 普及知识5 编辑出版刊物第二节一,公共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从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机构瞧,公共关系人员可分为公共关系领导人员与一般人员※1 公共关系领导人员及其日常工作:指公共关系部门的经理、主任、即负责人,就是公共关系机构的领导者与管理者①确立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②对人力、经费、设备、时间加以预算与分配③领导全体公共关系人员开展工作④内调外联,协调各方关系另一些特殊的工作:①出席组织最高领导层的工作会议,参与组织决策活动②充当组织的发言人,主持组织主办的新闻发布会③充当组织的外交代表,出席各种社交活动2 公共关系一般人员及其日常工作:指在组织内部公共关系机构中工作的各类人员分类:①调查分析人员——收集信息,预测公众动向与社会发展趋势②计划人员——提出公共关系活动的目标、计划与方案③传播人员——开展、管理公共传播活动④文秘人员——撰写新闻稿、演讲稿等文件⑤专门技术人员——指财务人员、美工人员、摄影摄像人员二,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素质1,公共关系人员的公共关系意识——就是对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特征、作用及活动规律、方法等,经过思维得到理论认识,并形成概括性的见解※①形象意识——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②服务意识③互惠意识——公共关系的功利意识④沟通意识——信息交流的意识⑤长远意识⑥创新意识2,公共关系人员的心理素质※①自信的心理②热情的心理③开放的心理3,公共关系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知识结构:①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②公共关系的基本实务知识能力结构:①较强的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②良好的组织能力③健全的思维与谋划能力④敏锐的观察能力⑤很好的自制自控与灵活应变的能力⑥善于与她人交往的能力⑦掌握政策与理论的能力一、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1、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目标:※①通才式的公共关系人才——领导型人才②专才式的公共关系人才——具体的公共关系工作人才2、公共关系人员培养的原则:①科学理论知识与思想品质教育相结合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因材施教,因人施教④专业知识与综合知识相结合3、公共关系人员境况的途径:①大学本科教育②大专培训班③函授教育④公共关系培训班⑤全员公共关系培训另还有:见习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指导等4、公共关系人员培训的教育内容:课程设置职业道德教育——应遵循:公平、正派、对社会负责、真实、保密五全员PR管理即通过全员的公共关系教育与培训,增加全员的公共关系意识,提高全员的公共关系行为的自觉性,加强整体的公共关系配合与协调,形成浓厚的组织公共关系氛围与公共关系文化1.领导的公共关系意识2.全员的公共关系配合3.组织的公共关系氛围第三章公共关系对象第一节一公众的定义:※公众,就是指与公众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与。
即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活动的目标对象二公众的特点:※群体性、共同性、多样性、变化性、相关性第二节公众的分类:※一、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根据组织内外对象划分)内部公众,即组织内部的成员群体,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辅助人员以及股东公众等目的:使其对组织充满信心,增强向心力,培养组织文化,树立对外形象外部公众,即组织的外部沟通对象群体,如消费者、协作者、竞争者、记者、名流、政府官员、社区居民等目的:在外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与声誉二、首要公众与次要公众(根据组织重要程度划分)首要公众即关系到组织生死存亡,决定组织成败的那部分对象次要公众即那些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没有决定性意义的对象三、临时公众,周期公众与稳定公众(根据稳定程度划分)临时公众就是因某一临时因素,偶发事件或特别活动而形成的公众对象周期公众就是指按一定规律与周期出现的公众对象稳定公众就是具有稳定结构与稳定关系的公众对象四、顺意公众,逆意公众与边缘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划分)顺意公众就是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与产品持赞成意向与支持态度的公众对象边缘公众则就是指对组织持中间态度、观点与意向不明朗的公众对象五、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与被追求的公众(根据组织的价值取向划分)受欢迎的公众即完全迎合组织的需要并主动对组织表示兴趣与沟通意向的公众群体不受欢迎的公众指违背组织的利益与意愿,对组织构成潜在与现实威胁的公众群体被追求的公众指符合组织的利益与需要,但对组织却不感兴趣,缺乏交往意愿的公众群体六、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程度划分)非公众指与组织无关,其观点、态度与行为不受组织的影响,也不对组织产生作用的公众潜在公众即由于潜在的公共关系问题而形成的潜伏公众、隐患公众、隐蔽公众,与未来公众知晓公众即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处境,明确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与特定组织有关,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与该问题有关的所有信息,并开始向组织提出有关的权益要求的公众行动公众即已采取实际行动,对组织构成压力,并近迫使组织采取相应行动的公众第三节一、内部公众(就是组织最基本的目标公众)1,内部公众的重要性:①内部公众就是形成组织力量的主体②内部公众就是组织创一流产品的主力军③内部公众就是塑造与推销组织形象的积极因素2,处理与内部公众关系的艺术:①树立“内部公众第一”的思想,正确认识内部公众在组织中的主人翁地位②传播沟通,增强内部公众的民主与参与意识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感情投资④善于做思想工作,培养内部公众的忠诚心3,正确对待与处理与非正式团体的关系:非正式团体就是组织中存在的未经官方正式规定而自然形成的以满足个人需求与欲望的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