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合集下载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课件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课件
果。
案例二
另一所幼儿园则注重班级文化的 建设,通过共同制定班级规则、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方式,成 功营造了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案例三
还有一所幼儿园采用混龄教育模 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起 游戏和学习,有效促进了他们的
社会性发展。
04
日常生活中社会性教育渗透方 法
Chapter
家庭教育中价值观引导
案例三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一个家庭的父母非常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他们以身作则,遵守社会规范, 尊重他人。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孩子也学会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
05
挑战与应对策略
Chapter
面对困难时心理调适技巧
01
02
03
认知重构
帮助幼儿理解困难是暂时 的,可以通过努力和寻求 帮助来克服。
特点
幼儿期社会性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情感表达日益丰 富,同伴关系逐渐建立,道德认知和 行为规范初步形成。
影响因素与家庭、学校角色
影响因素
幼儿社会性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等。其中,家庭和学校是影 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家庭角色
家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 社会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案例三
某幼儿在社交上遇到困难时,通过参加团队活动 和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逐渐提高社交能力和沟 通技巧。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Chapter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01
幼儿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关系的过程,涉及情感、
认知、行为等多个方面。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1.“学科性质”,对相关的表述要求能够再认;2.“研究任务”有三个方面,要求能够作完整的表述。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主要是定义,要求能够表述。

4.与相关教育概念的辨析,要求对相关的表述能够再认。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对相关的表述要能够再认。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了解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强化的概念和作用;关于直接学习的基本观点;关于观察学习的基本观点。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表述进行再认。

3.认知发展理论(1)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对相关表述能再认。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对三水平六阶段的内容要能简要表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普通特点:其四个方面的要点要能完整表述。

2.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普通特点:了解其三个方面的要点,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4.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

(1)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社会化的几个阶段;情绪社会化发展的内容:社会性微笑、母婴依恋、目生人焦虑、分离焦虑。

这部份知识的要点要能够完整表述。

(2)儿童依恋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过程:了解几个阶段,对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能够再认。

幼儿依恋的类型与特点:主要掌握安斯沃斯的分类,即安全型儿童与不安全型(焦虑型)儿童,不安全型儿童又分为回避型和拒绝型两类。

应了解各种类型依恋的主要表现,能对相关表述再认。

(3)道德情感发展。

①共情:基本概念、儿童共情发展遵循的阶段。

②羞愧感:基本概念、羞愧感浮现的时间。

③愧疚感:基本概念、愧疚感与羞愧感的差别。

对这部份内容的要点要能作基本的表述。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一、引言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情感交往能力以及社会认知能力的过程。

幼儿社会性发展对于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情感健康和学习成就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教育策略。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征1. 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互动、合作和分享,能够建立友谊关系,并逐渐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

2. 情感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关心、尊重和帮助他人。

3. 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想法,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和共享意识。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家庭的亲密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同伴关系:幼儿在幼儿园或托儿所中与同龄人的交往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能够促进幼儿学会分享、合作和相互支持。

3. 教育环境:教师的教育方式、教育资源和教育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提供适当的社会情境和学习机会。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1. 提供积极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建立亲密关系,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鼓励幼儿与家庭成员进行积极互动。

2. 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教师应创造积极友好的班级氛围,引导幼儿学会与同龄人进行合作、分享和互助,组织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

3. 提供适应幼儿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适合他们的社会情境和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幼儿学习社会规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幼儿的情感交往能力: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情感表达,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教会他们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同理心和合作意识。

5. 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教师应及时发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问题,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 儿童与儿童的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 有助于学前儿童摆脱自我中心性 2. 有助于学前儿童认识到自我的价值 3. 有助于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三) 教师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对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二) 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 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儿童社会性
发展的影响
四、家长教养观念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一,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更新教养观念。父母采取 民主的方式和孩子相处,不能只让孩子服从家长的命令。
第二,父母双方的教养观点要一致,方法要统一。在 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的观点要取得一致,即使出现分歧,也 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第三,注意家园沟通,保持父母的教养观念和幼儿园 的教育要求一致。
第三节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 幼儿园物理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二、 幼儿园心理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 师幼互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 关注儿童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 有利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3. 有利于加快学前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4. 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四、 能力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能力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是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运动和操作能力自 儿童出生时起,就已经出现。二是一般能力和特殊 能力。三是主导能力和非主导能力。主导能力又 称优势能力,非主导能力又称非优势能力。
第二节 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 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在教育独生子女方面家长必须要注意以下方面:
(二) 气质与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三) 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 气质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 2. 气质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 3. 气质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 4. 气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4~5岁至8~9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出现 了服从别人规则的观念。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该 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 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对行为是非的判断不仅从行 为结果来判断,还会从行为动机的角度考虑。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 (一)人格发展的相关理论
•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人格的构成
•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成分组成。
(2)儿童社会心理发展的内容
•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方面,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儿童动 机和情感的发展。在《对性理论的三个贡献》一书中,弗洛伊德提出 了关于儿童情绪和动机发展的观点,认为,成年期人格的特点根源于 生命的头几年。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
• (三)学前儿童几种基本情绪的发展
1. 哭 2. 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自发性的笑(2)诱发性的笑
3. 恐惧 • 恐惧的分化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1)本能的恐惧 •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 (3)怕生 • (4)预测性的恐惧 4. 依恋 • (1)学前儿童依恋的特点 • ① 学前儿童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儿童能得到最
1. 道德判断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核心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要素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道 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的前提。认为道德判断可以从结 构和内容两个维度加以界定,不同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道德判断, 既有具体的内容,又有特定的结构。
2. 道德发展的机制、条件与动力
道德发展的机制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这种机 制具体表现为道德认知冲突。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能力,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合作、分享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这种发展对于幼儿的整体成长和未来的社交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情绪交流的发展1.1 情绪识别能力的培养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表达,如喜、怒、哀、乐等,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1.2 情绪表达的能力提升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逐渐学会用言语、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

1.3 情绪调节的能力发展幼儿通过与他人的相处,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控制情绪的表达方式、适应他人的情绪等,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二、合作能力的培养2.1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幼儿通过与同伴进行合作活动,如搭积木、做游戏等,逐渐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2.2 分工合作的能力提升在合作活动中,幼儿逐渐学会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2.3 解决冲突的能力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妥协,逐渐学会解决冲突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协商合作。

三、分享与关爱的培养3.1 分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经验等,逐渐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共享资源,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3.2 关爱他人的能力提升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逐渐培养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3.3 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幼儿逐渐学会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从而建立起互助互爱的社会关系,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理解他人的能力发展4.1 倾听和观察的重要性幼儿通过倾听他人的言语和观察他人的行为,逐渐学会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要,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4.2 推理和推断的能力提升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逐渐学会推理和推断他人的思维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动机。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幼儿园前的阶段,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交能力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家庭环境、同伴关系、教育方式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影响因素。

一、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1. 父母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较大影响。

和睦的父母关系会给儿童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给予孩子安全感,促进他们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和合作。

3.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指家庭中的情感氛围和价值观念。

温暖、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能够培养他们的友善、合作和分享的行为。

二、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会了合作、分享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1. 同伴接触:与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耍和学习,能够让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能力。

2. 同伴模仿:同伴之间的模仿行为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通过观察和模仿同伴的行为,儿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互动、合作和解决冲突。

3. 同伴关系质量:同伴关系的质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提供支持和友谊,促进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

三、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1. 教师角色:教师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教学方式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标题: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互动中逐渐学会适应社会规范、建立友谊关系和发展人际交往技能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幼儿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1.1 促进幼儿情感发展:通过与他人互动,幼儿学会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培养情感沟通能力。

1.2 建立自我认同:在社交中,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1.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交活动,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2.1 提供合适的社交机会:为幼儿创造各种社交场合,如游戏、合作活动等,让他们有机会与同龄人互动。

2.2 鼓励幼儿表达情感: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2.3 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团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挑战3.1 羞怯和社交焦虑:部份幼儿可能会因为羞怯或者社交焦虑而难以融入社交活动,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和支持。

3.2 冲突处理能力不足:幼儿在社交中可能会浮现冲突,缺乏有效的冲突处理能力,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妥善处理矛盾。

3.3 社会规范认知不清:幼儿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匡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家庭和学校合作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1 家庭支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赋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预社交活动。

4.2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和培训课程,匡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4.3 家校合作:家长和教师之间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干估计划。

五、结语幼儿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惟独通过共同努力,才干匡助幼儿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促进其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界影响波动最大的年龄,因而是教育的关键期。
幼儿坚持性发展实验
第三节 性别角色的发展及性别差异
相关概念
• 性别概念:关于性别特征的认识. • 性别角色: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 • 性别刻板印象: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合适的个性特征的
观点. • 性别分离:儿童喜欢与同性别伙伴交往而将异性伙伴看作圈外人的倾向.
18~24个月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 亲社会行为,而且分享与助人、合作、安慰等迅速发 展和分化。
幼儿期各种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合 作行为最为常见。
(3)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认知因素—观点采择能力 情感因素—移情 环境因素
2.攻击行为的发展
(1)什么是攻击行为
行为的双重标准
社会中,对于某些行为存有依性别而区 分的“双重标准”,例如,男生长大后要 传宗接代,女生要出嫁;男生做事要有 气魄,女生做事则应细心不能粗野;男 生有泪不轻弹,女生则可以一哭二闹三 上吊。
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不同
父母总认为儿子应该受较高教育,以换取较高的社会 地位,儿子的成就愈高,父母的晚年也就愈有保障。 女儿总是要出嫁,若书念太多或工作成就过高,将来 就不容易嫁出去。即使女性意识逐渐抬头,但对未来 成就的期待仍存有性别刻板印象。
第二章 幼儿社会性发 展
学习内容
情绪情感的发展(略) 自我意识的发展 性别角色的发展 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交往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表达 情绪理解 情绪调控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依存性 个别性及多面性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产生的对 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
幼儿的自我体验表现出易变性和暗示性的 特点。
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
自尊的发展
自尊的结构 幼儿自尊的发展 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
外表或外貌 亲子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性别角色的形成
• 从人类的角度讲,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 早在远古时代,由于男女两性的生理特征的差异,形成了男耕女织、男
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 • 自阶级社会形成后,男女两性的社会职能的差异被伦理道德的形式进
一步加强,并绝对化了。 • 性别角色往往与性别偏见联系。
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 话题3.你认为女孩就应该文静,男孩就 应该淘气吗?
第四节 社会行为的发展
• 社会认知 • 社会行为 • 社会交往
1.观点采择
(1) 什么是观点采择 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 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 作出准确推断的 能力.“从他人眼中看世界”、“站在他人的角度看 问题”。
四、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的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自制力、自觉 性、坚持性和延迟满足等方面。
幼儿自制的两种表现即抗拒诱惑与延迟满 足。
1、抗拒诱惑
抗拒诱惑指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 能够得到满足但是社会禁止的行动,它表 现为在有人或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都拒 绝具有诱惑力但被禁止的愿望和行动。
4岁以前的儿童抗拒诱惑的能力与惩罚成正 相关,4岁以后则与说理关系密切。
冲突,但权威人物的优势特征(如身高) 使儿童无条件服从,以消除冲突。
(3)对社会规则的理解
• 社会规则的类别:道德规则、习俗规则、谨慎规 则
• 3岁以前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尤其是对谨 慎规则能初步判断。
• 3岁以后的孩子能区分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而且 认为违背道德规则更为严重。
• 学前儿童对规则的理解表面的、直觉的和依赖于 权威的。
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
2.5-3.5岁:表现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喜欢帮爸爸干活 喜欢说“我打你” 喜欢玩货车等玩具
玩洋娃娃 喜欢帮妈妈干活 喜欢收拾屋子;爱说话;不打 人;常说“我需要帮助”
3-6岁:对性别的看法非常刻板,盲从于传 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分离
2~3岁时出现性别分离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加,选择同性别伙 伴的倾向日益加强,直到青春期。
2、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 的享受。
观察表明,小班幼儿已经具有为等待长远 目标而抑制即时满足的能力。
2岁的中国儿童在延迟满足情境中已具备一 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中包括延迟策略的使 用,尽管策略的使用可能是无意识的。 (2002,陈会昌)
3、坚持性
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快的年龄,也是受外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2、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1)4岁到5岁期间自我意识发展最迅 速。
(2)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3~ 4岁之间;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 期为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开始发生 的年龄期为4~5岁期间。
2、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讨论
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性别有了 最初的认识?其表现是什么?
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1
• 阶段一,性别认同阶段(2-3岁) • 阶段二,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 • 阶段三,性别恒常性阶段(6-7岁)
性别概念的发展2
(1)获得性别身份:大约出现在1岁半到2岁之间,认识 到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属于两个分组中的一 个:男孩或者女孩.
• (2)一位陌生人进入该房间,并坐下来先与婴儿的 母亲,后与婴儿进行交流;
• (3)母亲不引人注意地走出房间;
• (4)母亲返回,陌生人走出房间;
• (5)母亲离开,婴儿独自呆在房间内;
• (6)陌生人返回;
• (7)母亲再次返回。
• 以上七个片段各持续3分钟
• 结果:母亲离开后;母亲回来后;与陌生人相处时三
(2)对自己内心世界愿望的意识如“我想要…”扩 张到了愿望与行为的关系,能从个人的内心愿望解 释行为结果,如“他去告诉老师他做完了,他想 让老师表扬他”。
2、自我评价的发展
(1)从依存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 面性的评价。
(2)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到逐渐出 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22种.04.20条20 件下表现分析。
66
22.04.2020
67
• 依恋模式通常形成与婴儿期,
• 成年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反映着他们与母亲的依 恋风格。
。 言语攻击:骂、唾弃、争吵等。 (4)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本能 挫折 社会学习 社会认知歪曲
三. 社会交往的发展
• 亲子关系——依恋 • 同伴关系
1. 亲子关系
•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 的作用。
• 亲子互动产生双向影响。 •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家庭
因素。
(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2岁左右开始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能力逐步发展起来,4岁 左右儿童的心理理论开始形成.
3.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1)对友谊的理解:友谊是身边的玩伴,是短暂的 、单向的和具体的。
(2)对权威的理解 2~3岁时还不能把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己的
愿望区分开,对权威盲目崇拜和依赖。 4~7岁意识到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己愿望的
二. 社会行为的发展
•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攻击行为的发展
1.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人们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 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
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与保护、捐赠等。
(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儿童最早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是共鸣性同情它发 生在1岁以前。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什么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最典型特征的看法。
图中宝宝是 男孩还是女 孩?
性别刻板印象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
人格特质的差异 行为的双重标准 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不同 担任职务的重要性
人格特质的差异
男性: 勇敢、刚强、独立、豪放、果决
女性: 细心、整洁、温柔、顺从、富同情心
(三)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 须建立在性别角色认同(获得了性别 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上,认知水 平越高,儿童的性别认同越好,他们 的性别类型化行为就越多。
【话题辩论】
• 话题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做男人好还 是做女人好?
• 话题2.你认为男性是否适合担任幼儿教 师?
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生理社会理论
莫尼等人提出的生物社会理论强调, 出生之前的生理发展以及这种生理因素 对儿童性别社会化有决定性的意义。性 激素也可以影响人类的游戏风格,导致 男孩的粗糙、吵闹的活动以及女孩的平 静、温柔的活动。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性别角 色认同的最初途径是对成人,尤其是 父母和教师行为的模仿。儿童通过观 察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形成最初的对 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
担任职务的重要性
社会普遍赋予男性担任领导者之刻板印象,因此, 在职场上,即使能力相同,但男性通常有较佳的升 迁通道;虽然目前全球有许多女性担任领导者的职 务且成就斐然,但存有性别歧视的性别刻板印象仍 是挥之不去。
根据英国一项针对女性主管的调查显 示,女性主管往往觉得自己在工作上 孤立无援,受到或明或暗的歧视,而 回到家中依旧要承担家务,因为照顾 家庭一向被视为是女性责无旁贷的天 职,并不因为在职场上受到重用而消 减。
(2) 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 幼儿(3—6岁儿童)基本上是自我中心的,因此 一般认为还没有观点采择能力,幼儿只知道自己 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认为自己的想法就 是所有人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