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貌(地质地貌)

合集下载

岩溶的概念

岩溶的概念

岩溶的概念岩溶是地球表面上一种重要的地貌类型,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它是一种以溶蚀作用为主导的地貌形式,主要表现为溶洞、地下河、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洞穴等各种地貌形态。

岩溶地貌是一种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貌。

它主要是由于水在地下流动,对岩石进行化学和物理的溶解和侵蚀作用所形成的。

它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岩、石英岩、云母岩等可溶性岩石地层中,而这些溶洞和地下河等地貌形态,是经过长期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岩溶地貌往往存在着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多种地貌景观。

其中,溶洞是岩溶地貌中最典型的地貌形态之一。

它是指地下被溶蚀作用所形成的空洞。

溶洞内部常常有各种奇特的石笋、石柱、钟乳石、石幔等地下沉积物,形成了独特的溶蚀地貌景观。

地下河则是指流水在地下河道中流动的地貌形态,它是地下水在石灰岩地层中流动所形成的。

地下河美丽而神秘,沿岸常常有奇特的石笋、石柱和石幔等地下沉积物。

地下湖则是地表地下河的汇聚地,往往位于地下洞穴的深处,是一种地下水湖泊。

地下湖的水质清澈透明,很多地下湖还存在着上下游水文交流的现象。

岩溶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物理溶蚀,另一个是化学溶蚀。

物理溶蚀主要是指由于物理条件的变化,如压力和温度的变化,造成岩石的溶解和侵蚀。

而化学溶蚀则是由于作用在岩石上的化学溶液导致岩石的溶解和侵蚀。

岩溶的地貌形态丰富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指由碳酸盐岩等溶解性岩石经过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它具有坑洞多、地下河流丰富等特点。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与气候、地质、构造等诸多因素有关。

在气候方面,适度的降水和温度是喀斯特地貌形成所必需的;在地质和构造方面,具有含碳酸盐岩且有闭合的下伏和上伏构造的地区,更容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岩溶地貌在地表上的形成有很多要素,主要是由于水在地下流动而形成的。

当地面雨水渗入地下后,会与地下的可溶性岩石发生反应,形成溶解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溶解作用会不断加深,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

岩溶地貌的概念

岩溶地貌的概念

岩溶地貌的概念
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地中海的一个大海湾)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19世纪末,司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

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在我国,以前也称作喀斯特,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喀斯特地区。

它的特点是地表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地下水通过地下溶洞和地下河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钙碱矿物质反应,生成了溶解性很强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岩石中的碳酸钙逐渐被溶解,形成了大量的溶洞和地下河道。

而这些溶洞和地下河道的形成,又加速了地下水的流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岩溶系统。

在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呈现出独特的景观特点。

首先是溶洞,这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

溶洞内常常有丰富多样的钟乳石、石笋等石灰岩溶蚀产物,宛如一个幻境。

其次是地下河道,这些地下河道常常宽阔而深远,水流湍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还有一些地下河道的出口形成了天坑,形状各异,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漏斗,令人叹为观止。

岩溶地貌还有一些其他的景观特点,如岩溶塌陷、岩溶峰林等。

岩溶塌陷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而形成的。

当地下溶洞被长时间的水侵蚀后,地表上的岩层会发生塌陷,形成一个个突出的凹陷区域。

而岩溶峰林则是由于地表的岩石在长时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山峰和岩柱。

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观,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岩溶地区的地下河道可以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提供给周边地区的居民使用。

同时,岩溶地貌也为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质构造的变迁。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它的形成过程既神奇又复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探索的乐趣。

希望大家能够亲自去体验一下岩溶地貌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溶蚀洼地峰林,密斯跃。

石钟乳喀斯特地貌示意图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视野拓展: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1)溶蚀作用:CO₂+HO₂+CaCO₃=Ca(HCO₃)₂(2)沉积作用:Ca(HCO₃)₂=CaCO₃↓+HO₂+CO₂↑2.分类:(1)喀斯特溶蚀地貌:① 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②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③ 峰林: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米,远望如林。

④ 孤峰: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

⑤ 溶斗(喀斯特漏斗):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也有的地方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⑥ 地下溶洞:富含CO₂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2)喀斯特沉积地貌:① 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₃)₂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₂大量逸出,导致CaCO₂沉积,形成钙华。

常见的有钙华坝、钙华湖等。

② 石钟乳、石笋、石柱:在溶洞内,富含Ca(HCO₃)₂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₂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₃在洞、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a .石钟乳:由洞顶向下发育。

b .石笋:由洞底向上发育。

c.石柱: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

温馨提示: 地下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则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对可溶性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形成石芽和溶沟。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岩溶地貌是指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在地质过程中溶解、侵蚀和崩塌而形成的地形、地貌。

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的作用,岩溶地貌常常具有洞穴、溶洞、地下河、地下水道、喀斯特盆地等特征。

岩溶地貌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如下:1.岩层类型:岩溶地貌通常由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组成。

这些岩石易受化学侵蚀作用,并形成特殊的地形。

2.地表形态:岩溶地貌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地表上出现洞穴、溶洞、风化坑、峡谷、塌陷等特殊形态。

例如,喀斯特地貌中的喀斯特塌陷、喀斯特地貌中的山峰、风化洞等特殊地形是岩溶地貌的标志。

3.裂隙和缝隙: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裂隙和缝隙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裂隙和缝隙通常是地下水的通道,地下水可以通过溶解岩石来创造地下洞穴和地下水道。

4.风化和侵蚀作用:岩溶地貌通常是由地下水的溶解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地下水中的溶解了许多溶质,如钙、镁等离子,通过溶解力来侵蚀岩层,形成喀斯特地貌。

5.地下水系统:岩溶地貌中通常有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如地下河流、地下水道和喀斯特盆地等。

这些地下水系统是岩溶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6.沉积物和溶蚀物质:岩溶地貌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沉积和溶蚀作用。

沉积物可以是钙化的沉积物、钢化的沉积物、碳酸盐沉积物等。

溶蚀物质可以是溶化岩层、岩石片段、溶解了的岩石矿物等。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岩层类型、地表形态、裂隙和缝隙、风化和侵蚀作用、地下水系统以及沉积物和溶蚀物质等因素。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确定一处地点是否为岩溶地貌,进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地貌指的是地表起伏的形态,也称为地形。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地貌旅游资源。

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面积是陆地。

因此地球表面的地貌分为海洋地貌和陆地地貌两大类。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貌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陆地地貌。

而我国正有着丰富的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

岩溶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地貌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岩溶地貌景观的主要类型有:1、.石峰、石林和石芽。

石峰有峰丛、峰林及孤峰,石林和石芽也会有多种造型。

上述景观地貌在我国以广西桂林和云南路南石林最具代表性。

桂林山水有“甲天下”的美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发育的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漓江水清如镜,两岸诸峰叠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把这里称作“碧莲玉笋世界”;云南路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是另一处典型的岩溶峰林景区。

数十米高的石峰,组成壮观的石的森林,不受寸土,峭拔挺立,似刀峰剑丛,直指青天。

怪石嶙峋,多惟妙惟肖造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凤凰梳翅”等。

造型生动,步移景换,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

2、岩溶洞穴。

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广西桂林的产笛岩、七星岩,南宁的伊岭岩,贵州安顺的织金洞、龙宫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广东肇庆七星岩等。

有些溶洞内还有大量的石笋、石钟乳、石花、石幔等岩溶凝聚物,令人目不暇接。

有些溶洞内还有地下暗河、地下瀑布,更使人流连忘返。

3、石灰华。

四川黄龙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华岩溶景观分布区,密布着3000多个石灰华五彩水池,乳黄色的石灰华堆积成的“岩溶边坝”,犹如梯田,景色异常迷人。

我国的岩溶地貌分布很广,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国家。

简述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简述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简述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岩溶地貌是在石灰岩、石膏、大理石、方解石等溶解性岩层地质背景下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溶蚀、塌陷和沉积三个阶段。

首先是溶蚀阶段。

岩溶地貌的形成起源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地下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等成分,能够与石灰岩等溶解性岩层中的钙质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钙。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逐渐侵蚀溶解石灰岩,形成溶蚀通道和溶蚀洞穴。

地下水不断地通过裂隙和透水管道进入岩石内部,使石灰岩逐渐溶解,形成独特的地下河流、地下湖泊和地下河谷等地下溶蚀地貌。

在溶蚀阶段逐渐过渡到塌陷阶段。

由于岩溶地区地层中的石灰岩溶蚀空洞不断扩大,地下河流流经地下溶洞时,其上方的岩层会因支撑失去,发生塌陷,形成塌陷地段。

这种塌陷现象在地表产生明显的地形坑洼,如坑穴、陷落水、断陷和天坑等。

同时,地下溶洞的塌陷也会引发地表坑道,形成地下丰富而复杂的地形。

最后是沉积阶段。

溶蚀过程使得溶解石灰岩中的可溶性物质通过地下水沉积到洞穴内或地表上。

这些物质包括钙质和碳酸盐沉积矿物,常见的有白云石、方解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会逐渐堆积形成岩溶地下沉积物和地表堆积物,并逐渐变得更加坚硬和稳定。

沉积物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如降雨和水力冲击,会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地表地貌,如石林、石柱、石笋和石钟乳等。

总结来说,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地下水溶蚀岩石形成洞穴,再由于洞穴坍塌形成塌陷地段,最后在洞穴内和地表上沉积形成沉积物,从而形成独特的地表地貌。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内完成,形成的地貌非常复杂和多样化,是地球地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4
100
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与气压成正比12。
温度越高,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小;当温度相 同时,PCO2 越高,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13
4.水的流动性
• 滞流的水,由于不能及时补给CO2,其溶解力是 有限的,很容易被CaCO3所饱和。
• 流动的水, 由于水温、水量及气压条件的不断改 变,可保持水的溶解性能,特别是不同CO2浓度 地下水 混合,会大大提高水的溶解力。
8
(2)碳酸盐类岩石的矿物成分对溶解度的影响
碳酸盐类岩石按所含矿物成分的重 量百分比, 可划分为7
个类型。
溶解度高
Ⅰ.石灰岩类 Ⅱ.石灰岩—白云岩类 Ⅲ.白云岩类 Ⅳ.泥质灰岩类 Ⅴ.泥质白云岩类 Ⅵ.泥灰岩类 Ⅶ.碳酸质砂页岩类
溶解度低
R——粘土岩
9
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裂隙度和孔隙度, 对可溶岩的透水性来说,裂隙度比孔隙度更 为重要。
a.碎屑岩岩溶 b.黄土岩溶(潜蚀) c.热力岩溶(冰层、冻土层)
7
二、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1)岩性成分对溶解度的影响 *易溶的卤盐岩 岩盐(NaCl),钾岩(KCl),镁岩(MgCl2) *中等溶解的硫酸盐岩 石膏(CaSO42H2O), 芒硝(Na2SO410H2O) *难溶的碳酸盐类 石灰岩(CaCO3) ,白云岩(CaMg(CO3)2)
3
Stone Forest
早在300多年前,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
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貌,探索了许多地
下溶洞,并作了详细记录。
4
2.岩溶(Karst)
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一切岩溶现象的 总称。
Karst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一座石灰岩高 原的名称。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 威 治 (J.Cvijic) 研 究 了 Karst 高 原 的 奇 特地貌,并把这种地貌称为Karst。
坡立谷的特点
•面积较大,数十~数百平方公里; •底部平坦,地表有河流通过,堆积物有冲积、坡积及残余的各类堆积; •周围有时发育峰林地形,内部可以有孤峰、残丘; •长轴方向常与构造线一致。
峰丛
坡立谷 峰林
溶蚀平原
洼地

河流 孤峰
29
3.漏斗、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 漏斗
河流
漏斗的形成过程?
30
• 岩溶漏斗又称斗淋,即doline的
漓江)。 软弱岩层或具有压性裂隙的岩层,其裂隙呈封闭
状,透水性弱,岩溶不发育。
漓江
11
3.水的溶蚀性
空气:CO2
纯水的溶蚀作用很弱 人类活动———酸雨
水: CO2+H2O H2CO3 H++HCO3-
岩石:H++ CaCO3 HCO3- +Ca2+
综合:CO2+H2O+CaCO3 Ca2++2(HCO3-)
1966年2月,我国第二届喀斯特会议, 决定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
5
3.岩溶地形和岩溶堆积物
由岩溶作用产生的地形和堆积物。
4.岩溶现象
在岩溶作用地区所产生的特殊地质、 地貌和水文特征,概称岩溶现象。
6
5.真假岩溶问题
(1)真岩溶 发育在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 (2)假岩溶 发育在非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
剑状石林
柱状石林
20
21
2.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蚀平原、 坡立谷(Polje——岩溶盆地)
峰丛
洼地
坡立谷 峰林 泉
溶蚀平原 河流 孤峰
24
• 峰林
• 国外称锥状和塔状喀斯特(kegel andturm karst)。高耸 林立的碳酸盐岩石峰。
• 分散立和丛聚两类。
• 丛聚的连座峰林又称峰丛。
音译,石灰岩地区呈碗碟状或漏斗 状的凹地。
• 平面形态呈圆或椭圆状,直径数 米至数十米。深度数米至十余米。 漏斗壁因塌陷呈陡坎状,在堆积 有碎屑石块及残余红土的漏斗底 部,常发育有垂直裂隙或溶蚀的 孔道,孔道与暗河相通,当孔道 堵塞时,漏斗内就积水成湖。
Figure 16.19 Late-stage Karst topography, south of Auilin, China. The towers are the remnants of thick limestone formations dissolved away by groundwater.
(1)岩石的孔隙度与岩石结构的关系
原生碳酸盐类岩石的孔隙度可达40%-70%。
成岩及变质的碳酸盐类岩石孔隙度仅占5%-15%。
粗晶及中晶结构的岩石孔隙度大,易溶解。
细晶结构的岩石孔隙度小,又易受非可溶性矿物颗粒的包围,不
易溶解。
10
(2)岩石的透水性与构造的关系
风化裂隙一般较浅,只影响地表岩溶的发育。 构造裂隙(特别是张性)透水性好,岩溶发育(例如
第五章 岩溶地貌
Chapter 5 Karst Landforms
一、岩溶作用
1.岩溶作用
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碳 酸盐岩类、硫酸盐岩、卤盐岩)所进行 的以化学溶解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 为辅的溶蚀作用、侵蚀—溶蚀作用以及 与之相伴生的堆积作用的总称。
2
Stone Forest
路南石林
非饱和区
过饱和区
14
三、地下水的动态
上层滞水 悬挂泉 ① ② ③

岩溶水的垂直分带
①垂直循环带; ②季节变动带; ③水平循环带; ④深部循环带
石灰岩中洞穴的形成及演化示意图
落水洞
16
四、岩溶地貌
1.溶沟与石芽(石林-Stone Forest)
埋藏石芽
半裸露 石芽
裸露石芽 石芽 溶沟
17
• 石芽:溶沟间突起的石脊称石芽。
• 石芽有的呈尖脊状、尖刀山状、车轨状、棋盘状、石柱装。 石芽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常受地形、节理及岩性的控制。
溶沟与石芽
18
19
• 石林是一种大型石芽。 • 石林,素有“天下第一奇观”之称的石林风景区。
坐落在昆明南边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
• 石林发育地层岩石是下二叠统茅口组的浅灰色厚 层状的生物碎屑石灰岩,经各种溶蚀作用,形成 了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
• 峰林主要发育在湿润热带、亚热带(年均温)>20℃,年 降水量>1500毫米)。
• 中国峰林在世界上最为典型,面积最大,主要分布于广西、 贵州、云南和湖南南部、广东北部等地。
张家界峰林
25
• 峰林相对高度为100~200米,高者达300米,坡度>45°。
云贵高原上发育的峰林
26
峰林地貌的同时态系统演化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