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要地——山川之险、三江之固

合集下载

省与省的界线是怎么划分的

省与省的界线是怎么划分的

省与省的界线是怎么划分的?三种不同的红色中国省界的划分,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山川形便,二是犬牙相错。

所谓山川形便,是说在划界的时候,是以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而进行划分。

如唐太宗时,“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这十道就基本都是按照山脉、河流而划分的,比如关内道(潼关以西,秦岭以北),河南道(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道(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道(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道(陇山以西),淮南道(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江南道(长江以南),山南道(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岭南道(五岭以南),剑南道(剑阁以南)。

——至于后来又增加到十五道,咱暂且不提。

这种划分方法,在宋代以前多见。

比如秦代划分三十六郡,汉代划分十三州多是因山川形便而成。

这种划分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天然的山脉、河流、湖泊,是两个地域之间最直接、最明显的区分,而且由于山川阻隔,往往两个地区之间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也都有显著不同,使用山川形便的原则进行划分,就使得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相一致,浑然天成。

就今天而言,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的界线,依旧是黄河,山西和河北之间的界线依旧是太行山,甘肃和陕西之间的界线依旧是陇山(六盘山),就是如此,因为山川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该地域的界线表明了。

比如看上图的河东道,其形状和现在的山西省何其相似,其实山西省的样子,在秦代就基本固定下来了。

再比如汉代豫章郡,唐代后期的江南西道、基本上和现代江西省完全一致。

上图为汉代豫章郡,中间是唐代方镇图,下图为现代江西省,大家比较一下。

为什么两千年过去了,政区从郡变成了省,名字从豫章变成了江西,但形状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呢?很简单,山川没有变化,东面是武夷山,南面是大庾岭,西边是罗霄山脉,北边是长江,山川没有变化,那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分政区,自然形状也就没有大的变化了。

我们刚开始提到的唐初十道,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分政区,这十道后来增加到十五道,中晚唐时又演变为四十多个方镇,奠定了很多(尤其是南方)省份的边界,延续上千年。

形容战略要地的词语

形容战略要地的词语

形容战略要地的词语
1. 关键区域:指在战争中,某些地区、某些地形、某些通道、某些城市等具有关键
性的作用,在攻防战术上不能忽视。

2. 要冲之地:指位于两军交战前沿,控制通道交通的地区,若能掌握该地,便可有
效控制战略形势,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3. 战略要冲:指在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战略地位,能够影响战役的胜负,掌握了该地
可以影响战线的稳定和谋划全局。

例如:某座山峰、某个山口、某条河流、某个城市等。

4. 要塞:是指为了控制某一地区而建立的具有巨大防御能力的设施,一般由城池、
堡垒、壕沟、壁垒、防护罩等构成,通常是战略要地。

5. 要冲要隘:是指地理环境中自然的方险处,是地势较高或者狭长通道,是区域之
间或者城市之间的联系要道,具有战略地位,通常是敌我争夺的重要地点。

6. 要道:是指连接两地之间的道路,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是战争中争夺的重要地点。

例如:山路、谷道、河道等。

7. 空降站:是指军事领域为支援和运输空降部队而设立的基地或者设施,依托于地
理环境中通道、要冲的地域,是支配军事领域的重要条件。

8. 交通枢纽:指连接两地或者多个地点的交通枢纽,如公路、铁路、水路等,它们
在战争中随时都可能成为敌我争夺的重点。

9. 战术要地:是指在战术层面上具有关键性的地区,攻守双方需要不断地争夺和掌握,比如阵地、山岭、堡垒等。

10. 军港:是指用于军事目的的港口,可以让军舰停泊、修理和装备,是海上作战的
重要基地和战略要地。

11. 临海重镇:是指沿海城市或者港口,通常是军事海上作战中的关键城市,掌握了
该地可以有效控制海上通道,是海上作战的重要战略要地。

山河之固翻译文言文

山河之固翻译文言文

山川者,天地之元气所凝结,四时之灵气所孕育,自古及今,皆为国家之根本,民族之依托。

夫山河之固,非一日之功,乃千年之基。

是以王者必察其险易,知其利钝,以保国家之安宁,民族之昌盛。

山者,如巨灵之臂,横亘天地,拱卫社稷。

其峰峦起伏,如龙蛇之状,蜿蜒曲折,气势磅礴。

水者,如玉带之流,贯穿山川,滋养万物。

其波澜壮阔,如银河倒泻,浩渺无垠。

山川之固,固在险要,固在秀美。

夫山川之固,首在地理。

山川之险,莫过于关隘。

关隘者,国家之门户,兵家必争之地。

如长城之雄伟,秦岭之险峻,太行之奇峭,皆足以拒敌于国门之外。

是以王者必筑城以守之,设兵以卫之,使敌不敢轻举妄动。

次在民心。

山川之固,固在民心所向。

民心者,国家之根本,民族之灵魂。

王者以仁义为政,以诚信待人,以仁爱为怀,使民安居乐业,乐业乐生。

如此,民自乐其生,而国家自然坚固。

又次在法制。

山川之固,固在法制之严。

王者立法,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法者,国家之命脉,民族之精神。

王者以法纪为重,使民知法畏法,不敢违法乱纪。

如此,国家自然稳固。

复次在人才。

山川之固,固在人才之盛。

人才者,国家之栋梁,民族之精英。

王者以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使国家兴盛,民族昌盛。

如此,山川之固,固在人才之用。

末次在边疆。

山川之固,固在边疆之安。

边疆者,国家之屏障,民族之屏障。

王者必守边疆,固国防,使敌不敢侵犯。

如此,山川之固,固在边疆之守。

总之,山河之固,固在地理之险,固在民心之向,固在法制之严,固在人才之盛,固在边疆之安。

王者能察此五者,则国家必固,民族必昌。

是以,王者之务,在于保山河之固,固国家之本,保民族之根。

山川之固,非一日之功,乃千年之基。

王者若能兢兢业业,慎终如始,则山河之固,必能永世长存。

夫如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繁荣昌盛,山川之固,固而不移。

省份划分

省份划分

省份划分中国省界的划分,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山川形便,二是犬牙相错。

所谓山川形便,是说在划界的时候,是以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而进行划分。

如唐太宗时,“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这十道就基本都是按照山脉、河流而划分的,比如关内道(潼关以西,秦岭以北),河南道(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道(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道(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道(陇山以西),淮南道(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江南道(长江以南),山南道(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岭南道(五岭以南),剑南道(剑阁以南)。

——至于后来又增加到十五道,咱暂且不提。

这种划分方法,在宋代以前多见。

比如秦代划分三十六郡,汉代划分十三州多是因山川形便而成。

这种划分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天然的山脉、河流、湖泊,是两个地域之间最直接、最明显的区分,而且由于山川阻隔,往往两个地区之间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也都有显著不同,使用山川形便的原则进行划分,就使得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相一致,浑然天成。

就今天而言,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的界线,依旧是黄河,山西和河北之间的界线依旧是太行山,甘肃和陕西之间的界线依旧是陇山(六盘山),就是如此,因为山川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该地域的界线表明了。

比如看上图的河东道,其形状和现在的山西省何其相似,其实山西省的样子,在秦代就基本固定下来了。

再比如汉代豫章郡,唐代后期的江南西道、基本上和现代江西省完全一致。

上图为汉代豫章郡,中间是唐代方镇图,下图为现代江西省,大家比较一下。

为什么两千年过去了,政区从郡变成了省,名字从豫章变成了江西,但形状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呢?很简单,山川没有变化,东面是武夷山,南面是大庾岭,西边是罗霄山脉,北边是长江,山川没有变化,那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分政区,自然形状也就没有大的变化了。

我们刚开始提到的唐初十道,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分政区,这十道后来增加到十五道,中晚唐时又演变为四十多个方镇,奠定了很多(尤其是南方)省份的边界,延续上千年。

丽江市市情、概况

丽江市市情、概况

丽江市市情简介一、自然资源丽江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

地跨北纬25°23′-27°56′,东经99°23′-101°31′之间,东西最大横距21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13.5公里。

东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南连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鹤庆、宾川三县及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永仁两县,西、北分别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毗邻。

全市总面积2121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92.3%,高原坝区占7.7%。

人口密度为53.6人/平方公里。

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13.76万人。

全市现有纳西、彝、傈僳、白、普米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2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6.0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1%。

丽江历史上就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汉唐时代通往西藏和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镇。

全市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玉龙雪山主峰,海拔5596米,最低点华坪县石龙坝乡塘坝河口,海拔1015米,最大高差4581米。

玉龙山以西为横断山脉切割山地峡谷区的高山峡谷亚区,山高谷深,山势陡峻挺拔,河流深切其间。

玉龙山以东属滇东盆地山原区的滇西北中山山原亚区,海拔较高,山势也较浑厚。

在主山脉两侧又广泛发育着东西向的沟谷,形成错综复杂的地块地貌景观,地势起伏,海拔悬殊极大。

有111个大小坝子星罗棋布于山岭之间,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其中丽江坝最大,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466米。

流经全市的金沙江以及两岸拔地而起的属云岭的老君山、玉龙山、绵绵山(俗称小凉山)三大山系,构成了丽江市地形的基本经脉和骨架。

老君山从北到南如屏障横列在西边,成为丽江县与维西县、兰坪县的界山。

老君山主峰海拔4247.4米。

玉龙雪山位于丽江市市府所在地15公里处,发育着高山冰川地貌,终年白雪皑皑,13座山峰首尾相连,直指云天。

中国古代战略思想与边疆安全

中国古代战略思想与边疆安全

中国古代战略思想与边疆安全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历史上一直面临着边疆安全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古代智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战略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时期对中国的边疆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古代中国的战略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攻、守和巩固。

攻是指主动出击,通过军事力量征服敌人,扩大自己的领土。

守是指坚守边疆,保护领土安全,防止敌人的侵略。

巩固则是指通过外交手段,巩固国家的领土和势力范围,维护自己的安全利益。

在攻的方面,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注重力量的集中和有效的运用。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说明了在实施战略时,中国古代智者们除了考虑力量的对比之外,还注重通过智慧手段来避免战斗,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

同样,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也强调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这种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智者们善于利用地形、熟悉利用战场环境的智慧,通过巧妙的计谋、战术来克敌制胜。

在守的方面,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注重固守边疆,保护自己的国土。

在边境地区,为了抵御敌人的侵略,中国古代智者们修筑了一系列的长城,如万里长城、辽东长城等。

这些长城不仅是防御的屏障,还是国家力量的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智者们关于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

此外,中国古代智者们也注重建立有效的边疆防线体系,通过修路、筑堡、设关等手段来巩固战略要地,确保边疆的安全。

这些防线体系不仅加强了边疆的防御能力,还起到了牵制和遏制敌人的作用。

在巩固方面,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注重外交手段和文化影响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智者们通过外交手段,巩固国家的领土和势力范围,维护自己的安全利益。

他们善于通过外交婚姻、使者往来、联盟等方式来寻求外援,防范敌人的侵略。

同时,中国古代的文化影响也起到了重要的巩固作用。

中国古代的文化深受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融汇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这种文化的影响力使得中国在周边地区具有巨大影响,使得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心存忌惮,进一步保障了中国的边疆安全。

09《孟子三章》(教师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基础巩固对比阅读拓展提升

09《孟子三章》(教师版)-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基础巩固对比阅读拓展提升

《孟子三章》第一课时:课内文言巩固一、文学常识《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文意梳理【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注释】1〔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2〔环〕围。

【译文】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注释】1〔池〕护城河。

2〔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3〔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译文】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锐利,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注释】1〔以〕凭借,依靠。

2〔固〕巩固。

3〔威〕震慑;〔兵革〕泛指武器。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注释】1〔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2〔至〕极点。

3〔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4〔畔〕同“叛”,背叛。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国家战略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国家战略

高中地理知识点专题练习一国家战略【点拨高考】国家战略是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

是为实现国家总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性战略概括,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

国家战略主要有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一路一带、亚投行等。

国家战略是国家发展的重点,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是考查重点,如京津冀协调发展、雄安新区等。

【知识梳理】一、主体功能区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如京津冀地区、东北平原主产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目的: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确定区域的主体功能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土地适宜开发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经济发展水平。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背景:适宜开发的土地少,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带。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三、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1、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具有空间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

2、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

3、京津冀地区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

4、京津冀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5、京津冀地区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河流域,湖泊主要有白洋淀。

6、京津冀地区主要供水源是地下水。

7、京津冀地区海运条件便利,岸线资源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要地——山川之险、三江之固秦为胜
古代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

也就是古人常说关中盆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

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

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

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

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由于北方河流较少、冬季水量小而且冬季河流结冰,河流的障碍作用小,防御作用弱,主要以山地与关隘防御作用为主,如关中平原的“四塞”,南方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冬季不结冰,像长江与淮河成为古代天堑,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形成以长江与淮河为核心的江防体系。

一、得关中者王天下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平原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

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关中平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王朝周、秦、汉、唐都在这里建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关中盆地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中国历史前半期为何定都于关中?这与关中南倚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宏观地理形势有很大关系。

关中盆地是由渭河、泾河及其支流的泥沙冲积而成的肥沃平原,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前关中平原一直是中国最富饶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公里,西安附近约75公里,眉县一带仅20公里,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土地总面积的19%,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也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可养百万之众,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东有函谷关,北有萧关,东南有武关,西南有散关,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西安、咸阳东有潼关、涵谷关而易守难攻,利于军事防卫,在这方面比北宋都城开封强很多。

因此,具有战略眼光的明君占领关中盆地以富饶之地养军士,以四关之势阻敌军,完全可以远离纷争、积攒力量,一战而图天下。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这些河的许多支流,它们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

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

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陕西境内岭脊海拔约2000米,高峰都在2000-3000米海拔,太白山主峰为3771.2米。

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

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歼灭战,先轸导演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到战国初期,秦国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关—函谷关。

函谷关夹在崤山与黄河之间,旁边就是三门峡,与中条山隔河相望。

也就是说,无论从南边还是北边,除非大范围迂回,否则很难绕过这里。

它牢牢扼住了关中与中原的咽喉。

只要守住这里,中原势力很难进入关中。

战国时代,就有好多次多国部队攻打函谷关未遂的事情。

除了南边的秦岭之外,关中西边是陇山,北边也是群山环绕,只有东部边界的黄河算是稍稍容易过的地方了。

所以战国时
期秦魏对河西之地展开激烈争夺,争的其实就是关中的门户。

关中就成了进可攻、退可守,安全而又富庶,这就难怪“得关中者王天下”。

然而可惜的是随着边防重心的北移,经济中心的东移,以及过度开发与安史之乱,战争破坏造成关中平原资源的过度消耗,加之关中平原较为封闭,外来物资无法及时送达,到了唐中期关中平原开始没落,不复昔日风采。

二、汉中连接巴蜀与关中盆地的枢纽
汉中地区(汉水谷地)是秦岭和巴山之间夹出来的一个长条地带。

秦岭隔开了汉中与关中,巴山则把汉中与巴蜀分在两侧。

因此,汉中成为连接巴蜀与关中盆地的交通枢纽。

汉中战略地位虽然重要,但面积小,经济、军事实力不足。

单独占据汉中,很难成事,必须要向关中或者巴蜀挺进,才能把根据地建得更加厚实。

所以汉中的意义,主要在于与关中和巴蜀的联系。

汉中与关中隔着秦岭,其间只开了四条谷道曲折相通。

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陈仓道自不必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已是中国战史的经典,它的北口正是关中四塞之一的散关。

褒斜道并不出名,但却开发最早,当年司马错正是从此道进入汉中,进而拿下蜀地的。

傥骆道最为险峻,极少用兵,更加少为人知。

而子午道却由于《三国演义》的宣传而极其有名。

它实际上是公元5年才开发出来的,而且相比其它的谷道也有些绕远,当时不太受重视,所以魏延才觉得能起到奇袭的效果。

至于汉中与巴蜀间的巴山之中,谷道更少,只有两条。

其中直通成都的叫金牛道,由于路途最短,最直接,所以为兵家必争。

道上的剑门关也是古代名关之一,李白《蜀道难》中创造的名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说这儿的。

金牛道东边,还有条米仓道,就需要从巴中、阆中,绕到成都了。

三、巴蜀易守难攻,得之可安天下
就军事防御的角度而言,巴蜀比关中更加稳固。

其南面是云贵高原,西面是青藏高原,东面是长江三峡与巫山,北有大巴山脉,易守难攻。

仅有的两条通路,在北边和东边。

北边掐住剑门关,守住米仓道,便可保巴蜀腹心成都的安全。

而巴蜀的东面门户,在重庆。

重庆是全国有名的山城,因此从东面陆路进攻巴蜀,几乎不可能,只能走长江水路。

而巴蜀又位居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易,逆流而上难,加之有三峡阻隔,可谓万无一失。

所以说,巴蜀之险,几不可破。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崇山峻岭太多,外面不容易进去,里面也不容易出来。

因此巴蜀最容易出现局部割据的势力。

然而,一旦巴蜀脱出局域,则变得极其重要。

与东面的荆楚相连,则占尽长江天险,足以与北方抗衡;与北面的关中、汉中相连,则可顺流而下,直取荆楚、中原。

加之成都平原也是一个巨大粮仓,使得巴蜀虽不是兵家必争(因为很难打下来),却是得之可安天下的重地。

如三国时期,刘备得四川成为一方割据的势力,大秦帝国、大唐帝国,都是先整合关中,然后攻取巴蜀粮仓。

西汉帝国先占巴蜀粮仓,出奇谋攻占关中。

三大帝国最后都是整合关中、巴蜀的力量,东出一战而定天下。

三、东南地区—龙盘虎踞、形成以江淮为核心江防体系
建立于东南的政权多以建康(今南京)为政治重心。

南京作为江南都会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南京据险临江,交通便利,西通巴蜀、荆襄,东接三吴,北面两淮。

巴蜀、荆襄足以屏护上游;三吴富裕,足以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两淮地区为攻守进退之所,以攻以守,皆当以南京为根本,构筑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江防体系。

守江必守扬,守扬必守淮,守淮必守徐州。

在大部分人眼里,建都南京、立足东南的政权都是短命鬼,实则不然。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民风劲勇好武,是天然的用武之地。

东南政权给人以短命鬼的形象,主要是两点原因。

第一,长江流域开发比黄河流域晚。

东晋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这才使得长江流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发。

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发展才真正赶上黄河流域。

第二,在南北对抗中,东南政权往往采取拉锯战的错误做法。

元朝末期,东南地区已经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地方,而大明帝国建立后,朱元璋不与元军在河南拉锯,而是出山东、直捣北京,大明帝国北伐最终获得成功,并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实现由南向北统一天下的例子。

明清两朝时,已出现了以东南之富饶供养天下的现象。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

东南地区构筑了以长江和淮河为天堑古代南方江防体系,由于北方人多不习水战,长江、淮河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有阻隔作用,当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

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

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南京是汉人一次次的反抗外族的根据地,维系华夏文明的复兴之地。

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