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治疗

合集下载

2024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4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4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全文)摘要: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及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CICAO患者有较高的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与CICAO慢性缺血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CICAO尚缺乏统一的评估和治疗方案。该专家共识对CICAO相关的最新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并结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对CICAO患者的评估、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提出了针对性意见,以期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国内神经病学医师对CICAO患者的诊治水平。颈内动脉闭塞所引起的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占颅内缺血事件总数的10%~15%[1],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通常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资料将病程持续超过4周的颈内动脉闭塞称为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CICAO)[2],该类患者的自然病史和临床症状与颅内动脉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密切相关。对于部分症状性CICAO患者,即使通过内科的系统治疗仍有较高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3]。此外,CICAO因慢性缺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在临床诊疗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4]。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及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CICAO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但是国内外对于CICAO的评估和治疗尚缺乏统一的方案。近年来,随着最新研究结果的报道、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介入理念的更新,CICAO患者的临床诊疗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笔者通过复习近年来最新的文献资料,结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对CICAO患者的评估、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案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国内神经病学医师对CICAO患者的临床诊治水平。1 方法1.1 共识范围适用人群和目标用户本共识的适用人群为临床上怀疑或确诊为CICAO的患者,目标用户为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医务工作者。1.2 共识工作组共识工作组成员来自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缺血性脑血管病学组。

症状性非急性期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研究进展

症状性非急性期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研究进展
1 SNMCAO影像学评估
传统的SNMCAO影像学评估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coded duplex ultrasonography,TCCD) CT 灌注成像 (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磁共振灌注成像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通过这些检查可 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管径大小和 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反映脑血管解剖上的改变,动态显 示脑循环由动脉至静脉的变化过程相比较CTP、PWI 等评估脑灌注的手段,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是一种比较新的检测方式,利用动脉水中磁标记质子 作为内源性示踪剂,然后通过减去标记和控制信号得到灌 注图,是一种无创、可重复评估脑灌注的方法⑸。ASL联合 血管壁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
doi:10.3969/j.issn. 1002-0152.2021.03.012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330000) ® 通信作者(E-mail: jeujue@ )
Chin J Nerv Ment Dis Vol.47, No.3 March 2021
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还可以对 SNMCAO 的血 管管径、血管内膜炎症情况、管壁特点、管壁厚度、斑块特 征、血管壁结构及血管周围附近侧支循环等进行评估E9], 同时根据血管壁的差异及灌注的特征可有效的鉴别烟雾 病跑。但TIAN等⑴]研究认为与CTP相比,ASL倾向于高估 严重慢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患 者的灌注缺陷。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可通过检测铁的变化,量化铁的含量来诊断 责任血管供血区域是否有微出血及出血倾向["⑸。

双腔微导管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双腔微导管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双腔微导管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再通治疗中的应用莫名;陈忠军;范铁平;赵旭生;胡腾;李迪【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22(17)4【摘要】目的探讨双腔微导管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病变血管再通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技术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应用双腔微导管血管再通治疗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mTICI分级),术后30 d及术后6~10个月随访期间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事件和支架再闭塞率。

结果共纳入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6例,年龄43~83岁,其中男性5例(83.3%),女性1例(16.7%)。

长节段闭塞(闭塞段从颈内动脉起始处延伸到C5段远端以上)1例(16.7%)。

临床表现为缺血性卒中5例(83.3%),反复TIA 1例(16.7%)。

术前NIHSS 1~5分,mRS 1~2分。

6例患者(100%)术后均达到mTICI 3级再通。

术后2例(33.3%)血管残存狭窄<20%,4例(66.7%)残存狭窄<10%。

随访期间无任何卒中或死亡事件,6个月随访mRS 0~1分。

结论双腔微导管用于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血管再通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一种治疗手段。

【总页数】7页(P373-379)【作者】莫名;陈忠军;范铁平;赵旭生;胡腾;李迪【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双腔微导管在合并分叉病变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2.自制新型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引导下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3.自制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联合Stingray球囊辅助的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成功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一例报道4.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中的应用5.双腔微导管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是一份针对该疾病的指导文件,通过对该疾病的研究和专家经验的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指引。

该共识的要点包括以下方面:1.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定义: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指颈内动脉主干或分支在闭塞30天以上,且狭窄程度达到或超过50%的一种疾病。

2.临床表现: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能出现经过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

3.治疗目标: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目标是恢复或改善脑部的血流灌注,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4.药物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脂质调节剂。

5.血液动力学治疗:对于有症状或高危组的患者,血液动力学治疗是必要的。

包括控制血压、改善血流动力学和维持心律稳定等措施。

6.血管重建术:对于一些合适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内动脉内膜补片术等。

7.纤维蛋白溶解治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恢复颈内动脉血流,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8.长期随访和治疗:对于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长期的随访和治疗是必要的。

随访期间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就是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要点。

这份共识的发布对于规范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临床医生在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医生们可以根据该共识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长期随访中评估治疗效果,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颈动脉慢闭再通操作规程

颈动脉慢闭再通操作规程

颈动脉慢闭再通操作规程引言颈动脉慢闭是指颈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颅脑供血不足的一种疾病。

颈动脉慢闭再通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介入手术将血管再通,恢复血流,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预防颅脑危险事件的发生。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颈动脉慢闭再通操作规程,以供医务人员参考。

术前准备1.患者评估:完善患者的病史记录,包括颅脑危险事件、既往手术史等。

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功能评估,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2.心电监测:给患者行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功能状况。

3.血液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等检查,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

4.影像学检查: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定闭塞程度和血管解剖。

操作步骤步骤一:麻醉与消毒1.安置患者:将患者平卧在手术床上,并固定好头部。

2.麻醉:给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通过颈动脉上方锁骨下切迹处进行皮肤消毒,并注射麻醉药物。

3.屏障措施:佩戴手套、口罩和帽子,确保手术区无菌。

步骤二:血管插管1.确定穿刺点: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最佳穿刺点,通常选择颈动脉上方锁骨下切迹处。

2.皮肤消毒:将穿刺点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保持无菌状态。

3.局部麻醉:使用局部麻醉针对穿刺点进行麻醉。

4.插管操作:使用穿刺针穿刺颈动脉,并通过导丝引导插入血管内。

步骤三:导管置入与再通1.导管引导:通过导丝引导,逐渐将导管置入患者的颈动脉。

2.药物介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血管扩张药物或溶栓药物,以促进血管再通。

3.血管成形:使用血管扩张球囊,在闭塞部位进行扩张,使血管再通。

根据情况,可进行多次扩张。

4.血管支架植入:对于严重狭窄的颈动脉,可在血管成形后植入支架,保持血管通畅。

步骤四:术后处理1.检查血管再通情况:使用影像学技术,确认血管再通程度和位置,评估手术效果。

2.拔管:在确认手术成功后,将插管处进行逐渐拔管。

3.包扎:在拔管后,进行局部包扎,预防出血和感染。

4.观察: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中国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专家共识PPT课件

中国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专家共识PPT课件
2
CICAO概述
• (一)流行病学特征 • CICAO的临床表现差异大,很多是无症状的,所以目前
对于CICAO的真实的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清楚。一项基于 美国白人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症状性ICAO的发病率约 为6/10万,因此推算美国每年可能有15000~20000例因 ICAO引起的缺血性事件发生。英国曼彻斯特的一项研究 显示:在1年期间连续380例脑卒中患者中有50例存在 ICAO,占比13.2%;另外一项旨在研究动脉造影与脑血 管症状的关联性研究发现,25%的缺血性卒中存在ICAO。 目前对于无症状的ICAO尚缺乏流行病学数据,一项研究 对1433例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颈动脉杂音或特异、非 特异神经症状者进行常规主动脉弓上血管无创性检查发 现:存在ICAO者41例,占2.9%,其中,有症状者占1.3 %,无症状性占1.6%,双侧ICAO占0.28%。
3
• (二)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CICAO最常见的病因,约占
70%,常见于老年人和男性。在年轻患者中 颈动脉夹层是较为常见的病因;其他少见 病因包括恶性肿瘤、脑动脉瘤、垂体卒中、 巨细胞动脉炎、Moyamoya综合征、外伤、 放射或辐射和颈动脉手术等。
4
• (三)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CICAO导致脑卒中的机制主要有两方面: • (1)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
5
• (四)影像学检查及代偿评估 • 血管检查主要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
(CTA)、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DSA是诊断CICAO 的金标准,对判断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残端形态、远端返流情 况、代偿情况及血流速度等有明显优势,但其属于有创操作, 且花费高,临床应用受限。CTA的准确度仅次于DSA,能够较清 晰获得闭塞长度及一级代偿的情况,甚至对闭塞血管的走形判 断优于DSA,临床应用广泛。超声作为颈动脉疾病的筛查工具, 具有无创、经济、操作简便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在判断管 腔内容物的性质、管壁结构的完整性方面有优势,但超声仅能 探测到颈段近端血管,对远端及颅内情况无法辨别;头颈部 MRA检查时间长、需要对比剂、准确度不高,临床应用较少, 磁共振黑血成像技术分析血管壁情况可提供更多关于颈动脉颅 底以上的信息。

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分析

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分析

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分析孙文华;樊翊凌;丁圣豪;赵兵;潘耀华;万杰清【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22)8【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再通术治疗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8月行血管内再通术治疗18例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的临床资料。

结果 18例中,16例(88.9%)实现闭塞血管再通,闭塞血管远端中位TIMI血流分级由术前的0提高到2.4;术后6例症状改善,9例症状稳定,1例因颅内出血死亡。

15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其中1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术前改善,4例没有明显改善;Malek评分1分12例,2分3例;DSA随访仅1例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程度大于50%),余未见明显血管内再狭窄。

结论亚急性、慢性椎基-动脉闭塞腔内支架成形再通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并且可以取得良好的中远期效果。

【总页数】4页(P545-548)【关键词】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疗效【作者】孙文华;樊翊凌;丁圣豪;赵兵;潘耀华;万杰清【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R815.2【相关文献】1.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分析 [J], 代成波;王硕;刘新通;马桂贤;杨哲贤;马腾云;张雄;王丽娟2.亚急性及慢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支架再通治疗的初步研究 [J], 贺迎坤;王子亮;李天晓;薛绛宇;白卫星;朱良付;李立;李钊硕3.腔内再通介入治疗在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中的疗效分析 [J], 吴磊;庞燕;尹博文;韩莹;华红果;陈兴河;赵建华;冯继4.症状性颅内大动脉亚急性及慢性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初步经验 [J], 马林;方淳;封灏;徐霁充;严烁;韩洪杰;谭华桥5.不同闭塞分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结局分析 [J], 查明明;吴敏;杨晴雯;朱武生;刘新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主-髂动脉闭塞内膜下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及初步应用

慢性主-髂动脉闭塞内膜下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及初步应用
t ai g c r n c a r — ic at r c l so . M eh d S b n i l a a aiai n va rg tb a h a r r r t h o i o t i a r y o cu in e n ol e to s u it ma rc n l t i ih r c i a t y z o l e a c s a ef r d i 7 y a so d ma i h o i oa c l s n o o o i a rey S b n i l c e s w s p r me n a 5 一 e r- l n w t c r n c ttl o cu i f a r — ie a r . u it o h o t l t ma
S b n i l a a a ia i n f r t r a me to h o i o t - i c a t r c l so u it ma c n l t o r z o he t e t n fc r n c a r o i a re y o cu in: i e sb H y a d l t fa iit n s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 0 9年 3月 第 l 第 3期 8卷
JItret a i 09, o.8 N . evn do 2 0 V 1 , o3 n R l 1

临床研究
Cii leerh l c sac ・ n ar
慢性主一 髂动脉闭塞 内膜下再通治疗 的可行性及初步应用
李京雨 , 刘 涛 , 徐 力扬 , 张 强 , 路 内 膜下 途 径 治 疗 主- 动 脉 闭塞 的可 行 性 与治 疗 方 法 。 方 法 摘 髂
对 1 慢 例
性 主髂 动 脉 闭塞 患 者 经 右肱 动 脉 穿 刺 , 用 超 滑 导 丝 自腹 主 动 脉 闭 塞端 穿 入 内膜 下 腔 , 别 向两 侧 髂 动 使 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外周动脉血管的闭塞可造成相应部位的功能障 碍。
血管再通
适应症:
1.患者的脑部血管已有侧枝循环建立。 2.侧枝循环建立不够充分,患者仍有缺血症
状或新的脑血管病事件发生。 3.目标血管有再通可能。
获益与风险
获益: • 闭塞的血管再通可以大大改善缺血区域的血流,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使患者焕发生命的“第二 春”。 • 预防因低灌注造成的再次脑梗塞风险。
风险: • 再灌注,男,72岁。 • 因反复左侧肢体乏力5月入院。 • 查体:神清,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左上肢肌力4级,
左下肌力3级,左巴氏征(+)。 • 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 • 头颅MRI:双侧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塞。 • 颈动脉彩色B超:右侧颈内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管腔次全闭塞图像。
病例1
诊断:脑梗塞 定位:大脑半球 定性:缺血性 责任血管:右颈内动脉 病因:低灌注、动脉-动脉栓塞 可控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脂血症 危险分层: Essen卒中风险评估为5分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基本了解
治疗转归
• 患者手术后第4天出院。 • 出院时左上下肢肌力4级,左巴氏征
病例3
• 诊断:TIA • 定位:右侧大脑半球 • 定性:缺血性 • 责任血管:右侧颈内动脉 • 病因:动脉-动脉栓塞 • 可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 • 危险分层: Essen卒中风险评估为7分 •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有一定了解
治疗转归
• 术后第二天头颅 CT:右放射冠区腔隙 性脑梗塞。
总结
• 1、有慢性血管闭塞的患者众多。 • 2、侧枝循环的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预防
再次卒中的有效途径。 • 3、闭塞血管的再通风险并没有我们想象的
高。 • 4、慢性血管闭塞的血管再通治疗技术上可
行,风险可控,获益较快;但尚需大样本 研究及更长时间的随访来确认。
谢谢!
(+)。 • 3月后回院复查,患者左下肢肌力为5-
级。 • 彩色B超检查未见支架内狭窄。
病例2
• 患者侯某某,男,73岁。 • 因反复头晕 5月,加重 6天入院。 • 查体:神清,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
力肌张力正常。 • 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
氨酸血症 • 头颅 MRI:双侧基底节区、左小脑半球少许
• 患者术后第4天出院。 • 1月、3月后回院复查,颈动脉彩色B超
检查未见支架内狭窄;患者3月来无肢 体乏力现象出现。
病例4
• 患者陈某某,男,64岁。 • 因反复右侧肢体乏力4月,加重6天入院。 • 查体:神清,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
右巴氏征(+)。 • 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
酸 • 危险分层: Essen卒中风险评估6分 •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认识不足
治疗转归
• 术后第二天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放 射冠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 患者术后第3天出院。体查:神清,右 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
• 1月后回院复查:颈部彩色B超提示支 架内血流通畅;患者右上肢肌力4级、 右下肢肌力5级。
症 • 头颈部CTA: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多发腔隙性
脑梗塞(新旧不一);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中度 狭窄、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混合斑块并闭塞、右 椎动脉开口软斑块并重度狭窄。
病例4
• 诊断:脑梗塞 • 定位:左侧大脑半球 • 定性:缺血性 • 责任血管:左侧颈内动脉 • 病因:低灌注 • 可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
缺血灶
病例2
诊断:后循环缺血 定位:小脑 定性:缺血性 责任血管:椎动脉 病因:低灌注 可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 酸 危险分层: Essen卒中风险评估为6分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认识不足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
治疗转归
• 第二天复查头颅 CT:双基底节区、左小脑 半球腔隙性脑梗塞。
• 患者术后第 3天出院。 • 出院时头晕消失,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 3月后回院复查无头晕等不适、彩超检查未
见支架内狭窄。
病例3
• 患者候某,男,69岁。 • 因发作性左侧肢体乏力 2月入院。 • 查体:神清,左侧鼻唇沟稍变浅,左上肢
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5级。 • 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 • 头颅 CT:右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塞 • 颈动脉彩超: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图像
慢性闭塞血管的再通治疗 病例报告
李水彬
背景
• 1、10% TIA发作患者、 10%~25%脑卒中患者的 病因为慢性脑动脉闭塞[1]。
• 2、该类患者因颅内低灌注,增加了再次卒中的风 险。即使给予严格的药物治疗,再次卒中的风险 仍然可以达到6%~22.7%[2]。
• 3、颅内低灌注可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肢体活动能力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