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字元亮,自号陶翁,是中国东晋末年至南朝刘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
他以其高尚的品德、清贫的生活和真挚的感情,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下面将为您讲述陶渊明的故事。
一、陶渊明的背景和成长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的兰陵(今山东兰陵县),出自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陶家世代以读书为业,对文化和教育十分重视。
陶渊明从小聪慧好学,沉醉于诗书之中,常常与父亲和兄弟们一起讨论文学和哲学问题。
然而,东晋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对于理想主义者的陶渊明来说,这是一片充满黑暗和阴郁的天空。
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悬殊,对于这种情况感到愤怒和痛心。
甚至在他的诗词中也反映了这种不满和忧虑。
二、陶渊明的放逐生涯由于陶渊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为人不羁的性格,他不愿意妥协于权贵和权力。
在东晋时期朝政黑暗、权臣当道的氛围下,他时常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和改革主张,但往往遭到压制和排挤。
最终,陶渊明因与他人的政治观点相左,被迫离开战乱的都市,隐居于南方的山野中。
这也成为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他放弃了都市的繁华和权力的欲望,选择了简朴的生活和自由的精神追求。
三、陶渊明的诗词创作陶渊明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田园风格,表达了对自然和纯朴生活的热爱,并通过自然景色以及耕种之乐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诗词语言通俗而质朴,以简洁的文字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色和真挚的情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他的作品深受后世文人和读者的喜爱,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陶渊明的政治思想和人生观陶渊明的政治思想强调民主、自由和平等,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充满了同情和呼吁。
他主张贵族应当回归本份,助人为乐,以示仁德;而百姓则应当勤劳致富,共同建设美好社会。
在他的政治理想中,陶渊明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提倡农耕文化,认为农民是社会的根基,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他的这种见解对于后来的农学发展和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最有名的故事

陶渊明最有名的故事1、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
郡将前来探望。
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2、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3、白衣送酒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
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4、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5、量革履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
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6、颜公付酒钱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
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
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
无论贵贱人等,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
”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经历

陶渊明的经历一、起早贪黑,田园里的勤劳身影说起陶渊明,那可真是个不一样的人。
他呀,本来可以像其他人一样,走仕途,当大官,享清福。
可这家伙,偏偏就喜欢那几亩薄田,喜欢跟泥土打交道。
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已经扛着锄头,哼着小曲儿,往地里去了。
那背影,在晨光里拉得老长,看着就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
“嘿,老陶啊,你这么早又下地了?”村里的大婶子见了他,总爱这么打趣。
陶渊明总是笑眯眯地回应:“是啊,趁着凉快,多干点活儿,晚上就能多喝两盅了。
”说完,又埋头苦干起来。
那汗水,跟雨水似的,不停地往下滴,可他却乐在其中,觉得比啥都甜。
二、淡泊名利,心中的桃花源你知道吗?陶渊明啊,他可不是个贪恋权势的人。
当官那会儿,他看不惯那些勾心斗角的事儿,干脆就辞了官,回家种地去了。
有人问他:“老陶啊,你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回来种这几亩薄田,图个啥啊?”他笑笑说:“我啊,就图个心里头干净,图个自在。
”他常常说:“人生啊,就像这田里的庄稼,有长有短,有收有获。
重要的是,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别被那些个名利给绊住了脚。
”他心中的桃花源啊,就是那么一片宁静、和谐的地方,没有纷争,没有烦恼,只有他和他的家人,还有那些可爱的村民们。
三、诗酒人生,逍遥自在说到陶渊明啊,就不得不提他的诗和酒了。
这家伙啊,一喝酒就诗兴大发,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什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那都是他喝醉了之后写出来的。
他的诗啊,就像他的人一样,简单、直接、又充满了感情。
有时候啊,他也会邀请几个好友来家里做客。
大家围坐在一起,品着美酒佳肴,聊着天南海北的趣事。
那时候啊,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啊,有酒有肉有朋友有诗有远方这就足够了。
”四、传承后世,永恒的精神财富虽然现在陶渊明已经离我们远去很久了但是他的故事他的诗他的精神却像一盏明灯一样永远照亮着我们的前行之路。
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只要想想陶渊明那份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精神就会觉得心里头豁然开朗起来。
陶渊明的故事简短

陶渊明的故事简短
陶渊明,字元亮,号陶隐居,是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的著名文学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但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陶渊明的故事,是一幅关于追求自由、清雅、淡泊生活的画卷。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世家,自幼聪颖好学。
他曾经在政府任职,但对当时的腐败和黑暗感到失望,于是选择隐居田园,过起了清贫自由的生活。
他在田园中种菜养鸡,与家人相依为命,过着简朴清雅的生活。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陶渊明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以清新淡雅、含蓄内敛而著称。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山兮云蒸,水兮岸崩,狡兮狐死,悲兮鸿恸。
”这些文字,表达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深切感慨,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的散文,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陶渊明的故事,还体现在他的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上。
他虽
然隐居田园,但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始终关注。
他曾写下《五柳先生传》,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忧虑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他的这种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陶渊明的故事,是一部关于追求自由、清雅、淡泊生活的传世佳话。
他的一生,不仅是一部文学史上的传奇,更是一部人生哲学的宝典。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善、美,不断追求理想生活。
陶渊明,他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陶渊明的小故事

陶渊明的小故事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的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被誉为“田园诗人”。
他的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和咏史抒怀为主,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除了他的诗歌作品外,陶渊明的一些小故事也广为流传,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故事一:陶渊明与鹿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常常与自然界的动物们相伴。
有一次,他在山林中遇到一只受伤的小鹿,它的腿被猎人的箭射中,痛苦地躺在地上。
陶渊明看到后,心生怜悯,便走上前去,轻轻地将箭从小鹿的腿上拔出。
小鹿感受到了陶渊明的善意,它用温柔的眼神望着陶渊明,然后慢慢地站了起来,向陶渊明示意道谢,最后轻盈地跑进了山林。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陶渊明对待动物充满了爱心和善意。
他不仅仅是一个田园诗人,更是一个保护自然、关爱动物的人。
他的行为让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环境。
故事二: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陶渊明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他曾多次辞官隐居,过上了田园生活。
他在山林中修建了一座茅屋,种植了各种蔬菜和果树,养了一些家禽和牲畜。
他每天早起劳作,晚上静坐观天,与自然为伴。
他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宁静和满足。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告诉我们,人们不一定要追求权力和财富,简单的生活也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
他的田园生活让他更加接近自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力量。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学会享受生活中的简单和宁静。
故事三: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陶渊明以其田园诗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感动。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告诉我们,文学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通过诗歌,他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结语陶渊明的小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他的爱心和善意让我们明白了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他的隐居生活告诉我们简单生活的价值;他的诗歌创作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力量。
陶渊明的简介有哪些人物故事

陶渊明的简介有哪些人物故事陶渊明,一位古代文学巨匠,他的散文、诗歌和书信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个文人,他有许多优秀的人物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还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独特洞察力。
一、陶渊明的人物故事之“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故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描写了一个隐居山林的人群,在那里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他们没有战争、没有贪欲,整个社会和谐而美好。
这个故事让人们想起了一个后花园式的理想社会,是人类美好生活的一个典范。
二、陶渊明的人物故事之“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是陶渊明最为人称道的一首诗。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居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反感。
陶渊明在诗中描述了自己的隐士生活,他在山林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无论是劳动还是娱乐都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他没有追逐功名利禄,也没有欲望捆绑,纯粹地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三、陶渊明的人物故事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陶渊明最为著名的一篇书信。
在这封书信中,陶渊明向杜少府表达了对他的人格和品质的赞扬,同时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警示杜少府要正直而公正。
书信中还描述了陶渊明对蜀州的美景和风物的热爱,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所处环境的热爱之心。
四、陶渊明的人物故事之“饮酒赋”“饮酒赋”是陶渊明的又一经典之作。
这首赋描绘了一个在酒桌上尽情狂欢的场景,而陶渊明在其中饱含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体察。
在这个场景中,陶渊明展现了自己善于领悟和享受生活的一面。
同时,他也警示人们要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此去追求内心深处的真正满足。
以上,就是陶渊明的几个经典人物故事。
这些故事都富有哲理和韵味,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之作。
陶渊明用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宏大思维,生动地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和呼唤,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陶渊明的简介与作品有哪些故事

陶渊明的简介与作品有哪些故事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人物。
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以其田园诗成为经典。
本文将对陶渊明的简介与其几个著名的作品所包含的故事进行介绍。
一、陶渊明的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的光禄县(今江苏丰县),出身名门望族,是南朝的大家族之一。
他从小就已经展现了出色的才华,经常以文艺的形式表达对现实的乐观和对人生的热爱,受到了周围人的赞誉。
他曾任过官职,但因为政治局势的变迁以及自己的个性,他多次在官场中受挫。
最后,他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与天地共存的田园生活。
在山林中,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创作了一系列的经典诗篇,开创了中国田园诗的先河。
二、《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它是一篇描写人间理想境界的故事。
文中描写了一位渔夫的意外发现,他在一片山林中发现了一个桃花源,那里的人们生活和平,物产丰富,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彼此之间和睦相处,天堂般的生活让人神往。
这个故事通过生活中穷苦渔民的寻找和意外发现,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意在表述自己追求一种美好人间,而桃花源则是这种人间理想化境界的象征。
三、《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一生作品中最重要的“离骚辞”之一。
这篇诗歌通过描绘陶渊明在官场上劳苦的经历,表达出他处于官场中感到迷惘和困惑的心境。
但是,他并没有停留在迷惘之中,而是通过回忆童年时的乐趣和儿时的游戏,寻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安宁。
这篇诗歌突出了作者对于心灵自由和宁静的渴望,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和宁静的人生态度。
这种人生态度让他在困苦的人生中仍能够保持和谐,从而创作出了许多美丽的田园诗篇。
四、《山居秋暝》《山居秋暝》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在山林中的深秋景致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诗歌中描写了山中的兔子安然入睡,野鸡归巢,以及此时此刻的风景。
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述了自然的美丽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揭示出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诗人陶渊明的小故事

诗人陶渊明的小故事诗人陶渊明的小故事陶渊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尚品质,他拥有淡泊名利,坚持本心,不愿与世俗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那么写他的故事有哪些?陶渊明弹无弦琴人们都知道陶渊明生平有两大雅好,喝酒、读书,而且都有其个性鲜明的特点,喝酒则每喝必醉,读书则不求甚解。
这在其自传体名文《五柳先生传》中,有着诗意盎然的描摹。
其实,陶渊明还有一好,而且好得特痴迷、特怪异,那就是弹琴。
这在其诗文中也多有记述,只不过人们没大注意罢了。
一生最爱琴,弹的却是无弦琴早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已有一种说法,说他的诗“篇篇有酒”。
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极言陶渊明人诗如一,人既好酒,诗也多写酒而已。
套用这说法,说陶渊明的诗文篇篇有琴,当也不为太过。
陶渊明在诗文中自述,他是“少学琴书”,学琴学得很早,学得忘情,“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从此与琴不弃不离,读书、弹琴、饮酒,三位一体,构成陶渊明生命独特的存在方式。
为能一心一意“卧起弄琴书”,竟不惜绝交息游,不惜辞官归隐,困穷终生。
陋室之中,只要“有琴有书”,有“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能够边读边弹边饮,在陶渊明的感觉里,“斯晨斯夕”便是“黄唐莫逮”,这个清晨,这个黄昏,就是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即便世俗无比艳羡的古帝黄帝、唐尧之时,也无法比拟。
这样投入,这样执著,若按常理,陶渊明所用之琴,定然名贵无比了。
却又不然。
据南朝和唐初几部史书,以及时人有关记述,陶渊明用的只是一架没有任何装饰,很简陋的“素琴”,而且“弦徽不具”,没有弦,没有指示音阶的标识,说白了就是一个略具琴型的木板或木箱。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对这样一个木板木箱,陶渊明却珍爱有加,视为宝琴,琴不离身,身不离琴,凡饮酒,必“抚弄以寄其意”,弹着弹着,就完全沉醉在酒香琴韵中了。
一人在家中如此这般自弹自饮也还罢了,偏偏陶渊明又重友情,己有所好,定要与朋友共享。
每当朋友相聚,他就携琴赴会,别人弹琴,他也抚弄着那张怪异的无弦琴相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故事公元265年8月,司马炎继父亲司马昭任晋王、魏相国。
同年12月,司马炎逼魏帝曹奂让位,自己临朝称帝,改魏为晋,这就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
司马炎即位后,消灭了南方的吴政权,统一了全国。
用强制兼鼓励的方式使农民努力耕作,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统治后期,司马炎自满享乐,奢靡之风泛滥。
晚年错立太子司马衷。
司马衷缺心眼,他称帝后曾闹过两个笑话。
一个是他听到华林园里的蛤蟆叫,居然问左右蛤蟆叫是为官还是为私。
另一则是天下饥荒百姓多有饿死时,他却糊涂地问:“百姓为什么不喝肉粥”。
司马炎晚年还广封宗室希望以此求得晋王朝的长治久安。
事与愿违,客观上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很快使国家陷入战乱状态。
西晋的历史从公元265年至公元316年。
东晋的历史从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
公元420年刘裕逼晋恭帝退位,自己临朝称帝,建立南北朝时期的宋朝,或称刘宋王朝。
刘宋王朝统治59年,即公元420年至公元479年。
陶渊明主要时间生活在东晋,晚年生活在刘宋王朝。
他一生生活在战乱的更朝换代的年代。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王朝后,他更名陶潜。
他自认为自己是晋朝的臣民,随着东晋的灭亡,陶渊明也不存在了。
陶渊明死于公元427年,证据是很确凿的。
但他的生年有七八种说法,有的说陶渊明活了五十几岁,有的说他活了六十几岁,本文按李蒙先生的《陶渊明》传记的说法,认定陶渊明活了76岁,即出生于公元352年,卒于公元427年。
他在东晋生活了69年,在刘宋王朝生活了7年。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大司马,长沙公,他一生的主要功绩,是在平定王敦、苏峻两次叛乱中,战功显赫,以他为盟首,平定了战乱,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他对东晋王朝忠心耿耿。
魏晋时代的门伐制度非常森严,父爵子袭,代代相传。
出身低贱的人很难当上大官。
而陶侃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平民,完全是靠他人格的魅力,靠他的武功,英勇善战,身先士卒,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晋书》上有一段文字“非此母不生此子”,记载陶侃少年丧父,靠母亲湛氏纺纱织布,供陶侃读书交友。
陶侃年轻的时候,做了浔阳县吏,曾监管捕鱼用的堤坝设施。
陶侃把一坛子鲊鱼送给母亲。
湛氏把装鱼的坛子封好,还给陶侃写了一封信,责怪他说:“你身为县吏,将公家的东西送给我,不但不能使我受益,反而增加了我的忧愁”。
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陶侃为官,勤政清廉,在他管辖的区域里,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陶侃一生执掌兵权41年,威信极高。
他精力充沛,职权以内的大小事,无不亲自过问。
远近给他的书信,都要亲自处理,因而没有一点闲工夫。
东晋时的社会风气,士大夫们崇尚清谈,放浪形骸。
陶侃气愤地骂他们:整天披头散发,只知道酗酒惹事,简直就跟畜生一样。
陶侃官做大了后,也追求享乐。
他娶了一房又一房小老婆,传说有几十个。
一共给他生下十七个儿子,还有十几个女儿。
陶侃死后,他的长沙公爵位,传给了他一个儿子继承。
陶侃的这些儿子,多半都做了大官,但经常窝里斗,相互残杀,整个家族很快就衰败了。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是陶侃的第七个儿子,官至武昌太守。
陶茂在家族中本来地位就低,他这一支衰落得更快,等到陶渊明父亲一代,家道就很贫寒了。
陶渊明8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连名字都没留下,对陶渊明没有什么影响。
陶渊明的外祖父叫孟嘉,是当时的儒官,社会名士,对陶渊明的影响很大。
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娶了陶侃的第十个女儿。
而孟嘉的第四个女儿又嫁给陶茂的儿作妻子,生了陶渊明。
两家是姑舅连亲。
即陶渊明的外祖母是陶渊明父亲的亲姑姑;陶渊明的祖父是陶渊明母亲的亲娘舅。
按现在的婚姻法规定,这属于近亲结婚,是不允许的。
孟嘉有修养,有肚量,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得到同辈人的尊敬。
孟嘉后来曾升任为荆州长史。
在衙门中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说话办事很随和,他的公正、谦让、学识,深得下士信服。
孟嘉也爱读书,读书如果有了心得,内心喜悦,就驾车到龙山,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直到天色昏暗才痛饮而归。
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他描写的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变欣然忘食”。
这一点,很像他的外祖父。
孟嘉一生非常喜欢喝酒,即使喝过了量也不会失态,而是借着酒兴抒发情怀,旁若无人。
有一次他的上级桓温问他:“酒有什么好,你那么嗜好?”孟嘉回答说:“明公还没有得到酒中的真趣”。
陶渊明的恋酒,看来是继承了孟嘉的基因。
孟嘉见小时侯的陶渊明长得聪明伶俐,悟性很高,对他寄以厚望。
可惜孟嘉51岁就病逝家中,当时陶渊明只有十二、三岁。
孟嘉留给陶渊明的遗物,就是那几部儒家的经书,陶渊明每到闲暇的时候,就拿起来攻读,对他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游学和初仕陶渊明从小就注重锻炼身体,每天闻鸡起舞,练就一身好工夫,剑术尤佳。
陶渊明家所在的村子叫上京里,他家的房舍庭院,取名“园田居”。
陶渊明自幼随母亲住在园田居,青少年时候的陶渊明,一边务农,一边学习。
田里有活就干活,没活就刻苦读书。
公元371年,陶渊明19岁,他的叔父陶夔给陶渊明一笔钱,叫他到京城里去游学求官,见见世面。
陶夔当时是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他经常关照陶家的孤儿寡母,这样才对得起去世的哥哥。
东晋的京城在建康,即现在的南京。
陶渊明游学京城,确实增长了见识,看到朝廷的无能,社会的黑暗。
当权的大司马专横跋扈,为所欲为。
他三次北伐大败而归,为了挽回面子,就打皇帝的主义。
派人在京城散布谣言,说当今的皇帝是阳痿,三个儿子是妃子和侍卫生的。
就凭这样的谣言,桓温带兵进京,把皇帝司马奕废为海西公,三个皇子被人用马鞭勒死,挂在树上。
被废为海西公的司马奕,与妃子又生了孩子,还得亲手掐死掩埋,以证明大司马桓温说自己阳痿是对的,才得以逃生。
桓温还把反对他的人诬陷为谋反,满门抄勒。
有时几百口人被绳索绑着,牵连在一起,一里多长,老老小小,一起押赴刑场斩首。
陶渊明亲眼目睹了这悲烈的场面。
京城里的门第观念很重,只要是名门望族,年纪轻轻就可以做大官。
做官的也不管事,天天纵酒豪饮,放荡形骸,醉生梦死。
陶渊明到了京城,也看到当时颓废的饮酒风气。
仕大夫阶层和社会名流,对黑暗的统治不满,只好借酒发泄,自我消耗。
他们聚众豪饮,把门一关,脱光衣服,赤身裸体,披头散发,一手拿着蟹螯,一手擎着酒杯,狂喝滥饮,高谈阔论。
去晚了的人从狗洞往里爬。
不讲君臣礼仪,不讲父子纲常,随便与歌妓调笑,荒淫之状,不堪言表。
自幼熟读儒家经书的陶渊明,非常看不惯,难找知己。
京城里的人把陶渊明看成乡巴老,他到处受歧视,看白眼。
所以他在京城住段时间,就到浙江和苏北等地去游学。
陶渊明游学三年,回到上京里村园田居。
他成熟了,眼睛更亮了。
陶渊明把这段游学经历,后来写成《拟古九首》中的一首诗:少时壮且历,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微,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这首诗写的通俗、生动、深刻,死人也叫他写活了。
陶渊明回到园田居,过了三年亦耕亦读的生活,公元376年,他移居浔阳县城,当了教书先生。
教了几年书后,陶渊明的文学天才显露出来,他的成名作《闲情赋》,被友人传抄开来,写的是他游学时对一个女子初恋之情。
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凝之,看了陶渊明的《闲情赋》后,非常欣赏,决定聘任陶渊明为别驾祭酒。
王凝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的字写得很好,受家父遗传的影响。
王凝之只当官,不管事,主张“无为而治”。
一心痴迷炼丹念咒,修炼“五斗米道”。
不仅在家里修炼,还在官衙里设道室,不分白黑在道室里炼丹念咒,行道拜鬼。
公元380年,29岁的陶渊明被人引见来到王凝之的道室。
王凝之对陶渊明说:“看了你写的那篇《闲情赋》,老朽很是钦佩,你就换上官服,明天你就可以理政了。
做官其实并不难,只要懂得‘无为而治’就行了”。
陶渊明担任的别驾祭酒,要管一个州的武器督造,地方治安,钱粮储调,户口田赋,农田水利,军服供应等等。
他什么都要管,又什么都管不了。
就说户口田赋吧,当时的赋税是按人头收的,由于连年战争,人口锐减。
豪门望族,隐瞒人口不报,陶渊明带人下去查户口,处处碰钉子,什么也查不清。
王凝之天天修炼,拜神拜鬼无意过问。
陶渊明读的儒家书,知道忠君报国大济苍生的道理,现实使他非常失望。
有一天,陶渊明看见府衙院里堆满木头,一打听,知道是王凝之挪用加固长江堤坝的款,要在刺史府里修建一座道观。
陶渊明一听急眼了,马上跑到王凝之的道室,打断他的修炼说:“动用加固长江堤防的钱粮,修建道观,是万万使不得的!一旦汛期发洪水,就会生灵涂炭啊!”王凝之翻起眼皮瞪他一眼说:“老夫夜观天相,今年是旱年,长江不会发水。
我还准备把修建道观的事情交给你去做”。
陶渊明一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他告退了王凝之,回到住处,摘掉官帽,脱下官服,卷起行李就回家了。
陶渊明回家后,又当起了教书先生。
这一年真是天旱,江州老百姓逃过一劫。
过了几个月,王凝之又派人来请陶渊明去当主簿,官比祭酒还大,陶渊明死活不去。
四、婚姻与《拟挽歌辞三首》陶渊明一生结过三次婚,前两个妻子年纪轻轻早逝,第三个妻子翟氏,比他小一轮,陪伴他到终生。
陶渊明的婚姻是不幸的,两次经受中年丧妻的打击;陶渊明的婚姻也是幸福的,他的三个妻子都很贤惠,感情很深。
公元376年,陶渊明25岁结婚成家。
婚后离开园田居,移居到浔阳县城,先是教书,然后到江州刺史王凝之手下任别驾祭酒,不辞而归。
陶渊明回到家里,知道妻子已经怀孕了。
母亲和贤妻怕他在官场分心,想瞒一段时间。
古人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陶渊明到了而立之年要当爸爸了,自然很高兴。
谁知妻子临盆难产,肚里的孩子只是伸出一条腿,当时的条件,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大人孩子送了命。
给妻子办完丧事,陶渊明万念俱灰。
公元385年,34岁的陶渊明又做了新郎官。
结婚第二年大儿子阿舒出生了,新生儿给陶家带来极大的欢乐。
又过二年,二儿子阿宣出生。
阿宣刚会跑,妻子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取名阿雍和阿端。
陶渊明深爱他的几个宝贝儿子,特别是那对双胞胎。
他夜晚读书的时候,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蹑手蹑脚走到床边,在微弱的灯光映照下,端详这双宝宝的小脸,像两块透红的美玉,长得一模一样。
他怀着一种特别的幸福,钻进妻子的被窝里。
公元392年,陶渊明的第二任妻子得了痨病,大口吐血,又离开人间。
陶渊明很痛心,知道妻子是为了家庭操劳过度累死的。
在六年的时间里生了四个孩子,忙活一家老少七口人的生计。
妻子去世后,家庭的重担落到陶渊明母亲肩上。
每天教书回来,看到四个不懂事的孩子乱成一团。
这四个孩子就够母亲看的,谁来操持家务?家里没个主妇实在不行。
孟老夫人和叔叔陶夔商量,又给陶渊明提了一门亲事,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娶进门。
陶渊明的第三个夫人姓翟,翟夫人比陶渊明小一属,又贤惠又能干。
首先对婆婆侍奉的很好,婆媳关系融洽。
对陶渊明前妻留下的四个孩子尽心尽力抚养。
经过她的一番整治,这个家庭又井井有条,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