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早在初中时代学习历史时,有幸认识了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先生,他的理念“知行合一”长久让我难以忘怀,在这里我从两个地方阐述我对本书乃至对王阳明哲学的想法。
首先王阳明先生的哲学虽部分来源于儒家,但核心理念却是突破南宋时期朱熹朱圣人的观点:“存天理、去人欲”。
朱圣人以一孔之见提出“灭人欲”而王阳明先生则不同,他明白:天理和人欲是不能分离的,本身欲望和情感都是由人的意识所产生,若一味的强制分离,反而有违万物发展的规律。
我举一个书中的例子,王阳明先生在寺庙中与一位高僧的对话:王阳明问道:“有家吗?”高僧睁开了眼睛,答:“有。
”“家中尚有何人?”“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良久之后,一声感叹:“怎能不想啊!”然后高僧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阳明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听到这句话的高僧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高僧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我想当时寺内任何一个和尚都对不会想到,竟然有人把自己寺内的高僧劝回了家这件事完美的说明了人欲不会也不应被我们克制或是泯灭,之所以王阳明先生提出:“理和欲为并存,即天理就是人欲”的观点,就是因为他明白也希望人类应通过致良知去了解人欲和研究事物的善恶,若为善则为之;若为恶则去之,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在“知行”上,王阳明先生始终坚持: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法和理解,我认为知而不行,则为空知;行而不知,则不知所以然,简单说也就是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也不能单独片面强调“实践出真知“,因为两者并行,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就像最后书中所言,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练我们的心。
另外知行合一也是和“理欲”、“至良知”等观点所对应,用良知做事、判断善恶,用心灵态度决定正确的行为方式,做到言行一致。
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将此学以致用,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中。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一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人们常常迷失自我,陷入种种纷扰之中。
然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了一种修身养性的新路径。
首先,王阳明在书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体悟到道德的真谛。
知识只是一种理论,只有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体验到其中的价值。
这让我深思,我平时是否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没有将所学知识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呢?其次,王阳明提到了“心即理”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真实的存在,而心中的道德理念就是人与天地之间的纽带。
只有通过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才能达到心与理的合一。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平时的行为是否与内心的理念相符,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心与理的合一呢?此外,王阳明还提到了“致良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着内在的良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修炼,才能真正发掘自己内心的良知,并且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让我反思自己是否时刻保持着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审视,是否能够听从内心的良知去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在读完《知行合一》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王阳明的智慧和思想的深刻。
他的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的指南。
通过他的启示,我意识到修身养性不仅仅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和反思,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始终保持心与理的合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完善,让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平静与满足。
总而言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通过他的思想,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并且找到了一种修身养性的新路径。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心与理的合一。
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一、“龙场悟道”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
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
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
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
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
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
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
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
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示威,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独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处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艰苦的环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不禁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悲怆、沧桑之感。
他闭上眼——在青少年时期他曾有那么多爱好,可每样都不够深入,不够精致,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为什么,自己不后悔呢?他心中有个答案惊人地蹦了出来:要随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来,这种信念塞满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坚定了,慢慢思考良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心学,是帮王阳明打开辉煌人生的一把钥匙!二、“何为心学”前面对于王阳明如何创建心学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何为心学呢?心学从本质上来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知行合一。
“知”是指良知,意思为当你为难时,不要犹豫,要严格遵从自己的良知,做自己的良知所指引的事,不要被其它的事情蒙蔽自己的良知。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读完王阳明的著作《知行合一》后,我深受启示并对其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王阳明的思想核心、知行合一的内涵、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以及对我个人的启示。
一、王阳明的思想核心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知行合一”。
他认为,知识与实践应该相辅相成,不能脱离实际而空谈理论。
他主张通过实践来增加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践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二、知行合一的内涵知行合一是指理论知识和实际行动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惟独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知识惟独在实践中才干得到验证和应用,惟独通过实践才干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1. 实践中的思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思量和总结,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 实践中的反思:在实践结束后,我们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自己的行动是否符合理论,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从中获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行动方式。
3. 实践中的调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灵便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四、对我个人的启示《知行合一》给了我不少启示和反思。
首先,我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将其付诸实践。
惟独在实践中,我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我明白了实践中的思量和反思的重要性。
通过思量和反思,我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行动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我深刻体味到实践中的调整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我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灵便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总结起来,《知行合一》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教会了我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何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不断思量和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以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读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后,我深受启发。
王阳明的思想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让我对人生的追求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这一思想引发了我对自身修养的思考。
过去,我常常将知识与行动割裂开来,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行动的力量。
然而,王阳明的观点告诉我,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还提到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根本。
一个人的心性如果不纯正,那么他的行为也会偏离正道。
这让我深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心性是否纯正,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王阳明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性。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修身齐家,才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此外,王阳明还提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启示。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
而现在,我会更加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去寻找更深入的知识。
通过阅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同时,我也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才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给予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的思想让我明白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心性对于行为的影响,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及观察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我将努力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追求内心的纯正和外在的行为一致,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有感今年暑假,草草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对王阳明的生平与其提出的“心学”有了粗略的了解。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能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可用一个“奇”字概括。
那么,他到底“奇”在哪里?在我看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兴趣广泛,求学悟道,一波三折。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秀才,后来又高中状元,爷爷王天叙也是酷爱读书之人,因而王阳明便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他生性活泼,天资聪颖,四岁时便可将爷爷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按常理,他后来肯定会在儒学研究上造诣非凡,但好景不长,很快他喜欢上了象棋,迷恋上了军事游戏,之后又对道教的养生术产生了兴趣,几经周折,又开始研究起了佛学。
对于儒学,他一开始便以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此话一出,气坏了父亲,惹恼了老师,在他们看来,王阳明出言不逊,华而不实;对于象棋、军事游戏的热爱,更是让家人大伤脑筋,认为他是不学无术、胡作非为;对于道家与佛家的痴迷与研究,曾使他新婚之夜离家出走,两次亲上九华山,耗费了大把的青春,可后来都因自己的探索研究而全部推翻,也就是说:他想成为大儒,但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他喜欢军事,但太平年间无用武之地;他看好道家,却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他寄希望于佛家,却不能修成正果,甚至随便几句话,便让寺院里的百岁得道高僧潸然泪下,弃道回家。
如此以来,他又回到了原点,又开始站到了理学大山面前,又开始从“格物””“致知”做起,整整三天,聚精会神,企图从自己的内心世界格清楚竹子,结果一无所获,又一次让他陷入彷徨,最终,在他经历了人生种种磨难之后,独创“心学”,自成一家,为万世景仰。
二、大起大落,大落大起,经历别样人生15世纪的最后一年,公元1499年,27岁的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正式步入仕途,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个光明的起点,可谁知命运之神又和他开起了玩笑,不久,宫廷内掀起了刘瑾风暴,许多上书言事的大臣受到打击,王阳明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向皇帝朱厚照上书,要求严惩宦官刘瑾,本是一身轻松,信心百倍,可等待他的却是当众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不管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荒凉”的村庄,每个人都可能会被身外的声、色、名、利所牵引,做出违背自己本心意愿的事情。
在为了解除自身的困惑也避免自己在当下、以后、将来不被所谓的身外之物困扰并能够坚持自己的初心愿望又因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看到并且因生活琐事而有意愿仔细研读了这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版。
首先,王守仁生于1472年,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讲述的就是王阳明的生平和他创造心学的经历过程故事的一本书。
不管是处在生活清淡的古代还是在资源、情感丰富的现代要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懂得知易行难的道理之后才会深刻知道知行合一的重要。
只有坚持做自己的主人,有立志先修身,修身先修心的觉悟。
多读好书,多学好人,才能不被身外是非对错,声色名利所困扰,所左右牵引。
当感觉自己身处是非之中,坚持修身修心,不慌不燥,听从自己的良知的指引,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声音(第一感觉,不被杂念干扰过的第一丝良知心声)。
在王阳明的《大学问》中,有这么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由此看来,止于至善,坚持中庸之道才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啊。
在《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中也道出了体现王阳明三观的他所留下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世界观
1.心是万物的尺度
2.心即世界
3.善恶只是一物
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人生观
1.人人皆可为尧舜
2.意志独立方有自尊
3.内圣外王
4.不过度,不执着
5.有善有恶是习气所染
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价值观
1.致良知,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
2.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方法论
1.四事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2.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
3.事上练,就是练心,知行合一的去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
心。
王阳明在最后要离世时有人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也只留下了这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要是读过这本书后能达到王阳明那样的思想境界:工作即修行,这也正如稻盛和夫所说的,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用心去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
心,提升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我们的良知;放下“我”,简言来说就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遇事要懂得用身处事外的态度思想来考虑问题;责人与责己,责人与责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老话题,在古人看来,圣贤和普通人的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其实就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还有他那由知行合一的致良知所修炼来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功夫,不动心和即动心的功夫。
读懂王阳明,就是在读心,一定会让你重新体会到心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