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合集下载

第9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9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一、清朝的文教政策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综观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历史,贯彻这一文教政策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二、清朝的官学制度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

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立各种名目的旗学。

(2)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

此外,还设立俄罗斯文馆,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并在国子监实行分斋教学制度等。

三、清朝的书院1.清朝书院的发展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由沉寂转变为复苏时期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

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①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

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

②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

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

(2)迅速发展时期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

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七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 本章简介]1、自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以“传教”和“办学”的方式,从1840年至1900年六十年间,陆续地创办了大批教会学校。

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发表的演说《基督教教会与教育的关系》,表达了教会学校的办学宗旨,规定了教会学校的任务。

教会学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到1890年,形成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中华教育会”,对整个在华基督教教育进行指导。

2、爆发于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50年代初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一次反抗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农民运动。

它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建立了革命政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在教育方面,确定了新的反儒反封建的教育方针,制定了有关知识分子、改革传统文学、改革传统的科举制度等多方面的文教政策;明确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实现太平天国的教育目的;改革了教育内容,以宗教、政治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为主;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制度,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案,把教育作为推动革命巩固攻权的重要工具,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太平天国教育。

3、洋务运动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至九十年代,是一个以购买和仿制洋枪大炮轮船兵舰以及编练新式陆海军为中心,包括对外交涉、开办厂矿、兴办学堂为内容的活动。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以创办洋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的形式开始实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教育。

洋务教育本质上维护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

4、洋务理论的集大成者张之洞是洋务运动晚期的主要代表,他不仅重视教育,而且还十分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变革的作用。

他的人才观由传统旧学的重德转变为洋务派的德艺并重,并且提倡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学内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教育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 7-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的侵略]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10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第10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1851 年 , 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后 , 实行了激烈的反儒政策 , 宣布
《四书》《五经》为“妖书邪说”,明确规定:凡一切孔孟诸 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
“搜得诗书论担挑 ,行过侧溷随手抛 ,抛之不及以火
烧 , 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 , 收者斩 , 买者卖者一 起斩。”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惊呼:“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
一些有影响的教会学校 :
① 1839年在澳门创办的“马礼逊学堂”,校长是布朗夫妇 。
②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协进会的传教士爱尔德赛女士在宁
波创办女塾,这是中国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
③ 1845 年美国长老会在宁波设立崇信义塾 ,招生 30 人。
1867年迁杭州。
④1850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夫人格兰德女士在上海设
清前期150余年,可考的文字狱110多起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主张
主要代表人物: 龚自珍
林则徐
魏源
(一)要求改革旧的教育传统
地主阶级改革派龚自珍深刻批判了乾嘉学派寻章摘句、专
事考据、不问政治的不良学风 ,指出:“一代之治,即一代之 学”,政治与学术是统一的。认为人才培养是国家兴衰的根 本,大声疾呼:“ 不拘一格降人才!”
定都天京后,出于策略的考虑,太平天国不再一概反对孔孟
之道。 于是采取改定《四书》《五经》的作法,将其中不 适应太平天国利益及教义的内容删除后,允许作为学校和科 举的用书 。
同时,太平天国编写了一些新教材,如宣传拜上帝教义的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决世训》及《天 条书》。还有作为蒙养教材的《幼学诗》、《三字经》、 《御制千字诏》等 , 对儿童进行太平天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以 及识字教育和生活知识方面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四)“习行”教学方法
1、理学
“主敬”、“主静”、“读书穷理”,易导致主 观玄想、空谈和独断
2、实学
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原则,强调格物
致知、客观考察、实证和质测
二、实学教育思潮的基本内容
(五)初步民主的教育改革
1、科举考试
“废天下之生员”,改变官学制度(顾炎武))
2、学校教育
“公其是非于学校”,提出改革学校设想,反映 了初步民主思想(黄宗羲)
中 国 教 育 史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 教育
1.了解清朝文教政策和教育制 度 2.掌握实学教育思潮的基本内 容
3.掌握王夫之的实学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
清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清朝的社会概况
清朝教育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末 期,同时孕育着近代教育的某些萌芽。 (一)教育制度: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和控制 (二)教育思想:实学教育思潮;“经世致用”
学及其“读书穷理”、“格心”教育的批
判和修正。
四、论学与思
(一)学思结合
王夫之认为学与思要互相结合,互相 补充,互相依赖,故反对“生而知之”, 主张“学而知之”。
四、论学与思
(二)学、博、思的辩证关系
王夫之认为学要博学,思要深入。博 学可以促进审思,审思又可以促进博学。 这是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愈博则 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
二、清朝文教政策
清王朝在全国实行军事统治民族压迫 政策,同时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实行儒术统 治思想的政策。其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事 业对治理国家的作用,立国初便制订“兴 文教,荣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二、清朝文教政策
(一)尊奉孔子,倡导儒学(读经) (二)推崇理学,扶植汉学 (三)兴设学校,严格管理制度 (四)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12第九章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2第九章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八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一节清朝的文教政策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一节 清朝的文教政策●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第三节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软硬兼施●采用情柔政策,笼络士人–开科取士zhuó–设制科,辟荐擢–编辑图书●《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规范最大的类书●《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高压政策–严禁立盟结社–销毁书籍–大兴文字狱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二、地方官学●三、书院中央官学●1、国子监,又称太学或国学–彝伦堂,设置学官、规定职责●2、宗学、觉罗学–宗学:只为清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觉罗学:为清觉罗氏子弟设立的学校●3、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均为八旗子弟设立的旗学,前者隶属国子监,后两者隶属内务府●4、算学、俄罗斯文馆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卫学–清代地方官学,依其地方区划设有府学、州学、县学,统称“儒学”。

–依照明制,在军队驻地设立卫学,以教育武臣子弟。

●社学、义学、井学–社学并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

清代书院清代书院的类型●1.以讲授理学为主的;●2.以学习八股文以应付科举为目的的;●3.以讲授“经世致用” 实用之学为主的;●4.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清政府对书院控制的表现●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控制书院院长的选拔权●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第三节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一、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三、颜元的教育思想一、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

进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批判理学教育理论●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4)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5)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第十三讲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十三讲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几所著名的书院:
姚鼐:南京钟山书院——桐城派 阮元: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颜元:漳南书院,学习“经世致用”之 学。
四、清代的科举制度
(一)科举为“国家抡才大典”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是 主要形式,包括文科、武科和翻译科。 制科是清朝科举的特殊项目,设有博学 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
二、清朝的官学制度 (一)中央官学 国子监:又称太学,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
关。
国子监生根据资格分为两类:贡生和监生;
国子监教职: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 学录、典籍、典簿等;
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
教学组织实行积分法和分斋教学法。

学:清宗室子弟学习的学校。
第十三讲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644-1840)
第十三讲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一、清朝的文教政策
(一)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颁布《卧碑文》、《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 严格控制学校教育的内容,禁止学术思想自由传播。
(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一方面,开科取士、编辑书籍,笼络士人;另一方面, 采用高压政策,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
科场舞弊现象:
冒籍 怀挟 倩代(倩枪) 传递:考场内外相互勾结,为考生传递 各种信息。 通关节(俗称“用襻”):试卷上某两 处用某字。
(二)科举的影响
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1.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 2.教学内容空疏无庸; 3.教学管理松弛。
五、明末清初的启蒙教育思想
(一)启蒙教育思想的特点
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

10第十讲、鸦片战争前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清代教育

10第十讲、鸦片战争前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清代教育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的教育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官学 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但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广泛设立各种 旗学; 二是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 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 “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 劣”(即生员按其程度分别进入正义、崇志、 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学习,然后逐级 递升)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比后者更为 周密完善,也更为有效。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前清时期的著名书院, 由阮元创建于杭州(1800)和广州(1824)两 地,是当时重要的文化和学术研究中心。诂经 精舍和学海堂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 色。它与其他书院教育不同,强调书院宗旨是 “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教学内容以经史、 天文、地理和算法为主,而不学习八股文和帖 括;教师聘用贯彻“各用所长”原则,充分发 挥教师的学术特长。对于学生则实行因材施教; 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编辑和刊刻师生的研究 成果。
1897年7月3日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1889年张之洞参加芦汉铁路通车典礼
张 之 洞
“中体西用”思想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 进行了论证,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打破了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改变了单一的 传统教育结构。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 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 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然而,洋务学堂由于受封建传统教育的桎 梏,具有以下不足之处: 1、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 学制系统。 2、在传授“西文”和“西艺”的同时, 仍然要求学习四书五经。 3、在洋务学堂的管理上存在着封建官僚 习气。 总之,洋务学堂的创办动摇和瓦解了传统 封建教育体制,它已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特 征,从而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学是设在云南边疆地区的学校。
第三节 清朝的书院
一、清朝书院的发展
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上 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这个 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 阶段,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为沉寂阶段。康熙年间 (1662-1772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
(二)社学、义学、井学
社学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社学与府、州、 县学在学制上相互联系,凡在社学中肄业者,学业成绩优秀, 经考试可升入府、州、县学为生员;反之,若成绩不佳,则 被遣退回社学。
义学最初设在京师,教师称塾师。后来各省府、州、县纷纷 设立,成为孤贫生童,或苗、黎、瑶等族子弟秀异者接受教 育的机构。
1 清朝的文教政策
2 清朝的官学制度
1
3 清朝的书院
4 清朝的科举制度
5 黄宗羲制度基本上沿袭 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 地方两大类。中央设立的 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 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 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 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地 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 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 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 学和井学等。
清朝对于生员的管理,建立了严格的“六等黜陟法”, 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 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 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 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六等黜陟法”是在明 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 比明朝的方法更为周密、成熟,也更为有效,可以说, 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 期。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 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清政府对书院的控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 第二,控制书院师长的选聘权。 第三,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
在杭州孤山创立的。
“精舍者,汉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勖新知 也。”
后来,在任两广总督时,他又根据创办诂经精舍的经验, 于道光四年(1824年),在广州粤秀山创立学海堂。
诂经精舍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止,前后长达100 余年,学海堂停办于光绪二十九年,也存在了80年。
这两所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致身通显及撰述成一 家言者,不可殚数”,成为当时浙江、广东两个重要 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心,并“泽溉全国”。同时,在办 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 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清代交通工具—轿子 陈列于颐和园的慈禧御用汽车
历史背景
• 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1644-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历时197年。在农业、 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清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超过了明朝。
• 在学术思想和文化领域,实学思潮至明末清初达到全盛。其基本特征是“崇实黜虚”,即鄙弃理 学末流的空谈心性,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域提倡“崇实”。具体表现为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锐意 社会改革的经世思想,重视自然科学,注重实践、考察、验证、实测的科学精神,以及反映市民 阶层利益和愿望的启蒙意识。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颜元等。
• 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发展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康熙的倡导下,编定了《永年历》、 《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书。著名历算家梅文鼎著有天文、历法、数学书籍计86种,其中 《古今历法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中西数学通》反映了当时世界数学的主要成果。张履 祥的《补农书》,总结了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对水稻如何增产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清朝书院的类型,按其讲学的内容来划分,大体上可 以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 第二,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 第三,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
的书院 第四,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二、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均为阮元所创建。 诂经精舍就是他任浙江巡抚时,于嘉庆五年(1800年)
一、中央官学
(一)国子监 国子监亦称国学和太学,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
规制规定:
第一,国子监内设立彝伦堂,“系诣学御讲之所”,另分设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教习诸生” , 又设号房521间,“为诸生读书之所” 。
第二,设置学官,规定职责。 此外,还对国子监的教学内容,讲学方法以及监生肄业期限
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性理》、《通鉴》等书。
(二)宗学、觉罗学 (三)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
学 (四)算学、俄罗斯文馆
二、地方官学
(一)府、州、县、卫学 统称为儒学。清朝定都北京后,即在明
朝的基础上,普遍建立起府、州、县学。 同时,还规定仿照明制,在军队驻地设 立卫学(有的地方设立所学),以教育 “武臣子弟”。
• 考据学亦称汉学或朴学,至乾隆、嘉庆时期兴盛起来,形成考据学派,称为“乾嘉学派”。
• 古典小说的创作成绩巨大,名著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 《红楼梦》。戏剧创作以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最为著名。清中期有“扬州八 怪”之称的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等的作品,独抒个性,不拘 一格,一扫自清初以来的临古画风,形成了我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个新流派。
第一,“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 第二,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第三,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等其他许多重要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清朝国子监在后来的发展中,以下数端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 第二,设置管理监事大臣。 第三,实施分斋教学制度。
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因其资格不同,又分为贡 生和监生。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 副贡和例贡。在国子监肄业的,还有外国留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