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十年回顾

合集下载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
按照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方式,可分为自 动稳定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一)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现代财政体制本身就 具有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保持稳定作用的政策, 如财政的若干收支形式:个人所得税、失业救济金、 失业保险金、福利计划和济贫支出等。这些财政政 策工具又被称为“自动稳定器”。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 济形势,主动采用不同的财政手段以消除通货膨 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 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包括汲水政策(PompPriming Policy)和补偿 性政策(Compensatory Policy)。
经济波动的机理
在有关经济波动的运作机理以及相应的稳定政
策的认识方面,还远未达成共识。 总需求-总供给(AD-AS)理论框架,在众多的理 论观点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总需求-总供给(AD-AS)理论框架
短期与长期



在长期中,价格具有伸缩性,产出仅仅取决于 一国经济提供商品和劳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又 取决于资本、劳动、自然资源和技术等因素。 在短期中,价格是粘性的,产出不仅取决于一 国经济的供给能力,而且取决于商品和劳务的 需求。 由于需求受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各种 变量的影响,因此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在价格 为粘性的时间范围内影响经济的产出 。
汲水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 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 策有四个特点: 第一,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经济复苏的政策, 是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治 理萧条政策。 第二,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 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跃的手段。 第三,财政支出规模有限,不用进行超额支 出,只要使私人投资恢复活力即可。 第四,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 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

1999—2009年中国经济的回顾与反思—两次宏观调控的认识、比较和对策建议

1999—2009年中国经济的回顾与反思—两次宏观调控的认识、比较和对策建议

1999—2009年中国经济的回顾与反思—两次宏观调控的认识、比较和对策建议作者:王勇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29期内容摘要:1999-2009年的1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5个经济周期。

这10年有值得认真总结的成功经验,也有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和教训。

同时,1999年和2009年都是在地区或国际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重要时间点,也都是分别对前期经济过热形势进行了较大力度调控之后的重要时间点。

对于这1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势加以回顾,特别是深刻反思我们曾经采取的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有助于今后更加自觉地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彻底改变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关键词:反思调控中国经济货币政策失衡研究时间段的选择其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

30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8%。

在人类历史上,只有7个国家(地区)曾经以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超过40年,中国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体。

但同时也要看到,这几十年的发展仍然经历了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见图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而1999-2009年的10年,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5个周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第一个完整的周期。

这里有值得认真总结的成功经验,也有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和教训。

此为选择这10年进行研究的第一个原因。

其二,1999年和2009年都是在地区或国际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重要时间点,也都是分别对前期经济过热形势进行了较大力度调控之后的重要时间点。

首先,在这两个时间点之前的1991-1992年和2006-2007年,中国经济都呈现出明显的过热势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把预防或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的宏观调控任务,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其次,在调整过程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都给中国以往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以严重冲击。

1999年和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处于相对低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CPI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 •

【时间】:2004年 【背景】:扩大内需取得显著效果后,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投资需求 进一步膨胀,贷款规模偏大,电力、煤炭和运输紧张状况加剧,通货膨 胀压力加大,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以及中小企业、服务业投入 严重不足等新问题,结构问题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 题。 【内容】: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工具的使用】: 财政作为重要的调控手段 一是国债投资规模调减调向。 二是推后预算内建设性支出的时间。 三是有保有控,在总量适度控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 四是深化税制改革,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效果】: 物价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趋 于协调投资在降温,消费稳中趋活,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上半年比2004年 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 • • • •
【时间】:1982年 【背景】:国民经济出现下滑 【内容】: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工具的使用】: 主要是通过放松银根,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对企业实行利改税,调 动企业和地方的生产积极性,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 的差距。 【效果】:从1982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步回升,当年增长 9.1%,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983年加快到10.9%。 【时间】:1985年 【背景】:改革以后,除了1979年的物价有上涨之外,应该说中国经济 的宏观局势在1984-1986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是第一次由这个转型 中的经济体制内部生成严重通货膨胀的时期。
时间 GDP 1997年 78973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20332.7
84402.3 89677.1 99214.6 109655. 2

我国财政政策的十年回顾

我国财政政策的十年回顾

一、1998-2004年间的积极财政政策(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在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同时,国民经济也保持着“适度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货”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

然而,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宣布放弃实行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改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泰铢当日贬值20% ,由此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

从而使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外贸出口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重创。

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出现了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减慢、物价水平持续走低、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等一系列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现象。

并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业内部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竞争力较弱等问题进一步显露出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开始了兼并、破产与重组,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下岗人员,城镇失业率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隐患。

在这种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之下, 1998年8月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我国正式开始启动实施旨在扩大需求的积极财政政策。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共实行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这种积极财政政策实质上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一种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是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来达到扩大总需求、带动社会投资增加、刺激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

1、增发国债,扩大政府购买支出:七年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这些筹集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展教育、公检法设施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等。

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支持西部大开发等,我国还发行了一定量的特别国债。

2、调整税收:面对出口增幅趋缓的势头,为了刺激出口,我国从1998年起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免、抵、退”税政策的落实力度。

10年:宏观调控彰显中国智慧

10年:宏观调控彰显中国智慧

10年:宏观调控彰显中国智慧编者按:10年间,国内外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宏观调控相机抉择、与时偕行,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在复杂形势中稳健前行。

这是宏观调控手段不断走向成熟的10年。

针对中国经济形势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松紧有度,彰显高超的艺术和技巧,这成为十年来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10年来,面对从“双防”到“保增长”、“控物价”、“稳增长”等调控目标的变化,调控手段更趋灵活和科学。

2002年以来,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到新形势下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我们看到,宏观调控的政策“搭配”彰显智慧和艺术。

与此同时,调控政策的内涵更趋丰富,手段运用更趋合理。

与货币和财政手段配合,适当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也为熨平经济波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国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并提出要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

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多元、从政策到体系,“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相互配合、有力有效。

我们看到,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更加注重把握经济规律,在实践和探索中走向科学。

这是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坚实保证,而这必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调控更重协调:“多目标”中求平衡核心提示:10年来,针对不同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呈现不同特点。

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宏观调控的目标各有不同,很多时候要同时面对多重目标。

10年间,我国经济曾经历了2003年开始的上升周期出现的过热苗头,也正经历着始于2008年末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宏观调控既要不时面对“抑通胀”的压力,也要适时加大对“保增长”的支持。

近几年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近几年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1997~2004 积极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调整收入分配,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在需求不振、经济增长乏力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时滞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作用是:——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到2001 年,共安排国债项目8600 项,国债资金的投入有效带动其他配套资金的投入,使国债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近3 万亿元。

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使我国连续几年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提高了居民收入,刺激了消费增长。

1999 年以来,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

1999 年至2001 年,居民消费分别增长6.54%、9.1%和10.1%。

——保持了进出口稳定增长。

1998 年以来,分三次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货物平均退税率达到15%。

同时,完善了加工贸易管理,扩大了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效地刺激了对外出口。

——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

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及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方向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2000 年,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分别增长13.8%、14.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6.1 个百分点。

——建成和开工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过去4 年中,共加固大江大湖堤防3 万多公里,长江沿岸移民建镇200 多万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55 万公里,增加铁路新线4000 公里、复线1988 公里;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已经开工;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等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但它有一些局限性:国家宏观调控过分,挤兑了民间投资。

2004 至今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

我国近十年经济政策2023

我国近十年经济政策2023

我国近十年经济政策2023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政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在实现经济增长、调整结构、促进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综合性的角度,探讨我国近十年经济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政策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不断加大对经济增长政策的支持力度。

其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广泛降低税收率是我国政府的主要举措之一。

通过减税降费,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减轻了市场主体的负担,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结构调整政策近十年来,我国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规模减少了传统行业的产能,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

这种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通过建立营商环境优化机制,我国各地纷纷实施简政放权政策,扶持创新创业,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创新驱动政策我国近十年来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包括加大对研发投入的支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等。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

四、对外开放政策我国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努力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近十年来,我国签署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议,扩大了对外贸易市场,进一步拉动了国内经济增长。

同时,我国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了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保障民生政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近十年来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不断加大投入。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有机结合。

六、绿色发展政策我国坚持绿色发展,近十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

包括节能减排、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强环境治理等。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我国近十年来的经济政策主要着眼于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结构、推动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

通过实施各项政策,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年均保持超过9.0%的高速增长。

2016年,GDP总量超过70万亿元,同期美国的GDP总量为18.562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总量的60.0%左右【2】,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进一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同时,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外汇储备等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近四十年来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与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运行实情,主动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高度相关。

一、1978~1992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在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财政政策的概念(P42),也没有具体提出货币政策的概念,然而实践中却在积极探索,并运用一些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①(一)1978~1981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了使国民经济尽快摆脱因文革所形成的长期停滞的不利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978年,财政仍处于盈余状态,盈余额为10.2亿元。

然而,到了1979年,财政就处于赤字状态了,赤字额为135.4亿元,财政支出指数比财政收入指数高出13个百分点。

与1978年相比,1979年M0供给增长26.3%;与1979年相比,1980年M0供给增长29.3%.银行信贷余额也呈上涨态势,增长率由1979年的10.2%迅速提高至1980年的19.0%.现在看来,1979~198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力度并不是很大,但在当时经济总量不是很大、国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人们思想还不够解放的情况下,扩大财政支出与货币信贷规模发展经济却是了不得的事情。

积极政策的成效十分显着,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但是,由于经验匮乏,也导致物价快速上涨,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经济过热现象。

针对经济过热的现象,1981年我国实行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增长率为-7.4%,促使1979~1980年连续两年的财政赤字转为财政盈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此,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 对此,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上表现为稳健货币 政策中的“适度从紧” 具体表现为:一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政策中的“适度从紧”。具体表现为:一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2003年9月21 年 月 日起,把原来6%的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到 的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到7%, 日起, 日起,把原来 的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到 ,2004年4月25日起,再把准备金 年 月 日起 率从7%提高到 提高到7.5%)。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起, )。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日起, 率从 提高到 )。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年 月 日起 将资本充足率低于 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 个百分点。 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 个百分点。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 日起, 度,2004年3月25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 年 月 日起 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 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 年以内、 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 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 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 统一加上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 个百分点, 统一加上 个百分点 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 个百分 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年第一季度, 点。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04年第一季度,央行通过债券市场公开市 年第一季度 场操作(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2810亿元。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 亿元。 场操作(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 亿元 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例如,央行于2004年1月18日下发通知,要求商业 日下发通知, 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例如,央行于 年 月 日下发通知 银行积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的贷款, 银行积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的贷款, 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 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和增加就业等方面 的贷款支持。 的贷款支持。 年至今, 从2005年至今,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表现为“紧缩性” 年至今 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表现为“紧缩性” 包括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方面。 的,包括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方面。
历年来财政政策变化
年以来, 个完整周期和一个“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 个完整周期和一个“半周期”。每次 年以来 中国经济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和一个 半周期” 每次GDP的增长率 的增长率 到达波峰,都伴随着或者可能伴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过热”症状, 到达波峰,都伴随着或者可能伴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过热”症状,于是国家采 取相应措施为经济降温,因此, 年以来的三十年里, 次宏观调控, 取相应措施为经济降温,因此,1978年以来的三十年里,国家共进行了 次宏观调控, 年以来的三十年里 国家共进行了5次宏观调控 分别发生在1979年-1981年、1985年-1986年、1988年-1989、1993—1995年以 分别发生在 年 年 年 年 年 、 年以 年至今。 及2003年至今。 年至今 年之后, 年中央提出了加快发展的目标, ★1977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增长。1978年中央提出了加快发展的目标,并且 年之后 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增长。 年中央提出了加快发展的目标 强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当年GDP增长率达到了 增长率达到了11.7%的高点。迅速增长的基建 强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当年 增长率达到了 %的高点。 投资使财政支出大大增加。 投资使财政支出大大增加。 年出现了赤字。 ★1979年出现了赤字。财政支出的增加导致需求增长,超出了计划,而计划之外的 年出现了赤字 财政支出的增加导致需求增长,超出了计划, 产品供给,相当一部分采取议价方式,这就抬高了物价指数。而且,为提高地方、 产品供给,相当一部分采取议价方式,这就抬高了物价指数。而且,为提高地方、企 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发了工资、奖金和补贴,社会购买力快速增长, 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发了工资、奖金和补贴,社会购买力快速增长,供不应求的状 况更加严重,于是,国家调高了多种产品的价格。 况更加严重,于是,国家调高了多种产品的价格。 年中央从1979年开始采取措施,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 年开始采取措施, ★1980年中央从 年中央从 年开始采取措施 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 年底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降低各项指标,压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当年还发行 年底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降低各项指标,压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 亿元国库券, 了48亿元国库券,冻结企业和居民的余钱;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这些措施实施之后, 亿元国库券 冻结企业和居民的余钱;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这些措施实施之后, GDP和物价指数的增长率都在 和物价指数的增长率都在1981年开始下降 年开始下降. 和物价指数的增长率都在 年开始下降 年之后, ★1982年之后,随着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自主权扩大,乡镇企业、个体 年之后 随着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自主权扩大,乡镇企业、 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也逐步发展,这些因素促使经济在经历短暂调整之后, 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也逐步发展,这些因素促使经济在经历短暂调整之后,很 快就转为快速增长, 年到达波峰, 快就转为快速增长,在1984年到达波峰,并发生了向波谷的转折。 年到达波峰 并发生了向波谷的转折。
十年风雨变幻
下面将以1998年至2008年的财政政策做具体阐述。 下面将以1998年至2008年的财政政策做具体阐述。 1998年至2008年的财政政策做具体阐述
一、1998年——2005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 年 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
(一)政策启动的背景
由于80年代以来经济转轨中的财政困难和多种制约因素,近20年间中 国财政政策总体而言是“低调”的,主要表现是财力安排捉襟见肘,连年 赤字、职能范围收缩而同时“错位”(越位与“缺位”)严重,维持“吃 饭财政”在许多情况下都成为问题,就更谈不上十分积极的调控举措。但 1998年一季度过后,这种情况发生很大改变,上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对我国的影响已相当明朗,并与一系列国内问题迭加在一起,迫切需要以 宏观政策措施扩大内需,实施反周期操作,于是决策上果断地启动了扩张 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使财政政策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十年回顾
小组成员:邹敏、仰园、 小组成员:邹敏、仰园、 阚琳、储阳玲、 阚琳、储阳玲、江菲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97年下半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对此,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稳 年下半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对此, 年下半年 健货币政策。其中,货币政策是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宽,以扩大内需, 健货币政策。其中,货币政策是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宽,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 增长。为此,取消了贷款限额控制、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增长。为此,取消了贷款限额控制、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一再降低了存贷款 利率。 利率。 但是, 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的时间, 但是,在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的时间,通货紧缩阴影尚未完 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的时间 全消散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这种过热,主要表现在钢铁、水泥、 全消散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这种过热,主要表现在钢铁、水泥、电 解铝和房地产等几个行业,而有些产业例如农业的投资还严重不足。 年我国钢铁、 解铝和房地产等几个行业,而有些产业例如农业的投资还严重不足。2003年我国钢铁、 年我国钢铁 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96.6%、121.9%和92.9%。2004年第一季度钢铁、 年第一季度钢铁、 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 、 和 。 年第一季度钢铁 水泥、电解铝投资增长又分别达到107.2%、101.4%和39.3%,而农业投资增长率只 水泥、电解铝投资增长又分别达到 、 和 , 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有0.4%。其原因有几个:一是 。其原因有几个:一是1998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 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 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二是 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各地搞“政绩工程” 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 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各地搞“政绩工程”;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 利益主体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 利益主体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再加上房地产行业 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 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 规模过大及其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快、规模过大及其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年来看, 万亿元, 从2003年来看,全年贷款 万亿元,广义货币增长达 年来看 全年贷款2.8万亿元 广义货币增长达20%,这显然是过度投资导致 , 的过度货币信贷增长。 的过度货币信贷增长。
★1985年,国务院要求各地制止物价继续上升、压缩基建项目,并派出检查 年 国务院要求各地制止物价继续上升、压缩基建项目, 组赴各省检查。央行加强了贷款额度的控制,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 组赴各省检查。央行加强了贷款额度的控制,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物价指 数和GDP的增长在 的增长在1986年趋于平缓。 年趋于平缓。 数和 的增长在 年趋于平缓 年之后没有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 ★1986年之后没有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反而是银根有所松动,因此 年之后没有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 反而是银根有所松动,因此GDP和 和 物价指数重新加快增长。 物价指数重新加快增长。 ★1988年-1989年的宏观调控抑制了增长,国民经济跌入低谷,商品库存积 年 年的宏观调控抑制了增长,国民经济跌入低谷, 年的宏观调控抑制了增长 压严重, 压严重,企业生产陷入困境 年第四季度起, ★1989年第四季度起,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转为刺激经济增长,央行在 年第四季度起 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转为刺激经济增长,央行在1990 年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经过连续两年的“刺激” 年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经过连续两年的“刺激”, 年开始, 年就迅速到了高点。 从★1991年开始,国民经济从低谷中向上爬升,1992年就迅速到了高点。 年开始 国民经济从低谷中向上爬升, 年就迅速到了高点 年国家开始采取宏观调控措施, 月发布16条措施 ★1993年国家开始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当年 月发布 条措施,包括提高存贷 年国家开始采取宏观调控措施 当年9月发布 条措施, 款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制止乱集资、发行国库券、削减基建投资、 款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制止乱集资、发行国库券、削减基建投资、通过审 核排队的方式严控新开工项目、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开发区、 核排队的方式严控新开工项目、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开发区、停止出台新的 价格改革措施。 价格改革措施。 ★1994年,各项措施都更为严厉,并且对部分产品实行直接的价格管制。 年 各项措施都更为严厉,并且对部分产品实行直接的价格管制。 年底, ★1995年,又两次提高贷款利率。到1996年底,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收到明 年 又两次提高贷款利率。 年底 显成效,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 显成效,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 年我国实现“ 货币政策就开始灵活微调, ★自1996年我国实现“软着陆”后,货币政策就开始灵活微调,从“适度从 年我国实现 软着陆” 转变为“适度放松” 年和1997年按货币政策连续 次降息,表明 年按货币政策连续3次降息 紧”转变为“适度放松”,1996年和 年和 年按货币政策连续 次降息, 我国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我国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