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合集下载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种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收入支出和运用各种财政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调整收入分配、保障社会稳定等目标的实现。

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控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稳定等目标的实现。

下面将从定义、原理、工具、影响等方面对这两种政策进行探讨。

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运用税收政策、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目标的政府行为。

财政政策主要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

1.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指的是国家在经济低迷或衰退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收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用于刺激投资、提高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活动,从而实现经济复苏。

2.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收等手段来控制经济增长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用于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收紧财政支出,提高税收,减少社会需求,从而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手段来调整经济运行态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分为宽松型货币政策和紧缩型货币政策两种。

1. 宽松型货币政策:宽松型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用于刺激消费、投资,促进经济活动。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刺激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从而提高企业投资和人民消费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

2. 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等手段来控制经济增长和遏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用于遏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

例如,国家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抑制过度投资消费行为,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的风险。

名词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名词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名词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引言在经济领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

它们都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而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本文将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详细解释和比较。

二、财政政策1. 定义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它主要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状况来影响经济活动,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2. 目标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 - 经济稳定:通过调控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

- 就业增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活动,促进就业增长。

- 收入分配: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 社会公共服务: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

3. 工具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工具来实施: - 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 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水平和结构,影响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 财政赤字:在经济下行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4. 影响财政政策的实施对经济有以下影响: - 经济增长: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或遏制经济过热。

- 就业: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就业增长,减少失业率。

- 通货膨胀:如果财政政策过于宽松,导致过多的货币供应,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 收入分配: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财政政策可以影响收入的分配情况。

三、货币政策1. 定义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它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2. 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 - 价格稳定:通过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的稳定。

- 经济增长: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 就业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促进就业增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为了经济稳定发展减少失业而实行的国家财政需求管理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税收制度和政府转移支付,进而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投资,最后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简单来说,财政政策是政府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规划和管理。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率、税收政策、政府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财政的平衡和稳定,同时也可以用来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具体来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货币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影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管理的两个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利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管理的政策,而货币政策则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政策。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国家税收和支出来调控经济的一种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将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来介绍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征收税收、非税收入和其他财政收入等手段所获得的财政资金。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由个人和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和额度缴纳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则是指由商品和服务提供者按照商品价格收取的税款,如销售税和增值税等。

除税收外,还有非税收入,如国有资产收益等。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国家目标和公共利益而支付的资金。

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政府总预算支出和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等。

政府总预算支出通常分为三大类: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事业支出。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用于政府运行和行政管理等,经济建设支出用于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事业支出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

财政政策的作用:(1)宏观调控:财政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税收、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对关系,实现宏观经济平衡,推动经济增长和稳定。

(2)收入再分配: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制度来实现财富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减少贫富差距。

(3)优化资源配置:财政政策通过非税收入和财政支出,引导资源向优势产业和区域倾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4)稳定金融市场: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来稳定金融市场,缓解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冲击,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调控经济运行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

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

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

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

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

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段如公共支出、税收等则需要通过冗长的立法程序。

外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开始执行到政策对目标发挥作用之间需要的时间。

相对来说,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较短,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货币供给量、利率来间接地影响微观组织的经济活动。

5、对利率的影响不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区别:(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

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1.财政和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政策更多地偏重于公平。

财政政策是影响和制约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责任是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调节各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差别,保持适当合理的分配差距,以防止过度的收入悬殊,并从收入和支出两部分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货币政策则更多地偏重于效率。

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而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领域。

2.从两种政策调节的方式和途径看,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如要控制总需求,可通过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等措施,可立见成效;而要刺激需求,则可通过减税,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手段较快实现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首先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调节手段,调节存款准备金和对商业银行贷款数量,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为。

若抑制总需求则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及再贴现比率,若刺激总需求则降低比率,商业银行则立即做出反映,相应调整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规模,影响社会需求,从而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但二者的含义却相差很多,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货币流通的组织、管理政策。

(2)内容不同。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化,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投资的多少等;货币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三部分构成。

(3)类型不同。

根据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财政政策一般可分为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类型。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减少失业,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指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

而我国在2005年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则不属于以上两种类型,它是既有扩张又有紧缩的松紧适度的财政政策。

从总量调节出发可以把货币政策分为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

均衡性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要量的大体平衡,功能是促使和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和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有可能会形成通货膨胀或使已有的通货膨胀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应量小于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但也可能会抑制生产的发展,导致经济停滞。

我国近几年来实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属于以上类型,而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操作层面上或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或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

(4)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主要以政府的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为手段调控经济,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

本文将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定义、作用和实施方式进行探讨,以深入理解这两种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的定义和作用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就业改善。

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以及调整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可以对经济进行积极或消极调控。

1. 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这种政策适用于经济处于低迷或衰退的阶段,通过增加投资和需求来激活经济。

例如,政府可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社会福利支出,促进消费和投资水平的提高。

2. 消极财政政策消极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通货膨胀和调节经济过热。

这种政策适用于经济可能出现过热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需求和投资,保持经济平稳。

例如,政府可以缩减公共投资支出,提高税收水平,降低消费和投资的需求。

二、货币政策的定义和作用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管理和控制经济运行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因素,货币政策可以对市场利率、投资和消费等产生影响。

1. 宽松货币政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恢复信心。

这种政策适用于经济增长乏力、通缩风险大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货币投放和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

例如,央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降低贷款利率,鼓励企业和个人借贷投资。

2. 紧缩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是指央行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和控制经济过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可以說是總體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課題。

在九十一年的學測中,也出現了這樣的題目。

(91學測社會科第69題)由於這是比較屬於經濟學專業領域的問題,不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或公民的教材中,大多數的高中課本也就沒有把這個問題講清楚。

為了各位同學以後能夠更清楚地了解社會上的經濟問題,本書在此將這兩種政策作一個比較清楚的說明。

1. 財政政策︰所謂的財政政策,就是指政府以財政手段,也就是擴大或削減政府支出去影響經濟活動的政策。

一般來說,所得低於充分就業水準的時候,也就是所謂景氣不好的時候,可以利用擴大政府支出或減稅的手段來刺激產出,稱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相反的,在景氣過熱,國民所得高於充分就業水準的時候,可以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賦,以降低總需求,並抑制物價膨脹,稱為緊縮性的財政政策。

(contractionary fiscal policy ) 財政政策的理論基礎是凱因斯的理論,根據凱因斯的理論,由於工資受到非市場因素的影響(例如工會),因此沒有向下調降的可能。

如果要解決失業問題,只有從提高總需求著手。

總需求是由民間消費、政府消費、投資和出口淨額構成的,政府能作的,就是直接增加政府消費,或是透過減稅的手段來提升民間消費和投資。

在提高總需求的同時,免不了要付一些物價上漲的代價,但是這是值得的。

大多數的政府都是凱因斯學派的信徒,日本在對付近十餘年來不景氣的時候,提出了許多次的振興景氣方案。

而日本在過去的經濟成長,也確實是由出口所帶動的。

至於我國,在行政院張俊雄院長任內提出八一○○行動方案,也就是根據這一套理論。

(2)貨幣政策︰所謂貨幣政策,就是指透過調整利率和控制貨幣供給量等手段來影響經濟景氣的做法。

財政政策的主導權在行政院,貨幣政策的主導權則在中央銀行。

在介紹貨幣政策之前,要先把利率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利率其實就是貨幣的價格,是由貨幣的供給量和需求量決定的。

當貨幣市場上貨幣的供給量大於需求量,利率就會下降。

當貨幣市場上的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利率就會上升。

例如台灣目前大家的投資和消費意願很低,不太願意花錢,也不太願意借錢,那就表示對貨幣的需求很低。

同樣的,既然大家不願意花錢,就會把錢存在金融機構,於是就造成貨幣供給額增加。

在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底的時候,由於美元大幅貶值,國際市場的資金湧向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其中有部份流入台灣,中央銀行為了避免台幣大幅升值,於是用新台幣購入大批美金,這些由中央銀行釋放出來的台幣,也會造成台幣的供給量增加。

於是新台幣的供給量大過需求量,便造成了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底的一波降息風。

理論上,利率降低將可能刺激消費和投資,因為大家會覺得錢放在銀行也沒什麼用,就會把它拿出來花掉。

企業界會覺得借錢來作生意的時候,資金成本降低了,所以就願意作更多的投資。

因此,在景氣不好的時候,中央銀行會擴大貨幣供給額和降低利率;在景氣好的時候,中央銀行會降低貨幣供給額和提高利率。

這就是所謂的貨幣政策。

(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爭議︰凱因斯學派興起於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裡頭的失業問題是他們關注的焦點,早期的凱因斯學派較重視財政政策,晚期的凱因斯學派則重視貨幣政策。

但是以傅利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 )為首的重貨幣學派,卻反對凱因斯學派的講法。

貨幣學派認為,凱因斯學派主張政府介入市場機能,會導致經濟景氣的過度波動。

除了所得分配、公共財和外部性等議題外,政府應該減少對市場機能的干涉。

中央銀行要做的,是讓貨幣供給額保持一個穩定的成長,用法則來代替權衡。

到了1970年代,出現了兩次的石油危機,造成所謂停滯性膨脹(stagflation),也就是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同時上升的現象,形成了對凱因斯學派新的挑戰。

因為根據凱因斯學派的理論,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有一個反向的關係︰失業率高的時候,表示經濟不景氣,物價上漲率會低;失業率低的時候,表示經濟繁榮,但
是同時也會付出物價上漲率高的代價。

這樣的事實,同時也已經被經濟學家菲力普(A. W. Phillips, 1914~1975 ) 在1958年發表的論文所證實。

根據原始的菲力普曲線,失業率和工資上漲率呈現反向的關係,失業率高,則工資上漲率低。

藉此,經濟學家發展出常用的菲力普曲線,用來解釋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的關係。

在石油危機發生之前,菲力普曲線是非常好用的工具。

但是石油危機發生了,於是出現了另一批經濟學家,稱為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以盧卡斯(Robert E. Lucas, Jr. 1937~) 為首。

他們認為,中央銀行任何被社會大眾預期到的貨幣政策,都無法達到效果。

只有在社會大眾預期以外的政策,才會生效。

(4)我國目前的狀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我國財經當局的重要政策工具,但是就實際的效果而言,是相當有限的。

拿財政政策來說,由於政府的效率確實比較低落,因此同樣的一塊錢,政府用起來的效果就比民間差很多。

同時,政府的支出,往往也著眼於收買選票,而不是振興經濟。

至於政府所採取的減稅措施,像是減收銀行營業稅、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等,一般都認為是劫貧濟富的減稅法,對刺激景氣的效果有限。

但是政府一連串的減稅措施,已經使得我國政府在民國九十一年年中所累積的未償債務餘額達到新台幣二兆九千億元以上。

另外再看看鄰近的日本,日本政府所提出的振興經濟方案,也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

至於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雖然努力地調降利率,但是往往卻只有存款利率下降,放款利率卻文風不動。

因此,靠利息過活的民眾因為存款利息減少而縮衣節食,需要借錢的民眾卻也沒有因為放款利率減少而得到什麼好處。

至於台灣的不動產市場,政府想辦法補助民眾借錢買房子,卻不願意讓房價掉下來,於是有的民眾賺了利息,卻賠了房價。

多數的人,則是在旁邊看熱鬧。

更嚴重的是,因為台灣地區的失業率持續上升,連工作都沒有的人,怎麼可能買房子。

因此,貨幣政策的效果相當有限。

再看看日本,日本的存款利率已經接近
○%,日本的經濟還是不景氣。

日本的表現,可以說是狠狠地羞辱了主張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也許該認真想想,經濟問題可能不是數學所可以解決的。

多讀點哲學、歷史和政治學,也許才能真正解決經濟問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