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政治模式与美国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研究

合集下载

美国官僚政治及其对里根政府外交决策的影响

美国官僚政治及其对里根政府外交决策的影响
不 太 满 意 的决 策 者仍 可继 续 “ 有所 作 为” 即 ,
力 图修正 或 修 改这 一决 定 及 其 实施 。这样 产 生 的 结 果 是 , 际 的 决 实
策 过 程 既不 像 理性 决 策模 式 那 么理 智 , 不像 组 织 决 策 模 式 那 么 和 也 谐 一 致 , 位 决 策者 都 试 图推 进 个 人 的 、 派 的 、 体 的利 益 , 结 各 党 集 其
【 键 词】 僚 政 治 ; 根 政 府 ; 交 决 策 关 官 里 外


美 国行 政 部 门在 外 交 决 策 中 的 优 势
部 。这 些 行 政 部 门 在美 国 外 交 决 策 中展 开权 力 争 夺 , 图 使 自己 力
的 主张 为 最 高 决 策 者 采 纳 。
与 罗 斯 福 迥 然 不 同 的 是 , 根 对 这 个 长 久 以来 美 国 一 直 居 于 里
价值观 和 意识 形 态。8 代 里根 政 府 的 外 交决 策 就 深受 这种 官僚 政 O年
治 的影 响 。
按 照 传 统 , 个 部 的 排 名 和 各 部 部 长 所 享 受 的 特 权 的 排 名 是 由各 各
部 成 立 的 时 间 ( 源 ) 决 定 的 。 因 此 美 国 各 部 排 名 在 前 几 位 的 起 所 是 : 务 院 、 政 部 、 防 部 ( 早 分 别 是 战 争 部 和 海 军 部 ) 司 法 国 财 国 最 、
美 国政 府 的行 政部 门— — “ 盛顿 的行 政 官 僚 机 构 ” — 大 约 华 — 包 含 有 20 万 公 务 员 。这 些部 门被 划 分 为 1 部 、O 个 分 支 8多 4个 6多 局 署 委员 会 和 政 府 公 司 , 时 还 有 一 个 庞 大 的 总 统 行 政 办 公 室 。 同

北京大学外交学概论试题

北京大学外交学概论试题

外交学往届试题2003年11月期中(贾庆国)一、名词解释外交、主权平等、国家安全、秘密外交二、简答题1.列举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对外交的2点影响2.如何判断一国国家实力3.国内政治对外交的影响4.自由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看法5.现代外交的特点三、论述1.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利益看法的异同比较2.是否同意国家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他国不可能对一国国内事务不闻不问的观点2007年11月期中(贾庆国)一、名词解释:外交、地中海体系、主权平等、秘密外交、格劳修斯二、简答:1.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对外交的任意两个影响2.如何判断一国国家实力3.举例说明国家职能的扩大对外交的影响4.现代外交的特点5.举例说明核武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三、论述:1.试论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看法2.同03-04年2004年1月(贾庆国)一、名词解释名誉领事、标准操作程序、外交团长、对等原则二、简答题1.列举外交使馆和领事馆的2个重要区别2.中国外交部的组成3.列举外交谈判的3个动机4.多边外交的主要功能三、论述1.首脑外交的特点和局限性2.举例描述官僚决策模式2006年1月(贾庆国)一、名词解释:名誉领事、对等原则、标准决策程序、外交团团长二、简答:1.建立外交关系等于建立领事关系吗?断绝外交关系等于断绝领事关系吗?2.列举三个外交谈判要达到的目的。

3.中国外交部的组成部分。

4.多边外交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什么质疑国家利益?三、论述:1.首脑外交的作用和局限。

2.描述和举例说明决策理论中的组织过程决策模式。

2008年1月(贾庆国)一、名词解释4*5名誉领事、外交庇护、理性决策模式、外交团、对等原则二、简答6*51.建交是否等于建立领事关系?断交是否等于断绝领事关系?2.中国外交部机构构成3.外交谈判的三个主要动机4.多边外交的功能5.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何质疑国家利益的存在三、论述25*21.首脑外交的作用与局限2.描述和举例说明决策模式中的官僚决策模式2005年1月(王锁劳)一、名词解释外交政策、外交豁免权、外交庇护、《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穿梭外交、外交辞令、君子协定二、简答题1.外交有哪些功能?2.什么是理性行为者决策模式?3.正式照会与普通照会之间有什么异同?4.宴请包括哪些种类和形式?三、论述题(二选一)1.为什么说“外交为民”是外交官工作的宗旨?请联系2004年中国的外交实践来谈。

美学者研究中国的方法正在改变

美学者研究中国的方法正在改变
尔 ・奥 克森伯格把 它们 归纳为 两种模 卜 “ 理性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这 些 学者 看 来 , 自中 国改 革 开放 政 策 以来 , 已经 发生 了巨 大的 变化 ,不 能再 简单 地把 中 国看作

文 /周琪
个极权 主 义 国家 了,适 用于 西方 国家 的研 究方法
现 在 在一 定程度 上 也 适 用 于 中国。 原 来对 中国 决策 的流 行研 究方 法 ,把 注 意 力放 在 了中央领 导层 ,而 现 在 他们 看 到 , 中 国的 决 策往 往 是 中央政 府 与地 方
而 美 国学者 传 统上认 为 ,中 国政 治 是 极权 主 义 的 ,其 决 策很 大程度 上 由 少数领 导人 说 了算 。 但 是 这 些人 的 看 法在 上 世 纪 8 年 代后 期 受到 O
家罗德里克 ・麦克法夸尔的名著 《 文化大革命》是 于对 中 国外 交和安 全政 策 决策 的研 究。 兰普 顿把 中 国改革 开 发 以来 外 交决 策 的 变化 归 纳 为 :专 业 化 、 参 与者 的 多元 化 、非 中心 化 , 以及 受到 全球 化 的深 刻影 响 。而 中国 的政 治过 程 正在 变得 制 度 化 ,是 所 有 美 国研 究者 们 的共 识 。 尽 管有 了如 此 的 变化 ,西 方 学者在 研 究中 国政 治和 决 策方 面取 得 的进 步与 其他 学科 相 比仍 然 存在 不 小 的差 距 ,这 不仅 因为 中 国有 自己独特 的历 史和
的研 究 。
果研 究的对 象是 美 国 ,研 究者 就会研 究:政 府 的行 政 部 门和立 法部 门是 如何 构 成 的? 它们 各 自的权 力
范 围是 什 么? 它们 通过 什 么手段 来行 使其 权 力? 总 统 、政 府 各 部 门和 国会 在 决 策过 程 中起 什 么作 用? 这 种 方 法代 表 的是 一种 被 称 为 “ 官僚 决策过 程 ” 的 研 究模 式 ,它 自 2 世 纪 6 年 代 开始 流 行 , 其最早 0 O 的贡 献者 之一 是 我 们所 熟知 的 《 明 的冲 突》 的作 文 者 亨延 顿 ,而 集大成 者 则是 格 雷厄姆 , 艾利森 。 然 而, 长期 以来 , 美 国学者 在研 究 中国 的政 治 和 决策时 ,采用的却是 完全. N的方 法。 美国著名 的 T -

论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模式

论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模式

陈乔之邵镔:论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模式作者:陈乔之邵镔摘要:考察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全过程,论述美国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对华政策的决策模式。

结合美国学术界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美国政治的实践,提出了一种新的决策模式——多元社会模式。

尼克松政府的对华决策符合理性行为体模式,福特政府的决策模式是多元社会模式,而卡特政府的对华政策更符合官僚政治模式。

关键词:决策模式;政策;关系正常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国内就对华政策展开了 3 次辩论。

第一次辩论发生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50 年代初,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第二次辩论贯穿整个 70 年代,核心是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第三次是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

本文回顾了美国对华政策中的第二次辩论,试图从中找出美国对华政策中一些规律性的因素。

一、尼克松:大步流星从 1949 年到 1969 年尼克松上台时,美国政府一直奉行孤立、遏制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中美两国的国内政治以及国际局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改善成为可能。

在美国,素以“反共斗士”著称的尼克松当选为美国第 37 任总统。

美国人信赖他与共产党中国打交道,相信他不会重蹈民主党在 40 年代末的覆辙。

在中国,意识形态的狂热让位于对国家利益的理智计算,珍宝岛的枪声使中共最高层的决策者意识到必须认真考虑对付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

当时中国高层的基本判断是:苏联的威胁大于美国的威胁[1](P225)。

从国际形势看,美攻苏守让位于苏攻美守,中美联合抗苏成为可能。

尽管苏联咄咄逼人,但在中美苏三角战略态势的转换中,中国和美国处于主动,其中美国的主动性尤为明显,而苏联基本上处于被动应付局面。

打开中国大门的功劳首先要归功于尼克松本人。

1967 年,尼克松就在颇有影响的《外交季刊》上发表题为“越南之后的亚洲”的文章。

他认为将有近十亿人口的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是不明智的。

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分析

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分析

第三章1,组织伦理之父——韦伯P88 (207/255)马克斯·韦伯(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

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 其中官僚组织模式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韦伯因此被称为“组织伦理之父”。

(其行政组组织理论正是产生于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

)同时,韦伯和泰勒、法约尔被认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甚至有人将他与杜克海姆、马克思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

2,韦伯的权力理论P88 (276)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来自传统或世袭的传统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的超凡权力,根据法律与规定的法定权力。

在这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中,传统权力的效率较差,因为其领导人不是按能力来挑选的,仅是单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而行事。

超凡权力过于带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或神圣的启示,所以这两种权力都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只有理性和法律的权力(合法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谨慎的公正。

3,官僚制P89 (228)作为韦伯组织理论的基础,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

韦伯勾勒的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官僚制具有以下特征: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的结构是分层控制的体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成员有严格的资历限制和选用制度,并建立了奖惩与升迁制度;通过对成员的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提高工作效率。

官僚制的提出,为行政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目前已经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

外交决策分析

外交决策分析

– 自愿违约与非自愿违约
双层搏弈的示意图
A国 B国
A国
B国
国内政治中的策略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 国内政 • 治需要 响
保持 权利
国内政 治策略
动员使 政策合法化
对外交政 策结果影
积极和正面
隔绝与封闭
无影响
建立 联盟
妥协或避 免冲突
消极影响
VII. 外交决策分析或外交调研的多重视

个性
认知
小集团思维
– 现实主义
二,理性行为模式与外交决策
• • • • 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状态 安全是国家首要的利益 军事手段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最重要手段 外交决策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 – 国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理性行为体 – 国家领导人代表或等同于国家 – 领导人在决策时能够获得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 – 领导人在决策时都会选择最大限度实现国家利益的决 定
官僚 政治 斗争 的过 程
政策结果
VI. 国内政治与外交决策 • 第一层次的搏弈:对外谈判 • 第一层次的搏弈: 国内支持第一层次 的政策 • 第二层次对外交政策结果的影响取决 于国内政治中的胜券范畴(win-set)
国内的胜券范畴取决于
• • • • 国内政治中的喜好和联盟 国内的政治体制 决策问题的性质 决策者的策略和立场
二.现实主义的理性行为决策模式
符 合 最 大 利 益 的 政 策
民 族 国 家
利益
领 导 人
利益 利益 利益 利益
体系层次
社会层次 政府层次
角色层次
个人层次
外交政策
面积 发展水 平 发达国家
大国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小国 发展中国家
政权
发挥 作用 的顺 序 典型 国家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分析_以中美建交为例_余丽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分析_以中美建交为例_余丽

收稿日期:2007-06-18作者简介:余丽(196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的教学与研究。

 第41卷 第1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 Vol .41 No .1JOURNAL OF Z HE NGZHOU UN I V ERSI TYJan .2008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分析———以中美建交为例余 丽(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中美建交,既受国际体系的影响,也受到美国国内因素的制约。

美国政府在处理这一事件时体现了理性行为者、官僚政治以及组织机构三种模式的决策特点。

这三种模式的结合使美国能够较全面地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但也带来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病。

关键词:理性行为者模式;官僚政治模式;组织机构模式;中美建交中图分类号:D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1-0032-05 宏观层次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是国际体系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过程决定国家的国际行为,国家被当做一个理性、单一的统一体,国家的对外决策机制称为理性行为者模式。

大部分探讨国家对外政策的文章都是使用这一分析模式。

然而,单纯从国际层次进行分析的理论虽具有一定的解释性,但是它们“在实际存在的反常现象和理论的局限性的共同压力下很容易变得无能为力”[1](P42),以至于这种单一层次的分析(国际层次)不得不让位于两个结合起来的分析层次,即国际层次和国内层次。

按照亨利・基辛格的看法,任何政治家在做出外交决策时都受到两套因素的制约:一是其他国家的政治、势力和行动;二是从公众舆论到政府和官僚机构的态度这一系列内部条件[2](P157)。

由此,国家对外决策机制的模式也加以扩大,出现了官僚政治模式和组织机构模式等,这两种模式都是考察国家内部的因素如何影响国家的对外行为。

中美建交是中美两国外交史上的大事,对国际局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交决策笔记精华

外交决策笔记精华

外交决策笔记精华外交决策学概述在国际政治中,行为体的互动都是有明确的对外政策目的的行为。

行为体能否实现自己的目的,取决于能否制定并实施适当的对外政策。

与这样一种现实的需要相适应,在过去的50年中,有关外交决策(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FPDM)的研究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逐渐发展起来,并最终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一个重要学科。

这门学科的主旨,就是研究决策者与所处环境之间在不同层次上的互动过程和互动内容。

进行这个领域的研究,对于国际政治研究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外交决策学领域逐渐形成三个理论框架:即以博弈论为主要方法的理性选择模式、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方法的官僚组织模式和基于心理分析法的认知心理模式。

这三种模式可以说构成了外交决策理论的骨干,它们分别探讨了外交政策形成的推理过程、组织过程和认知过程,研究对象分属国家层次、组织层次(middle-range)和个人层次。

其中,第一种模式和以其为基础的博弈论被国际关系学界视为主流理论,影响也最大,被称为“正式模式”或“正式假设”(formal model or formal assumption)。

①外交决策学的由来与相关概念外交决策学是决策科学发展的产物。

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逐渐出现大型工业企业,有了大量管理实践和决策实践的存在,使管理理论和决策理论的出现成为可能。

系统化的管理理论即管理科学在20世纪初才出现,而作为其分支的决策理论则是在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在管理学界流行。

决策科学的兴起与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等人的倡导有关,西蒙本人也因其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②上世纪50年代,随着研究方法和资料处理手段的更新和进步,决策科学 考研者,一分天命,三分资料,六分拼搏!!739498350@ 2迅速被引入其他学科,包括外交政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僚政治模式与美国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研究周 琪摘 要 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研究深受其对中国政治研究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当官僚政治模式开始被引入决策研究时,鉴于中国的政治过程具有与美国民主制度下的政治过程完全不同的特点,学者们认为这种模式与对中国的研究毫不相干,而倾向于以 理性模式 和 权力模式 作为解释中国政策的两种主要方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美国学者对中国政治体制更切近的观察,李侃如和奥克森伯格率先把官僚政治模式应用于对中国决策过程的研究。

从此,官僚政治模式逐渐成为研究中国决策过程的主流方法,出现了 中国外交政策决策:结构与过程 等一大批运用这种方法的论著。

不过,迄今美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外交决策时所依据的比较政治理论,仍然具有明显的缺陷。

关键词 外交决策理论 官僚政治模式 中国外交决策 美国的中国外交研究如果把中国外交政策分析比作一块中国学术领域里尚未开垦的处女地,那么可以说,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研究就更是如此。

这是因为,了解和描述中国的外交实践相对容易,而解释中国决策者为什么和怎样制定外交政策,则要困难得多。

实际上,对中国外交的研究之所以难以深入,一个障碍就是,中国研究对外决策方面的成果仍然寥若晨星。

本文主要考察美国学术界在中国外交决策研究方面的发展,希望通过分析美国学者在这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启发我们自己的研究。

*周琪,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7)。

一与外交政策相比,外交决策研究在美国是一个相对新的领域。

但尽管如此,对外交决策的研究已经相当发达和普及,不仅不断产生出相互竞争的新理论或模式,而且这些理论和模式,尤其是官僚政治模式,经常被用来作为研究一国外交决策的理论框架。

然而相比之下,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外交决策过程,从严格的意义讲,一直不存在像对西方国家外交决策过程那样的研究。

格雷厄姆 艾利森的著作 决策的本质:解释古巴导弹危机 初版于1971年,而且在过去的将近40年里不断再版。

罗伯特 杰维斯的名著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发表于1976年,它被广泛看做是阐明决策过程的理论框架。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对外交决策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浩如烟海。

但是,在80年代中期之前,所有这些著作似乎都与美国的中国研究毫不相关。

在美国,第一本强调中国官僚体制在决策中的重要性的著作是鲍大可的 共产党中国的干部、官僚与政治权力 ,该书发表于1967年。

在同一阶段,迈克尔 查尔斯 奥克森伯格的博士论文 共产党中国的政策制定:分析1957 1958年的大规模水利运动 , 是一项运用官僚政治模式分析中国政策决策的开拓性研究。

在其中,奥克森伯格细致考察了官僚政治如何影响中国水利政策的决策。

他指出,在制定水利政策的过程中,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其个人意见非常重要。

但是,与当时流行看法不同的是,奥克森伯格认为,在行使其权力时,毛泽东面临着许多限制。

在所有的情况下,毛泽东都面临着范围狭窄的选择,他的选择受到超出其控制的一些情况发展的影响,那些供他选择的信息受到地方的操纵,旨在保护它们自己的利益。

奥克森伯格认为,除了经济、社会情况之外,在所有引起水利政策发生变化的因素中,官僚政治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中国的决策应当被看做是 毛泽东及中国上层领导人的倡议和指导,与介入水利政策的许多机构中层次较低的官员做出的日常决定的结合 。

他接着指出,在制定广泛的政策指导和平衡相互竞争的官僚利益方面,毛泽东及其亲密同事是决定性的因素。

但是,当这些领导人进行干预时,他们能够得到的信息和他们面临的选择,受到介入水利管理机构的影响。

当参与水A.Doak Barnett,Cadres,Bure au c rac y,and Politi ca lP o w er in C o mmun ist Ch i na,New York:Col um b i a Un iversit y Press,1967.M i ch elC.Ok s enb erg,P olic y For mu lation i n C o mmun ist C hina:The Ca se of t h e M a ss Irri ga tion C ampa i gn, 1957 1958,1969.这是迈克尔 奥克森伯格的博士论文,该论文从未正式发表过,而且在美国,仅有六家图书馆保存其版本,因此了解的人并不多。

Ibi d.,p.2.Ibi d.利政策决策时,毛泽东及其处在权力顶峰的同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被他们所掌管的官僚机构所绑架。

奥克森伯格也谨慎地考察了中国中层官僚的利益分歧,发现一些种类的专业人员和组织的利益,与国家水利政策交织在一起,这导致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地方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各种职能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同专业人员(计划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央监督者等)之间的利益冲突。

因此,虽然在其1969年的博士论文中,奥克森伯格并没有有意识地把官僚政治模式引入对中国水利政策的分析,但其研究成果仍然为其他学者进一步运用这一模式分析中国决策铺平了道路。

哈里 哈丁的 组织中国:1949 1976年的官僚问题 是一部运用官僚政治理论研究中国政治体制的著作。

不过,他最关心的还是中国领导人如何管理官僚体制,因为他认为管理效率的低下,可能造成对共产党统治能力的最大挑战。

正如他本人所说,其目的不是为了客观描述 中共和中国国家结构及其运作 ,而是 通过中国领导人的眼光 来考察 中国的各种组织,以理解他们对国家组织问题的诊断,他们关于组织问题的辩论,以及他们用来尝试管理党和国家官僚体制的计划 。

因此,哈丁并没有应用决策理论分析中国官僚体制和决策过程的特征。

1987年,戴维 M 兰普顿编辑出版了 后毛泽东时代的政策执行 。

该书把关注点集中于决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即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效果反馈到决策者之间的阶段。

该书考察了中央决策机构和大量下属职能部门及地方机构。

作者发现,中国的中央权威实际上非常分散化,中国的制度也是多样化的。

这导致决策者所明示的意图(在正式的政策文件中加以声明的)和实际的政策效果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

尽管该书提供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但由于其目的只是考察政策的执行阶段,并没有尝试描绘中国决策过程的全貌,因此它并没有提出用于分析中国决策过程的模式。

华裔美国学者赵全胜做出了另一个连接中国研究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尝试。

在1996年出版的 理解中国外交政策 一书中,他试图发展出最适用于中国外交研究的理论模式。

在讨论了几种可能的理论框架选择并比较了它们的优劣之后,他建议采用一个复杂的 宏观 微观 关联的方法。

该方法强调 一些连接各个层次上范围广泛的因素的渠道和机制 ,以此来考察微观和宏观层面上的中国外交政策。

赵全胜的微观 宏观关联方法如下图所示:M i ch elC.Ok s enb erg,P olic y For mu lation i n C o mmun ist C hina:The Ca se of t h e M a ss Irri ga tion C ampa i gn,1957 1958,pp.3 4.Ibi d.,p.16.H arry H ard i ng,Organ i zing Ch i na:The P roble m of B ure aucra c y,1949 1976,S t anford,CA:S tan f ord Un i versit y Press,1981,pp.vii,i8.Davi d m pton,ed.,P olic y I mp le m entation in P ost M ao China,Berkley:Un i vers i ty of Californ i a P ress, 1987,pp.4 5.Zhao Quansheng,In t erpreting Ch i nese F orei g n Polic y,Ne w York:Ox f ord U n i vers it y Press,1996,p.23.图 1 外交决策宏观 微观关联示意图赵全胜的模式集中在过程、趋势和结构上,诸如国际环境、国内限制、个人决策者等因素。

赵全胜认为,这些因素共同对中国外交产生影响。

不过,赵全胜的目的主要是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行为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决策过程本身。

因此,他的著作并没有,而且他承认,自己也没有打算勾画出中国体制和外交决策过程的整体轮廓。

虽然他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理解中国决策的有价值的观点,但并没有提供关于中国外交决策过程精确而系统的论述。

此后在美国,又有许多新的研究强化了官僚政治模式的解释力,而且学者们还在进行不懈的努力,把官僚政治模式应用于其他各国的外交决策研究,不仅把它应用于研究美国外交决策,甚至还应用于苏联和以色列。

不过,在1988年之前,这一模式能否适用于对中国决策的分析始终受到怀疑。

1988年,美国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李侃如和迈克尔 奥克森伯格正式提出了官僚政治模式是否适用于考察中国外交决策这一问题。

李侃如和奥克森伯格首先探讨了为何西方学者未能把官僚政治模式运用于研究中国外交决策这一问题。

他们得出了如下结论: 对于中国,学者们迄今一直倾向于忽略国家本身的复杂结构是政治过程和政策后果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他们列举了四种不同的中国政策解释模式,发现没有一种结合了对中国官僚结构的分析。

他们进一步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分析中国决策过程的各种尝试中,有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种方法集中于特殊领域里的政策决策,如农业、科技、公共卫生、教育、农业机械化等领域。

另一种则侧重于精英政治斗争,如 百花齐放 运动、 大跃进 、 文化大革命 ,以及毛泽东之后的改革开放。

他们建议用两个术语来表述这两种方法,前者被称为 理性模式 (rati o na lity m odel),因为它把注意力集中于决策者对经济、外交政策决策环境变化的反应。

后者被称为 权力模式 (po w er m ode l),因为它把政策变化的动力,归结于高层官员争夺权力和领导地位的斗争。

不过,李侃如和奥克森伯格也认为,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因为 大多数关于政策问题Zhao Quansheng,In t erpreting Ch i nese F orei g n Polic y,p.28.Kenneth L i ebert hal and M ichelOksenberg,P oli cy M aking i n C hina:L e aders,S tru ct ure and P rocess,Pri n cet on,N J:Pri nceton Un i versit y Press,1988,p.3.Kenneth L i ebert hal and M ichelOk s enb erg,P oli cy M aking i n China:L e aders,S truc t ure and P rocess,p.10.的分析都利用了 权力 模式,而许多关于精英斗争的模式,也应用 理性 方法的某些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