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3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课件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ppt课件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解析】选D。
选项 具体分析 “三纲五常”只是教育内容之一,非全部, 无法体现核心思想 “去恶从善”同样只是教育内容的局部和 具体体现 “以农兴业思想”对应了材料出处,却偏离 了材料的核心内容 结论
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
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 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
8.(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 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 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 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解析】选D。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贵
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
的人”是辨析答案的关键。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A B C D 具体分析 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 结论 排除 排除 排除 正确
3.吸收与改造: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
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 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 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 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 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班级__________ 某某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X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X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高考历史 专题整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人民版必修3

【例1】 (2011· 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 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 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明天理,灭人欲 解析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墨家主张,C项讲求严格的 等级秩序,D项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均不符合“当代 某学者”对仁的追求。 答案 B
专题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轨迹
1.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2. 演变轨迹 (1) 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礼”, 创立儒家学派;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 张“性善论”,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两人发展了孔子思 想。 (2) 改造和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 社会的正统思想。
小生 墨家 产者
墨子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强调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思 1. 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的“诚信”“仁义”“孝”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 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 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 了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 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别认 识不清
简析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 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 ”(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 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考点9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5.(2015·全国2,24,4分,难度★★)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
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
明了儒者( C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古时代的政治制度,D项错误。
考点9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古代儒家学者对现实的批评与近代民主思想家对现实的 批评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古代儒家学者对现实的批评往往以古非 今,希望统治者能像尧、舜一样圣明,而不是否定君主的权力;近代 民主思想则是站在否定君主专制的立场上要求限制君权,实现主权 在民。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
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
世影响深远,故选C项。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
考点9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考向二 法家、道家、墨家及其与儒家的关系
1.(2018·全国1,24,4分,难度★★)《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
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
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C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考点9
考点 10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优质PPT】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 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 的影响。(4分)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
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
不合时宜„„他们把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
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D
C.墨家
D.法家
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 白相用,干湿 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 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下列 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C
继承——仁政、民本 发展——大一统、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根本目的——神化皇权,维护专制集权
(2014江苏)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
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
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形成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 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 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 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2012山东)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 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 负。(6分)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传统的挑战,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并不是李贽的追求,D项错误。 知识拓展 李贽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王阳明本就受佛学影响较多,明代社会三教融合已经
较为充分,甚至出现了“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的说法,李贽思想中有佛教的一些
观念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他接受了一些佛教的观念,却不是以融合儒佛为己任。材料中所描绘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 也。”
的正是李贽的外在形象,这种形象具有反对传统儒学观念的色彩。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孟子认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才可以使天 下归服 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可 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D项。
答案 答案要点: (1)不同: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 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评分表:(9分) 论点0~2分,论据和论证0~6分,论述0~1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3-1

星、太阳和宇宙空间[]。星体特性编辑轨道特征火卫一的环绕运动半径小于同步运行轨道半径,因此它的运行速度快,通常每天有两次西升东落 的过程由于它离火星表面过近,在火星上,纬度高于7.°的地方,火卫一就位于地平线以下了。据推断,由于它的运行轨道小于同步运行的轨道, 所以潮汐力正不断地使它的轨道越变越小(最近的统计数字表明,它正以每世纪米的速度在减小)。所以,据估计大约万年后,火卫一不是撞向 火星,便是分解而成为光环(这同月亮的升力的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相似)。星体组成火卫一和火卫二可能像C型小行星一样是由富含碳的岩石 组成的。但它们不可能是由纯岩石组成的,因为它们的密度太低了。它们很可能是由岩石与冰的混合物组成的,并且它们都有很深的地壳坑。前 苏联的探测器;https:///product-selection/tactile/ 轻触开关 微型轻触开关 ;火卫一号探测到一种从Phobos上逃逸出的微弱 但又持久的气体。可惜的是,Phobos号在探测出这气体的组成成份之前便无法工作了,水或许是最有可能的组成部分。表面地形Phobos上最显 著的地形特色是一个名为Stickney的大坑,这是前面所提到的Hall的妻子的名字。就像土卫一的环形山赫歇耳(Herschel)一样(尺寸较小)。 Stickney必然曾经具有过破坏火卫一的作用,现在火卫一表面上的一些大沟和条纹层脉极有可能是由于Stickney的影响而造成的。发现探测火卫一 在877年由阿萨夫·霍尔(AsaphHall)发现,97年由“水手9号”首次拍得照片,并由977年的“海盗号”、988年的“火卫一号”进行观测。未来意 义火卫一和火卫二或许某天会成为了解火星的、非常重要的“空间站”。特别是随着冰的存在的事实,它便是成为了研究火星的中转站。星体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3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课件

2.(2010 年 6 月·广东学考·单选பைடு நூலகம்)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批判君主专制 B.反对经世致用 C.提倡重农抑商 D.主张学习西方 解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批判君主专制,都
主张经世致用;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三人都没有
提出要向西方学习。
答案:A
一、进步思想家及其主张 1.李贽(明朝后期)——“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1)否认孔孟权威,鞭挞理学虚伪。 (2)抨击封建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3)万物源于阴阳二气,否定理学理论基础。
2.黄宗羲 (1)思想主张 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 ③提出“工商皆本”。 (2)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3.顾炎武 (1)思想主张 ①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思想。 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代表作:《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
解析: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三大思 想家。
答案:C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单项选择题Ⅰ
1.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 主启蒙色彩(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解析:D 项属于黄宗羲的思想,具有反封建专制启蒙 色彩。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
反传统、反教条 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
分惊惧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
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 定的民主色彩
撬法·命题法 解题法
[考法综述] 本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题可能会设置新材料、新情境来考查某位思想家的主 张、影响等,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点是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背景来分析。另外综合比较古今中外思 想家的思想是高考常见命题形式,复习时关注明清批判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横向对比。
命题法 1 考查李贽的思想 典例 1 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 贽的这一思想( ) A.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B.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C.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 芽时代的要求
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要语背诵 (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产生的,对社会产生了一 定冲击。 (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君主专制等主张,成为近代进 步思想的先声。 (3)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
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 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
深化拓展 明清时期启蒙思想不能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强化。 (3)思想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束缚。
李贽的“离经叛道”中的“经”指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道”指道学家,即理学家。
三、三位进步思想家
1.概况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主要
《日知录》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作品
《天下郡国利病书》
《读通鉴论》《船山遗书》
政治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梁启超概括)的观点
1.内容 (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 儒家经典 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强调人正当的 私欲 。
(3)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 2.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资本主义萌芽 时期的要求,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 斗精神。
特别提醒 “离经叛道”
1.思维辨析 (1)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 ) (2)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思想家对儒学采取完全批判的态度,彻底否定儒学的地位。( × ) (3)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当时占据了主流地位。( × ) 2.选择: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意义在于( ) A.批判君主专制 B.联合抗清 C.思想解放 D.使人们勇于改革时弊,增强社会责任感
命题法 2 考查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典例 2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 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解析] 此题间接考查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结合题意可知,材料并未涉及人才的培养问题, A 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要教化民众,必须先让百姓过得富足,然后风俗才会得以改变,C 项符合材料的 意思,B 项没有体现出材料的主旨;D 项是对“今将静百姓之心”的理解,没有体现出材料的主旨。答案 为 C。
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
主张
提倡实践、求真
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的基本权利
具有朴素的 辩证法 思想
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关系的 重视社会现实,开一代
历史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
变化,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 朴实学风的先河,具有
评价
时代的意义
极的推动作用
爱国思想
2.影响
(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 批判和继承 ,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的
反对君主专制
经济 主张
反对重农抑商,主张 工商皆本
形成 经世致用 的思想,主张在实 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提出
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 “耕者有其田”
现实问题
续表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
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
思想
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 客观存在 的实体;认为物质是不断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三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撬点·基础点 重难点
基础点
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历史特征) 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腐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与发展;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 商品经济发展。 3.阶级: 工商业 阶层扩大。 4.思想: 宋明理学 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性。 5.教育: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
[解析]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认为“理” 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故选 D 项。A 项是王夫之的思想贡献;B、 C 两项所述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解题法】 解决李贽的思想问题的一般思路 李贽的“离经叛道”直指封建礼教和封建伦理道德,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的特点,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市民阶层的社会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