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PPT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3.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特 点
总体上看:
1、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成为君主专制政治的思想基础;
2、地位上升,成为唯一的正统学派;
3、通过控制国家教育与人才选拔标准,影响深远;
思想内容上看:
1、吸收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学说,神化君权;
2、吸收法家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外儒内法,维护君主大一 统的政权。
李斯名片
• 李斯的处世哲学是“老鼠哲学”: •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荀子的弟子 • 郑国渠(韩国) • 统一文字
四、确立统治地位——汉
董仲舒的 “新儒学”: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 “大一统”“三纲五常”的 理论,强调神化王权、中央集权和纲常等级。 • 继承先秦儒学 :“礼”“仁”“仁政”“以德为主” 。 适应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需要。
不同点:在人性和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 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主张礼法 并施,使人变善,与孟子主张有明显分歧。
小结
1、经过孟子与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发展,体系更加 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更加激烈、对富国强兵、变 法革新等需求更强烈、儒家思想虽然逐步摆脱伦 理道德强烈的色彩,更加向政治靠拢,但“迂远 而阔于事”,与诸侯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当 时的影响有限。
3、对社会: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
4、对教育:有教无类,贵族不在独享文化教育权
二、初步发展——战国,蔚然大宗
•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 孟子的主张:
• 1、在政治上: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政在得民” 2、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 和扩充人的善性
儒家思想体系概述ppt课件

路漫漫其悠远
3.强调教化主体身教示范的榜样带动作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域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4.孔子教化思想的终极追求:以培养君子圣贤 为目标,礼乐教化并行,让人具备高尚道 德品格。
“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恭 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 路漫漫其悠远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
? 在国家社会治理层面,提倡为政者需要培 养仁民爱物之心,置恒产,养恒心,以求 兼善天下。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 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 ,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 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 体。”《孟子·离娄上》
路漫漫其悠远
? 而在个体成长层面,基于性善论而强调涵 养本心,扩充“四端”,从而达德天下,使人 成为品德高尚之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 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仁义 礼智,非由外练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 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 倍雜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 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 丑上》
路漫漫其悠远
1.董仲舒思想的逻辑
? 天人合一、天人相副理念,以天道释人道 ,以阴阳释性情,说明人道顺时教化的必 要性。董仲舒所说的“天”是包括天、地、阴 、阳、火、金、木、水、土、人等在内的“ 十端”。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天分为阴阳两 部分,称其具有阴阳两方面的性质、功能和 特征。所谓“天之大道者在阴阳。阳为德,阴 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3.强调教化主体身教示范的榜样带动作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域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4.孔子教化思想的终极追求:以培养君子圣贤 为目标,礼乐教化并行,让人具备高尚道 德品格。
“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恭 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 路漫漫其悠远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
? 在国家社会治理层面,提倡为政者需要培 养仁民爱物之心,置恒产,养恒心,以求 兼善天下。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 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 ,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 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 体。”《孟子·离娄上》
路漫漫其悠远
? 而在个体成长层面,基于性善论而强调涵 养本心,扩充“四端”,从而达德天下,使人 成为品德高尚之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 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仁义 礼智,非由外练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 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 倍雜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 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 丑上》
路漫漫其悠远
1.董仲舒思想的逻辑
? 天人合一、天人相副理念,以天道释人道 ,以阴阳释性情,说明人道顺时教化的必 要性。董仲舒所说的“天”是包括天、地、阴 、阳、火、金、木、水、土、人等在内的“ 十端”。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天分为阴阳两 部分,称其具有阴阳两方面的性质、功能和 特征。所谓“天之大道者在阴阳。阳为德,阴 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3、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 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
以史为鉴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 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 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残忍的童年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吃人” 。 ──鲁迅
——清人戴震
贞节牌坊群
绣花鞋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实质: 2、消极:
理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 制统治的新儒学
董仲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关系密切.他的 思想在封建社会曾经起到推进历史进程的作用
董仲舒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以德治国.现在提出和谐社会的理论, 不光要重视社会的和谐,还要重视内心的和谐,这些在董仲舒的 思想中都有论述;
"仁、义、礼、智、信"在今天这个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他的 好的作用.市场经济不能说没有问题,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诚 信在现实社会的缺失等等,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挖掘古代一些 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用来教育人民.
加深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差别
敌机来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马上爬上书架翻 查飞机种类性能 以及防空方法 .
应该闭目静坐,泰山 崩于前而目不瞬,不 为机声所慑.
3、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 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
以史为鉴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 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 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残忍的童年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吃人” 。 ──鲁迅
——清人戴震
贞节牌坊群
绣花鞋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实质: 2、消极:
理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 制统治的新儒学
董仲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关系密切.他的 思想在封建社会曾经起到推进历史进程的作用
董仲舒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以德治国.现在提出和谐社会的理论, 不光要重视社会的和谐,还要重视内心的和谐,这些在董仲舒的 思想中都有论述;
"仁、义、礼、智、信"在今天这个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他的 好的作用.市场经济不能说没有问题,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诚 信在现实社会的缺失等等,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挖掘古代一些 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用来教育人民.
加深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差别
敌机来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马上爬上书架翻 查飞机种类性能 以及防空方法 .
应该闭目静坐,泰山 崩于前而目不瞬,不 为机声所慑.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共29张PPT)

——《论语· 为政》
1、孔子 (1)孔子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篇》 材料二: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 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 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 “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 虎也!” ——《礼记· 檀弓下》 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论 语 · 颜渊》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 商鞅、韩非子 墨子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对中国有何重大历史影响?
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 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你对孔子知多少?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姓孔,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孔庙大成殿
杏坛
杏坛是传说 中孔子讲学 的地方,后 人在孔庙大 成殿前筑坛 以示纪念。
孔府 大门
孔林中的孔子墓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圣”之称。
(1)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学思之窗
学思之窗
孔子说:“性相近也。” ——《论语· 阳货》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孟子· 告子上》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 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孔子与儒家思想PPT学习课件

总结: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统一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八坚持、反对) 2、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 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1)春秋时期 (2)战国时期 (7)宋明时期 (8)明清时期
(3)秦朝时
(4)西汉时
(9)洪秀全吸取儒家大同思想
(10)十九世纪末,康有为借用
(5)三国两晋南北朝 (11)辛亥革命后
(6)唐宋时期
(12)新文化运动前期
(9)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
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 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 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
全盘 利用 否定
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 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 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 政权。 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思想 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 必然受到冷落。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 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 “天 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 需 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
美国旧金山市政 广场的祭孔活动
形 成 、 发 展 和 演 变
一 、 儒 家 思 想 的
1、创立: 春秋时期 孔子 “仁” 、“礼”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重点知识
1、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儒学思
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一、产生 二、初步发展 三、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六、批判继承中发展
第二 经济原因:唐宋以来,封建经济发展繁荣,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为确保对广大人 民的有效控制,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对广大人民剥削和统治进行辩护的理论。
第三 思想文化方面:汉代以来,科技发展对传统儒学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儒学的一些迷信 理论受到了质疑,需要理论的更新;儒、佛、道三教并立,“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 吸收佛道思想,体系逐步更新。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着社会的巨变,孔子提出了仁、礼、为政以德等 政治思想以及天命观、教育思想等,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三)地位
当时未受太多重视。 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力求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以求仕并宣传其学说。他访问了卫、 陈、蔡、曹、宋、郑等国,虽然受到礼遇,但并不被重用,他四处碰壁,自觉犹如“丧家 之犬”。 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侯国君主来 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不符合诸侯要求进行争霸战争和改革以富国强兵的要求。
第四 汉武帝雄心勃勃,积极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在政治和经济上,汉武帝先后采取了推恩令等政策,削弱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最主要措 施就是“独尊儒术”,把儒学提高到国家的正统独尊的地位。
1、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儒学思
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一、产生 二、初步发展 三、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六、批判继承中发展
第二 经济原因:唐宋以来,封建经济发展繁荣,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为确保对广大人 民的有效控制,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对广大人民剥削和统治进行辩护的理论。
第三 思想文化方面:汉代以来,科技发展对传统儒学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儒学的一些迷信 理论受到了质疑,需要理论的更新;儒、佛、道三教并立,“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 吸收佛道思想,体系逐步更新。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着社会的巨变,孔子提出了仁、礼、为政以德等 政治思想以及天命观、教育思想等,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三)地位
当时未受太多重视。 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力求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以求仕并宣传其学说。他访问了卫、 陈、蔡、曹、宋、郑等国,虽然受到礼遇,但并不被重用,他四处碰壁,自觉犹如“丧家 之犬”。 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侯国君主来 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不符合诸侯要求进行争霸战争和改革以富国强兵的要求。
第四 汉武帝雄心勃勃,积极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在政治和经济上,汉武帝先后采取了推恩令等政策,削弱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最主要措 施就是“独尊儒术”,把儒学提高到国家的正统独尊的地位。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地位
一、春秋时期创立:孔子 二、战国初步发展(蔚然大宗、冷落):孟子、荀子 三、秦朝沉重打击:焚书坑儒 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佛道),出现危机 (仍是正统思想)三教融合 五、隋唐:三教合一、三教并立 六、宋明继续发展成理学(官方哲学):程朱、陆王 七、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中发展: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孔子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是什么?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东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 哪些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 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 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 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 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 着现实意义。 消极方面: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 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 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 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 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再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 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一、春秋时期创立:孔子 二、战国初步发展(蔚然大宗、冷落):孟子、荀子 三、秦朝沉重打击:焚书坑儒 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佛道),出现危机 (仍是正统思想)三教融合 五、隋唐:三教合一、三教并立 六、宋明继续发展成理学(官方哲学):程朱、陆王 七、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中发展: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孔子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是什么?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东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 哪些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 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 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 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 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 着现实意义。 消极方面: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 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 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 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 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再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 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儒家思想 ppt课件

(三)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地位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道、 佛。
2、三教合一,却以儒家的影响最大。 3、儒家思想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成为中
华民族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儒家思想的内容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诗经》、《尚书》、《仪礼》、
《乐经》、《周易》、《春秋》。 《论语》、《孝经》,《周礼》、 《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 榖梁传》、《尔雅》、《孟子》
1、天与命
在承认人生“有命”的基础上如何 认知人之为人的天命、确立人之为 人的正命,则是儒家传统中最具有 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的精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
2、孝、慈、悌 是儒家关于人在不同的家庭和家族角色中承
担的不同责任的规范 孝,指孩子还报父母的爱; 慈,是指父亲对孩子的慈爱; 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
。 “克己复礼”积淀成为中国“节俭”、 “秩序”、“修身内省”的优良品格
二、儒家思想的内容
2、“仁”的第二个内容是“爱人” 三个方面的的基本涵义: ①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 ② “泛爱众” 、“仁者爱人” ③ “仁者爱人”表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
实施仁政和德政 。
“爱人” 积淀成为中华民族“以人为本”、 “德治”等管理理念。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只是百家思想中之一。核心是“仁”“礼”)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孔子思想, 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结合
(“仁政”、 “民贵君轻”)
秦始皇时期,儒家思想遭到 第一次劫难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江苏历史卷· 29)孔于思想 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 人际关系的是 B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 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谢谢指导!
思想认识: 儒家思想始终成为主流的原因 主观:儒家思想与时俱进,自我
创新,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的 发展尤其是迎合了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客观: 历代统治者大都采取一系 列措施加强儒学地位.
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条件 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欧洲启蒙思想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迅速发展 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 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 条件 封建统治十分稳固 段,封建统治风雨飘摇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 际,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未 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 内容 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 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整的理论体系 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 影响 有一定的冲击,但未能动 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 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 义为干橹” ------顽固派大学士倭仁
洋务运动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设学第三》
维新变法时期,利用孔子 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 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 思想制造历史根据
一 背景 孔子 、 儒 春秋战国 代表人物 孟子、荀子 家 (形成时期) 思 影响 想 背景 在 西汉 古 (成为正统思想) 代表人物 董仲舒 代 影响 社 会 程灏、程颐 发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 朱熹 展 宋明 演(正统地位强化) 心学: 代表人物 王阳明 变 的 背景 李贽 历 代表人物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明清 程 (批判继承中发展)
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
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于丹在央视百 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她 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的文字版作品《<论语>心得》,自 11月26日在全国上架以来,热卖程度超过了易中天。中关村图 书大厦当天排队等候签售的人群在门口的广场上绕了六圈,引 起海淀一带交通堵塞,该书店当天《<论语>心得》的销售量达 12000多册,创下单店单本的销售纪录。全国各地书店也争相 订购。记者昨天从出版方中华书局得知,到昨天为止,该书初 版的60万册已向各地订购书店全部发送完毕
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 思想准备,极大地推动了欧 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 命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 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 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救世歌》 “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 洪秀全吸取了儒家大同思 “长幼天排定,从兄道在恭”; “妻道在三从,毋违尔夫之,牝鸡若司晨, 想和伦理思想,创立了太 自求家道苦”。 平天国运动的思想理论。 “子不敬父失天伦,弟不敬兄失天伦,臣不 敬君失天伦,下不敬上失天伦。” --------《太父诗》,第253、378、 475首,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 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 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二、近代时期到改革开放前: 被尊、被吸收、被利用、被 抨击直至彻底失去统治地位。 “此阶段儒家思想已僵化,与 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 肚里藏诡计。鼓吹‘克己复礼’,一心想复辟。红 世界进步潮流格格不入 小兵齐上阵,口诛笔伐狠狠批。嗨!”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 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 顺民的大工厂。” 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 来容中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受猛烈抨 击,正统地位动摇。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比较 儒家的关于人性的 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 重要思想: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人是万物的尺度” 性本善 基于自然人是平等的 性恶论、礼法并施 “三纲五常”,提倡孝 知识就是道德,“知 道。 德合一”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系;存天理,灭人欲 “致良知”学说 相同点:都注重人的价值与尊严;都关注人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 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 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江苏08考试说明】 1、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4、李贽、黄宗羲、顾作 建立孔子学院
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 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 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 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讨论:
三、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儒家思想主张和平,对促进世界和平意义重大; 第二,儒家思想主张忠孝,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 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 第三,儒家思想主张修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第四,儒家礼乐思想有助于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质、精神素 质; 第五,儒家的诚信思想,对建立市场规范意义重大。 第六,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团结的 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