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专题五 人口与城市

解析:第 1 题,根据材料显示,人口负担较小时为人 口红利期。图中显示法国的人口红利期最短且人口负担系 数变化最小,A、B 不对;人口负债是由于劳动力人口比 重过低造成,老年人口过多或者青少年过多都会造成人口 负债,C 不对;目前中国的人口负担系数较低,人口红利 较丰厚,D 对。第 2 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医疗保 险体系可以有效应对社会负担较重的问题,减小压力,A 对;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减少人口流动不能改变人口比例,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 型属于________型,我国人口今后将维持________趋势, 在此过程中将先后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三大高峰。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 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015 年前后,我 国达到“人口红利”高峰,“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 面临的突出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D 4.B 5.B
读某四个地区人口“三率”统计图,回答 6~7 题。
6.关于图示四个地区人口问题或相应解决措施,描 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过快 B.乙地应鼓励生育 C.丙地经济发展水平低 D.丁地人口平均寿命长
7.与欧洲西部地区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最相符的是
() A.甲
B.乙 C.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因是( )
A.出生率大幅下降 B.出生率大幅上升
C.死亡率迅速上升 D.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入 解析:第 1 题,四个选项中,户籍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50~54 岁;相对最少的是 40~44 岁。第 2 题,沿海地区
经济发达,吸引外来人员较多,而外来人员中年轻人最多。 答案:1.D 2.D
2010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茂名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茂名调查队2011年3月19日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稳步推进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49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5.35亿元,增长5.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3%;第二产业增加值590.76亿元,增长14.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4%;第三产业增加值625.98亿元,增长17.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9.3%。
三次产业结构为18.4︰39.6︰42.0。
2010年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升3.0%。
其中:食品类上涨5.8%,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7%,衣着类下降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 1.9%,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0.2%,居住类上升6.2%。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56万公顷,增长4.3%;总产量152.56 万吨,增长5.4%。
水果面积23.51万公顷, 总产量234.59万吨,增长5.4%。
其中荔枝面积9.42万公顷,总产量41.82万吨,增长7.5%;龙眼面积5.21万公顷,总产量25.41万吨,增长7.0%。
全市肉类总产量65.6万吨,增长5.4%;出栏肉猪586.34万头,增长6.5%。
全市水产品总产量81.47万吨,增长6.0%。
年末全市耕地面积22.56万公顷,人工造林面积0.2万公顷,更新造林0.26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0.5万公顷,绿化率67.8%,森林覆盖率达56.4%。
2013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茂名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茂名调查队2014年4月4日2013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绩的重要一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港兴市、产城融合,全力推进“滨海发展战略”,三大发展平台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全市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3.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第二产业增加值893.3亿元,增长15.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4%;第三产业增加值893.7亿元,增长15.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5%。
三次产业结构为17.3︰41.3︰41.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063元,增长11.9%。
表1 2013年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注:茂南区数据不含市直部分。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1%。
其中,食品类上涨3.1%,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1%,衣着类上涨0.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9%,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4%,居住类上涨1.9%。
图3 2007-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4-202468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表2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8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1%;糖蔗种植面积0.42万公顷,增长4.8%;油料种植面积4.46万公顷,增长1.8%;蔬菜种植面积10.08万公顷,增长4.9%。
水果种植面积23.53万公顷,减少0.1%,其中,荔枝面积9.36万公顷,减少0.2%;龙眼面积5.20万公顷,与上年持平。
全年粮食产量142.14万吨,下降6.6%;糖蔗产量30.12万吨,增长6.5%;油料产量13.26万吨,增长4.0%;蔬菜产量253.48万吨,增长4.6%。
2008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茂名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茂名调查队2009年3月23日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粤西经济强市和争当东西两翼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抵御低温雨雪冷冻、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1217.84亿元,增长9.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9.50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506.48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481.86亿元,增长15.0 %。
人均生产总值20013元,增长8.1 %。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5.6%。
其中:食品类上升14.0%,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3%,衣着类下降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3.9%,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6%,居住类上升4.5%。
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全市就业人员341.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5万人。
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3.43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企业从业人员28.99万人。
二、农业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1.32亿元,增长3.9%。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52万公顷,增长3.4%;总产量142.82 万吨,增长1.4%。
水果面积23.94万公顷, 总产量215.21万吨,下降0.7%。
其中荔枝面积9. 67万公顷,总产量38.73万吨,下降5.2%;龙眼面积5.35万公顷,总产量24.89万吨,增长15.9%。
全市肉类总产量60.19万吨,增长 5.7%;出栏肉猪538.39万头,增长6.4%。
全市水产品总产量76.76万吨,增长4.1%。
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26.01万公顷,迹地更新造林面积0.42万公顷,速生丰产林0.23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0.52万公顷,绿化率67.8%,森林覆盖率达56.4%。
电白项目市场研究报告2010

第一章 宏观环境因素研究1.1电白经济发展分析1.1.1电白县概况电白县位于广东西南沿海,东接阳西,西濒南海,西邻茂名、吴川,北接高州、阳春,是茂名市所辖的沿海县。
总面积1873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00公里,人口138.29万(2008年底统计),常住人口约为125.1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8%,电白县辖17个镇,全县共有327个村(居)委会,其中村委会293个、居委会34个。
县内交通便利,325国道及两条省道穿县而过,三茂铁路横卧西北,东接京广线,西通黎湛线、黔桂线,与全国铁路联网。
1.1.2电白县经济状况分析电白县生产总值情况电白县是中国南方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水产业、农业种植养植、建筑业、烟用香精、制锁、乙稀后加工、纺织服装、渔港等主导产业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电白县经济稳步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至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69.9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0.2%,超过信宜县级市,仅于高州市化州市之后,位居全市第3位。
(因2009年政府统计经济数据暂未公布,因此本部分主要分析2009年以前的经济运行情况。
)图1-1 电白县近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数据来源:2004-2008年电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至2008年,电白县GDP保持较为稳步增长趋势,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保持在10%以上的健康增长水平,为商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1-2 2008年茂名市各地区生长总值比较情况(数据来源:2008年茂名市各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电白县人均生产总值图1-3 电白县近五年人均生产总值变化情况2008年底电白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13674 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在茂名6个地区中仅排在第五位,从图1-4可看出,电白县的个人GDP较其他地区稍微落后,与总GDP较领先的地位不符,主要由人口众多导致,但电白县近几年的增长速度却较快,基本保持在8%以上,人均收入在逐渐提高,消费能力也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2008年底,电白县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42.14:42.4:51.88调整为48.6:59.41:61.9,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上升6.46、17.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0.02个百分点。
2008年广东经济运行情况及2009年展望

2008年,⼴东经济在宏观调控、结构调整与全球经济衰退的叠加作⽤下,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民⽣改善步伐稳步推进。
企业受外需不振、原材料及运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经济效益普遍下滑,部分企业运作艰难,景⽓状况明显下滑。
宏观、微观情况均表明,全省经济增幅短期内仍将处在下探过程中,中长期⾛势则取决于国际、国内、省内多种因素发展变动的共同作⽤。
当前保增长、扩内需的各项措施正在启动,实施效果有待进⼀步观察。
⼀、主要情况和特点 (⼀)经济增速趋于下⾏,供需⽭盾明显缓解。
1.经济总量优势突出,增速由⾼平台回落。
初步核算,2008年⼴东完成⽣产总值35696.46亿元,连续20年在全国保持经济总量第⼀位置;增长10.1%,增幅⽐上年同期低4.6个百分点,⽐1979-2007年平均增速低3.7个百分点,⾼于年度政府预期⽬标(9%)1.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全年四个季度增速保持平稳,在10.1%-10.7%的区间内⼩幅波动。
⼈均地区⽣产总值37588元,2006-2008年平均每年增长11.7%,超过“⼗⼀五”预期⽬标3.7个百分点;按市场平均汇率折算突破5000美元,达到5369美元。
地⽅财政增幅明显下滑,但实⼒仍较雄厚。
全年来源于⼴东的财政总收⼊8470亿元,增长9.3%,增幅⽐上年回落42.2个百分点。
2.物价涨幅前⾼后低,趋于继续下⾏。
随着翘尾因素逐渐减弱、国家宏观调控发挥成效、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跌及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物价涨幅冲⾼回落。
据国家统计局⼴东调查总队数据显⽰,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平上涨5.6%,涨幅⽐上年⾼1.9个百分点,⽐上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当年新涨价因素3.4个百分点,上年翘尾因素2.2个百分点。
分商品类别看,⾷品和居住类仍是拉动CPI的主要因素,分别上涨13.2%和4.8%,两者共拉动CPI上涨5.4个百分点;⾐着、交通和通信、⽂教娱乐⽤品及服务类略有下降。
分季度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呈加速回落态势,⼀⾄四季度涨幅分别为7.6%、7.4%、5.2%和2.3%。
2011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茂名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茂名调查队2012年3月23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兴现代产业、造滨海新城、建幸福茂名”的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8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4.21亿元,增长5.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7%;第二产业增加值731.66亿元,增长1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724.44亿元,增长10.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1%。
三次产业结构为18.2︰41.1︰40.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0%。
其中,食品类上涨11.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7%,衣着类下降2.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9%,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居住类上涨3.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指标价格指数(上年=100)比上年涨跌幅度% 居民消费价格105.0 5.0(一)食品111.8 11.8其中:粮食115.9 15.9油脂109.9 9.9肉禽及其制品118.5 18.5蛋118.2 18.2水产品115.3 15.3菜100.7 0.7(二)烟酒及用品101.7 1.7(三)衣着98.0 -2.0(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100.9 0.9 务(五)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2.9 2.9(六)交通和通信100.7 0.7(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99.9 -0.1务(八)居住103.1 3.1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36万公顷,总产量148.87万吨,增长2.7%。
水果面积23.49万公顷, 总产量249.20万吨,增长5.8%。
2012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茂名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茂名调查队2013年3月12日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全力推进“滨海发展战略”,着力兴交通、办工业、造新城、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开创了茂名发展的新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51.2 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9.0亿元,增长4.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0%;第二产业增加值799.6亿元,增长1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0%;第三产业增加值802.6亿元,增长7.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0.0%。
三次产业结构为17.9︰41.0︰41.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931元,增长9.3%。
表1 2012年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注:茂南区数据不含市直部分。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 3.0 %。
其中,食品类上涨5.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7%,衣着类上涨3.4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 1.7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7%,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居住类上涨3.3 %。
表2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4万公顷,总产量152.0万吨,增长2.1 %。
水果面积23.5万公顷, 总产量262.7万吨,增长5.5 %。
其中,荔枝面积9.4万公顷,总产量43.6万吨,下降2.1 %;龙眼面积5.2万公顷,总产量28.5万吨,增长1.5%。
全市肉类总产量67.9万吨,增长7.7 %;出栏肉猪603.3万头,增长7.8 %。
水产品总产量86.7万吨,增长6.2%。
其中,海产品产量61.4万吨,增长5.5 %;淡水产品产量25.3万吨,增长7.9 %。
年末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58.83万公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茂名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茂名调查队2009年3月23日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粤西经济强市和争当东西两翼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抵御低温雨雪冷冻、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1217.84亿元,增长9.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9.50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506.48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481.86亿元,增长15.0 %。
人均生产总值20013元,增长8.1 %。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5.6%。
其中:食品类上升14.0%,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3%,衣着类下降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3.9%,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6%,居住类上升4.5%。
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全市就业人员341.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5万人。
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3.43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企业从业人员28.99万人。
二、农业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1.32亿元,增长3.9%。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52万公顷,增长3.4%;总产量142.82 万吨,增长1.4%。
水果面积23.94万公顷, 总产量215.21万吨,下降0.7%。
其中荔枝面积9. 67万公顷,总产量38.73万吨,下降5.2%;龙眼面积5.35万公顷,总产量24.89万吨,增长15.9%。
全市肉类总产量60.19万吨,增长 5.7%;出栏肉猪538.39万头,增长6.4%。
全市水产品总产量76.76万吨,增长4.1%。
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26.01万公顷,迹地更新造林面积0.42万公顷,速生丰产林0.23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0.52万公顷,绿化率67.8%,森林覆盖率达56.4%。
全市木材产量13.67万立方米。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54.01万千瓦,增长0.8%。
化肥施用量(实物)83.51万吨,增长0.3%。
农村用电量6.63亿千瓦时,增长4.8%。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55万公顷, 增长0.3%。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55.90亿元,增长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2.88亿元,增长8.0%。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8.6%,下降58.52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3.45亿元,增长19.99%;产品销售率为99.15%,上升0.51个百分点;实现税金总额37.06亿元,下降10.95%。
实现利润总额-23.48亿元,下降142.71%。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全年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5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竣工产值146.08亿元,增长11.8%。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地方投资126.30亿元,增长8.4%;中央省属投资19.44亿元,增长36.4%。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4.60亿元,下降17.6%;更新改造投资29.97亿元,增长43.1%;房地产开发投资19.00亿元,增长36.9%。
商品房销售面积147.49万平方米,增长29.5%;销售额29.47亿元,增长33.1%。
200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9.59亿元,增长23.1%。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91.70亿元,增长24.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07.89亿元,增长22.0%。
分行业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1.70亿元,增长22.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7.67亿元,增长32.8%。
六、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7.40亿美元,增长24.8%。
其中出口总额4.95亿美元,增长24.7%;进口总额2.45亿美元,增长25.1%。
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总额4.40亿美元,增长30.5%;加工贸易出口总额0.53亿美元,下降9.2%。
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合同50宗,比上年增长31.6%;合同外资金额1.96亿美元,增长2.5%。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0.56亿美元,增长11.1%。
200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全社会客运量5968万人,增长3.2%;旅客周转量81.03亿人公里,增长5.2%。
其中,铁路3.7亿人公里, 增长3.7%;公路77.30亿人公里,增长5.4%。
货运量(不含管道运输)5943万吨,增长4.4%;货物周转量(不含管道运输)54.06亿吨公里,增长19.9%。
其中,铁路13.11亿吨公里, 增长3.7%;公路32.79亿吨公里,增长25.6%;水路8.15亿吨公里,增长30.5%。
港口货物吞吐量1821.6万吨,增长8.7%。
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112.30万辆,增长3.4%。
其中私人汽车9.19万辆,增长15.8%。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8.06亿元,增长26.1%。
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9.4万门,增长0.1%;全市城乡固定电话年末总数114.05万户, 下降4.0%;移动电话年末户数227.92万户,增长6.9%。
全年城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172.14万人次,下降5.1 %。
其中国际游客1.49万人次,下降12.3%;国内游客410.85万人次,增长1.9%。
旅行社组团国内游20.66万人次,出境游0.96万人次。
全年旅游业总收入56.59亿元,增长5.5%。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99.47万美元,增长11.5%。
星级宾馆开房率64.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37亿元,增长14.9%。
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3.70亿元,增长19.6%。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34.01亿元,比年初增长18.1%。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67.27亿元,增长17.9%;企业存款余额88.96亿元, 增长13.2%。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20.94亿元,增长8.0%。
其中,短期贷款104.50亿元,增长11.2%;中长期贷款105.34亿元,增长6.3%。
全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5.0亿元,增长50.9%。
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0.9亿元,增长83.5%;产险保费收入4.12元,增长16.5%。
支付各类赔款4.6亿元,增长27.0%。
其中寿险赔款0.2亿元,增长5.0%;产险赔款2.3亿元,增长43.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71万人,增长9.1%;在校学生2.09万人,增长8.9%;毕业生0.50万人,增幅与上年持平。
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招生4.49万人,增长16.3%;在校学生9.84万人, 增长26.3%;毕业生1.99万人,增长37.2%。
普通高中招生6.39万人,增长7.9%;在校学生17.48万人,增长4.0 %;毕业生5.32万人,增长14.2%。
普通初中招生17.40万人,增长2.2%;在校学生47.11万人,增长2.7%;毕业生13.26万人,增长3.8%。
小学招生10.65万人,在校学生80.11万人。
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9.93%和99.73%。
幼儿园在园幼儿14.04万人。
2008年,组织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27项。
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6项。
全年共受理市级科技计划申请项目402项,批准列入市科技计划立项项目284项,下达市科技三项费用计划项目43项。
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391件,同比增长11.4%;其中发明专利75件,实用新型专利109件,外观设计专利207件。
专利授权量218件,比去年同期增长5.8%,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101件,外观设计专利111件。
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其中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5家。
全市共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9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7家,超5000万元的15家,超1000万元的43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全市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5个,总藏量55.8万册,其中图书47.7万册。
全年读者总流通人次116.50万人次。
全市现有博物馆5个。
全市现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个,演出2015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组织文艺活动438次。
全市有广播电视台5座,中波发射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6座,电视转播发射台6座,卫星收转站154座,有线广播电视总用户数46.13万户,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97%和96.80%。
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347个,其中医院41个,卫生院107个,妇幼保健院5个。
实有床位12686张,其中医院实有床位7834张,卫生院实有床位3828张。
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324人,其中,执业及执业助理医师5136人,注册护士4764人。
全市运动员在参加省青少年锦标赛比赛中共夺得金牌5枚、银牌17枚、铜牌17枚。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25.67万人,其中市辖区128.91万人。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05‰,死亡率4.46‰,自然增长率6.60‰。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12.37万人全市实施工业污染治理施工项目23个,完成投资0.98亿元。
重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543054万吨,达标率83.52%。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847.63亿标立方米。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70.24万吨,废物综合利用率87.03%。
十二、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4.99亿元,增长12.0%。
在岗职工人均工资22037元,增长10.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6元,增长7.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05元,增长7.0%。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0.6万人,缴纳养老保险费10.90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9.6万人,缴纳养老保险费1.27亿元;企业单位31.0万人,缴纳养老保险费9.63亿元。
参加医疗保险26.90万人,缴纳医疗保险费4.12亿元。
参加工伤保险26.2万人,缴纳工伤保险费0.41亿元。
参加失业保险22.4万人,缴纳失业保险费1.19亿元。
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7所,收养孤儿654人,敬老院104所,集中供养老人2622人,分散供养老人3.65万人。
全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7.32万户,人数16.81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费12819.05万元。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事故1426起,死亡326人,受伤1497人,经济损失759.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