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合集下载

西部大开发 青海大有可为

西部大开发 青海大有可为

专题策划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青海大有可为,《自2000年起,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进入发展快车道。

数据显示:1999年到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由63亿元增长到3051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三二”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从30多亿元增长到282.3亿元,全省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由最初的50%提高到75%以上。

全省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得到较好保障。

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公路里程由12000多公里增至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3328公里。

铁路运行里程达2299公里。

民用机场由小到大,“一主六辅”机场格局形成;建成青藏铁路格拉段及电气化工程、盐湖钾肥百万吨工程、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等一大批水电站,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700万千瓦,青海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86.5%,开创了全省连续15日360小时100%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今年青海电网将连续100天对三江源地区16个县和1个镇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使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亮丽。

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青海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富集冰川、湿地、森林、草场等生态资源,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任务艰巨,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让发展更具可持续性,让大美西部新面貌得以持久展现,是全国人民的心声和愿望,也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鲜明特征,与大保护的新格局相得益彰。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就是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科学划定主体功能区,2016年开启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青海湖整体水位连续14年上涨,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3.4%。

未来,青海将打好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发展、特色农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四张牌,形成柴达木、三江源、祁连山、环青海湖、河湟地区五大生态板块,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青海的巨大变化

青海的巨大变化

特色农牧业蓬勃发展青海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坚定不移地实施特色优势农牧业和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规划,全力打造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带,近年来高原特色农牧业蓬勃发展。

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建设全国最大的钾肥基地、食盐生产基地、硅铁冶炼基地、西北最大的水电基地、油气生产基地,形成了四大支柱和四大优势产业。

青海省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一批技术力量强、拥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快速成长起来,对全省工业经济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

第三产业迅速成长西部大开发十年来,青海省对第三产业认识不断深化,投入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交通运输四通八达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民用航空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邮电通信突飞猛进西部开发十年,是青海省邮电通信飞速发展的十年。

10年来,青海省建成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省的公用电信网,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数据通信网络已具相当规模。

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把旅游业作为推动资源转化、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和推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逐步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的河湟旅游区、青海湖旅游区、青南旅游区、西部格尔木等高原特色旅游景区,全省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亮点。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多方努力,争取项目,吸引投资,一方面大力实施基础优先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另一方面,一大批工业项目上马,为全省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

十年来,全省以“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玉树机场建成通航,90万吨纯碱项目、100万吨钾肥项目、拉西瓦水电站、西台钾锂硼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建成或进展顺利。

建成了全国第一个750千伏官亭-兰州东输变电工程,完成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大电网覆盖下的农牧区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就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就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就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自2000年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济上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西部地区的一些重要产业如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农业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西部地区的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社会事业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率显著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得到了改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也为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西部地区是中国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整个国家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战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西部大开发战略还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助于缩小这种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赶超东部地区,区域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促进了西部与东部、中部地区的互联互通,增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通过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努力,西部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 ) 原 特 色 农 牧 业 成 效 喜人 , 二 高 农 占比重 分 别提 高 4 5和 9 2个 百分 点 。 . . 业 综合 生产 能力 提 高 虽 然 播 种 面 积 减 少 , 农 业 科 技 的推 广 但
西部大开发 以来 , 青海 紧紧 围绕 农 应用 , 得 农作 物 单产提 高 , 而保 持 使 从
历史机遇 , 认真 贯彻 党 中央 、 国务 院 关 速 扩 大 。 全 省 生 产 总 值 由 19 年 的 99 于西部开发 的方针政策和 战略部署 , 2 9 3 聚 3 . 8亿 元 飞跃 到 2 0 0 9年 1 8 . 7亿 0 12 精会 神搞建 设, 二 一意谋发 展 , 省 元 , 一心 全 按可 比价计算 , 增长 2 1 , 均增 .倍 年
1 . 61
100 0 . 2 . 36
4 . 96
3 . 58
l0 0 0 . 2 . 61
4 . 19
3 . 32
l0 0 0 . 1 . 76
3 . 93
2 . 87
l0 0 o 。 99 .
5 . 32
4 . 35
第三产 业
人均生产 总值
98 .
79 .
97 .
61 .
l . 12
l . 09
2 . 68
3 . 20
4 . 32
3 . 69
经 济 结 构 趋 向 优 化 。 西部 大 开 发 向, 断调 整经 济结构 , 不 经济 结构逐 步 以来 , 省按 照 稳 定 第 一 产 业 、 大 做 趋 向优化。三次产 业结构 由 19 全 做 9 9年 的
总值年 均增速高 3O个百分点。 .
=次 产、 占毕 产 佰 的 雷 f ) %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就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就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就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大力投资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了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了能源供应能力,提高了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

例如,中国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网和航空线路不断完善,大大缩短了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距离,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和交流。

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政府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战略的引领下,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带动了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提高了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等措施,有效减少了生态环境破坏,保护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西部地区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

西部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逐渐壮大,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政府还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了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努力,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西部地区的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十年大开发 海北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以来海北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十年大开发 海北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以来海北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展 的十年 , 乡 面貌 变化 最 大 的十 年 , 1 百分 点。在 经 济 增 长 过 程 中, 城 6个 经 人 民群众得 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

济结构不断优化。两 番 , 济 步 业增 加 值 占 生 产 总值 的 比 重 分 别 由 经 19 年 . 3 . : 6 8 3 . 转 变 为 99 的 6 3 2 . :6 9
入 快 速 发展 期
西部大开发战 略实施十年 来 , 海北 2 0 0 9年 的 2 . 4 . :4 4 人 均 生 产 15:4 13 . 。
地 区生产 总值 和人 均 生产 总值 年 均增 总值 由 19 9 9年 的 3 5 8 1元 提 高 到 20 09 速均超 过 了两位 数 , 济 总 量 迅 速 扩 年 的 12 2元 , 长 2 9 经 58 增 .7倍 , 均 增 长 年 大。2 0 0 9年 完 成 地 区生产 总值 4 . 3 1 .8 , 2 6 4 7 % 比全 省 高 出 3 8 .8个 百分 点 。
.4番 , 可 比价 计算 , 按 增长 2 1 .9 大 开 发 重 要 战 略 以 来 , 北 州 委 、 政 翻 了2 1 海 州
年 2 3 比全 省 年 均 增 长 府 在 省 委 、 政 府 的 正 确 领 导 下 , 紧 倍 , 均 增 长 1 . % , 省 紧
. 第一产 抓住 西部大开发 的历史机 遇 , 坚持 以邓 速度高 出 04个 百分 点。其 中:
发 展 观 为 统 领 , 持 “ 态 立 州 、 牧 稳 8 坚 生 农 2亿 元, 可 比价计 算 , 长 3 4 按 增 . 7倍 , 州 、 业 富 州 、 教 兴 州 、 游 活 州 ”的 年均增长 1 .5 , 工 科 旅 6 1 % 比全省高 出 1O .5个

2000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1 8:13:002000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头一年。

我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调控措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0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3.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9.0%和5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68元,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7.4%和41.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9786元,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5.2%和35.6%。

"九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8.8%;尤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头一年,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

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50亿元,比上年下降4%,比1995年增长7.7%,比重由"八五"末的23.5%下降到14.6%;第二产业增加值113.16亿元,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11.7%和65.2%,比重由"八五"末的39.6%上升到43.0%;第三产业增加值111.46亿元,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11.0%和60.3%,比重由"八五"末的36.9%提高到42.4%。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产业减弱,二、三产业增强。

二、农业2000年,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围绕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农牧业虽遭受严重干旱有所减产,但总体发展水平有新的提高。

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0. 0534
8
4 乐都县
- 0. 0433
- 0. 4246
- 0. 0827
9
5 互助县
0. 2088
- 0. 3844
0. 1475
5
6 化隆县
- 0. 4668
- 0. 6375
- 0. 4845
16
7 循化县
- 0. 5702
- 0. 4433
- 0. 5571
19
8 门源县
- 0. 4523
评价 ,并以判别分析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校验 。结合对应分析方法 ,在系统分析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
点和原因的基础上 ,探讨了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对应分析 “; 点 —轴系统”
中图分类号 :F127 ;C8
文献标识码 :A
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战略的实施 ,使位于远西部地区 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1] 。近 年来 ,青海各县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属典型的区域 内发展不平衡的省份 ,如何客观 、准确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 况 ,找出省内各县市经济发展的差距及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 , 并进而确定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 题。
应主成分的方差 ,方差越大对总变异的贡献越大 ,则主成分的
p
线性表达式为 : Yi
=
∑ckj
·x
3 k
;在已确定的全部
p 个主成分中
k =1
合理选择少数 m 个来实现最终的评价分析 ,一般用方差贡献
率 dj 解释主成分 Yi 反映的原始信息量大小 , m 的确定以累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青海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成为青海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经济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
(一)经济实力得以提升,经济结构得到调整
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超过了两位数,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全省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239.38亿元飞跃到2009年1081.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倍,年均增长11.9%。

人均生产总值由4728元提高到19454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9%。

与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8个百分点。

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0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趋向优化。

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按照稳定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和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逐步趋向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17.5:39.3:43.2调整为2009年的9.9:53.2:36.9。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成为带动全省增长的主导力量。

政府财力不断增强。

1999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23.04亿元。

2009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66.46亿元,比1999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21.9%,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年均增速高7.9百分点,比西部开发之前十年的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

(二)高原特色农牧业成效喜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推动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使农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实现了主要农畜产品自给,农业稳步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2009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07.4亿元,比1999年增长41.9%,年均增长3.6%,比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年均增速高1.3个百分点。

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

近年来,我们立足高原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坚定不移地实施特色优势农牧业和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规划,全力打造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带。

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湟水、黄河谷地和脑山地区为主的优质蚕豆、果品、马铃薯、蔬菜、油料等5大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9年,全省薯、豆、油、菜、药、花等六类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已达到65.6%。

加强农牧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十年来,全省加大农牧业主要产品和重点产品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力度,通过种植业基地、养殖业基地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建设,
有效地降低了农牧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

重点扶持建设了一批以农畜产品加工转化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奶业、牛羊肉、绒毛、马铃薯、油菜、中藏药材等产业,延长加工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鼓励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扶持建立了一批优质高效的生态农牧业基地。

(三)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支柱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先后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钾肥基地、食盐生产基地、硅铁冶炼基地、西北最大的水电基地、油气生产基地,形成了四大支柱和四大优势产业,全省工业快速发展。

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70.33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16.1%,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速高5.6个百分点,比西部开发之前十年的年均增速高8.1个百分点。

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5%,比1999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工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支柱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青海围绕加快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大力推进铝电联营、水电、钾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生物制品、新型材料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提高了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精深加工能力,构筑了具有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体系。

重点发展了石油天然气开采、电力生产、有色金属、盐湖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培育了冶金、医药制造、畜产品加工和建材四大优势产业。

2009年,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83.7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64.5%,;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64.52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4.7%,四大支柱和四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9.2%。

循环经济助推结构调整。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任务的生态立省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抓手,随着柴达木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青海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2009年,两大试验园区实现增加值308.06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0.0%。

(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步伐,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
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03.3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98.54亿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11.2%,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与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相比,年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

内外贸易繁荣活跃。

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消费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47亿元,比1999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2.6%。

通过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全省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

十年来,全省累计进出口总额44.28亿元,是1978-1999年(21年)进出口额的2.7倍,其中出口30.54亿元,进口13.74亿元。

2009年,海关进出口总额5.86亿元,比1999年增长4.4倍,年均增长18.4%,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年均增速高4.6个百分点,与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相比,年
社会保障为群众撑起“安全网”。

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加快,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铺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不断完善,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弱有所济。

2009年末,全省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1.3万人,比1999年末增长41.2%,其中,在岗职工52.0万人,离退休人员19.3万人。

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6.0万人。

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60.5万人,其中,城镇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5.7万人,比1999年末增长5.0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6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34.3万人。

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1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8.0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