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经济环境分析
2023年青海省在线旅游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023年青海省在线旅游行业市场环境分析一、市场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在线旅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活跃的产业之一。
作为在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旅游产业在市场占有率、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步。
2019年,青海省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0479.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90.11亿元,同比增长9.2%。
其中,通过互联网平台预订旅游产品的游客数量不断增长,这意味着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二、市场环境分析1.政策环境国家旅游政策对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家对于旅游业智慧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导向也逐年明确,尤其2020年疫情爆发后更是强调旅游业的创新和技术发展,为青海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市场竞争环境青海省的旅游市场非常活跃,旅游服务平台和景点管理单位都在积极开展自身的宣传和营销活动,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各家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具备较高的服务品质和不断创新的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
3.消费者需求环境旅游消费者对于在线旅游产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出游人群日益年轻化,他们对旅游的品质、体验,以及便捷、安全、可靠的出行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青海省的在线旅游企业要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行业合作环境青海省在线旅游企业与旅游景点、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产业环节进行合作也是该市场的重要环节。
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可以不断丰富在线旅游产品的种类、提升服务质量,以及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多赢。
三、发展趋势分析1.多元化产品在线旅游市场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在博物馆、文化名胜、生态旅游、度假村、民宿等各类旅游产业探索,更有涉及到景区合作的跨界产品设计和推广。
未来,青海省在线旅游企业要推出更多元化、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拓展市场空间。
2.智慧化服务青海省的在线旅游市场需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旅游服务中的应用,提升旅游服务的智慧化水平,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的服务,提高游客的出游体验,也可以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和品牌价值。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

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速,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作为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一直以来都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使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西宁市的产业发展趋势,从而为西宁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二、宏观经济环境1.国内经济形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GDP增速为6.1%,超过了预期的目标,这表明国内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同时,国家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将为西宁市的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2.西宁市产业结构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具有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新能源、生态环保等优势。
其中,农牧业和旅游业一直是西宁市的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三、西宁市产业发展趋势1.农业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高,有机农业和高效农业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于西宁市来说,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的农业,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旅游业发展趋势西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青藏铁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使得旅游业成为了西宁市的特色产业之一。
未来,西宁市可以通过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以此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3.新能源发展趋势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新能源资源。
未来,随着能源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西宁市的新能源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同时,西宁市可以引进更多的新能源技术和设备,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生态环保发展趋势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生态屏障,也是“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西宁市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生态产业的培育和支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
青海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分析

Ei b q b Y。 b Y + b Y — 。- l + 2 2 3 +
于技术落后 , 度无序 开采 资源 , 过 造成 经 济 增 长 的 同 时 , 使 环 境 付 出惨 重 代 价 。本 文 从 理论 和 实 践 的 角度 研 究 青
其 中 , 为 环境 恶 化 指 标 , 1 工 业 废 水 排 放 量 , 2 E E 为 E 为 工 业 废 气 排 放 量 , 3 工 业 固体 废 弃 物 产 生 量 , 为 E 为 Y
人 均 GDP。
海 省 环 境 质 量 与 经 济 增 长 的关 系 。在 理 论 上 用 环 境 库 兹
涅 茨 曲 线 模 型 分 析 青 海 省 环 境 质量 与经 济增 长之 间 是 否 存 在 倒 U 型关 系 , 过 这一 理 论模 型 分 析 青 海 省 的 环 境 通
上 述 模 型 可 以 表 示经 济增 长 与 环 境 污 染 水 平 的 7种
典型关系[ :
质 量 与 经 济 增 长 之 问 的具 体 关 系 , 用 所 得 结 论 对 青 海 并
省 的 经 济 发展 与 环 境 政 策 提 出相 关 建 议 。
一
( ) O b =0 b 0 表 示 伴 随 着 经 济 增 长 , 境 1 b > ,。 , a 。 环 质 量 急 剧 恶 化 ; 2 b <O b — 0 b 一0 表 示 经 济 增 长 与 ( ) ,2 ,。 ,
青海 经济增长 与环境 质量之 间的关系问题 , 长期 以 来 受 到 人们 的 忽 视 。传 统 的工 业 经 济 增 长 没 有 摆 脱 高 投 入 、 消 耗 、 排 放 的 粗 放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 于 青 海 的 经 高 高 由 济增 长 方 式 较 为 粗 放 , 管 经 济 实 现 了 较 快增 长 , 经 济 尽 但 增 长 和 资源 短 缺 、 境 恶 化 的 矛 盾 日益 突 出 。 环 随 着理 论 的 发 展 和 实 践 的积 累 , 可持 续 发展 理 论 、 环 境 库 兹 涅 茨 曲 线 理 论 相 继 出 现 , 人 们 研 究 青 海 经 济 增 为 长 与环 境关 系 问 题 , 供 了 较 强 的 理论 支 持 。 提 由美 国经 济 学 家 G o s n和 K u g r 西 蒙 ・库 r s ma re e 在 兹 涅 茨 的研 究 基 础 上 提 出 的 环 境 库 兹 涅 茨 曲 线 ( K E C) 经 常 被 用 来 描 述 经 济 增 长 与 环 境 污 染 的 关 系 。该 曲线 呈 倒 U 型 , 明 环 境 污 染 物 排 放 变 动 趋 势 与 人 均 GD 表 P变
青海省吸引投资宏观经济环境调研分析

变 ”调整产 业结构等 方面还 存在不少 问题 。 、 这主要表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然缓慢, 经济增长方式尚未走 出粗放式增 长阶段 企业适应 市场经济 的能力 仍然不 强, 还 有相 当一部分企业 经营 困难 , 相当多 的小 型企业 尚处
在 工厂手工 业阶段 , 不少 较大 的加工企 业设备老 化, 企
部等 。
二. 对青海省吸引投资宏观经济环境的评价与分析 据20 ̄在青海省运用心理评估法进行的一项问卷调 04 查显示 ,宏 观经济环境 的五个 因子的得 分 ( 五分制 )分 别为:经济发展前景 3 6 4分、经济增长 2 8 8分 、宏 .8 .6
观调控水平 2 6 4分、对外交流 2 3 8 、市场规模 2 .8 .6 分 .
维普资讯
区
青海省吸引投资宏观经济环境调研分析
曲 波 (青海 大学经济 系,青海 西宁 8 0 ) 1 1 O 6 摘要:宏观经济环境评价是 区域投 资环境评价 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也是 区域吸 引投 资的 重要保证 。文章对 青海省 目前的吸引投 资的宏观 经济环境进行 了评价与分析 ,并对其改善提 出 了对策建议 。
价 目标等 的不 同 ,相应 的指标体系 也就不会完全 一样 。
实践中都是根据具体问题来具体设计的。在国际投资软 环境评价 中,宏观经济环境的考 察主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 :经 济体 制和经 济制度 ;社会 经 济发 展综合 水平 与潜 力 ;市场 条件 ;涉 外经 济 因素等 。参 照 国际惯例
关键 词 :青海 ;投 资环境 ;宏观 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评价是区域投资环境评价中一个重要环 节。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也是保持投 资可持续增长 的重要
青海高原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点

青海高原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点青海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部分。
它的气候以干燥为主要特点,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青海高原的气候特点展开论述,并分析其对该地区的影响。
青海高原的气候属于寒冷气候和寒温湿润气候的过渡带,它的干燥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分配不均和蒸发量大,降水量少。
首先,青海高原地处内陆,受到大部分水汽来源的限制,降水相对稀少。
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仅为200-400毫米左右,远低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
其次,青海高原的降水分布不均匀,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和春季却较为干燥。
根据气象数据,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
因此,在夏季季风的影响下,青海高原会出现短暂的潮湿和湿润气候。
青海高原干燥的气候特点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及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青海高原的土地水分供应不足,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在这里,草原是主要的植被类型,却难以形成茂密的植被覆盖。
其次,干燥的气候导致水资源的匮乏。
青海高原很多地区的水资源主要依赖于雪水和冰川融水,夏季的降雨无法有效满足农业和人类生活的需求。
此外,干燥的气候条件还带来了土壤水分流失和土壤退化的问题。
在青海高原,土壤容易被风蚀和水蚀,导致土壤贫瘠,生态脆弱。
然而,青海高原的干燥气候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干燥的气候使得青海高原成为优质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这里的草原植被丰富,适宜牧草生长,提供了优质的饲草资源。
许多牧民在这里放牧,养殖牲畜,发展畜牧业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其次,干燥的气候条件还有利于青海高原的旅游业发展。
针对高原气候的特点,青海高原的旅游业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如探险登山、草原游览和休闲养生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高原的独特魅力。
为了应对青海高原干燥气候的挑战,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条件。
首先,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青海双碳调研报告问题

青海双碳调研报告问题青海双碳调研报告问题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和全球碳减排目标的提出,双碳经济成为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青海作为我国的重要资源省份和环境脆弱地区,其双碳发展潜力巨大。
本报告将就青海双碳发展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青海双碳发展现状调研问题:1. 青海现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如何?碳排放来源有哪些?2. 青海在双碳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是否已经制定相关政策和计划?3. 青海已经采取的碳减排措施有哪些?是否有明确的减排目标?二、青海双碳发展问题调研问题:1. 青海在双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包括技术、环境、经济等方面。
2. 目前在青海双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难题是什么?3. 青海双碳发展中的政策与市场机制问题如何?是否有效促进了双碳发展?三、青海双碳发展解决方案调研问题:1. 青海需要如何支持双碳发展?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
2. 青海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双碳发展环境?包括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
3. 青海可以借鉴国内外哪些地区的双碳发展经验?是否可以进行合作交流?四、青海双碳发展建议调研问题:1. 青海在双碳发展中应制定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衡量和评估这些目标的达成情况?2. 青海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双碳发展?包括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
3. 青海在双碳发展过程中可以与哪些产业进行联动?如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青海作为我国双碳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应以碳减排为核心,提出明确的双碳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和联动,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通过调研分析,为青海双碳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青海省农区奶牛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青海省农区奶牛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大省之一,奶牛养殖业发展潜力巨大。
但与此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奶牛养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青海省农区奶牛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一、青海省农区奶牛养殖现状青海省农区地广人稀,地势复杂,气候寒冷,牧草资源非常丰富,适宜奶牛养殖。
相较于其他省份,青海省农区奶牛养殖有以下特点:1. 奶牛养殖规模小青海省农区奶牛养殖以家庭农场为主,规模较小。
大部分农户养殖奶牛的数量不超过20头,少数大型养殖场也不超过百头。
这种规模小的养殖形式,既适应了青海省农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又保障了奶牛养殖的生态环境和品质。
2. 种类单一青海省农区奶牛主要以高产优质的黄牛为主,同时也有少量的瘤牛。
黄牛具有耐寒、适应性强、产奶量高等特点,其肉质也鲜美,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3. 养殖方式简单青海省农区奶牛养殖主要以放牧为主,耕地兼牧,靠牲畜粪便种地,形成了典型的畜牧农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由于地势复杂,青海省农区牧民传统上喜欢把牛群放在高原草甸上乳牛返回的,让奶牛放牧饲养,因而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养殖方式。
尽管青海省农区奶牛养殖有上述一些优势和特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1. 养殖效率低由于青海省农区地势复杂,气候寒冷,奶牛饲养季节短,草场资源不足等因素,导致奶牛养殖效率较低。
尤其是冬季,牧草供应不足,奶牛产奶量大大减少,甚至出现节奏不稳的情况。
2. 饲养管理不规范青海省农区奶牛养殖多以传统的放牧方式为主,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缺乏科学的养殖理念和技术支持。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放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养殖需求,需要加强科学管理,提高饲养水平。
3. 生产质量不稳定受气候、饲料等因素影响,青海省农区奶牛养殖的生产质量不够稳定。
奶牛的产奶量起伏较大,奶制品的质量也不一致。
这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质量问题,也影响了奶制品的市场竞争力。
4. 环境保护压力大青海省农区奶牛养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2024年西宁房地产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西宁房地产市场环境分析1. 市场概况西宁市位于中国青海省,是该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随着西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也逐渐兴起。
本文将对西宁房地产市场的环境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2. 宏观经济环境西宁市经济发展稳定,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本地人购房。
这些因素对于西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3. 人口情况西宁市的人口逐年增长,居民的购房需求也不断提高。
加之西宁市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这些人口在西宁定居并购房的需求也在增加。
这为西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4. 房地产政策西宁市的房地产政策较为稳定,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鼓励购房的优惠政策,如购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以刺激市场活跃。
这些政策有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5. 土地资源西宁市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土地供应较为充足。
同时,该市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网络,便利了房地产开发和销售。
因此,西宁房地产市场在土地资源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6. 竞争状况西宁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上存在着多家房地产开发商,供应量相对较大。
这增加了市场的多样性,同时也对价格形成一定的压力。
竞争的加剧要求各房地产公司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赢得市场份额。
7. 风险因素尽管西宁房地产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因素。
首先,政策调整可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如政府出台新的限购措施等。
其次,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对市场造成影响。
因此,房地产开发商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应对风险。
8. 发展趋势根据市场情况和前景分析,我们可以预见西宁房地产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随着西宁市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人口的增加以及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优惠,该市场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总结综上所述,西宁房地产市场在宏观经济环境、人口情况、政策支持、土地资源和竞争状况等方面具备较好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青海省资源优势分析1、水能资源2、盐湖资源3、石油天然气资源4、有色金属和黄金资源5、非金属矿产资源6、畜牧业资源7、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8、旅游资源9、特产10、冰川二、青海省地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分析三、青海省经济数据分析1、相关经济数据2、青海省进驻银行简介一、青海资源优势分析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
青海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
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
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
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
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
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
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
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
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
“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工业主要产品有电力、原油、原盐、原煤、钢及钢材、铝锭、电解镁、纯硅、石棉、钾肥、金属切割机床、水泥、石棉制品、纱、乳制品、布、呢绒、毛线、毛毯、皮革等。
青海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前瞻二十一世纪,西部大开发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响应着“十二五”青海经济也将驶入加快发展的轨道。
我们从以下几点分析青海的资源优势:1.水能资源全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量丰沛,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108条,流经之处,山大沟深,落差集中,有水电站坝址178处,总装机容量2166万千瓦,在国内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
尤其是黄河上游从龙羊峡至寺沟峡的276公里河段上,水流落差大,地质条件好,淹没损失小,投资省,造价低,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初步规划可建设6座大型电站和7座中型电站,总装机1100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
青海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2537万千瓦,列全国第五位。
其中黄河龙羊峡至寺沟峡段可修建大中型水电站13座,装机1302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
装机128万千瓦的龙羊峡水电站和装机200万千瓦的李家峡水电站已建成发电;还有尼那等水电站都将相继开始发电。
在电源结构上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水火电比为84:16。
截止2000年底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95.37万千瓦;变电容量434.48万千伏安,35千伏安及以上输(配)电线路6628.76公里。
2000年全省发电量138.80亿千瓦时,供电量104.73亿千瓦时,用电量98.67亿千瓦时。
2002年全省水电发电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271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001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91553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9298万元。
目前青海形成的电力格局有力的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盐湖资源柴达木盆地有33个盐湖,已初步探明氯化钠储量3263亿吨、氯化钾4.4亿吨、镁盐48.2亿吨、氯化锂1392万吨、锶矿1592万吨、芒硝68.6亿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锂等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
溴储量18万吨、硼矿1157万吨,居全国第2位。
盐湖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
3.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目前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
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青海石油天然气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到目前已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潜伏构造94个,探明油气田24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备1574.96亿立方米,建成了年加工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的格尔木炼油厂;涩北至格尔木、涩北至敦煌、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已投入使用。
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353万吨,现生产原油200万吨,天然气4.5亿立方米,形成固定资产原值76.35亿元,净值45.45亿元。
作为青海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天燃气,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油气产量以10%的速度持续增长,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547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9987万元,实现固定资产原值1180531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2790万元,实现利税114915万元,油气产量突破300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突破。
4.有色金属和黄金资源储量较大的有铅115万吨、锌153万吨、铬23万吨。
此外,镍、钴、钼、钨、锡、汞也有相当大的储量。
岩金和砂金分布广泛,很有勘探和开发前途。
5.非金属矿产资源全省共发现矿种36种,有5种列全国第1位。
主要有石棉、石膏、石英、石灰岩、石墨等,其中石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6.畜牧业资源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5亿亩可利用草场,有各类牲畜2300多万头,其中被称为“雪山之舟”的牦牛有500万头,接近全国的一半;绵羊1400多万只,藏系羊所产“西宁毛”是上好的地毯原料。
在“十二五”规划中,大力提倡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也是青海省产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现实选择。
坚持培育发展、壮大提升多策并举,深化资源转换战略,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战场,构建产业间融合、产业链延伸、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促进产品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提升,促进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细化方向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加快发展以三硅(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三箔(铜箔、电子铝箔、化成箔)、三锂(氯化锂、碳酸锂、金属锂)、三镁(氯化镁、金属镁、镁合金)、三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锂合金)为重点的新材料。
按推进能源强省建设,多能并举,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加强省际间能源合作的总体思路,努力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的跨越和绿色发展。
7.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全省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70余种,经济兽类110种,鸟类294种,鱼类40余种;野生植物群落中已发现经济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著名中药50多种。
野生动植物中有许多是属于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对象。
8.旅游资源青海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
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极富情趣。
全省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十二五”规划提倡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构建“三区十带”农业和“三大区域”畜牧业发展战略格局。
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业,全面拓展金融保险业。
加快发展技术服务业,支持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市场调查等咨询服务业和会展业。
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生活服务业。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努力把青海省建设成为全国高原生态旅游名省。
青海省近年来大型的国际赛事的举办,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极其可观,这就要求对新型服务业的大力支持,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势在必行,这样的环境,是金融业发展的良好前景,也是金融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标志。
9.特产青海省的特产有:旱赖皮,黑紫羔皮,藏刀,冬虫夏草,贝母,鹿茸,沙果,雪莲,柴杞(柴达木枸杞),青稞酒等。
10.冰川省内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冰川总面积4621平方公里,总储量3988亿立方米。
冰川面积以唐古拉山脉最大,其次是东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
二、青海省地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分析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幅员辽阔,全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是一个面积大省。
并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汉、藏,回、撒拉,土、蒙古等民族,人口543万人。
青海自然条件艰苦,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中青南地区海拔在4 0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寒冷、干旱、缺氧,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遍布全省的有色金属;青海属后发展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水平和人均受教育程度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面较大;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很落后,公路运输是全省最基本、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青海在全国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从地域面积上看,牧区6州地域最为辽阔,占全省的90%以上,西宁和海东地区最小,只占全省的不到10%。
(2)从人口规模和密度上看,西宁和海东地区人口最多,最为集中,海西州人口最稀少。
(3)从经济总量上看,西宁地区经济总量最大,海西州次之,玉树、果洛两州最小。
(4)从经济结构上看,除西宁和海西地区以外,第一产业在其余地区仍居于首要地位,尤其是玉树、果洛两州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最大;西宁、海东地区和海西州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