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类认知过程1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 认知过程1.学生随手涂画有助其集中注意力学生听课时若在本子上乱涂乱画,教师通常会认为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但是,英国研究人员发现,随手涂画可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杰姬·安德雷德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心理学家,她邀请40名成年男女参与实验,所获结果2月26日由英国《应用认知心理学》杂志刊载。
安德雷德让受试者听一段2分半钟模拟电话录音,内容单调乏味,涉及策划一场聚会。
录音提及参加和缺席聚会者的姓名、地点和一些不相关信息。
她让所有受试者听录音时写下参加聚会者的姓名,要求其中一半人同时在纸上随意涂画,对另一半人没有这项要求。
放音结束后,安德雷德发现,随意涂画的人所记姓名多于另一半人。
而且,他们大脑中平均记住的人名和地名比其他人多29%。
这些结果显示,随手涂画或许能让人记住更多细节,提高记忆效率。
安德雷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能边涂画边记住更多信息,首先是因为随手涂画简单得不用动脑,丝毫不影响大脑完成主要任务;另外,随手涂画能让人避免走神,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她说:“人们做一项枯燥工作时,如听单调的电话录音,注意力可能开小差,影响工作效率。
随手涂鸦之类简单方法既不会影响主要工作,又足以让人不再走神。
”她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随手涂画是好事。
如果在涂画和开小差之间选择,前者更能让教师放心。
2.双耳分听实验和鸡尾酒会效应心理学家Cherry曾做过一个双耳分听的实验:他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任务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项目,但对非追随耳的项目则不能报告出任何东西;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从法文改为德文、英文或拉丁文,被试也觉察不到这种变化;即使把录制语文材料的磁带倒过来放,他们也不知道;不过,对非追随耳的刺激的一些物理特征,被试还是能够觉察的,他们能报告语音的变化以及男声换为女声等。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教学要求: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 知觉的特性;教学重难点: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教学过程: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
〔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略作解释〕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知觉,1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三个阶段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三个阶段一、感知阶段感知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它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处理外界刺激的过程。
感知阶段主要包括感觉、知觉和注意三个方面。
1. 感觉感觉是人类接收外界刺激的基本过程,它涉及到各种感觉器官的参与,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感觉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形成感觉经验的过程。
2. 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外界刺激进行加工、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从而使人们能够对刺激进行有效的辨别和识别。
知觉的过程是主观的,它受到个体经验、认知偏见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3. 注意注意是人类在感知阶段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性加工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注意可以分为自主注意和强制注意两种形式。
自主注意是个体自主选择注意的对象,而强制注意是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和指导。
二、思维阶段思维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它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推理的过程。
思维阶段主要包括概念形成、判断和推理三个方面。
1. 概念形成概念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概念形成是个体通过对感知到的具体事物进行归类和抽象,从而形成一般性的概念和概念网络的过程。
2. 判断判断是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和决策的过程。
判断的过程涉及到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逻辑判断等多个方面,它是个体进行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推理推理是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基础上,通过逻辑规则和推理规则进行推理和演绎的过程。
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形式,它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能够帮助个体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
三、记忆阶段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它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阶段主要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三个方面。
1. 感知记忆感知记忆是个体对短暂的感觉和知觉信息进行短时存储的过程。
感知记忆的容量有限,持续时间较短,主要用于对即时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对于长期记忆并不起作用。
第四章认知心理——感知觉

3、错觉
(1)内涵: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 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2)意义:
理论: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现实: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利 用错觉为人类服务。
(3)错觉种类:
• (一)对人的错觉: • 1、首因效应。首应效应是指在对人的知觉中,最早获得 的第一印象产生的影响最大。 • 2、近因效应。对一个人近期的印象影响人们对他人长期 形成的看法的现象叫近因效应。 • 3、光环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以对所具有的某个 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的特性上,也就是以所知 觉到的特征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以局部信息形成完整 印象。 • 4、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人 所持的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 (二)对物的错觉:视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形重 错觉、颜色错觉、方位错觉等。
你相信中间是一个圆吗?
月亮错觉
這是一個螺旋嗎?
錯,這只是一些各自獨立的同心圓而已。
你看到的是誰?
看起來像是美國總統克林頓及副總統柯爾對不對? 那您就錯了... 這只是將克林頓總統的臉複製二次,只有髮 型不同罷了。
左邊圖中心的圓比較大嗎?
不..他們是一樣大的喔!
注視著中央的黑點。過一段時間後黑點周圍 的灰色薄暈就會漸漸縮小。
不可能图形——三齿叉、两齿叉?
感觉与知觉关系:
共同之处:感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 不同之处: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 种最简单、低级的心理过程,而知觉是对事物各 种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即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要借助过去经验对感觉信 息进行解释,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是较为复杂 的认识过程。
心理学教案了解人类认知过程

心理学教案了解人类认知过程心理学教案:了解人类认知过程一、引言人类的认知过程是指人们感知、记忆、思考和推理等心理活动的全过程。
它是人类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核心,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教案将介绍人类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思维和意识的能力。
二、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1. 感知感知是指个体通过感官器官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接收和加工的过程。
感知过程包括感觉、觉知、形成感知的心理经验等。
学生应理解不同感官的特点,对感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作用进行初步了解。
2. 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验和信息的存储和再现。
记忆过程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等环节。
学生应了解记忆的不同类型,如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并学会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记忆能力。
3. 思维思维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新的概念、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涉及逻辑、创造力、问题解决等方面。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思维方式,如归纳、演绎、批判性思维等,并学会灵活应用不同的思维策略。
4. 语言与沟通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思维表达的主要形式。
学生应掌握语言习得的基本原理和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了解语言对思维和沟通的重要性,并学会有效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
三、认知过程的模型1. 认知神经科学模型认知神经科学模型以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研究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
学生应了解大脑不同区域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如前额叶皮质在决策和计划中的重要性,海马体在记忆形成和检索中的作用等。
2. 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模型将认知过程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不同环节。
学生应了解信息加工模型的基本框架和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升信息加工能力。
四、认知过程的实证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学生应了解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步骤,如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的设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等。
第四章_认知与发展(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社会性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
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 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 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 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 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2、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1.制定了新的智力测验 2.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以依皮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 的智能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心理发展的原因 二、维果茨基的理论与教育 1、语言与发展 2、学习与发展 3、教学与发展
(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
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 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三)学校教育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简介 让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20世纪最具影 响力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 生认识论专家。皮亚杰一生著 述极多,出版了近50本著作, 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一生 致力于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研 究(认识论研究),创立了 “发生认识论”;而该理论的 核心内容——“儿童认知发展 理论”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儿 童心理学理论。
人类大脑的认知发展过程

人类大脑的认知发展过程人类大脑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持续的过程,涉及到感知、记忆、思维、学习等方面。
这个过程从出生到成年,以及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人类大脑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和发展做出概括。
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人类大脑经历着迅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婴儿开始通过感官系统接受外界的刺激,并学会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应。
他们逐渐学会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开始通过触摸、咀嚼等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婴儿开始建立感知和动作之间的联系,通过抓握物体、翻滚、爬行等活动来发展他们的运动技能。
此外,他们逐渐学会使用声音和表情来交流并与其他人产生互动。
进入幼儿期,人类大脑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这个阶段,幼儿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和理解从环境中收集到的信息。
他们开始发展语言能力,学会使用词汇和语法构建简单的句子,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此外,幼儿的记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们能够记住和回忆具体的事件和经验。
对于解决问题和进行逻辑思考,幼儿也逐渐展现出一定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模仿,幼儿可以学习新的技能和行为,并逐渐实现一些基本的目标。
随着进入学龄期,人类大脑的认知能力进一步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儿童的知识面逐渐扩大,他们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
学龄儿童的思维能力开始更加抽象,他们学会推理、判断和评估信息。
此外,学龄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开始形成更为系统的学习和思考方式。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展示出不同的兴趣和才能,并开始追求个人的成就。
而到了青少年期,人类大脑的认知发展进一步迅速。
青少年经历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重大变化,这对他们的认知能力产生了影响。
他们开始思考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问题,对于理解抽象思维和符号系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青少年开始发展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逐渐形成自我认同和个人价值观。
青少年的社交和情感能力也得到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同时开始认识到他们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认知过程_精品文档

认知过程1. 简介认知过程是指人类获取、处理和理解信息的心理过程。
它涵盖了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方面。
认知过程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思考和决策,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主要阶段和影响因素。
2. 认知过程的主要阶段2.1 知觉知觉是认知过程的首要阶段,它是指通过感官系统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
人类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知觉的过程涉及感知、选择、注视和识别等子过程。
2.2 注意注意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刺激或任务上的能力。
注意力的分配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注意力可以是外向的,即集中在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上;也可以是内向的,即集中在内部思考和感受的过程中。
2.3 记忆记忆是指将之前获取的信息存储、保持并在需要时检索出来的能力。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类型。
短时记忆是对信息的短暂存储,容量有限,需要通过加工、复述等方法将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则是对信息的永久存储,它对于学习、思考和决策起着重要作用。
2.4 思维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环节,它是指通过内部加工和组织信息来生成新的认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
思维涉及概念形成、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技巧会对认知过程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3. 影响认知过程的因素3.1 遗传因素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些基因与智力、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能力有关。
然而,遗传并不是唯一决定认知能力的因素,环境和经验同样对认知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3.2 环境因素环境对认知过程具有塑造和促进作用。
良好的环境刺激有助于提高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能力。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对认知过程产生差异性影响,例如,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认知过程的发展和表现。
3.3 外界刺激外界刺激对认知过程具有直接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增进记忆的方法
• • • • • • • 一、感觉记忆重在集中注意 1.减少分心刺激 2.使目的单纯化 二、短时记忆有四项原则 1.善用声码为先的原则 2.扩大组块与记忆广度 3.发挥运作记忆的特征(在短时记忆时限内集 中注意和思考) • 4. 及时复习后输入长时记忆
• 1.主要的感觉 • 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 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 (1)视觉:是可见光作用于视觉分析器 产生的。可见光为波长400-760毫微米的 电磁波。视觉中的色调、明度、饱和度由 光波的性质决定。
眼球的结构:
折光系统 感光系统
• 1)彩色与非彩色 • 所有颜色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两大 类。非彩色包括黑色、白色以及介于两 者之间深浅不同的灰色。彩色是除了黑、 白、灰以外的所有颜色。 • 颜色有三种属性,即明度、色调 和饱和度。
• • • • • •
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先快后慢 2.材料的重要性 3.材料的性质 4.学习程度,过度学习 5.系列位臵效应,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 (二)遗忘理论 • 1.衰退论 •完形心理学家们,提出记忆痕迹 (memory trace或engram)的理念,用 以解释遗忘。他们认为,经由学习时的 神经活动,在大脑中产生变化,留下各 种痕迹,即为记忆痕迹。如学习后经常 练习,记忆痕迹,就继续保持;如学习 后长期不练习,记忆痕迹,就随时间的 推移而衰退。
第四章 认知过程
[内容摘要]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 记忆、思维、言语等,它是人类其他 心理活动的基础。本章主要阐述认知 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及其应用。
• • • • • • • •
[学习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掌握感觉的发生、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掌握知觉的特性及其类型。 4.能正确理解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5.掌握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6.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能领会运用。 7.掌握思维的概念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以 及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和问题解决策略。
第一节 认知过程概述
• 一、信息加工观点与认知过程 • 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观点是将人脑 与计算机进行类别,将人脑看做类似于 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 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
• 二、人脑与计算机 • 人脑与计算机在信息加工上有许多 相似之处,但人脑与计算机存在很大差 异。
• 三、注 意 •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 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 的两个基本特征。 •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 定事物的选择。 • 注意的集中性表现为心理活动能在 特定的选择和方向上保持并深入下去, 同时排除一些不相干的因素。
• 实验组:学习A……学习B…… 回忆A • 控制组:学习A……休 息……回忆A
• 如果实<控,那么,倒摄抑制。 • 有时候是旧经验干扰了对新学习的回忆, 称之为前摄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 前摄抑制现象,可采用以下的等组设计法 加以验证: • 实验组:学习A……学习B… …回忆B • 控制组:休息…… 学习B…… 回忆B • 如果实<控,那么,前摄抑制。
• 二、记忆系统 • (一)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 (一)感觉记忆 •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指个体 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 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保持时间小于一秒。 • 感觉记忆只留存在感官层面,如不加注 意,转瞬即消失。乘车通过街道,视听器官 对街边景物,各种声音,正如走马看花般随 收随忘,此现象即属感觉记忆。 • 感觉记忆是信息处理过程的第一站,如 不立刻予以处理,记忆就会消失。
• 2.干扰论 •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把遗忘解释为新旧 经验相互干扰(interference)的结果, 新旧经验彼此干扰或抑制(inhibition) 是遗忘的原因。 • 干扰又分为两种: • 新学的经验干扰了对旧经验的回忆,称之 为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 倒摄抑制现象,可采用以下的等组设计法 加以验证:
• • • • •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 2.注意的广度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第二节
感知觉
• 一、 感觉的发生及其规律
• • (一)感觉与感觉的测量
•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信息的源 泉(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 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
• 4.认知论 • 认知心理学是从记忆检索的角度研究遗 忘,将遗忘解释为记忆检索困难的结果。 • 而检索指引的适当与否,是形成检索困 难的主要原因。 • 如果指引不足或不当,或与学习时的情 境脱离太远,形成检索困难,就会造成遗 忘。 • 这 类 遗 忘 称 为 指 引 关 连 遗 忘 ( cuedependen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后像 2.感觉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二、知觉
•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 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与人的 经验是分不开的。
• (一)知觉特性 • 1. 知觉的整体性
• 2.知觉的选择性
• 3.知觉的理解性
倒像眼镜
经验的作 用有助于 形状知觉 的形成。
• (2)大小知觉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物体大小,网膜大 小距离,物体的熟悉性,对比,体态变化等。 • (3)方位知觉 • 对物体所在的空间位臵、对自身空间位臵 的知觉.视觉定向、听觉定向—强度差、时间 差、位相差。 • (4)深度知觉 • 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深度线索有:生理 线索、双眼线索、单眼线索(对象的大小、对 象的重叠、明暗和阴影、空气透视、线条透视、 运动视差)。
• 4.知觉的恒常性
• (二)知觉类型 • 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 觉。 • 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 知觉。 • (1)形状知觉: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实 现。空间上的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等规 律易形成形状知觉。
施特拉顿的实验:
三、遗忘及其原因 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 或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 (一)遗忘的规律 •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 对遗忘做了系统的首创性研究。用无意义音节(ZEH, XIQ, FIW, PAF)的研究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 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 • 这条曲线是一条负加速度曲线,它表明,识记后最 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 一个水平上。这也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 3.动机论 • 动机是影响记忆而形成遗忘的原因之一。 • 但对动机究竟如何影响遗忘,有两种不 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认知论的看法。 认为,即使某种信息确实贮存在长时记 忆之内,但如个体对引起记忆的刺激或 检索指引缺乏动机,或不感兴趣,因而 不予注意,自然就会出现较多的遗忘。
•
解释动机影响遗忘的另一种理论,出 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 弗洛伊德认为,回忆痛苦经验时,使 人回到痛苦的过去,为避免痛苦感受在 记忆中复现,因而当事者将意识中不愉 快的经验,压抑到潜意识之中。此种现 象 称 为 动 机 性 遗 忘 ( motivated forgetting)。
• 3)运动觉和平衡觉 • 运动觉是反映身体各部分之间位臵的相对
变动的感觉,其感受器在肌肉、关节中。 • 平衡觉的感受器在内耳的前庭器官中。
• 4)机体觉 • 机体感觉是对内脏器官活动状态的反 映。包括内脏感觉以及饥、渴等感觉。
• 2.感觉的测量
•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域限 • 感受性就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绝对感受 性就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域 限就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域限成反比关系。
• (2)运动知觉:对物体运动特性的认识。包 括真动知觉、似动现象(phi现象)和运动幻 觉(自主运动、诱导运动、运动后效)。
• 3. 错觉 • 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它与 幻觉不同。常见的错觉有图形错觉、大 小错觉、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 觉、时间错觉等。
• 第三节 记忆
• 短时记忆的特点: • 1.时间在一分钟以内。 • 2.为工作记忆,信息来源于感觉记忆, 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 • 3.主要以听觉代码方式进行编码。 • 4.容量为72个组块(chunk)。其意思是 指信息中可以处理并记忆的单元。 • 5.复述是重要的保持机制。
• (三)长时记忆 • 长 时 记 忆 ( long-term memory, 简 称 LTM),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甚至永 久保存的记忆。日常生活中随时表现出 的动作、技能、语言、文字、态度、观 念,以至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等,均属 长时记忆。
• 2)颜色混合规律 • 各种混合光的颜色都由红、绿、蓝 这三种原色按各种比例混合而成。色光 混合用的是加色法,颜料混合用的是减 色法。 • 色光混合:红色+蓝色=紫色 • 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 颜料混合:青色=白色-红色 • 黄色=白色-蓝色
• • • •
颜色混合的基本规律: a. 互补律 b. 间色律 c. 代替律
• 一、记忆的概述
记忆(memory)是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 映。过去获得的经验和行为,在需要时不必再加 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历程就是记忆。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 回忆。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 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 记忆分类:
• • • • 1.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 4.运动记忆
感觉记忆存在的证据:Sperring的部分报告法实验
• (二)短时记忆 • 短 时 记 忆 ( short-term memory, 简 称 STM),指感觉记忆中经注意而能保存到一 分钟以内的记忆。查字典找到所要查的字, 回头要写下意思时,竟然忘记;电话簿上查 到所需号码,回头拨号时,竟然忘记;此等 记忆,即属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 的中间站,还需继续加以处理,否则就会消 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