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第一节 燃烧要素和燃烧类别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一、燃烧及其特性(一)燃烧及燃烧条件1.燃烧的含义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物(氧气或氧化剂)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有新物质的产生,即燃烧是化学反应;二是燃烧过程中伴随有发光发热现象。
2.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A.有可燃性的物质,如木材、乙醇、甲烷、乙烯等;B.有助燃性物质,常见的有空气和氧气;C.有点火源,如撞击、摩擦、明火、电火花、高温物体、光和射线等。
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构成燃烧三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燃烧便不能发生。
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也不一定会发生燃烧,只有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且都具有一定的“量”,并彼此作用,才会发生燃烧。
对于已经发生的燃烧,若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会终止,这就是灭火的原理。
(二)燃烧的种类1.闪燃各种液体表面都具有一定量的蒸汽存在,蒸汽浓度取决于该液体温度。
闪燃是在液体表面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上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引起闪燃时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
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性液体,某些固体如樟脑、萘等,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因此也有闪点。
在闪点温度下,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汽还不多,所以闪烁一下就灭了。
闪燃往往是着火的先兆,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火点燃的危险。
2.自燃自燃是可燃物质自发产生的着火燃烧,通常由缓慢的氧化作用而引起,即物质无外部火源条件下,在常温下自行发热,由于散热受阻,热量积聚逐渐达到燃点而产生燃烧。
自燃又可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
可燃物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直到燃点产生燃烧叫受热自燃,如:可燃物接触高温表面、加热、烘烤过度或冲击摩擦等均可导致受热自燃。
而自热自燃是没有外来热源影响,由于物质内部发生化学、物理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逐渐积聚,温度升高直到燃点产生燃烧。
造成自燃自热的原因有氧化热、分解热、聚合热、发酵热等。
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都是在不接触明火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燃烧,其区别在于热的来源不同。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技术4-防火防爆PPT课件

第三节 防火防爆技术
三、爆炸控制
1、惰性气体保护 2、系统密闭和正压操作 3、厂房通风 4、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 5、危险物品的储存 6、防止容器或室内爆炸的安全措施 7、爆炸抑制
四、防火防爆安全装置及技术
1、阻火及隔爆技术火 2、防爆泄压技术
第四节 烟花爆竹安全技术
一、概述
(一)烟花爆竹的定义 (二)烟花爆竹的组成及性质
(1)清水灭火器:A类火灾。 (2)泡沫灭火器。
二、消防器材
(一)灭火器
2、灭火器种类及其使用范围
(3)酸碱灭火器。 (4)二氧化碳灭火器。 (5)卤代烷灭火器。 (6)干粉灭火器。
(二)火灾探测器
➢ 基本功能是对烟雾、温度、火焰和燃烧气体等火灾参量作 出有效反应。
1、感光式火灾探测器 2、感烟式火灾探测器:点型、线型。
生产企业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各项管理制度。 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进行教育培训。 满足安全生产技术条件。 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制订事故应急预案。
二、消防器材
(二)火灾探测器 3、感温式火灾探测器 4、可燃气体火灾探测器 5、复合式火灾探测器 (三)消防梯 (四)消防水带 (五)消防水枪 (六)消防车
第三节 防火防爆技术
一、火灾爆炸预防基本原则
1、防火基本原则 2、防爆基本原则
二、点火源及其控制
1、明火 ❖ 加热用火的控制;维修焊接用火的控制;其他明火。 2、摩擦和撞击 3、电气设备 4、静电放电 ❖ 控制流速、保持良好接地、消散静电、人体静电防护。 5、化学能和太阳能
一、消防设施
(二)自动灭火系统
防火防爆安全培训课件

•
• 3.防止爆炸的基本技术措施 • (1)以爆炸危险性小的物质代替危险性大的物质。
如果所用的材料都是难燃烧或不燃烧物质或所用 的材料都是不容易爆炸的,则爆炸危险性也会大 大减少。 (2)加强通风排气。对于可能产生爆炸混合物的 场所,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可燃气体(蒸气)或粉 尘的浓度;对于易燃易爆固体,储存或加工场所 应配置良好的通风设施,使起爆能量不易积累; 对于易燃易爆液体,良好的通风除降低其蒸气和 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外,也可使起爆能量不易积累。
• ①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是由系统释放物理
能引起的爆炸,如压力容器的破裂形成爆 炸。物理爆炸是机械能或电能的释放和 • 转化过程,参与爆炸的物质只是发生物理 状态或压力的变化,其性质和化学成分不 发生改变。 • ②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由于物质的化 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如气体混合物的爆炸、 炸药爆炸等。化学爆炸时,参与爆炸的物 • 质在瞬间发生分解或化合,变成新的爆炸 产物。
• 二、防火防爆的原理与基本技术措施 • 1.防火防爆原理 • (1)防火原理。引发火灾也就是燃烧的条件,即
•
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三者同时存在, 并且相互作用。因此只要采取措施避免或消除燃 烧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避免发生火 灾事故。 (2)防爆原理。引发爆炸的条件是爆炸品(内含 还原剂和氧化剂)或可燃物(可燃气、蒸气或粉尘) 与空气混合物和起爆能量同时存在、相互作用。 因此只要采取措施避免爆炸品或爆炸混合物与起 爆能量中的任何一方,就不会发生爆炸。
• (6)隔绝空气。对于接触到空气就会发生燃
烧或爆炸的物质,则必须采取措施,使之 隔绝空气,可以放进与其不会发生反应的 物质中,如储存于水、油等物质之中。 • (7)安装监测报警装置。在易燃易爆的场所 安装相应的监测装置,一旦出现异常就立 即通过报警器报警或将信息传递到监测 • 人员的监控器上,以便操作人员及时采取 防范措施。
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火灾爆炸事故一旦发生,就必需实行局限化措施,限制事故的扩散和集中,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多数火灾爆炸事故,损害和损失的很大一部分不是在事故的初始阶段,而是在事故的扩散和集中中造成的。
目前很多大的化工企业把防灾的重点,普遍放在火灾爆炸发生并转而使事故扩大的危急性上。
火灾爆炸事故,多数是由于人们忽视在正常操作中并无危急,但在紧急状况下却无应急措施的物料、设备或工艺过程。
困苦的扩大,则往往是由于人们对于物料或工艺装置置于火灾爆炸现场的危急性熟悉不足。
火灾爆炸的局限化措施,在建厂初期设计阶段就应当考虑到。
对于工艺装置的布局、建筑结构以及防火区域的划分,不仅要有利于工艺要求和运行管理,而且要有利于预防火灾和爆炸,把事故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
从投资方面考虑,布局越紧凑越好,但这样对于防止火灾扩散限制火灾区域是不利的。
所以要统筹兼顾,留有必要的防火间距。
对槽罐间距、防油堤、防火墙、耐火结构及阻火灭火设施,大量物料泄漏的处理及灭火措施,以及紧急状况下的指挥系统等都要统筹考虑。
二、平安装置和局限化设施1.平安装置一般平安装置有成分掌握装置、温度掌握装置和火源切断装置。
特别抑制装置则包括防止火焰传播的装置,如冷却器、平安罩、填充环、阻火器、隔离设施等;掌握聚合或分解的装置,主要用于添加反应抑制剂,供应冷却作用等;预防着火的装置,如蒸汽幕、惰性气体幕、水幕等。
2.局限化设施局限化设施包括泄压、截流和应急设施等。
高压泄压设施有平安阀、回流阀、泄料阀、放空阀等;低压泄压设施有密封装置、排气装置、汲取装置、平安板等。
截流设施则有紧急截断阀、防止过流阀、逆止阀等。
应急设施有紧急迫断电源、紧急停车、紧急断流、紧急分流、紧急排放、紧急冷却、紧急通人惰性气体、紧急加入反应抑制剂的装置和设施等。
有警示作用的测量仪表有液面计、压力计、温度计、流量计、浓度计、密度计、pH值测量仪、气体检测器等。
警示装置则有蜂鸣器、警铃、指示灯等。
第四章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第一节燃烧要素和燃烧类别

第四章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第一节燃烧要素和燃烧类别第一节燃烧要素与燃烧类别一、燃烧概述燃烧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氧或者其他助燃物质)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失掉电子的物质被氧化,获得电子的物质被还原。
因此,氧化反应并不限于同氧的反应。
比如,氢在氯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氢原子失掉一个电子被氧化,氯原子获得一个电子被还原。
类似地,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炽热的铁在氯气中燃烧,都是猛烈的氧化反应,并伴有光与热的发生。
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也是氧化反应,但没有同时发光发热,因此不能称做燃烧。
灯泡中的灯丝通电后同时发光发热,但并非氧化反应,因此也不能称做燃烧。
只有同时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才被界定为燃烧。
可燃物质(一切可氧化的物质)、助燃物质(氧化剂)与火源(能够提供一定的温度或者热量),是可燃物质燃烧的三个基本要素。
缺少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便不可能发生。
关于正在进行的燃烧,只要充分操纵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会终止。
因此,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能够归结为这三个要素的操纵问题。
比如,在无惰性气体覆盖的条件下加工处理一种如丙酮之类的易燃物质,一开始便具备了燃烧三要素中的前两个要素,即可燃物质与氧化气氛。
能够查出,丙酮的闪点是-10℃。
这意味着在高于-10℃的任何温度,丙酮都能够释放出足够量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易燃混合物,一旦遭遇火花、火焰或者其他火源就会引发燃烧。
为了达到防火的目的,至少要实现下列四个条件中的一个条件:(1)环境温度保持在-10℃下列;(2)切断大气氧的供应;(3)在区域内清除任何形式的火源;(4)在区域内安装良好的通风设施。
丙酮蒸气一旦释放出来,排气装置就迅速将其排离区域,使丙酮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不至于达到危险的浓度。
条件(1)与(2)在工业规模上很难达到,而条件(3)与(4)则不难实现。
固然,完全清除燃烧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够杜绝燃烧的发生。
然而,对工业操作施加如此严格的限制在经济上很少是可行的。
化工安全工程概论复习题

化工安全工程概论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为什么说化学工业发展伴生的新危险?对安全有哪些新要求?答:(1)很多化工物料的易燃性、反应性和毒性本身决定了化学工业生产事故的多发性和严重性。
反应器、压力容器的爆炸以及燃烧传播速度超过声速的爆轰,都会产生破坏力极强的冲击波.(2)为了确保生产装置的正常运转并达到规定目标的产品,装置的可靠性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过程物料和装置结构材料进行更为详尽地考察,对可能的危险做出准确的评估并采取恰当的对策,对化工装置的制造加工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安全设计在化工设计中变得更加重要;对工艺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工艺过程的参数,要求更加严格,对控制系统和人员配置的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辨别危险,对危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优化的安全措施,对危险进行辨识和评价的安全评价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化工安全必须采用新的理论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应对化学工业生产中出现的新的隐患,与化学工业同步发展。
2.化学工业的危险包括哪些?如何提高化工生产的安全性?所谓危险性指什么?答:分析了主要和次要原因把化学工业危险因素归纳为以下九个类型:(1)工厂选址:a 易遭受地震、洪水、暴风雨等自然灾害;b 水源不充足c 缺少公共消防设施的支援d 有高湿度、温度变化显著等气候问题e 受邻近危险性的工业装置影响3.系统解剖方法主要内容是什么?安全系统工程是指什么?答:系统解剖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危险性进行严格检查,理论依据是工艺流程的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一旦与设计值发生偏离,就会出现问题或发生危险。
安全系统工程是把生产或作业中的安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对设计、施工、操作、维修、管理、环境、生产周期和费用等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各种状态的危险特点及导致灾难性事故的因果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对系统的安全性做出准确预测,使系统事故减少至最低程度。
4。
危险状况测试、监视和报警的新仪器有哪些投入了应用?举例说明行业已采用消除危险因素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置?答:应用方面:烟雾报警器、火焰监视器、感光报警器、可燃性气体检测报警器、有毒气体浓度测定仪、噪声测定仪、电荷密度测定仪和嗅敏仪。
防火防爆技术(4)

第四节 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
二、火灾及其分类
3.火灾原因分类 化工生产(如原料差错,超温、超压爆燃, 冷却中断,混入杂质反应激烈,受压容器缺乏 防护设施,操作失误等); 储存运输(如易燃、易爆液体的挥发、外 溢,运输、储存货物遇火,化学物品混存,摩 擦撞击 ,车辆故障起火等); 其他(如设备缺乏维修保养,仪器仪表失 灵,设备故障,违反用火规定,易燃物接触火 源,混入杂质打火,车辆排气管喷出火星,烧 荒等)。
• • •
•
1.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 例如,在汽油库里或操作乙炔发生器时,由于有空气和 可燃物(汽油或乙炔)存在,所以规定必须严禁烟火。 这就是防止燃烧条件之一——火源存在的一种措施。 又如,安全规则规定气焊操作点(火焰)与乙炔发生器之 间的距离必须在10m以上,乙炔发生器与氧气瓶之间的 距离必须在5m以上,电石库距明火、散发火花的地点 必须在30m以上等。 采取这些防火技术措施是了为避免燃烧三个基本条件的 相互作用。
焊割火星
500~700 640~940
2000~3000
生石灰与水反应
600~700
汽车排气管火星
600~800
第四节 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
2.燃烧的充分条件:
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
• 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同时存在并 且相互作用,就一定发生燃烧吗? 例:氢气浓度低于4%时,不会燃烧。
(3)违反电气使用安全规定。 包括短路(如导线绝缘老化,导线裸露相碰, 导线与导电体搭接,导线受潮或被雨水浸湿,对地 短路、电气设备绝缘击穿、插座短路等); 过负荷(如乱用熔断器,电气设备过负荷,熔 丝熔断冒火等); 接触不良(如连接松动,导线连接处有杂质, 铜铝接头接触点处理不当等); 其他(如电热器接触可燃物,电路接通或短路 时冒火,电气设备摩擦发热打火,灯泡破碎,静电 放电,导线断裂,忘记切断电源等)。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火灾和爆炸事故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
由于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突发性和复杂性,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了解燃烧和爆炸的基本知识,掌握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规律,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防止生产和生活的火灾和爆炸事故的根本保证。
一、燃烧和爆炸燃烧和爆炸现象是一种迅速而又复杂的过程,常常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热能,使压力急剧上升,对周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同时,爆炸时压缩周围的空气介质,形成空气冲击波,可以传播到离爆炸中1J b很远的地方,致使事故损失严重,波及面广阔。
二、爆炸危险环境正确划分爆炸危险环境的类别和级别是选用防爆设备、采取防爆措施的基础。
我国国家标准是根据爆炸性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对危险环境进行分区的。
(一)气体、蒸气爆炸危险环境1、0区指正常运行时,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或短时间频繁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危险区域。
2、1区指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预计周期性或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危险区域。
3、2区指正常运行时,不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即使出现也仅可能是短时间存在的区域。
4、非爆炸危险区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1)没有释放源,且不可能有易燃物质侵入的区域;(2)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大体积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的10%的区域;(3)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大体积浓度超过10%,但其所出现小时不超过限定范围的区域;(4)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明火的设备附近或使用表面温度超过该区域易燃物质引燃温度的炽热部件的设备附近;(5)在生产装置外露天或敞开安装的输送爆炸危险物质的架空管道地带。
(二)粉尘、纤维爆炸危险场所粉尘、纤维爆炸危险场所是指生产设备周围环境中悬浮粉尘、纤维量足以引起爆炸以及在电气设备表面会形成层积状粉尘、纤维而可能形成自燃或爆炸的场所。
1、10区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粉尘混合物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或短时频繁出现的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第一节燃烧要素和燃烧类别一、燃烧概述燃烧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氧或其他助燃物质)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失掉电子的物质被氧化,获得电子的物质被还原。
所以,氧化反应并不限于同氧的反应。
例如,氢在氯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氢原子失掉一个电子被氧化,氯原子获得一个电子被还原。
类似地,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炽热的铁在氯气中燃烧,都是激烈的氧化反应,并伴有光和热的发生。
金属和酸反应生成盐也是氧化反应,但没有同时发光发热,所以不能称做燃烧。
灯泡中的灯丝通电后同时发光发热,但并非氧化反应,所以也不能称做燃烧。
只有同时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才被界定为燃烧。
可燃物质(一切可氧化的物质)、助燃物质(氧化剂)和火源(能够提供一定的温度或热量),是可燃物质燃烧的三个基本要素。
缺少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便不会发生。
对于正在进行的燃烧,只要充分控制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会终止。
所以,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可以归结为这三个要素的控制问题。
例如,在无惰性气体覆盖的条件下加工处理一种如丙酮之类的易燃物质,一开始便具备了燃烧三要素中的前两个要素,即可燃物质和氧化气氛。
可以查出,丙酮的闪点是-10℃。
这意味着在高于-10℃的任何温度,丙酮都可以释放出足够量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易燃混合物,一旦遭遇火花、火焰或其他火源就会引发燃烧。
为了达到防火的目的,至少要实现下列四个条件中的一个条件:(1)环境温度保持在-10℃以下;(2)切断大气氧的供应;(3)在区域内清除任何形式的火源;(4)在区域内安装良好的通风设施。
丙酮蒸气一旦释放出来,排气装置就迅速将其排离区域,使丙酮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不至于达到危险的浓度。
条件(1)和(2)在工业规模上很难达到,而条件(3)和(4)则不难实现。
固然,完全清除燃烧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杜绝燃烧的发生。
然而,对工业操作施加如此严格的限制在经济上很少是可行的。
工业物料安全加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确定在兼顾杜绝燃烧和操作经济上的可行性方面还留有多大余地。
为此,当人们知道如何防火时,这仅仅是开始,降低防火的消费在工业防火中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燃烧反应在温度、压力、组成和点火能等方面都存在极限值。
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达到一定的浓度,火源具备足够的温度或热量,才会引发燃烧。
如果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在某个浓度值以下,或者火源不能提供足够的温度或热量,即使表面上看似乎具备了燃烧的三个要素,燃烧仍不会发生。
例如,氢气在空气中的浓度低于4%时便不能点燃,而一般可燃物质当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4%时便不会引发燃烧。
总之,可燃物质的浓度在其上下极限浓度以外,燃烧便不会发生。
近代燃烧理论用连锁反应来解释可燃物质燃烧的本质,认为多数可燃物质的氧化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经连锁反应进行。
有些学者在燃烧的三角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燃烧的四面体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燃烧除具备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火源三角形的三个边以外,还应该保证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之间的反应不受干扰,即进行“不受抑制的连锁反应”。
二、燃烧要素在一般情况下,燃烧可以理解为燃料和氧间伴有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除自燃现象外,都需要用点火源引发燃烧。
所以,燃烧要素可以简单地表示为燃料、氧和火源这三个基本条件。
这一部分我们将围绕这三个基本条件进行讨论,并提出降低与之联系的危险性的建议。
1.燃料防火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考虑燃烧的物质,即燃料本身。
处于蒸气或其他微小分散状态的燃料和氧之间极易引发燃烧。
固体研磨成粉状或加热蒸发极易起火。
但也有少数例外,有些固体蒸发所需的温度远高于通常的环境温度。
液体则显现出很大的不同。
有些液体在远低于室温时就有较高的蒸气压,就能释放出危险量的易燃蒸气。
另外一些液体在略高于室温时才有较高的蒸气压,还有一些液体在相当高的温度才有较高的蒸气压。
很显然,液体释放出蒸气与空气形成易燃混合物的温度是其潜在危险的量度,这可以用闪点来表示。
液体的闪点是火险的标志。
美国州际商会把闪点等于或低于27℃的液体列为高火险液体。
选择27℃作为分界点,是因为这个温度代表通常或室内温度的上限,任何液体在此或较低温度闪燃都是危险的。
闪点在27~177℃表示中度火险,闪点在177℃以上只有轻微火险。
当液体的闪点低于93.7℃时,全美消防协会才称之为易燃液体。
上述的火险等级划分只是指出了液体加工或贮存时的危险程度,实际上,所有有机物质在足够高的温度下暴露都会燃烧。
排除潜在火险对于防火安全是重要的。
为此必须用密封的有排气管的罐盛装易燃液体。
这样,当与罐隔开一段距离的物料意外起火时,液罐被引燃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减小。
因为燃烧的液体产生大量的热,会引发存放液罐的建筑物起火,把易燃物料置于耐火建筑中对于防火安全也是重要的。
易燃液体安全的关键是防止蒸气的爆炸浓度在封闭空间中的积累。
当应用或贮存中度或高度易燃液体时,通风是必要的安全措施。
通风量的大小取决于物料及其所处的条件。
因为有些蒸气密度较大,向下沉降,仅凭蒸气的气味作为警示是极不可靠的。
用爆炸或易燃蒸气指示器连续检测才是安全的方法。
2.氧和热虽然在某些不寻常的情况下,比如氯或磷,与物质能够产生燃烧状的化学反应,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
而且,反应气氛中氧的浓度越高,燃烧得就越迅速。
工业上很难调节加工区氧的浓度,特别是由于阻止发火的氧浓度远低于正常浓度,浓度太低,不适于供人员呼吸。
工业上有时需要处理只是在通常温度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起火的物料,把这些物料与空气隔绝是必要的安全措施。
为此,加工物料需要在真空容器或充满惰性气体,如氩、氦和氮的容器内进行。
热是燃烧伴生的一个重要结果。
为了使工业装置免受燃烧的破坏,经常需要调节和控制释放出的热量。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只需要把很少量的燃料和氧的混合物加热到一定程度就能引发燃烧。
由于小热源引发的小火向环境的供热大于引发小火本身的吸热,因而会点燃更多的燃料和氧的混合物。
继续下去,可用的热量很快会超过蔓延成大火所需要的热量。
热量可以由不同的点火源提供,如高的环境温度、热表面、机械摩擦、火花或明火等等。
3.火源下面给出的是常见火源以及与之有关的安全措施。
(1)明火在易燃液体装置附近,必须核查这一类火源,如喷枪、火柴、电灯、焊枪、探照灯、手灯、手炉等,必须考虑裂解气或油品管线成为火炬的可能性。
为了防火安全,常常用隔墙的方法实现充分隔离。
隔墙应该相当坚固,以在喷水器或其他救火装置灭火时能够有效地遏止火焰。
一般推荐使用耐火建筑,即礴石或混凝土的隔墙。
易燃液体在应用时需要采取限制措施。
在加工区,即使运输或贮存少量易燃液体,也要用安全罐盛装。
为了防止易燃蒸气的扩散,应该尽可能采用密封系统。
在火灾中,防止火焰扩散是绝对必要的。
所有罐都应该设置通往安全地的溢流管道,因而必须用拦液堤容纳溢流的燃烧液体,否则火焰会大面积扩散,造成人员或财产的更大损失。
除采取上述防火措施外,降低起火后的总消耗也是重要的。
高位贮存易燃液体的装置应该通过采用防水地板、排液沟、溢流管等措施,防止燃烧液体流向楼梯井、管道开口、墙的裂缝等。
(2)电源电源在这里指的是电力供应和发电装置,以及电加热和电照明设施。
在危险地域安装电力设施时,以下电力规范措施是应该认真遵守的公认的准则。
①应用特殊的导线和导线管;②应用防爆电动机,特别是在地平面或低洼地安装时,更应该如此;③应用特殊设计的加热设备,警惕加热设备材质的自燃温度,推荐应用热水或蒸气加热设备;④电气控制元件,如热断路器、开关、中继器、变压器、接触器等,容易发出火花或变热,这些元件不宜安装在易燃液体贮存区。
在易燃液体贮存区只能用防爆按钮控制开关;⑤在危险气氛中或在库房中,仅可应用不透气的球灯。
在良好通风的区域才可以用普通灯。
最好用固定的吊灯,手提安全灯也可以应用;⑥在危险区,只有在防爆的条件下,才可以安装保险丝和电路闸开关;⑦电动机座、控制盒、导线管等都应该按照普通的电力安装要求接地。
(3)过热过热是指超出所需热量的温度点。
过热过程应避免在可燃建筑物中发生,并应该受到密切监视。
推荐应用温度自动控制和高温限开关,虽然密切监视仍是需要的。
(4)热表面易燃蒸气与燃烧室、干燥器、烤炉、导线管以及蒸气管线接触,常引发易燃蒸气起火。
如果运行设备有时会达到高过一些材料自燃点的温度,要把这些材料与设备隔开至安全距离。
这样的设备应该仔细地监视和维护,防止偶发的过热。
(5)自燃许多火灾是由物质的自燃引起的,并被来自毗邻的干燥器、烘箱、导线管、蒸气管线的外部热量所加速。
有时,在封闭的没有通风的仓库中积累的热量足以使氧化反应加速至着火点。
加工易燃液体,特别是容易自热的易燃液体,要特别注意管理和通风。
在所有设备和建筑物中,都应该避免废料、烂布条等的积累或淤积。
(6)火花机具和设备发生的火花,吸烟的热灰、无防护的灯、锅炉、焚烧炉以及汽油发动机的回火,都是起火的潜在因素。
在贮存和应用易燃液体的区域应该禁止吸烟。
这种区域的所有设备都应该进行一级条件的维护,应该尽可能地应用防火花或无火花的器具和材料。
(7)静电在碾压、印刷等工业操作中,常由于摩擦而在物质表面产生电荷即所谓静电。
橡胶和造纸工业中的许多火灾大都是以这种方式引发的。
在湿度比较小的季节或人工加热的情形,静电起火更容易发生。
在应用易燃液体的场所,保持相对湿度在40%~50%之间,会大大降低产生静电火花的可能性。
为了消除静电火花,必须采用电接地、静电释放设施等。
所有易燃液体罐、管线和设备,都应该互相连接并接地。
对于上述设施,禁止使用传送带,尽可能采用直接的或链条的传动装置。
如果不得不使用传送带,传送带的速度必须限定在45.7m·min-1以下,或者采用会降低产生静电火花可能性特殊装配的传送带。
(8)摩擦许多起火是由机械摩擦引发的,如通风机叶片与保护罩的摩擦,润滑性能很差的轴承,研磨或其他机械过程,都有可能引发起火。
对于通风机和其他设备,应该经常检查并维持在尽可能好的状态。
对于摩擦产生大量热的过程,应该和贮存和应用易燃液体的场所隔开。
三、燃烧形式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存在的相态、混合程度和燃烧过程不尽相同,其燃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均相燃烧和非均相燃烧按照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相态的异同,可分为均相燃烧和非均相燃烧。
均相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间的燃烧反应在同一相中进行,如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煤气在空气中的燃烧。
非均相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并非同相,如石油(液相)、木材(固相)在空气(气相)中的燃烧。
与均相燃烧比较,非均相燃烧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可燃液体或固体的加热,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变化。
2.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燃烧反应有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