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
层次分析法原理及应用步骤

层次分析法原理及应用步骤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对于结构复杂的多准则、多目标决策问题,是一种有效的决策分析工具。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按层次分析成各个组成因素,再按支配关系分组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
对同一层次内的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诸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权重。
下一层次的因素的重要性,既要考虑本层次,又要考虑到上一层次的权重因子逐层计算,直至最后一层一般是要比较的各个方案权重大小。
运用进行决策时,大体上应分为四个步骤进行:(1)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4)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进行排序。
下面分别说明这四个步骤的实现方法。
(1)层次结构的建立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
在这个结构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成人们称之为元素的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又按照其属性分成若千组,形成不同层次。
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
这些层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1、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者理想结果,因此也称目标层。
2、中间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要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也称为准则层3、最低层表示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者方案层。
上述各个层次之间的支配关系不一定是完全的,即可以存在这样的元素,它并不支持下一层次的所有元素而仅仅支持其中部分元素。
这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所形成的层次结构,我们称为递阶层次结构。
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它可以不受限制。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实例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实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运用于多准则决策问题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通过将决策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从而使决策问题的结构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和处理。
下面将介绍几个AHP方法的应用实例。
1.项目选择在项目选择过程中,可能存在多个关键因素需要权衡。
通过应用AHP,可以将项目选择问题分解为几个层次,例如项目目标、资源投入、风险等等。
然后为每个层次的因素确定权重,从而帮助决策者更加客观地评估不同项目的优劣,并做出最佳选择。
2.供应商评估当公司需要选择供应商时,往往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例如价格、质量、交货时间等等。
通过使用AHP,可以将供应商评估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准则和子准则,然后为每个准则和子准则赋予合适的权重,最终确定出最佳供应商。
3.市场调研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多个调研指标和因素。
通过应用AHP,可以将市场调研问题分解为几个层次,例如调研目标、调研方法、数据可靠性等等。
然后为每个层次的因素确定权重,从而辅助决策者选择最适合的市场调研方法和指标。
4.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例如功能、性能、成本等等。
通过使用AHP,可以将产品设计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准则和子准则,然后为每个准则和子准则赋予合适的权重,从而帮助设计团队确定出最佳的产品设计方案。
5.企业战略规划在企业战略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战略选项的优劣。
通过应用AHP,可以将战略规划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因素,例如市场前景、竞争环境、技术能力等等。
然后为每个层次的因素确定权重,从而辅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战略规划方案。
综上所述,层次分析法在多准则决策问题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将决策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因素确定权重,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加客观地评估不同方案的优劣,并做出最佳选择。
这种方法在项目选择、供应商评估、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和企业战略规划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在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在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中的应用一、层次分析法简介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塞伦提出的,是一种用于多准则决策的数学模型,通过构建层次结构,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从而进行逐层比较和综合,最终得出最优决策结果的方法。
AHP方法将问题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通过构建层次结构和专家判断矩阵,计算得出各层次因素的权重和最终决策结果,以实现多准则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中,AHP方法可以应用于构建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模型,帮助企业管理者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有效地进行风险管控和决策。
二、AHP在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中的应用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进行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时,首先需要确定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
目标层即是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的目标,准则层包括各种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如负债率、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流动性等,方案层则是各种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
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可以将复杂的财务风险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层次,并且明确了解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价。
2.建立判断矩阵当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完成后,就需要对各级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到专家判断矩阵。
专家判断矩阵是一种用于表达专家意见和判断结果的矩阵,通过专家对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各因素之间的权重,从而为最终的决策提供依据。
在比较负债率和偿债能力时,专家可以通过打分的方式对两者的重要性进行评定,得出判断矩阵,以此类推对其他因素进行比较。
3.计算权重和一致性检验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计算得出各因素的权重,即各因素在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中的重要程度。
AHP方法还提供了一致性检验,可以检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确保专家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判断专家判断结果的可信度,并在有必要时进行修正,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综合评价和决策通过计算得出的各因素权重,可以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企业的财务风险等级和排名。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用于解决决策问题,其原理主要基于层次结构和逐级比较的思想。
AHP通过将决策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设立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并通过对层次中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和权重计算,从而得出最优方案。
AHP的基本原理如下:1.定义层次结构: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为目标、准则和方案三个层次。
目标是最终要达到的结果,准则是达到目标所需要满足的条件,方案是实现准则的具体行动或选择。
2.建立判断矩阵: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将每个准则和方案与其他准则和方案进行比较,得出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
在比较过程中,根据专家判断,使用1到9的尺度进行评分。
例如,如果A相对于B很重要,则评分为9,如果A和B相等重要,则评分为13.计算权重:根据判断矩阵,通过特征向量法或特征值法计算每个准则和方案的权重。
特征向量法是将判断矩阵的每一列的平均值作为权重,特征值法是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权重。
4.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和一致性指标,判断专家意见的一致性。
一致性比率越接近0,说明意见越一致,一致性指标小于0.1时才认为专家意见具有可接受的一致性。
5.综合评价:根据权重和准则的得分,计算每个方案的综合得分,从而选择出最优方案。
1.投资决策:在投资决策中,可以将投资目标、收益预期、风险、投资周期等因素作为准则,不同投资方案作为方案,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最优投资方案。
2.供应商选择:在供应链管理中,可以将供货能力、产品质量、价格等因素作为准则,不同供应商作为方案,通过层次分析法评估供应商的综合能力,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
3.项目评估:在项目管理中,可以将项目目标、成本、资源需求等因素作为准则,不同项目方案作为方案,通过层次分析法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劣。
4.策略制定:在战略管理中,可以将市场需求、竞争优势、组织能力等因素作为准则,不同战略方案作为方案,通过层次分析法制定最佳战略。
层次分析法经典案例

层次分析法经典案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一种常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工程项目评估、市场调研等领域。
本文将通过一个经典案例,介绍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过程。
一、案例背景某企业计划购买新设备,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在众多可选设备中,如何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设备成为了业主面临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业主决定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设备选择。
二、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基于一个重要思想,即将复杂的决策问题拆解为具有层次结构的多个因素,并通过层次化的比较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决策结果。
1. 构建层次结构首先,我们需要将决策问题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构建层次结构。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将设备选择问题划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备选方案层。
目标层代表企业的最终目标,即实现高效生产;准则层包括影响设备选择的各种准则,如设备价格、性能指标、售后服务等;备选方案层包括具体的设备选项。
2. 建立判断矩阵接下来,我们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通过专家主观判断,给出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采用1-9的尺度,其中1代表两者具有相同重要性,9代表一个因素相对于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
比如,在准则层中,设备性能指标对设备价格的重要性为6。
3. 计算权重向量利用判断矩阵,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层次的权重向量。
通过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可获得各因素的权重。
权重向量表示了各因素对当前决策的贡献程度,可作为后续分析的依据。
例如,计算准则层中各因素的权重向量。
4. 一致性检验为了保证判断矩阵的合理性,我们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评估判断矩阵是否存在较大的一致性问题。
若一致性比率超过一定阈值,需要检查和修正判断矩阵。
5. 优先级排序最后,结合各层次的权重,我们可以进行优先级排序,得出对不同备选方案的排序结果。
根据排序结果,我们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备选方案。
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

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1概念层次分析法,就是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
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指标相对主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利用数学方法确定重植,并通过排列结果,分析和解决问题。
层次分析法可应用于决策、评价、分析、预测。
2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和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系统模型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计算各层权重总体一致性检验下面依次分析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法强调决策问题的层次性,我们必须认清决策目标与决策因素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处理各个因素之间的包含关系,再把它们放在一个层次结构图中。
一般地,我们把层次结构图分成3个层次:目标层: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准则层:考虑的因素、决策的准则。
方案层:决策时的备选方案。
以选择旅游地作为问题,演示层次分析法的过程。
选择旅游地是决策目标那么应放在目标层。
同时我们在选择旅游地时会考虑到不同的因素,如景色、费用等,这些作为准则层。
最后,我们把各个景点纳入考虑的范围,就有方案层。
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O旅游目的地C 1景色C2费用C3居住C4饮食C5旅途P1桂林P2黄山P3北戴河2.2构造判断矩阵建立层次结构图,之后我们就必须讨论同一层因素的权重。
这时我们要得出c1,c2,c3……对O的影响权重,可把权重记为:。
重要性标度含义1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3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5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7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9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2,4,6,8 表示中间值倒数若元素I与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 ij,则元素j与元素I的重要之比为a ji=1/a ij这时我们就可以得到判断矩阵,也就是每两个因素的权重比假设我们得到的例子中判断矩阵是:W1/W1 W1/W2 ......W1/Wn 1 1/2 4 3 32 1 7 5 5W2/W1 W2/W2 ......W2/Wn (1) 1/4 1/7 1 1/2 1/3 (2)A= ..... 1/3 1/5 2 1 1..... 1/3 1/5 3 1 1Wn/W1 Wn/W2.......Wn/Wn如A(2,1)就表示,第一个因素与第二个因素的权重比。
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摘要】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本文首先介绍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然后探讨了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确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出各个因素对于就业选择的优先级,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加明智地做出决策。
本文总结了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指导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环境。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大学生就业、因素、优先级、模型、价值、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渠道日益狭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如何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借助层次分析法,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中的关键因素,建立相应的模型,为大学生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就业选择,促进其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
就在于探究如何有效利用层次分析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效率。
1.2 研究目的大于2000字的内容,请稍等片刻,我马上为您生成。
1.3 研究意义大的统计,排版格式等。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
通过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确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价和比较各种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就业选择建议。
分析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优先级可以有效指导学生们制定更合理和有效的就业规划,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

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决策问题,处理决策问题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此文把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分为四个部分进行介绍,首先对层次分析的背景、现状、目的,其次对层次分析的原理进行分析,在运用层次分析和评价或决策时,按四个步骤进行描述: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再次对层次分析的举例分析并行应用,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举例分析应用1、绪论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icess,以下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第(T.L.Saaty)教授于本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首先于1971年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应急计划”时运用了AHP,又于1977年在国际数学建模会议上发表了“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层次分析法”一文,此后AHP在决策问题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同时AHP的理论也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
目前每年都有不少AHP的相关论文发表,以AHP为基本方法的决策分析系统—“专家选择系统”软件也已早推向市场,并日益成熟。
AHP于1982年传入我国。
在当年召开的中美能源、资源、环境会议上萨第教授的学生高兰尼柴(H.Gholamnezhad)向中国学者介绍了这一新的决策方法。
随后,许树柏等发表了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介绍AHP的文章“层次分析法—决策的一种实用方法”(1982年)。
此后,AHP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AHP学术讨论会,1988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AHP学术会议,目前AHP在应用和理论方面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
它的主要特点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科学处理,因此,更能适合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的情况,较准确地反映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
同时,这一方法虽然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但表现形式非常简单,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因此,这一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
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决策问题,处理决策问题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此文把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分为四个部分进行介绍,首先对层次分析的背景、现状、目的,其次对层次分析的原理进行分析,在运用层次分析和评价或决策时,按四个步骤进行描述: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再次对层次分析的举例分析并行应用,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举例分析应用
1、绪论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icess,以下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第(T.L.Saaty)教授于本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首先于1971年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应急计划”时运用了AHP,又于1977年在国际数学建模会议上发表了“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层次分析法”一文,此后AHP在决策问题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同时AHP的理论也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
目前每年都有不少AHP的相关论文发表,以AHP为基本方法的决策分析系统—“专家选择系统”软件也已早推向市场,并日益成熟。
AHP于1982年传入我国。
在当年召开的中美能源、资源、环境会议上萨第教授的学生高兰尼柴(H.Gholamnezhad)向中国学者介绍了这一新的决策方法。
随后,许树柏等发表了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介绍AHP的文章“层次分析法—决策的一种实用方法”(1982年)。
此后,AHP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AHP 学术讨论会,1988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AHP学术会议,目前AHP在应用和理论方面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
它的主要特点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科学处理,因此,更能适合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的情况,较准确地反映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
同时,这一方法虽然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但表现形式非常简单,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因此,这一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2.1、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的特点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排序的原理,即最终将各方法(或措施)排出优劣次序,作为决策的依据。
具体可描述为:层次分析法首先将决策的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可以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叫做构造递阶层次结构。
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
它的主要特点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科学处理,因此,更能适合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的情况,较准确地反映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
同时,这一方法虽然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但表现形式非常简单,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因此,这一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2、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在运用层次分析和评价或决策时,可分为四个步骤:
2.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分解若干层次。
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的各个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的作用,而同一层的各因素之间尽量相互独立。
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一个因素,中间层为准则层,当准则过多(多于9个)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最下层为方案层。
2.2.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表1)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直到最下层。
2.2.3、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
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2.2.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利用)2()3()1()()(...W W W W W s s s -=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组合权向量,并酌情作一致性检验。
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一致性比率CR 较大的成对比较矩阵。
3、 层次分析法实例及分析
例选拔干部模型
对三个干部候选人y 1、y 2 、y 3,按选拔干部的五个标准:品德、才能、资历、年龄和群众关系,构成如下层次分析模型: 假设有三个干部候选人y 1、y 2 、y 3,按选拔干部的五个标准:品德,才能,资历,年龄和群众关系,构成如下层次分析模型: 目标层 准则层 方案层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应用表1 的1-9比较尺度判定定义,对选拔干部考虑5个条件:品德x 1,才能x 2,资历x 3,年龄x 4,群众关系x 5,得到成对比较阵如下:
计算得到073.5)(max =A λ,018.01
55
)(max =--=A CI λ,由表3.1查得
RI=1.12,
表3.1 随机一致性指标RI 的数值
n 1 2 3 4 5 6 7 8 9 RI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0016.01
2.1018
.0<===
RI CI CR
则组合V 一致性检验通过,可作为权重向量; 此时A 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U=(-0.8409,-0.4658,-0.0951,-0.1733,-0.1920)。
这个向量也是问题所需要的。
通常要将该向量标准化:使得它的各分量都大于零,各分量之和等于 1。
该特征向量标准化后变成U =
(0.475,0.263,0.051,0.103,0.126)Z 。
经过标准化后这个向量称为权向量。
这里它反映了决策者选拔干部时,视品德条件最重要,其次是才能,再次是群众关系,年龄因素,最后才是资历。
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由权向量U 的各分量所确定。
现在要从三个候选人y 1,y 2,y 3中选一个总体上最适合上述五个条件的候选人。
对此,对三个候选人y 1,y 2,y 3分别比较他们的品德(x 1),才能(x 2),资历(x 3),年龄(x 4),群众关系(x 5)。
先成对比较三个候选人的品德,得成对比较阵
经计算,B 1的权重向量为:
Z x Y )674.0,244.0,082.0()(1=ω
故B 1的不一致程度可接受。
类似地,分别比较三个候选人的才能,资历,年龄,群众关系得成对比较阵
通过计算知,相应的权向量为:
它们可分别视为各候选人的才能分,资历分,年龄分和群众关系分。
经检验知B 2,B 3,B 4,B 5的不一致程度均可接受。
最后计算各候选人的总得分。
y 1的总得分为:
∑
⨯+⨯+⨯+⨯+⨯==617
.0162.06366.0104.0429.0051.0606.0263.0082.0457.0)1(15)(1y w u j y xj j z ω从计算公式可知,1y 的总得分)(11
y x ω实际上是1y 各条件得分)(11
y x ω,
)(12
y x ω,…,)(15
y x ω,的加权平均, 权就是各条件的重要性。
同理可得
2y ,3y 的得分为
243.0)(2=y z ω,452.0)(3=y z ω
0.457 0.263 0.051 0.103 0.126 总得分
Y1 0.082 0.606 0.429 0.636 0.167 0.305 Y2 0.244 0.265 0.429 0.185 0.167 0.243 Y3 0.674 0.129 0.143 0.179 0.667 0.452 即排名:Y 3 > Y 1 > Y 2
Y是第一干部人选。
比较后可得:候选人
3
总结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
也许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提出了层次本身,它使得买方能够认真地考虑和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层次分析法的主要缺陷有两个:
(1)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抽象出较为贴切的层次结构;
(2)如何将某些定性的量作比较接近实际定量化处理。
层次分析法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加工整理,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
但层次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i)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
们的经验,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它至多只能排除思维过程中的严重非一致性,却无法排除决策者个人可能存在的严重片面性。
(ii)比较、判断过程较为粗糙,不能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决策问题。
AHP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半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AHP 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许多学者针对AHP的缺点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像群组决策、模糊决策和反馈系统理论近几年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新热点。
参考文献
[1]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吴晓云,吴萍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5
[3]/wiki/层次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