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桥梁系统共振研究现状及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桥梁共振和预防

桥梁共振和预防

列车桥梁共振研究得现状与发展趋势及预防共振得措施列车通过桥梁时将引起桥梁结构得振动,而桥梁得振动又反过来影响车辆得振动,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得问题就就是车辆与桥梁之间振动耦合得问题。

人类自1825年建成第一条铁路以来,便开始了对列车与桥梁相互作用研究探索得漫长历史过程。

1849年Willis提交了第一份关于桥梁振动研究得报告,探讨了Chester铁路桥梁塌毁得原因。

在随后得近100年时间内,由于当时力学水平、计算技术、方法及手段得落后,研究中通常将车辆、桥梁简单地瞧作两个独立得模型,在这种模型里,机车车辆被简化成单个或多个集中力,或者将其各种动力因素简化为简谐力,而桥梁被处理成均布等截面梁,采用级数展开得方法进行近似得求解,这些方法基本上只能算就是解析或半解析法。

20 世纪60、7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得出现以及有限元技术得发展,使得车桥耦合振动研究有了飞速得发展,从车桥系统得力学模型、激励源得模拟到研究方法与计算手段等都有了质得飞跃,人们可以建立比较真实得车辆与桥梁计算模型,然后用数值模拟法计算车辆与桥梁系统得耦合振动响应,美国、日本、欧洲与国内诸多学者为车桥耦合振动理论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车辆模型、桥梁模型以及车桥系统耦合振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

本文就车桥耦合振动得研究思路、车辆分析模型、桥梁分析模型、轮轨接触关系、激励源、数值计算方法6个方面,较系统地阐述了列车~桥梁耦合振动研究得现状与进展,总结在上述6个方面已取得得一些研究成果与结论,同时,指出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得尚待进一步完善得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开展上述领域得研究作了初步探讨。

1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得现状20 世纪60、70年代,西欧与日本开始修建高速铁路,对桥梁动力分析提出了更高得要求;同时,电子计算机得出现以及有限元技术得发展,使得车桥振动研究具备了强有力得分析手段,这极大地促进了车桥耦合振动研究得向前发展。

日本在修建本四联络线时,对车桥动力响应做了大量得理论研究、试验研究与现场测试工作。

火车 铁路桥 防共振工作原理

火车 铁路桥 防共振工作原理

火车铁路桥防共振工作原理
火车是现代交通运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通工具,而铁路桥则是火车行驶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重要设施。

在铁路桥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防共振工作原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防共振工作原理是指在铁路桥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使得桥梁在火车行驶过程中不会发生共振现象。

共振是指桥梁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自身固有频率与外力频率相同而发生的振动现象。

如果桥梁发生共振,会导致桥梁的破坏和火车的脱轨等严重后果。

为了防止铁路桥发生共振,设计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设计:铁路桥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桥梁的自身固有频率和外力频率之间的差异。

如果两者相差较大,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共振现象的发生。

2. 材料选择:铁路桥的材料选择也是防共振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桥梁的材料应该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以减小桥梁的振动幅度。

3. 防振措施:在铁路桥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还需要采取一些防振措
施,如设置防振器、减震器等,以减小桥梁的振动幅度。

总之,防共振工作原理是铁路桥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只有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振措施,才能保证铁路桥在火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列车在桥梁上的振动分析

列车在桥梁上的振动分析

列车在桥梁上的振动分析当人们乘坐火车旅行时,我们很少去考虑列车在桥梁上的振动。

但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对于确保公共交通的安全和舒适至关重要。

列车和桥梁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起一系列的动态问题,这对工程师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桥梁的工作原理。

桥梁是由许多不同材料组成的结构,例如钢、混凝土等。

当列车通过桥梁时,列车的重量会施加在桥梁上,引起桥梁产生弯曲和变形。

桥梁的振动可以分为两类:自然振动和强迫振动。

自然振动是指桥梁结构在没有外界作用下产生的振动,类似于弹簧的弹性回复。

自然振动频率取决于桥梁的刚度和质量。

然而,当列车通过桥梁时,会引起强迫振动,这是指桥梁结构由于外部作用而产生的振动。

列车的振动对桥梁结构造成的影响可能是微小但重要的。

首先,列车的振动可能会加速桥梁的疲劳破坏,增加其维护成本。

此外,列车的振动也可能对乘客的舒适度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分析列车在桥梁上的振动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进行列车振动分析,工程师使用各种数学模型和工具。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有限元模型。

有限元模型是一种将实际结构分解为许多小单元的方法,然后利用数学方程来描述每个单元的运动。

通过将这些单元连接起来,可以建立整个桥梁和列车系统的模型。

然而,由于桥梁的结构复杂性和列车振动的多样性,准确地模拟列车在桥梁上的振动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工程师们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列车速度、列车重量、桥梁的形状和材料等。

此外,工程师还需要考虑列车的行驶方向和路线,以便针对不同条件进行振动分析。

一种常见的振动分析方法是计算列车和桥梁之间的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列车车轮对桥梁轨道的作用力。

通过测量接触力的大小和方向,工程师们可以了解列车对桥梁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分析是否存在潜在的问题。

除了有助于桥梁设计和维护之外,列车振动分析还对改进列车的车轮和悬挂系统设计有所帮助。

例如,通过优化车轮和悬挂系统的刚度和阻尼特性,可以减少列车对桥梁的振动影响。

车-桥系统的振动分析及控制

车-桥系统的振动分析及控制

控制后 , 桥梁 的共振幅值明显减小 , T D控制车 用 M

桥 系统 的振 动是 十分 方便 、 可行 且有 效 的 .
式 中 W = W( t 为桥 梁 的挠度 , , ) g为重力 加速度 ,
2o-41 收到第 1 ,060 -8收到修改稿 o 60 .8 稿 20 -50 *湖南大学 S I T计划资助项 目(20 ) 1-4

得车一 桥系统的振动分析与控制越来越受到工程界
和研 究人 员 的重 视 和关 注 . 响 车一 系 统 振 动 的 影 桥 因素很 多 , 目前 国 内外 的研 究 , 多 限 于车 辆 匀 速 大
运 动 而且未 考 虑桥 面 不平 度 的影 响¨ 、 只是 考 J 或
虑 了移 动 荷 载 作 用 下 的 简 支 桥 梁 的调 质 阻 尼 器 (M ) T D 控制 , 没有 将 车辆 与桥 梁作 为 一个 系 统来 研 究¨ 事实 上 , . 车辆在 桥 面 上 总不 可 避 免 地 会作 加 速或 减速 运 动 , 面也 总是粗 糙不 平 的 , 桥 因此 , 车 对 辆 变速运 动 与桥梁 粗糙 不 平这 两 个 引起 车 一 系统 桥 振 动 的因素展 开研 究 , 具有 明确 的工程 背 景 和重要
路面简支桥梁系统, 分析了桥梁跨中无量纲最大挠
度 随加 速度 、 初速 度 、 质量 比 、 面不 平度 的变化 规 路 律 , 论 了 T D对 抑 制 桥 梁 振 动 的效 果 . 果 表 讨 M 结
安 装有调 质 阻尼器 的车 一 系统 , 桥 其运 动微 分
方 程 为
Ew +, + 伽 = M( —W —S + 一 / 刎 g W
引言
由于现代 桥 梁结 构趋 于轻 型 化 而 车 的载 重 量 却 在不 断增 大 、 速不 断增 加 , 对 矛 盾 的 出现 使 车 这

共振原理在桥梁上的应用

共振原理在桥梁上的应用

共振原理在桥梁上的应用1. 引言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当一个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另一个物体或外力的频率相匹配时,就会产生共振。

共振可以带来许多有趣和实用的效应,是许多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探讨共振原理在桥梁上的应用。

2. 共振原理简介共振是指当一个系统受到外界激励时,如果其振动频率与系统的本征频率相吻合,就会发生共振现象。

共振的产生会导致系统振幅的急剧增加,甚至引起系统破坏。

在工程领域,共振的研究对于设计稳定和安全的结构至关重要。

3. 桥梁的共振问题桥梁作为承载交通负荷的重要结构,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然而,桥梁常常会面临共振问题,尤其是在受到风力或交通负荷时。

共振现象会导致桥梁的振动幅度剧增,从而可能引发桥梁的破坏。

因此,深入研究桥梁的共振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至关重要。

4. 共振原理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为了避免桥梁共振问题,工程师在桥梁设计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应对桥梁共振问题的方法:•调整结构参数:通过调整桥梁的结构参数,如重量、刚度等,改变桥梁的本征频率,使其远离可能的激励频率。

•加装阻尼器:在桥梁上安装阻尼器,可以有效地吸收振动能量,减小振动幅度,从而减轻共振的影响。

•改变桥面形状:通过改变桥面形状,如增加空腔或减小面积,可以改变桥梁的气动特性,从而减小受风力激励时可能产生的共振。

•采用材料阻尼:在桥梁结构中采用具有较高内摩擦阻尼特性的材料,可以减小振动能量的传递,从而减缓共振的发生。

•考虑风荷载设计:在桥梁设计过程中,需要对风荷载进行充分考虑,并采取恰当的设计措施来减小风荷载对桥梁的影响。

5. 桥梁共振实例有许多实际的案例证明了共振对桥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桥梁共振实例:•塔科马大桥事故:1940年,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大桥在受到风力激励时发生了共振现象,导致桥梁的崩溃。

这一事故引起了人们对于桥梁共振问题的广泛关注。

•伦敦米尔顿堡桥:伦敦米尔顿堡桥是一座铁路跨塔普顿克斯河的桥梁。

减轻桥梁共振的措施

减轻桥梁共振的措施

减轻斜拉桥共振的措施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在给我们带来了快捷灵活的交通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噪音与振动污染的问题.对高架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传播和衰减规律进行研究并寻找出减振的方法,将振动与噪声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是高架轨道交通在城市可行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高架桥梁产生振动的振动源跟铁路桥梁振动的振动源一样,对于铁路桥梁的研究成果则比较成熟,夏禾、陈英俊等国内学者都做了很多的工作; Inglis ,Biggs 、松浦章夫等国外学者的研究则更早. 为减小高架轨道列车过桥产生的振动,研究人员采用了许多办法,如:减小轨道不平顺,使用橡胶弹性支座,桥梁上安装TMD、M TMD等减振装置,设置防振沟等.同济大学在对上海轨道交通明珠线的高架桥梁研究中,考虑桥梁下橡胶支座及支架部结构和地基基础等弹性变形的影响,研究了弹性支承车—桥体系的动力振动分析.实例计算的结果显示,在桥梁实际弹性支座计算条件下,考虑支座弹性后桥梁和车体的振动变化不十分明显.当把顶部橡胶支座的刚度降低时,车桥系统的振动反应减小,但在列车激发的振动频率接近系统固有频率时,可能引起车桥共振,所以在选择桥梁橡胶支座刚度系数时必须考虑车桥系统固有频率的变化,避免发生共振[ 526 ].同时,研究表明,增大橡胶支座的阻尼比可以使车桥系统的阻尼比相应增大,能有效抑制车桥振动反应的加大,也是一种不错的抑振方法[ 7 ].同时也对在轨道明珠线上安装的TMD减振装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桥梁上安装TMD后,桥梁跨中和车体振动的最大加速度都有所减小,桥梁跨中静位移有所增加,但动位移减小了.相比较而言,车体的最大加速度减少得很小,这主要是因为, TMD是作用在桥梁上的,同车体之间并无直接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对车体振动的影响很小. TMD系统的动力参数选择对于减振效果有很大影响,TMD 的质量比越大, TMD 的惯性力就越大,获得的振动控制效果就越好,但是同时也会使桥梁的静挠度增大,考虑TMD的动力参数进行减振时需要加以注意.由轨道交通系统的振动引起的噪声污染,有关研究人员也进行一些其他的减振措施. 对于由基础结构振动产生的噪声,采用的解决方法大多数是改变基础结构的型式,从而改变轨道道床的动柔度,如:浮置板轨道结构和钢轨垫片,在轨道基础间插入一固有频率远低于激振频率的线性谐振器,借以减小传入基础的振动.华盛顿地铁、亚特兰大地铁、多伦多地铁都采用这种浮置板系统,隔振效果明显,我国的广州地铁1、2 号线,上海的明珠线也都采用此种减振措施. 采用轨道钢轨垫片也能有效降低钢轨与高架桥梁碰撞引起的振动.另有的城市桥梁则是在轨道两旁设置隔声屏障,也能适当地减小振动带来的噪声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干扰.。

桥梁维修与加固解决桥梁振动与共振问题的方法

桥梁维修与加固解决桥梁振动与共振问题的方法

桥梁维修与加固解决桥梁振动与共振问题的方法桥梁维修与加固:解决桥梁振动与共振问题的方法桥梁作为连接道路的重要交通设施,在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的同时,也面临着振动和共振等问题。

振动和共振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桥梁的损坏和安全隐患,因此,进行桥梁维修与加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桥梁振动与共振问题。

一、监测分析在进行桥梁维修与加固前,首先需要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分析。

通过使用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桥梁的振动状态,了解振动频率和振幅等参数。

同时,对桥梁的结构和材料进行详尽的分析,了解其强度和刚度等性能。

这样可以为后续的维修与加固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自振频率调整当桥梁的自振频率接近外界作用力的频率时,就容易出现共振现象。

因此,调整桥梁的自振频率是解决振动与共振问题的关键。

通过在桥梁上安装阻尼器、质量块等装置,可以改变桥梁的固有频率,从而降低共振的风险。

此外,还可以采用预应力等手段来增加桥梁的刚度,提高其自振频率,进一步减少共振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支撑结构桥梁的支撑结构对于减少振动和共振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支撑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可以提高桥梁的刚度和稳定性,从而有效减少振动和共振带来的影响。

例如,可以加装跨梁、支撑杆等结构件,增加桥梁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钢管混凝土等新型材料来构建支撑结构,以提高桥梁的抗振能力。

四、降低风荷载风荷载是导致桥梁振动和共振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降低桥梁所受到的风荷载是解决振动与共振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改变桥梁的外形、减小露出面积等方法来降低风荷载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采用增加便桥高度、加装挡风设施等方式来减少风荷载对桥梁的影响。

五、定期维护桥梁的维修与加固工作不能仅在问题出现时才进行,而是应该进行定期维护。

通过定期检查和维护,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桥梁的隐患,保持其良好的状态。

对于已经出现振动和共振问题的桥梁,更应该进行定期维护和加固,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害和事故的发生。

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竖向振动分析的开题报告

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竖向振动分析的开题报告

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竖向振动分析的开题报告
1.选题背景
铁路系统作为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高铁、大桥、长隧等条件下,列车、轨道和桥梁的动态相互作用越来越复杂,导致了严重的
安全隐患和运行困难。

此外,振动对乘客的舒适度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列车-轨道-桥梁的竖向振动分析与控制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2.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利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方法深入研究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竖向振动分析的机理,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模型建立、固有频率和模态分析、系统响应和
稳态振动分析、各种减振措施的设计及其数值模拟验证等方面的研究。

3.研究方法
首先,根据列车、轨道和桥梁的相互关系,建立含时变参数的动力学模型。

然后,用MATLAB或类似工具进行数值模拟,对系统的固有频率、模态分析、响应和稳态振
动等进行分析。

最后,基于仿真结果,优化系统设计,提出各种减振措施,并对其进
行数值验证。

4.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竖向振动的性质和机理,为系统的优化设计及减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研究成果还将为未来高速铁路、大桥
和地铁等交通工程的安全性和乘客舒适度提供有力支持。

5.研究计划
本研究计划于2022年开始,预计用时两年。

第一年将进行系统建模、数值模拟
和仿真验证工作,以及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第二年将进行系统优化设计、减振措施
设计以及博士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6.研究团队
本研究任务由高铁与城轨研究所指导,由一位专业博士生和一位导师共同组成课题团队,协力开展研究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车-桥梁系统共振研究现状及预防措施一.列车-桥梁系统共振研究现状列车通过桥梁时将引起桥梁结构的振动,而桥梁的振动又反过来影响车辆的振动,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问题就是车辆与桥梁之间振动耦合的问题。

人类自1825年建成第一条铁路以来,便开始了对列车与桥梁相互作用研究探索的漫长历史过程。

1849年Willis提交了第一份关于桥梁振动研究的报告,探讨了Chester铁路桥梁塌毁的原因。

在随后的近100年时间内,由于当时力学水平、计算技术、方法及手段的落后,研究中通常将车辆、桥梁简单地看作两个独立的模型,在这种模型里,机车车辆被简化成单个或多个集中力,或者将其各种动力因素简化为简谐力,而桥梁被处理成均布等截面梁,采用级数展开的方法进行近似的求解,这些方法基本上只能算是解析法或半解析法。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有限元技术的发展,使得车桥耦合振动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从车桥系统的力学模型、激励源的模拟到研究方法和计算手段等都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可以建立比较真实的车辆和桥梁计算模型,然后用数值模拟法计算车辆和桥梁系统的耦合振动响应,美国、日本、欧洲和国内诸多学者为车桥耦合振动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车辆模型、桥梁模型以及车桥系统耦合振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

近年来,随着既有铁路提高行车速度和高速铁路发展的要求,车辆与结构的耦合振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更深入地开展这方面研究。

对于车桥耦合振动问题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原型实验和理论分析。

原型实验是采用测量仪器对于实车或实验车通过桥梁时的动力反应进行记录,并对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实测值找出车桥耦合振动的规律性。

有限元出现之前,试验测试是研究的主体,通过对车辆及桥梁状态进行大规模原位试验测试,总结出经验公式或理论,用于指导桥梁设计。

理论分析是对车桥系统做一定简化假定,建立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运动方程式或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出结构的动力反应,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有限元出现以后,试验与理论分析密切结合,可节省大量的试验工作量。

车一线一桥动力相互作用涉及到车辆(包括车体、转向架和轮轴)、线路和桥梁结构的自身状态等诸多问题,并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该问题变得非常复杂。

实测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车桥耦合系统的实际情况及规律性,但是因测量方法和测量手段的限制,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但是只靠试验,就只能随着桥梁结构类型、桥梁跨度、车辆的变化不断进行测试,以确定合理的设计参数。

这种做法代价昂贵,进展缓慢。

因而对车桥耦合振动问题进行实验研究的同时进行理论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可以相互补充,实测中发现的规律可以验证理论解并可以促进理论和模型的完善,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又可以促进实验的发展,两者缺一不可。

然而,当面对一个工程结构,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动力分析后,会发现它们分析的结果往往不相符合。

这主要是由于有限元分析的物理模型与实际结构之间有差别,有限元建模过程中引进了种种人为的假设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

随着试验分析技术和测试仪器功能的日益完善,试验分析精度越来越高,因此现场试验测试结果便成为工程中对结构物理模型进行修改的重要依据之一,试验测试的主要功能是为模拟计算提供验。

为了评价现有设备能否承受提速与发展重载运输后的列车荷载,研究既有线路桥梁的工作状态,结合桥梁的现场振动测试与有限元仿真,现制定基于动力的桥梁承载力评估方法,包括如下4个步骤:1)建立初始车桥耦合振动模型,得到桥梁及列车的大致动力特性。

该模型可基于原始的设计或竣工图纸、规范给定的材料特性等;2)现有轴重、车速作用下桥梁工作状态的现场试验测试,得到桥梁结构的实际动力特性;3)利用现场测试结果对车桥耦合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进行验证和参数优化,得到反映桥梁现场工作状态的精确有限元模型;4)以修正后的模型为基础,外推提高速度和增加轴重。

在我国,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了对车桥振动问题的研究。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对车桥祸合振动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以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中南大学的研究为代表,以下将各单位的车桥理论以及主要的研究成果作一概括介绍。

铁道科学研究院程庆国院士等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车桥祸合振动进行研究。

他们在考虑轨道不平顺的影响下,用简化的轮轨接触理论对轮轨间的横向力进行模拟,将车辆简化为27个自由度的模型,分别建立了车辆和桥梁的振动方程,用假定的轮轨相互作用将这两组振动方程联系起来求解,以计算车桥系统空间的振动问题。

许慰平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转向架菱形变形和翘曲位移,利用列车一桥梁系统的弱祸合性,提出了一种分组迭代的求解方法,该方法可提高求解多车辆、大跨度的车桥系统动力问题的计算效率。

孙建林等也基于27个自由度的机车车辆模型,考虑轨道不平顺的影响,用频谱方法对铁路大跨度斜拉桥的横向振动问题进行了研究。

高芒芒建立了较为详细的车—线一桥分析模型,对秦沈客运专线多跨简支梁的列车走行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张锻带领课题组其他人员结合三大干线的提速试验对大量的实桥进行了测试,并对提速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多起列车脱轨事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000年,张锻和高岩以高速线路中小跨度桥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车辆一桥梁相互作用理论,根据车辆的运行安全性、乘坐舒适性、车体加速度以及桥梁振动响应等指标,提出了高速线路上中小跨度桥梁横、竖向刚度的限值,他们还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对既有桥梁提速后的振动变化、车辆过桥时的走行性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的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的车桥祸合振动研究以强士中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所做的工作为代表,他们采用23个自由度的车辆模型并假定轮轨始终密贴,分别建立了车辆系统和桥梁系统的振动方程,采用实测的轨道不平顺作为激励源,用分组迭代法对振动方程进行求解。

沈锐利用上述方法分别对钢析梁桥的空间振动问题以及中小跨度桥梁的竖向振动机理进行了研究。

李小珍用上述方法对大跨度钢斜拉桥和大跨度拱析组合刚构桥以及钢桥的车桥祸合振动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宁晓骏对车桥系统祸合振动分析中轮轨关系的线性方程进行了改造,提出了考虑三维非线性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采用迭代法求解蠕滑系数和法向力的新方法并对铁路桥墩的横向刚度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袁向荣和葛玉梅分别对考虑桥梁约束效应以及考虑风效应下的车辆与桥梁的祸合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

另外,以一个64米铁路双线钢精梁桥为研究对象,根据车桥藕合振动方法对列车过桥时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弹性接触模型比刚性接触模型更接近于实际的情况。

李乔教授指导他的博士生对高速铁路曲线梁上列车一桥梁祸合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他们对4轴车辆建立了35个自由度的车辆模型,研究了曲线半径、曲线超高等因素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林玉森对高速铁路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列车走行性进行了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车桥振动课题组在陈英俊和夏禾的带领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列车一桥梁系统的藕合振动特性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夏禾教授首先将把车辆模拟成一系悬挂模型,并用梁单元对桥梁进行模拟,在考虑桥墩及基础影响的情况下利用模态法建立了车一桥一墩系统相互作用的分析模型,对列车通过时高墩桥梁的动力响应以及列车的走行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随后又研究了列车荷载作用并考虑脉动风影响的情况下桥梁的动力响应的问题。

并指导他的学生对地震荷载作用下桥梁系统的动力可靠度以及列车一桥梁系统的动力响应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同济大学李国豪院士是我国最早开展桥梁强迫振动等问题研究的学者。

1941年他研究了悬索桥在列车作用下的振动响应问题,1956年又对拱桥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振动问题进行了研究。

曹雪琴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结合现场实测对钢析梁桥的横向振动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以轨道不平顺和蛇行运动为系统横向振动的激振源建立了列车一桥梁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平衡方程,并采用逐步推进法求解,取得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成果。

另外曹雪琴还组织国内外的一些科研单位开展了修订桥梁检定规范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新的《铁路桥梁检定规范》已于2004年颁布实施,它对我国铁路桥梁的提速改造以及养护维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南大学车桥振动课题组在曾庆元院士的带领下,一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车辆简化为21个自由度的模型,并对混凝土桥和析架桥分别采用空间梁段单元和析段单元进行离散,考虑车辆二系弹簧、阻尼、重力刚度、重力角刚度以及蠕滑力的影响,建立了列车一桥梁时变系统的总势能计算式,然后由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以及形成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将车辆和桥梁看作是一个振动特性随着列车过桥时间而变化的整体系统,导出了列车一桥梁时变系统的振动方程,再以车辆实测构架蛇行波为此系统的激振源,求解列车一桥梁时变系统的振动响应。

基于以上理论开展了大量的列车一桥梁时变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车辆最大横向摇摆力的研究成果被我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所采纳。

1993年朱汉华提出了列车一桥梁时变系统振动的能量随机分析方法,把受多种随机因素影响的系统随机振动转化为系统振动能量随机分析,参考人工地震波的形成方法,建立了车辆构架人工蛇行波,并以此为列车一桥梁系统的激振源,算出了列车一桥梁时变系统具有要求概率水平的振动响应。

1997年郭文华对铁路多跨简支梁桥的横向随机振动以及钢板梁桥的空间振动进行了分析。

1999年郭向荣对铁路钢析梁桥横向刚度的控制指标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铁路桥梁横向刚度限值的分析方法,并得出钢析梁横向刚度限值—容许最小宽跨比,该研究成果已纳入我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2004年,娄平把车辆、轨道、桥梁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建立了车辆一轨道一桥梁单元和系统的竖向运动方程,分析了轨道表面不平顺对车辆、钢轨、桥梁以及车辆与钢轨之间接触力的动力响应的影响。

2006年向俊在大量国内外脱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列车脱轨的力学机理为此系统横向振动丧失稳定,并进一步提出了列车脱轨的能量随机分析理论。

2007年周智辉通过对四座桥梁是否脱轨的实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列车脱轨的能量随机分析理论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列车脱轨的桥梁横向刚度限值的分析方法,为修订规范中铁路钢桥横向刚度限值提供了参考。

另外郭向荣还指导他的学生分别对地震作用下、强风作用下以及考虑徐变及温变,清况下车桥系统的动力性能进行。

二.现有的预防列车-桥梁系统共振的措施列车以一定的速度通过简支梁桥时,列车对桥梁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具有一定频率的激振源。

列车速度变化时由列车荷载所引起的激励频率就会发生变化。

当结构的固有频率与激励频率接近时,将会产生较大的振动或者出现共振,进而可能引发道床不稳定、钢轨损伤、混凝土开裂,甚至危及桥梁的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