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_一章_学习理论
第一章学习策略的理论

第一章:学习策略的理论第一节学习原理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用S-R来表示,又称联结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
这里主要介绍桑代克和斯金纳的理论。
㈠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依据用动物所作的实验,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论。
最著名的实验是用猫作的迷箱实验。
一只饥饿的猫被关进一个迷箱里,箱外放有食物,作为猫逃出迷箱的奖赏。
开始时,饥饿的猫在箱子里乱抓乱跳,偶然地碰到了箱子的门闩装置,便得以逃脱,吃到食物。
当第二次、第三次……将猫放进箱子里,猫触碰门闩装置并逃出箱外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
最后经过24次的练习,猫似乎学会了如何逃出箱子的办法,不再乱抓乱碰。
猫学会了门闩装置与逃出箱外吃到食物之间的“联结”。
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通过“试误”建立起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
“从26个字母到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人之所以善于学习,就是因为他形成了许多联结”。
根据这些认识,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律:⒈准备律在实验中,为了保证猫产生学习行为,必须让它处于饥饿状态,如果猫吃得很饱,就会在迷箱里睡觉。
学习首先必须解决动机问题,人类学习也是如此。
联结的加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
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予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
⒉效果律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除了要让猫处于饥饿状态,解决动机外,食物是必需的。
得到食物是一种奖赏。
一个联结形成时,伴随着令机体满意的情况时,该联结得到增强;反之伴随着烦恼的情况下,该联结受到削弱。
⒊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一个联结形成以后若加以应用,这个联结就得以增强(应用律);反之,如不应用,这个联结就会减弱(失用律),强调练习的重复次数要多,而间隔的时间要短。
08第一章第二节(布鲁纳)

(3)符号性表征(又称象征性再现表象)
二、类别及其编码系统
人类是由于具有归类的能力,才不被周围环境的复杂性
所压垮。
编码系统是人们对环境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它 们是不断变化和重组的。编码系统,就是“一组相互关联的、
非具体性的类别”。
在布鲁纳看来,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是 一个人把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连结成赋予它们意
食物
水果 蔬菜 肉类
苹果
香蕉
桔子
青菜
萝卜
土豆
猪肉
羊肉
牛肉
编码系统图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二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
《思维之研究》
《教育过程》 《论认知》
《教学论探讨》
《教育的适合性》
教学内容
一、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二、类别及其编码系统 三、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四、提倡发现学习 五、贡献与局限
义的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 时发生的过程”。第一是新知识的获得;其次,学习涉及到 知识的转换;第三个方面是评价。
三、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1、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从人类的记忆看,他说“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 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 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 道。 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高级”知识 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发现学习的优点:
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 因为教学中为学生提供
了便于他们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 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
第三讲学习与学习理论_图文

行为主义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
效果:相对于建立概念和促进理解而言,计算机辅助教学更适用 于技能和实践的学习。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除用于正规课堂以外 ,它还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
基本观点:行为、个体(认知)、
个人
环境三大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经典条件作用对习得行为的解释
儿童的对种种事情的心理体验以及诱发行为可以用经典条件作 用进行解释:
喜欢某支曲子:歌曲-表扬-喜悦 逃学行为,教室— 批评——恐惧; 考试综合症,考试—批评—焦虑; 甚至孩子的健康也可能有所涉及:课堂作业—批评—头痛、溃
疡。
评价
经典条件作用几乎完美地解释了中性刺激如何与非习得、自发 性反应之间产生的联系。然而不能有效地解释自发行为,比如 ,为什么某个学生会为了考试勤奋学习,或者喜欢历史课胜过 地理课。
学习理论的发展轨迹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
2
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兴起
3
折衷倾向的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
4 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行为主义与格式塔学派
5
1876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实验心理实验室
行为理论(behavioral)
——引言—— 当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是否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些害怕呢 ?当你穿了一件新衣服,受到别人更多的称赞,你是否会经常穿 那件衣服呢?当你讲完一个笑话,却没有人笑,你是否以后还会 讲这个笑话呢?下面的学习会影响你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 将从行为主义观点来探讨学习问题。
斯金纳的白鼠学习实验
在白鼠实验的斯金纳箱中,木箱的 某一壁上装有按键,按键下有食物 盘,键被按下时食物盘内出现一粒 食物。空腹的白鼠被放入斯金纳箱 后会自动出现各种试误行为,偶尔 按键,出现食物。经过几次反复, 白鼠两次按键之间所需要的时间逐 渐缩短,最后形成按键反应,即形 成了按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习理论的概述

学习理论的概述
研究理论是关于人类研究过程的系统和科学的研究。
在研究理
论中,人们探究研究的本质、过程和因素、以及研究如何影响人类
的行为、态度和情感等。
研究的本质
研究的本质是指以个体为中心,通过经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
度的过程。
研究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类独有的智力活动。
研究是
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研究的过程和因素
研究的过程分为感知、认知、行为和反馈四个阶段。
研究的过
程和成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先天条件、研究任务的难度、教学方法和环境因素等。
研究与行为、态度和情感
研究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态度和情感。
研究使人们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或改变现有的行为。
研究也可以影响个体的态度,使其产生新的看法、或价值观。
此外,研究还可以影响个体的情感,如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情商和幸福感等。
学习理论研究对教育教学和职业培训等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学习过程和因素可以帮助教师和教学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
此外,学习理论的研究也可以为组织内部培训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第三章-学习理论分析

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
• 结论:一个原来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 的无条件刺激相结合,能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 反应。这就是经典条件作用。
• 食物为无条件刺激(UCS),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现象为 无条件作用(UCR);
• 在和食物结合之前,铃声为中性刺激(NS),和食物多 次结合之后,铃声为条件刺激(CS),铃声引起唾液分 泌的现象为条件作用(CR)。
•2.练习律:即用进废退律。一个已形成的联结如 果加以应用,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使用律);一 个已形成的联结如果不加以应用,联结的力量就会 减弱(失用律)。
•但,没有奖励或反馈的练习的无效的。
•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 ,并伴随着满意的态度时,联结的力量的力量就会 增强;(正强化律)如伴随着烦恼的态度时,联结 力量就会削弱(负强化律)。
1.人物简介
•华生(1878-1958),首先打 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 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研究结 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研究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 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 过程。
2、华生的行为主义 (1)观点:华生将巴甫洛夫的理论应用到人类的学习心理中。认 为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 间联结的过程。 (2)实验:艾伯特恐惧实验。 (3)学习规律:频因律和近因律。 (4)实际应用:恐惧情绪消除实验。
学习规律
•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越多, 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结合的次数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 易得到强化。
举例
•许多学生不喜欢外语,因为将外语与翻译冗长句子这样不愉 快的经验联系起来了。 •课堂上被提问了难题,引起了焦虑,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 的条件作用,甚至可能泛化到其他课程。
(二)第三章学习理论流派(6)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
问题思考
小山羊如何学会认时间的? 为什么那人会如此傻地去守株待兔? 如何学生不先举手等待教师点名,而是直
接回答问题的行为,李老师该怎么办?
4
李老师该怎么办?
李老师是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她试图教给学 生如何表现出适宜的课堂行为。她说:“同学们, 我想跟你们谈谈咱们班上存在的一个问题。当我 提出一个问题时,你们当中的许多人不是先举手 等待教师点名,而是直接回答问题。谁能告诉我: 当我向全班同学提出某个问题时,你们该怎么 做?”
条件作用建立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多次出现 而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条件反应便逐渐减弱 至消失。
自发恢复:条件反射形成后能被消退,消退不 是一次完全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当条件 刺激再次单独出现时,条件反应仍会以很微弱 的形式重新出现。当继续消退这一反应,自发 恢复的条件反应也会变弱至消失。
20
泛化(generalization)
条件反应建立后,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 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种现象叫做 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刺 激的相似程度。
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 一种情境。
21
分化(discrimination)
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 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 不同反应,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 的过程。
8
心理学的发展史是一个学派林立、学术思想 纷争不断的历史,这种特征也深深地反映 在教育心理学之中
9
10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Ivan P.Pavlov , 1849—1936)是俄国著名的生 理学家。
第一节学习理论主要流派

参考资料
1. 2. 3.认知主义理论 4.認知主義
第一节学习理论主要流派
第一节 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1
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
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理论主要流派
学与教的理论
唯理论是指一组具有逻辑性的一般见解或主张,可用于解释 某一现象的原理和原则,或是关于某一主题的一组原理和 观点。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教学上的应用----教学机器
按键机器
第一节学习理论主要流派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理论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教学上的应用----教学机器
60年代中期的一款教学机器
第一节学习理论主要流派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理论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
阶段 1 2 3
刺激
UCS(食物团) CS(节拍器),然后
UCS(食物团) CS(节拍器)
反应 UCR(唾液) UCR(唾液) CR(唾液)
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程序
第一节学习理论主要流派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理论
消退:当反复呈现条件刺激,而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 应的强度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个现象就是人们所说 的消退现象。条件反射越巩固,消退速度就越慢,反之亦 然。
响后大哭起来,并表现出恐惧。经过
几次这样将两个刺激配对,白鼠再次
出现在艾伯特面前。这时,他对白鼠
出现在房间里感到非常痛苦。他哭着
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显然,这
名男婴已经将白鼠与巨响建立了联系,
学习理论知识

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在人类的生命中,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学习理论则是对学习过程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几种著名的学习理论,其中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行为主义理论关注的是学习的外部行为和刺激之间的关系。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和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
巴甫洛夫提出了条件反射的理论,他通过研究狗的消化系统的反射行为,认为任何无条件刺激都可以通过重复与有条件刺激的组合来实现条件化。
斯金纳则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他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而产生的,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行为的形成和改变。
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根据认知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自主的心理过程,学习者通过认知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构建新的意义。
著名的认知主义理论家包括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皮亚杰提出了阶段性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维果茨基则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他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来实现的。
构建主义理论是对认知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建构来构建知识和理解。
著名的构建主义理论家有皮亚杰和布鲁纳。
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对外界环境的主动建构。
布鲁纳则提出了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学习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合作来实现的,同时强调学习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学习的重要影响。
学习理论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和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在行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使用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在认知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理论
强化: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 强化物:凡能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叫 强化物。 学习:学习可以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
操作性条件作用律(强化律):如果一个操作发生 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 就增加。所增加的不是 S-R 联结,而是使反应发生 的概率。
5
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 创始人 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用实验来研究动 物心理的人。 在对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基础上,提 出了联结主义学习论。 为表彰他对教育心理学的卓越贡献, 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设立了 “桑代克奖”,这个奖项是授予教育 心理学家的最高荣誉。
6
一 、桑代克的联结说 (一)学习观点
第一章 学习理论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 李晓东 lxd_psy@
本章纲要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3.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4.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2
本章学习目标
定义学习并概括研究学习 四种学派的理论 比较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 条件作用 将四种学派理论运用实际 教育过程中
41
(二)观察学习
42
芭比娃娃实验
43
实验以三组儿童为被试,使其观察同一题材 但是不同结局的故事片。每个故事前半段都是一 个成人殴打一个橡皮人,但是后半段则有3 种不 同结局分别由3组小孩观看:一种成人受到惩罚, 一种成人受到奖励,最后没有结局。观看之后, 三组儿童都给予橡皮人玩具。结果发现,三组儿 童对于橡皮人作出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那些 看过成人惩罚组表现出较少的攻击性行为,而观 看成人奖励组的儿童攻击性行为最多。
33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 反应类型 强化的性质 S-R型 强化伴随着条件 刺激,强化不是 奖赏 操作条件反射 R-S型 强化伴随者反应, 强化是奖赏
反应的主动性 学得了什么
适合于解释
被 动 刺激间信号关系
信 号 学 习 情 绪 学 习
主 动 特定的反应
简 单 的 技 能 学 习
19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实验装置20具体条件作用形成的过程
狗分泌唾液 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
狗无唾液分泌 条件刺激
无反应
21
条件作用---形成中
中性刺激
肉
无条件反应
注意:这个过程不断结合,重复使用
22
条件作用之后
通过与无条件刺激(肉)联结,中性刺激(铃声)成为条件 刺激。然后,条件刺激铃声本能能够促使狗分泌唾液。
15
(四)三条学习定律
1. 准备律,学习者是否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取 决于他是否作好了准备。 例如在迷箱实验中,猫只有在饥饿状态下, 才会进行学习活动;如果猫吃饱了,只会蜷 缩在那里睡觉,不会有任何试图逃出迷箱的 行为。这条定律实际上是说学习需要由动机 唤起。
16
2、效果律,如果一个反应带来的结果 是令人满意的,学习就会发生;如果 反应的结果是令人烦恼的,学习就不 会发生。满意的程度越高,刺激—反 应之间的联结就越强。 3. 练习律,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应用 律指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 应用就会变强;失用律指一个已形成 的可变联结,若久不应用,就会变弱。
32
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和斯金纳操 作条件反应实验中,外部的强化是学习成功的 重要条件,不过两者在强化物出现的时间安排 上有所不同。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 强化物伴随条件刺激出现,动物的反应在强化 物出现之后。在操作条件反应实验中,动物先 发出当适反应(如压杆),然后强化物出现, 强化物出现在动物的适当行为之后。
桑代克认为,在猫学习打开迷箱的情境中, 猫通过多次尝试与错误,终于在复杂的刺激情境 中辨识出一个开门设施(S),并作出正确的开 门动作(R)。
9
(三)“试误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鸡和兔共有8个,共有26条腿,问鸡兔 各有几只?
(1)假设用26根小棒代替26只腿,那么2根放一堆,可 以放13堆,意思是说假设全是鸡,就有13只,比已知 条件多5只,那么把这5堆,每堆2只的鸡,放到其他的 两只一堆中,这样就会有5堆四根的,3堆两根的。 列:26÷2=13 (堆) 13-8=5(堆) 8-5=3(堆) 所以,鸡有3只,兔有5只。
35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 概率,叫正强化。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 概率,叫负强化。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 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
36
形成操作性条件作用应注意以下原则:
1. 强化与消退。 2. 及时强化 3. 操作性行为的获得并不是按照“全或无” 的法则进行的,通常是逐步学会的。 4. 强化的时间安排。 5. 负强化和惩罚。
17
对学习律的修改
抛弃了练习律,他认为练习本身并不是 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不知道结果的 练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 修改了效果律,最初他认为奖励和惩罚 的效力是相当的,作用的性质是相反的。 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奖励可以加强联结, 但惩罚却不一定减弱联结。
18
二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И.П.Павлов,18491936)堪称现代学习心理学之 父,他通过对动物条件作用 形成过程的研究为学习理论 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研究目的:证明环境刺激是如何通过经典条件反射 机制使个体学会某种行为反应模式的。 具体过程:小艾伯特是日托中心的一个健康、正常 的幼儿,当时他只有11个月零5天。条件刺激是一 只小白兔。刚开始小艾伯特和小白兔一起玩耍时并 不害怕它。但是以后每一次小白兔出现时,便同时 传入一声巨响,几次之后,小艾伯特一见小白兔就 出现害怕的反应,甚至看见其他毛绒绒的东西也会 害怕。可见害怕行为得以泛化。
10
(2)鸡和兔共有8个头,四八三十二,32根 小棒比26根多6根,从四根一堆的小棒 中,每堆拿走2根,拿三堆,还剩下根 一堆的小棒五堆就是5只兔子,剩下2根 一堆的小棒三就是3只鸡。 列式: 32-26=6(根) 6÷2=3(堆) 8-3=5(堆)
11
(3)有的学生用枚举的方法,假设鸡有1只, 兔有7只;假设鸡有2只,兔有6只;假设鸡 有3只,兔有5只;假设鸡有4只,兔有4只; 假设鸡有5只,兔有3只……
在课堂环境中,教师是儿童最重要的榜样人物, 而且许多儿童回到家后,会模仿他们教师的行为方式。 如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喜爱或不喜欢都会被学生觉察到, 学生会产生模仿性的态度,例如,班主任教师喜欢音 乐但不喜欢体育,那么,通过替代学习,教师的这种 情绪就会传给班上学生,体育学科学习障碍也许就会 以这种方式产生。 总之,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仅是通过他说什 么,更重要的是通过做什么,来影响学生,为学生提 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46
(四)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 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当问孩子是否能在10分钟内背一首 古诗时,孩子在没有背诵前的回答,就是自 我效能。对自己的预期越肯定,自我效能感 就越高。
47
(五)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1、成败经验。 2、替代性经验。 3、言语劝说。
48
(六)理论的应用——课堂中的观察学习
23
条件作用的定律
经过以上实验,巴甫洛夫发现,狗对于其他 声响也能做出反应,如口哨声.声音与铃声 的相似程度越高,狗分泌唾液越多。这种现 象称为泛化(generation)。 举例: 假设某学生因数学成绩差,受到老师 的批评,产生焦虑情绪状态。当该同学在准 备物理测验的时候,同样也会产生紧张,由 于两门课程相关性很高。
25
消退(extinction)是指在缺乏无条件刺激 时候条件反射减弱的现象。 在某次实验中,巴甫洛夫反复摇铃,但是不 给狗食物,最终狗不再分泌唾液。 举例:如果某学生在数学成绩不断取得进步, 那么他在数学考试中焦虑也会逐步消失。
26
三、华生的行为主义
27
“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实验
掌握强化的作用和原则将有助于塑造学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是 指用高频的活动去强化低频的活动,简单地说, 用孩子喜欢干的事情作为一种强化手段,刺激 孩子做出他们本身不喜欢但却是父母希望他们 做出的行为。
39
应用普雷马克原理——给父母的例子
44
班杜拉认为,通过榜样的行为观察与模 仿可以导致学习;无论榜样行为是否受到奖 励,观察学习都会发生;观察学习到的行为 不一定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也可以停留 在头脑中。
45
(三)观察学习的过程
阶段 1:注意过程 对榜样的知 觉 阶段 2:保持过程 阶段 3:动作复现过程 阶段 4:动机过程
示范信息的 储存 记忆向行 为的转变 从观察到 行为
•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S-R联结 • 联结通过不断尝试错误过程而建立 • 正确的S-R联结得到强化,错误的S-R联 结得到削弱 联结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 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 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 目的过程。
7
(二)迷笼实验
逃 跑 事 件
(t) 实验次数N
8
3
第一节 第一节 行为主义理论
桑代克 华生 巴甫洛夫 斯金纳
4
桑代克(Thorndike, 1874-1949)
•Born 1874 •(Telephone invented 1876) •. BA Wesleyan University •. Graduate work with Wm. James at Harvard •. PhD at Columbia; .Animal Intelligence. •.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areer in education & mental testing •. 507 books, monographs, journal articles •. Prosperous (income of $68K in 1924 alone) •. Died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