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能力及病例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

病例分析题八纲辨证1。

张××,男,34岁,职员。

04年11月2日初诊。

患者咳嗽日久,久治不愈。

入秋来咳势加剧,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咽干口燥,尤以夜间为甚.每日午后开始,自觉热从骨髓蒸腾而出,并伴有腰膝酸软,心烦不寐,睡中汗出,遗精,语言嘶哑,两颧发赤,舌红少苔脉细数.要求:⑴做出八纲辨证的结论;⑵症状分析;2。

王某,女,38岁。

患肺结核2年,近2月来经常咳血,咳嗽、潮热骨蒸、盗汗音哑、形体羸瘦、喘息气短、形寒恶风自汗,食少便溏,面浮肢肿,舌光淡红裂纹少津,脉沉微细。

本病应诊断为何证?并作证候分析。

3.张某,女,29岁.患者二个月来时常发热,热势或高或低,波动于37.3~38℃之间,午后发作,并于劳累后加重,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常自汗出,易感冒,纳差便溏,本次发热已持续3天.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弱.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主诉:反复发热2个月,本次复发3天.4。

赵某,男,48岁.患者五年前患肝炎,虽经治疗,但症状时轻时重,纳差,胁痛。

三个月来,腹部胀大,腹围90厘米(原81厘米),脘腹撑急,如囊裹水,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黏滞不爽,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主诉:胁痛、纳差5年,腹部胀大3月。

5.林某,男,56岁。

患者一年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经抢救,神志清醒后现左半身上下肢运动不便。

嗣后大便秘结不通,二三日一行,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痛苦难耐,面色苍白,神被气怯,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

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主诉:左侧半身不遂,大便秘结一年。

6。

安某,男,34岁。

数日来见食物心中泛泛欲吐,进食少许即行吐出,吐势较猛,不能参加劳动。

嗳气,胃脘不舒,胸闷胁痛,上身,烦热,下肢觉冷,夜不安寝。

舌尖红,苔薄白,脉弦。

请作出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7.韩某,男,39岁.咳嗽十余年,初时咯痰色白,痰出咳平。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临床实践与病例分析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临床实践与病例分析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药临床实践与病例分析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中医药的实践应用和病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以及对各类疾病的疗效。

一、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医药临床实践是指中医师根据中医药理论,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运用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通常通过望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确定患者的病情。

同时,通过闻患者的体味、问患者的病史以及切患者的脉搏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其体质特点。

2. 中药配方根据中医诊断,中医师会遵循中医药学的原则,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配方。

中药的配方不仅考虑到药材的药性、功效,还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和病情等因素。

通过合理搭配中药,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3. 中医疗法中医疗法是指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的治疗方法。

比如针灸、中药煎煮、推拿按摩、艾灸等。

这些疗法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病例分析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病例分析,是中医师对于真实病例的医学观察和总结。

通过病例分析,中医师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诊断水平。

以下是一个中医药临床实践和病例分析的案例:病例:患者张某,女性,45岁,主诉头痛和失眠近两个月。

临床实践过程:根据望诊和问诊,中医师发现患者面色发黄,舌苔黄腻,脉象偏弦。

中医师初步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肝阳上亢,肝火旺盛的证候。

病例分析:根据中医理论,张某的病情属于肝火旺盛的证候。

中医师遵循中医药学原则,给予张某清热解毒、平肝降火的中药治疗,并配合针灸疗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痛和失眠症状有所缓解,舌苔发黄也明显改善。

通过这个病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在治疗肝火旺盛的病例中的疗效。

同时,也说明了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的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是缓解患者症状的重要保证。

中诊实训报告病例分析

中诊实训报告病例分析

患者,男,35岁,已婚,从事IT行业,因反复出现右侧胁肋部疼痛,伴恶心、呕吐3天入院。

患者自述近3个月来,因工作繁忙,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较大。

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

二、中医诊断1.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理论,初步诊断为“胁痛”(肝郁气滞证)。

(1)症状:右侧胁肋部疼痛,伴恶心、呕吐,情绪波动较大。

(2)体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 证候分析(1)肝郁气滞:患者工作繁忙,情绪波动较大,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出现右侧胁肋部疼痛。

(2)脾胃虚弱: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进而引起恶心、呕吐。

三、中医治疗1.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2.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1)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陈皮、甘草。

(2)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加减:若恶心、呕吐明显,可加半夏、生姜;若胁肋部疼痛较重,可加延胡索、郁金。

四、疗效观察1. 症状改善: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右侧胁肋部疼痛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症状消失。

2. 体征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较前缓和。

1. 病因分析本病例患者因工作繁忙,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

同时,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进而引起恶心、呕吐。

2. 治疗原则针对病因,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的功效;四君子汤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3. 疗效分析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显著。

柴胡疏肝散与四君子汤联合应用,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健脾和胃,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六、总结本病例通过中医诊断和辨证分析,得出患者为“胁痛”(肝郁气滞证),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此病例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运用中医理论,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七、建议1.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通过对中医病案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法以及疗效评估,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

在众多的中医病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患者王某,女,45 岁,因反复胃脘疼痛 2 年余前来就诊。

患者自述胃脘部疼痛,以胀痛为主,伴有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

疼痛多在进食后加重,情绪波动时也容易发作。

曾多次服用西药治疗,但症状时好时坏,未能根治。

中医诊断时,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

望诊可见患者面色萎黄,神情焦虑;闻诊未闻及特殊气味;问诊中详细了解了患者的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切诊时,脉象弦细。

综合四诊信息,中医认为患者的胃脘疼痛属于肝郁气滞、脾胃虚弱之证。

肝郁气滞是导致患者胃脘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患者平素情绪容易波动,肝气不舒,气机郁滞,横逆犯胃,导致胃脘胀痛。

脾胃虚弱则是发病的内在基础。

长期的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损伤了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症状。

在治疗上,中医遵循“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原则。

方剂选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柴胡、枳壳、香附等药物疏肝理气,以解肝气之郁滞;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如反酸明显者加海螵蛸、瓦楞子以制酸;胃脘胀满甚者加厚朴、陈皮以行气消胀。

患者服用中药 7 剂后,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嗳气、反酸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继续服用 14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恢复正常。

为巩固疗效,嘱患者再服用 7 剂,并注意调畅情志,合理饮食。

这个病案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胃脘疼痛不仅仅是胃本身的问题,还与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在治疗时,不是单纯地针对胃脘疼痛这一症状进行治疗,而是从整体出发,调理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案例分析与病例辨析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案例分析与病例辨析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案例分析与病例辨析在中医行业中,医生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例,需要通过分析与辨析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与病例辨析的方式,探讨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及其中涉及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

一、头痛案例分析与病例辨析小张,女性,30岁,因头痛而就诊。

患者反复出现头痛已有一年,持续时间不等,常伴有心慌、胸闷等症状。

经询问得知,小张工作繁忙,经常感到焦虑紧张。

中医师通过仔细辨析病情及患者体质,初步判断小张的头痛属于气滞血瘀的病症。

针对小张的病情,中医师首先采用了针灸疗法,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减轻头痛的症状。

此外,中医师还建议小张调整工作与生活节奏,适当放松心情,以缓解焦虑紧张的状态。

二、胃痛案例分析与病例辨析小王,男性,45岁,反复出现胃痛症状已有半年时间。

患者在饮食上十分不规律,常吃辛辣刺激食物,且饭后常饮酒。

经过中医师的询问,初步判断小王的胃痛属于胃火上炎的病症。

中医师为小王开具了一副草药方,包括黄连、黄芩等清热解毒的草药,并建议小王在日常饮食上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并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失眠案例分析与病例辨析小李,女性,35岁,因失眠而求诊。

患者反映近期睡眠质量明显下降,经常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经过中医师的详细询问,了解到小李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较大。

中医师初步判断小李患有肝郁脾虚的病症。

中医师通过中药调理,采用益肝健脾的方法,如柴胡、白芍等中药,调节小李的肝脾功能,并建议小李对工作与生活进行适当调整,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中医师还为小李配合了一些中医按摩疗法,如足三里、太溪等穴位按摩,以促进睡眠。

四、月经不调案例分析与病例辨析小陈,女性,20岁,因月经不调而就诊。

患者反映月经周期不规律,经期经量少,且容易出现腹痛等症状。

经过中医师的辨识,初步判断小陈的月经不调属于气血不调的病症。

中医师为小陈开具了一副调经补血的草药方,包括当归、川芎等滋补草药,并建议小陈合理安排饮食,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并鼓励小陈进行适当的运动,以促进气血的循环。

中医诊病实例

中医诊病实例

中医诊病实例:
患者张先生,45岁,近半年来经常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同时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曾到多家医院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

中医诊断:
1. 四诊合参:望诊可见患者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闻诊无异常;问诊得悉患者有长期熬夜、劳累过度、性生活频繁等不良生活习惯;切诊脉象细弱。

2. 辨证分析:患者年过四十,阴气自半,长期熬夜、劳累过度导致肾精亏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脾胃受损,则食欲不振、疲倦乏力。

舌质淡苔白,脉象细弱,为气血不足之象。

中医治疗:
1. 治则:补肾健脾、益气养血。

2. 处方:六味地黄丸合四君子汤加减。

具体药物包括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人参、白术、甘草等。

3. 医嘱: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节制性生活;注意饮食调理,多食用益气养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等。

治疗结果:患者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调理,一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减轻,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继续治疗三个月后,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中医学问诊实训报告病例

中医学问诊实训报告病例

一、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胃炎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为了提高中医临床问诊技能,我们选取了一例慢性胃炎病例进行实训,以下为实训报告。

二、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5岁,农民,主诉:上腹部疼痛、恶心、食欲不振1年,加重1周。

现病史:1. 1年前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进食后加重,伴有恶心、食欲不振。

2. 1周前上腹部疼痛加重,伴有反酸、烧心,影响睡眠。

3. 患者否认有吸烟、饮酒史,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

4. 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

查体:1. 体温:36.5℃,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2. 神志清楚,精神可,营养中等,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3. 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

4. 腹部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5×10^9/L,红细胞计数5.0×10^12/L,血红蛋白150g/L,血小板计数150×10^9/L。

2. 尿常规:未见异常。

3. 肝功能:ALT 35U/L,AST 28U/L,总胆红素1.2μmol/L,直接胆红素0.3μmol/L。

4. 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

三、中医问诊实训过程1. 一般情况询问(1)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婚姻状况等。

(2)发病时间、地点、环境等。

2. 主诉询问(1)上腹部疼痛、恶心、食欲不振1年,加重1周。

(2)询问疼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3. 现病史询问(1)起病情况:1年前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

(2)病变过程:持续性疼痛,进食后加重,伴有恶心、食欲不振。

(3)诊治经过:曾在外院就诊,给予抗酸、解痉、护胃等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4)现在症:上腹部疼痛加重,伴有反酸、烧心,影响睡眠。

4. 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询问(1)既往史:否认有吸烟、饮酒史,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

中诊实训报告病例分析总结

中诊实训报告病例分析总结

一、前言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中医诊断方法的学科。

为了更好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我参加了本次中诊实训。

在实训过程中,我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对中医诊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病例分析的总结。

二、病例分析1. 病例一:李某,男,45岁,主诉: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3年,加重1周。

(1)病史采集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腹痛、腹泻,呈间歇性发作,无规律。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肠炎”,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近1周症状加重,每日腹泻3-5次,腹痛加剧,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

(2)四诊合参望诊:患者面色萎黄,精神欠佳,舌淡红,苔薄白。

闻诊:患者语音低沉,有轻微腹泻声。

问诊:患者诉腹痛、腹泻,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饮食、睡眠欠佳。

切诊:脉象沉弦。

(3)诊断分析根据病史、四诊合参,诊断为泄泻。

证型为脾胃虚弱,湿阻中焦。

(4)治疗方案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5)疗效评价经治疗后,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明显减轻,发热、乏力等症状消失。

随访3个月,未复发。

2. 病例二:张某,女,50岁,主诉:头晕、头痛、失眠2年,加重1个月。

(1)病史采集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呈持续性,无规律。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近1个月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

(2)四诊合参望诊:患者面色苍白,精神欠佳,舌淡红,苔薄白。

闻诊:患者语音低沉,有轻微头晕声。

问诊:患者诉头晕、头痛、失眠,伴有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饮食、睡眠欠佳。

切诊:脉象弦细。

(3)诊断分析根据病史、四诊合参,诊断为眩晕。

证型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4)治疗方案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5)疗效评价经治疗后,患者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明显减轻,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消失。

随访3个月,未复发。

三、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问诊能力1、患者,男,31岁。

发热,流涕,咽痛3天。

提示:围绕主诉,了解从发病到就诊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关的鉴别诊断。

主诉特点:体温高度及体温波动情况。

伴随症状:是否伴有恶寒、咳嗽、咯痰、有无恶心呕吐。

结合中医十问歌,重点了解当前与中医辨证有关的症状。

如:口渴、身痛、头痛、流清涕或流黄涕,寒热情况。

问诊中应能表现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辨证依据。

诊疗经过。

做过哪些检查及其结果。

经过何种治疗,病情有无变化。

相关病史。

有无受凉史,或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病史。

个人饮食习惯、工作环境、特殊嗜好等。

问诊技巧:围绕主诉问诊,条理清晰,语言规范。

2、患者,女,28岁。

高热、寒战,伴腰痛、尿热痛l天。

提示:围绕主诉了解从发病到就诊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关的鉴别诊断。

主诉特点:体温高度和波动情况,尿痛性质(灼痛、刺痛)。

伴随症状:有无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尿中有无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

中医十问重点了解当前与中医辨证有关的症状如有无口渴口苦、喜饮凉水,有无大便秘结、小便色赤。

诊疗经过。

做过哪些检查及其结果?经过何种治疗?病情有无变化?相关病史。

有无馒性泌尿道感染病史或不洁生活史。

个人饮食习惯、有无药物过敏史等。

问诊技巧:围绕主诉问诊,条理清晰,语言规范。

3、患者,男,30岁。

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2天。

4、患者,男,32岁。

因饱餐后右胁隐痛1个月,近3天明显加重。

5、患者,男,49岁。

发作性胸闷半年,近日加重。

6、患者,女,42岁。

喘憋1年余,时轻时重,近两日不能平卧。

7、患者,男,16岁。

发热、腹痛、脓血便2天。

8、患者,女,44岁。

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半年。

9、患者,女,19岁。

下肢关节疼痛半年,因淋雨加重,发热一周。

10、患者,男,65岁。

发音不清晰一周余,今自觉右手无力就医。

11、患者,女,51岁。

上腹部疼痛,返酸数年,近3日症状加重。

12、患者,男,26岁。

中上腹痛3年余,3天前呕吐,色如咖啡,黑色大便4次。

13、患者,女,29岁,颜面、眼睑水肿1周,伴乏力。

14、患者,女,31岁.本次月经已经三周未净。

15、患者,女,45岁。

心悸,头晕多年,今日晕厥一次。

16、患者,男,68岁。

反复咳嗽、咳痰多年,发作3天。

17、患者,女,49岁,头痛、头晕、面红4个月。

18、患者,女,51岁.反复胸闷2周,加重3天。

19、患者,男,18岁,咳嗽、咽痛、出汗,发热4天。

20、患者,女,31岁,自觉咽喉不适半年,近日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补充:2009年警惕两类新题型:1、腰椎间盘脱出:(1)病历采集(中医问诊),(2)答辩——鉴别诊断,(3)技能操作——扳法。

2、颈椎病:(2)病历采集(中医问诊),(2)答辩——鉴别诊断,(3)技能操作——扳法。

实践技能考试的其中一站是答辩,通常由三位考官进行成绩评价。

这一站的考试内容是临床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实际上对于考生的主要压力是心理素质的考验。

许多考生对于试题本身的难度并不在乎,而临场却表现的一塌糊涂,究其原因就是面对六只眼睛的时候不知所措了。

建议:1、锻炼与人交谈的能力。

2、掌握答辩的‘套路’。

这部分的考试时间通常是15分钟,但临场的时间长短完全取决于考题难度与考官的好恶,某些题目的回答是比较麻烦的,考官会酌情延长一些时间。

(个人看法:延长未必是好事。

)但实际上许多考生可能用几分钟就把话说完了,其后考官会增加一些提问,弄的考生昏头胀脑。

(建议:看题目时用点时间,每答完一道题目后再用点时间看下一道题。

特别提醒:千万不要试图把所有题目都准备好,企图一口气答完。

含糊的题目先不回答,但要‘请求’考官同意。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答辩的常见题型:1、中医问诊能力。

(08年以前称为‘病历采集’,但由于许多考生在答辩中漫无边际的引用西医辅助检查、望诊与主诉内容,甚至是胡说八道,故今年明确了这种题型的规范含义——问诊。

)2、鉴别诊断。

3、病证——治则、方药。

4、针灸常见病与急症处理。

5、西医基础与诊断。

(根据09大纲的变化趋势,今年可能出现4-5道题目,降低分值。

这对于知识不全面的考生比较有利,避免抽签时候手气背而‘一头撞死’。

)通过第二关的基本条件是:1、熟悉了解这些内容。

2、掌握答辩的技巧。

我们以下主要讨论答辩的技巧问题,至于如何掌握知识内容是考生自己的事情。

********************************************************************* **————‘中医问诊能力’题目的规律与技巧————*** 题型特征:性别;年龄;主诉;病程。

得分要点:1、围绕主诉症状询问病史,条理、逻辑性强,专业语言准确得当。

2、围绕主诉症状询问病史时能表达出诊断思路。

3、问诊内容全面。

4、能有目的的筛查出不必要的内容。

答辩中的‘问诊能力’题目虽然‘变化无穷’,但其内容不超出基本特征范围——“性别;年龄;主诉;病程”。

考生完全没有必要去背诵整段的《中医诊断学》,按照以下方法完全可以应对自如,下面介绍的方法依次简化,但得分也越发少了,所以建议考生采用第一种方式,假若实在是脑力有限,用最笨的十问歌也能糊弄一半分数。

——————————————————————————————————技巧一:(套路方法) [重点推荐]主要问诊内容:(五史)1、现病史:围绕主诉——伴随症状——相关症状。

2、即往史:相似症状病史——相关疾病名称。

3、就医用药史:就医史——用药史——病情变化(或自行缓解方法)4、个人生活史:相关嗜好。

(起居情况)(传染病接触史)5、家族遗传史:(要区别病种与遗传学关系)技巧二:(围绕主诉)——[说明:现病史的问诊占据全题分数的2/3。

]主要问诊内容:(五史)1、现病史:围绕主诉——伴随症状——相关症状。

2、即往史:相似症状病史——有目的的鉴别。

3、就医用药史:就医用药——病情变化。

4、个人生活史:相关嗜好。

5、家族遗传史:技巧三:(十问歌法)——[不要傻背!](如果你实在想不出如何问诊时就只能如此了——挣多少算多少吧。

)主要问诊内容:(五史)1、现病史:主诉是什么就先问什么——再把十问歌的其他内容全问一遍。

2、即往史:(提及以下四个内容)3、就医用药史:4、个人生活史:5、家族遗传史:————————————————————————————————三个忌讳:1、直接说出病名诊断:恕直言,某些考生喜欢‘抖机灵’,看到题目后会直接说‘这个病象是感冒’‘象是痢疾’……,你已经丢分了。

2、猜想可能的症状:主诉‘咳嗽’——回答‘患者咳嗽时可伴随喘憋、胸闷、咽喉疼痛’……,完蛋。

3、忌讳第二人称:某些考生喜欢‘有的放矢’——面向考官云‘你肚子疼吗’……很讨厌!注意使用虚拟语态——第三人称或代名词‘患者’。

————————————————————————————————两个原则:1、宁多勿少:答辩是口语表达,多说并不妨碍得分,但‘关键词汇’是得分的法宝。

如无法判断病史中那些更重要,就干脆‘询问患者的即往史……、就医用药史……、个人生活史……、家族遗传史……。

’让考官自己去挑着给吧。

2、逐一展开:无论病历中给出的主诉有几个,都按照‘套话’的规律逐一展开,不厌其繁。

如‘……咳嗽,咳痰,胸痛……’——‘询问咳嗽的症状规律……伴随症状’、再‘询问咳痰的症状规律……伴随症状’、再‘询问胸痛的症状规律……伴随症状’,等等。

某些题型存在‘文字陷阱’,如‘……因受凉而……’,依然要坚持询问[诱因]。

————————————————————————————————下面我们以实际题型展开讨论:*** 题目:患者女,36岁,尿频急,偶有灼痛感,一周内逐渐加重。

请问诊。

*** 答辩准备:1、题型四要素中的‘性别;年龄;’实际上只有排他意义,没有答辩内容。

这里只是提示——不要去想前列腺疾病。

但也不要沿着‘下泌尿系感染’的思路去回答,那样就上当了!2、答辩的重点是‘主诉;病程。

’本题的内容就是‘尿频急,偶有灼痛感,一周内逐渐加重。

’3、将病历问诊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既:[诱因]、[现病史主诉问诊]、[伴随症状]、[其它——即往史、就医用药史、个人生活史、家族遗传史]************************** 回答:**************************第一部分————[诱因]“首先询问患者,发生本病之前有否明显诱因?”——[套话](‘诱因’二字非常关键,起码2分)第二部分————[现病史主诉问诊]‘尿频’——“要询问患者每天小便次数,昼夜小便次数大致比例,每次小便尿量情况如何,总尿量与正常时的变化情况,小便颜色如何,解后是否轻快,是否淋漓不净。

”‘尿急’——“要询问患者产生尿意后是否不能等待,或忍耐时间如何,是否有失禁现象。

”‘灼痛感’——“询问患者其灼痛感出现的时间有否规律。

必要时提示患者是否在排尿时痛感明显、还是始终疼痛不减。

”(以‘提示’方式表明在问诊时进行了鉴别诊断——炎性刺激征/淋症尿道刺激——淋证/外科疾病)‘一周内逐渐加重’——“询问患者一周内那些症状明显加重,有无其他异常变化,症状加重的趋势是否减缓或加速,有无其他诱因加重了病情。

”(虽然病历中已经出现了‘一周内逐渐加重’字样,但仍然要询问细节。

)第三部分————[伴随症状](筛选十问歌内容)“发病后是否伴随有发热、恶寒、恶风等症状。

”(表里关系)“是否有异常汗出。

”“是否伴随有头痛、头晕,或其他部位的明显不适。

”*“询问患者小腹部有否异常感觉”(病位诊断思路)“发病后大便是否有异常变化。

小便有何异常气味、颜色等。

”“发病前后饮食情况如何,是否伴随饮水增多或减少。

”(寒热关系)“询问患者胸口、胃脘部位是否有异常感觉。

”(心胃热下移) *“询问患者腰部有否异常感觉,”(肾——膀胱表里关系)*“发病前(后)月经是否正常,带下多少,颜色如何。

”第四部分————[其它——即往史、就医用药史、个人生活史、家族遗传史]“询问患者‘即往史’情况,是否患过类似症状的疾病,是否有某些妇科疾病。

”“** 是否有糖尿病、泌尿系结石、肾性疾病。

有无药物过敏史等”“询问患者‘就医用药史’情况,发病后是否就医,做过那些检查,(腹部B超、尿常规、妇科),使用过何种药物,是否得到缓解或无效。

”“询问患者‘个人生活史’情况,是否有偏嗜饮食习惯,或卫生情况不佳。

能否排除外源感染情况。

”“本病与‘家族遗传史’关系不紧密。

”——————————————————————————————————病历问诊全部时间大约3-4分钟,最后要补充一句“回答完毕”,此时若考官明确询问某个细节,可能是一种‘提示’,希望你能够更加‘圆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