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1)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1)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E、《神农本草经》()2、下列哪位医家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A、刘完素B、李东垣C、朱震亨D、张仲景E、张元素()3、下列外感病邪中,季节性最强的是:A、风邪B、火邪C、湿邪D、暑邪E、寒邪()4、惊则气:A、上B、缓C、结D、下E、乱()5、下列人体的脏腑中,互为表里的是:A、脾与胃B、心与大肠C、肺与小肠D、肝与肾E、肾与胆()6、怒伤:A、胆B、脾C、肝D、肾E、心()7、肾在体合:A、肉B、骨C、皮D、脉E、筋()8、手太阴经脉所属的脏腑是:A、肺B、肾C、胃D、大肠E、肝()9、素体阳虚感受寒邪用助阳解表法治疗属:A、急则治其标B、寒因寒用C、因时制宜D、缓则治其本E、标本兼治()10、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A、心B、肺C、脾D、肾E、胆()11、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12、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肝脾B、肺肝肾C、肺脾肾D、肝脾肾E、心肺肾()13、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A、卫气B、营气C、宗气D、元气E、正气()14、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A、心B、肺C、脾D、肝E、膀胱()15、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A、风B、寒C、暑D、湿E、燥()16、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法:A、塞因塞用B、寒者热之C、热者寒之D、虚则补之E、实则泻之()17、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A、对立制约的B、互根互用的C、消长平衡的D、可以转化的E、感应交合的()18、阴偏胜的病机特点为:A、阴胜阳虚的实寒证B、阴胜伤阳之虚寒证C、阴胜伤阳之阴阳两虚证D、阴胜阳未虚之实寒证E、阳虚所致阴胜之病症()19、从胸走手的经脉是:A、肺经B、大肠经C、小肠经D、胆经E、胃经()20、天癸的产生,取决于:A、肾中精气的充盛B、正气充沛C、肾阳的蒸腾D、肾阴的濡养滋润E、肾之纳气()21、与足太阴经起点相接的是:A、足阳明经B、足少阴经C、足太阳经D、手阳明经E、手太阳经()22、主治节的脏腑是:A、心B、肺C、脾D、肝E、肾()2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心在志为喜B、肺在志为悲C、肝在志为怒D、脾在志为惊E、肾在志为恐()24、阴阳偏衰的治疗,下列哪一项原则最中肯:A、温阳制阴B、损益兼用C、补其不足D、滋阴清热E、损其有余()25、下列何种为反治法?A、用热远热B、通因通用C、寒者热之D、补泻兼用E、滋阴清热()26、致内脏下垂的病机是:A、气滞B、气逆C、气闭D、气陷E、气脱()27、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气血的盛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分章节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分章节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神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中药学中,中基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希望对学习中药学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中基基础理论1.中医学的整体观点:中医学采用整体观点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病理、心理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认为万物都具有阴阳之分,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3.气血津液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气血津液的运动和调节密切相关,气血津液的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4.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指定位于身体深处、不易察觉的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胆、膀胱)。

二、中药学的复习内容1.药材的分类:药材按照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分为十类,如根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等。

2.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在使用前需要经过一定的炮制方法,如清洗、晒干、蒸制、熏制、酒洗等多种方式。

3.药性、归经、功能:中药的药性指的是药物的性质特点,如寒、凉、温、热、平,药性会对药物的功效、适应病证等方面产生影响。

中药的归经指的是药性所归属的五脏六腑,通过归经来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

中药的功能指的是通过药物的药性、归经和药量等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三、中药学实践技能1.药物的鉴别:中药鉴别需要根据药材的形态特征、构造特点、顔色、气味等多项指标进行鉴别。

2.中药煎制:中药的煎制也是很关键的一环,需要掌握正确的加水方法和煮药时间,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成分得到溶解并轻易地被人体吸收。

3.中药制剂的制备与使用:中药制剂根据药物的药性、功能和适应病证等制作而成,在使用中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病情来合理选用制剂和剂量。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非常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掌握中基基础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知识,对于提高我们的医疗技能和服务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久负盛名。

其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正确性、先进性与科学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下面,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进行。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由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组成。

四诊法•望诊: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舌质等部位的变化,判断疾病的位置、性质、程度和预后等。

•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和呕吐的声音等,判断疾病的变化。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过往病史、家庭病史等,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切诊:通过检查患者的脉搏特征,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体系中医体系主要包括“五行”、“阴阳”、“经络”、“气血”、“精神”、“脏腑”等。

•五行:中医学的一种理论,包括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生克,影响各个器官的功能。

•阴阳:阴阳平衡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是指人体内部运动和代谢活动的均衡状态,阴阳之间互生互化,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经络: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主要概念,是在人体内部布置有特定的路径和穴位,负责输送气血、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健康。

•气血: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气血充足,身体健康,气血不足,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精神:精神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基础,精神失常会导致各种身体和心理疾病。

•脏腑:脏腑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把人体根据其功能分成五脏六腑,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式中医治疗方式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拔罐、推拿、气功、食疗、养生等。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一种主要治疗方式,它依据中医理论,采用天然植物和矿物等中药材制成,施以口服或外用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

中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安全易用、通用于内外、长期使用不会导致耐药性等特点。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用特定的针刺入人体的特定穴位,刺激或抑制人体的生理活动,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防病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历经漫长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括古老而博大的中医医学。

中医医学源远流长,历经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验证,渗透至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形成了独特的经典著作和学说,广受欢迎与喜爱。

中医医学体系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极多的方面,因此,理解中医医学的基本原理是可解析性认知的重中之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的理论基础,概括起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六经论、诊断学。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原理,旨在描述和把握人体生命过程中的“阴”与“阳”的交互变化,其理论体系覆盖十五个实体,包括内脏、经脉、气、血、藏象、舌象、脉象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行学说是一种宇宙自然论,认为宇宙所有事物、包括人体生命活动都是五行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可以细分为二十四节气。

五行理论对于探究人体生理机能、调节人体内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六经论是中医心理学的基础,以“脉象”为本,研究人的脉搏及其变化,把六经(内六经、外六经)划分为上、中、下三段,以此来判断身体的六诊(气诊、血诊、津液诊、脉诊、神诊、肝胆诊),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一门极富趣味性与实践性的医学理论。

诊断学是中医学最核心的学科,它旨在探究和研究人体疾病发病机理、症状表现、发展和治疗的规律,依据“辨证”原则,从物理性、化学性、心理性三个层面观察病因,进行病因鉴别和诊断,并按照不同的疾病特点和患者体质特点,提出具体治疗方案,把中医理论与西医技术有机结合,达到治疗疾病及其目的。

中医医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而这些理论也都充满了智慧,是为医者们提供操作指引的有效工具。

此次汇总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以便将这些重要知识应用到日常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医学家们揭示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它的宏大理论体系将各种交叉融合、复杂互动的知识结构联系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人体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和疾病治疗的认识,为中医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对提高我国医疗水平和医学保健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董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a.生理上✍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 b.病理上✍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c.临床意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

✍ 2、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a.气候✍b.昼夜变化:✍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

✍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c.地域差异✍地域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

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比如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与“症”✍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性质(如寒、热等),以及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症,患者因疾病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及症候(症候-是由若干症状综合构成的,可以说是症状的复合)例如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是一种外感表症的症候。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病与辩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阴阳分析的对象是同一范畴.层面,相关联的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否则无意义普遍性相对性:阴阳的可分性.相互转化,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或条件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也会改变等方面。

规定性:事物阴阳的不可反称性;将人体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规定为阳,将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互根互用: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互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属阳的事物不是纯阳无阴(所含属阳的成分多而属阴的成分少),而是根据其所蕴涵属阴或属阳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的。

✍阴阳互根✍阴阳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

✍此长彼消:是以制约太过的长为主要过程✍此消彼长:是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过程✍此长彼长:阳长阴亦长,阴长阳亦长(补气生血、补血养气、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此消彼消:阳消阴亦消,阴消阳亦消(气虚致血虚、津亏致气虚、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

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心肺居上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至阴,肾为阴中之阴。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

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及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

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

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诊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

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

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实寒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

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

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酸苦甘辛咸淡涩(酸、苦、咸、涩属阴,甘、辛、淡属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

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五行学说✍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的归类✍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按照五行学说,自然界及人体等可分类如下:的生克乘侮✍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维持事物间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

制,是五行的生与克之间的制约关系。

化,即生化指事物的正常状态。

五行相乘相侮✍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

✍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

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

✍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

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母子相犯(及):是五行之间正常的相生关系遭到破坏后所产生的异常变化。

母及于子:是指母的一方异常时波及到子的一方,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其顺序和方向于正常调节中相生关系一致子及于母:反之则可。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中医在五脏配五行的基础上,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五行,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联系五脏支配的五体、所主的五官,以及五华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结构系统。

)人体的生理功能(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

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

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

),说明机体病理变化(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

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

如木乘土;土侮木;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还可以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和推测疾病的预后归转。

✍五行“相生”规律应用✍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子虚则补其母,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1. 补母(子虚),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

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2. 泻子(母实),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

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

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

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根据补母泄子的治则,提出以下治法:✍1.滋水涵木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