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

绪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

草经》等医学问世。

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

朱丹溪(滋阴派)

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就是: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4.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性;

5.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与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6.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就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

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侯,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与体征就是病与证的基本要素。病的重点就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

阶段。

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

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阴阳基本概念: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

阳;比较对象不同;

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4.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5.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就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

资生、促进与助长;

6.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7.脏腑形体阴阳属性: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

脾—阴中之至阴;

8.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9.阴阳分析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10.阴阳偏胜:即阴偏盛、阳偏盛;“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实热证”;“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实寒证”。

11.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邪气盛

则实,精气夺则虚”。

12.实热证:高热、烦躁、面赤、口干唇燥、舌红少津,脉数;

13.实寒证:面白形寒,畏寒肢冷;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活沉紧;

14.虚寒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卷卧、自汗、脉微;

15.虚热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16.阴阳偏胜治疗原则:原则“实则泻之”;方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17.阴阳偏衰治疗原则:原则“虚则补之”;方法:“虚热证,阳病治阴”。“虚寒证,阴

病治阳”。

18.药物阴阳属性:阴(寒、凉、酸、苦、咸、沉、降); 阳(热、温、辛、甘、升、

浮)

1.五行相生: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与促进

的关系。

2.五行相克: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生理变化)

3.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病理

变化)

4.五行相悔:就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与克制,又称“反克”。

5.五行相生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6.五行相克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特点: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

系;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1)精的基本概念:就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精概念的范畴: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

3)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

1.气的概念:推动与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动力。精就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就是人体

生命的维系。

2.气的生成:跟脾、肺、肾脏腑有关;人体之气,由精化生,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

气相融合而成。

3.气与相关脏腑: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相关;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4.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5.脏腑之气: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气升发、肺气肃降、脾气升清、胃气降浊;

6.气机失调: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

7.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

8.气化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9.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防御作用固摄作用营养作用气化作用

10.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1.元气:由肾藏通过三焦流行全身;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生殖机能,生理活动)

12.宗气:由水谷之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积聚于胸中(膻中);生成来源:脾胃运化

的水谷之气与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 生理功能 (行呼吸行血气资先天);

13.营气:行于脉中而营养作用的气; 生理功能(化生血燕与营养全身)

14.卫气:行于脉外而保卫作用的气; 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1.血的成分: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

2.血的化生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肾;脾胃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

3.血的运行相关脏腑:心肺肝脾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脾主统血;

4.血的功能:濡养营养(化神)

1. 津液概念:津液就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就是津与液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