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概念和形成基础1. 中医学说的定义:中医学,全称为中国传统医学,是一种起源于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成的医学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诊断疾病,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旨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和维持健康状态。
2. 中医学说的形成基础:(1)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和属性组成,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 五行学说:将宇宙间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用以解释和指导医学实践。
-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 儒学: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人文关怀,对中医伦理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自然科学基础:- 天文学:观察天象,了解季节变化,对中医时间医学有指导作用。
- 地理学:研究地域差异,对中医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有影响。
- 气象学: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医病因学和预防医学有重要作用。
- 生物学:对动植物的研究,为中药学提供了丰富的药物资源。
(3)社会实践:- 长期的医疗实践:古代医家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 古代文献的总结: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医学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健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 人体的整体性: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生理和病理系统。
2. 辨证论治:- 辨证:通过四诊合参,收集病象,分析病因、病位、病性和病机。
-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包括治则和治法。
3. 防治结合:- 未病先防:通过养生保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
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
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
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
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烂熟于心堪可学医)本文(重点提示,每年中医执业医师必考内容)改编。
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原发布者:盛开伤花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的图书目录第2版编写说明第1版编写说明绪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第一节精第二节气第三节血第四节津液第五节神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第二节五脏第三节六腑第四节奇恒之腑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第二节十二经脉第三节奇经八脉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机能和应用第五章体质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六章病因第一节六淫第二节疠气第三节七情内伤第四节饮食失宜第五节劳逸失度第六节病理产物第七节其他病因第七章发病第一节发病原理第二节发病类型第八章病机第一节基本病机第二节疾病传变第九章防治原则第一节预防第二节治则《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第2版)》试题参考答案向左转|向右转请问,中医基础理论笔记那本书好呢我们学校用的是孙广仁编的,没什么图的,不过老师既然用了,自然有道理的吧求助几篇医学或护理学相关书籍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行为医学》《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的一门多学科领域。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
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
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1)气机:指气的运动。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理论的渊源、天人合一观念、五行理论、气血津液和经络系统。
中医理论渊源中医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土著医学,包括医疗材料、医生、医治方法等方面。
在中国古代,中医学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两部经典巨著,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人合一观念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指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受到环境、情绪、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保持身心平衡。
所以,中医学特别注意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的环境因素,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五行相生相克和五脏各属五行,与整体人体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五行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以五脏来看,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包括外气和内气,外气取决于呼吸,内气取决于脏腑的功能。
血是心脏通过动脉和静脉循环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内的体液,包括津液、汗液、涕液、唾液和泪液等。
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式。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脉是人体内部的主要通道,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分布在肌肉、皮肤和内脏等部位。
能量在经络系统内流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物电场,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触诊、听诊、问诊等方式来诊断疾病,并通过针灸、按摩、艾灸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本文概述了中医理论的渊源、天人合一观念、五行理论、气血津液和经络系统。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中医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

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方法。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滋阴派;5.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对温病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6.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理论。
在治疗上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
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
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
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
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
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的学说。
包括发病机理、病变机理和病程演化机理三个部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诊法辨证:诊法,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基本的方法。
望指对患者神色、形态、五官、舌相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腑脏病变。
闻指从患者语言、呼吸灯声音以及由患者体内排出的气味等辨别内在的病情。
问指通过对患者及知情者的询问,以了解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患者的自觉症状。
切指诊察病人的脉象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变化情况。
在四诊中,以望神、望面色、舌诊、问诊、脉诊为要。
预防治则: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治未病”,是中医一个疾病原则,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中医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养生康复医学基础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养生康复医学中医哲学基础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
气是万物的中介。
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与一切有形无形之气互相作用和互相转化。
阴阳学说就人体而言,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阳,腹部阴,四肢外侧阳,内侧阴。
按腑脏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
五脏之中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心肺之中,心为阳,肺为阴,肝脾肾之间,肝为阳,脾肾为阴。
气血之中,血为阴,气为阳。
五行学说五行的特征:1. 木:木曰曲直,即能屈能伸,木有生长,能屈能伸,升发的特点,木代表升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
凡具有这类特性的食物或现象,都归属于木。
2. 火:火曰炎上,火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
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
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3. 土:土爱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
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
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
五行以土为贵。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归属于土。
4. 金:金曰从革,革,革除,改革。
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
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
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
凡具有这类性能的食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5. 水:水曰润下,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
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
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滋水涵木法: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养肝肾发。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者肝阳偏亢。
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目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
2. 益火补土法:温肾阳而补脾阳的方法。
又称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至脾阳不振之证。
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纳减腹胀,泄泻,浮肿等。
3. 培土生金法:用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候。
该证表现为久咳不已,痰多清稀,或痰少而粘,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乏力,舌淡脉弱等。
4. 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
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表现为咳嗽气逆,干咳或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遗精,腰酸腿软,身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抑木扶土法:以疏肝健脾药物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
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属于此范畴,适用于木旺克土之症,临床表现为胸闷胁胀,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或秘或溏或脘痞腹痛,嗳气,矢气等。
2. 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方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候。
若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常见于水肿证,这是水反克土。
治当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3. 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
临床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木火刑金”。
表现为胁痛,口苦,咳嗽,痰中带血,急躁烦闷,脉弦数等。
4. 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该证表现为腰膝酸痛,心烦失眠,遗精等。
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
经络系统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
经,又称经脉,有路径的意思。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
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络,又称络脉,有网络的意思。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
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脉络脉纵横交错,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的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腑脏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经脉系统1. 十二经脉。
十二正经: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共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中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的不足。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他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
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位,分属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 奇经八条奇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娇脉,阳娇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络脉系统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1. 十五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的意思,共有十五支,包括十二经络在四肢各分出的络,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
十五别络的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和调节作用。
2. 孙络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3. 浮络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十二经络具体学习1. 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
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
一阴一阳衍化三阴三阳,相互间具有表里相合关系。
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腑脏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
分布在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2. 具体名称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3. 走向规律手三阴经循行起点是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至于足趾间;足三阴经,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由足走腹。
凡属六腑的称为“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
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4. 分布规律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分布特点: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